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的培养途径*

2023-02-02 16:45:10

刘善婕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改变了以往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模式,整合了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以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进行传播。随着媒介融合的逐渐深入发展,社会对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媒介融合的内涵十分丰富,根据美国普尔教授的研究认为,媒介融合泛指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媒介融合把原来传统单一的、不同类型的媒介形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媒介共生体。

伴随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无论是影视文化产业,还是新闻传媒产业,都对传媒人才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比之前更进一步的要求。时代要求传媒人才不但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媒介融合意识、跨学科知识和跨媒体工作技能。单一型的传媒工作者已不能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对传媒人才能力的要求,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原有的不同媒体工作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打破,传媒人才要向全能型转变,成为生产的多面手。只有具备全媒体思维、媒介融合技能、新媒体素养的复合型传媒人才才更受行业的欢迎,也才更符合社会的需求[1]。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顺利召开,会上提出了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的指导意见。这份指导意见不但表明了国家对媒体融合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以及对新型传媒人才的深切期待,而且显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国家层面对传媒人才培养新的导向。媒介融合的发展给高校的传媒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高校传媒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家对传媒人才培养的导向,传媒高校应与时俱进地对传媒人才的培养进行相应的改革,探索传媒人才的培养途径。

1.转变培养理念

进入媒介融合时代之前,传媒教育的各专业是单一的,分离的,专业之间的壁垒难以突破。进入媒介融合时代之后,社会对专业化的新闻传播人才需求量已经日益减少,而对泛媒体人才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复合型、跨媒体的人才需求变得越来越大,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必然要求传媒高校进一步转变传媒人才培养理念,更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2]。

1.1 调整培养目标。媒介融合时代之下主要培养复合型的传媒人才,培养的传媒人才既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又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站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坚定的职业操守。在设置培养目标时,要注重培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也要加强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等方面的通识教育,培养媒介融合的经验和意识、跨越不同类型媒体工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创新意识,提升传媒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一方面,地方传媒类高校要形成专科—本科—硕士不同层次的传媒教育格局;
另一方面,各传媒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到因校而异,避免千篇一律。在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遵循行业发展的规律,做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紧跟市场需求,培养时代需要的传媒人才,又要根据实际的条件,明确发展的目标定位,借鉴但不盲目效仿重点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开设一些既有发展潜力,又兼具有地方特色,同时是社会紧缺行业急需的传媒专业,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调整培养目标以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对传媒人才的呼唤[3]。

1.2 改革课程体系。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传媒人才要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结构,培养全媒型传媒人才是时代的要求,相应地,不仅要求传媒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具有较广泛的知识面,因此,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一是要丰富通识教育。目前,传媒高校的传媒专业一般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英语、计算机等跟其他高校和专业普遍一样的通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科学观,简单了解我国的发展历史,掌握英语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课程结构普遍比较单一。媒介融合时代需要知识涉猎面更广泛的人才,传媒高校应根据形势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适当增加通识课程的学分学时,提高通识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可以在原有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更多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课程,比如文学类课程,如“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思政类课程如“伦理学”“社会学”以及“逻辑学”“自然科学基础”“公共管理学”等。正确认识通识课的重要性,将其提高到与专业课相同重要的地位去对待,通过丰富通识课程,进一步拓宽培养对象的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传媒人才的综合知识水平,使其更符合全媒型的需求。

二是要实现课程融合。从纸媒到电子媒介,再到现如今的媒介融合时代,媒介社会形态的迅猛发展,对全媒化复合型传媒人才的需求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大,时代呼唤融合型知识结构的传媒人才,在培养人才方面就必须要实现课程融合,用动态模式的课程设置去应对发展变化了的形势。据悉,早在21世纪初,美国的传媒教育院系中有80%以上开设了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我国重点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学院,在选修课程中对学生所选课的专业和学分都做了相应的要求,目的是通过选修不同专业的课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传媒高校在面临媒介融合带来的挑战时,一方面,可以学习并借鉴诸如以上国内外重点院校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改革策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全媒化复合型传媒人才。比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传媒教育打破了院系、专业、学科专业壁垒,建设不同学科交叉、文和理相互交融、产和教共同融合的新文科专业体系和更大的知识谱系,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和丰富课程体系,开设了智能传播学、大数据新闻学、工程印刷学等专业课程,整合、优化和共享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资源,淡化专业间区隔,促进课程内容的相互融入,培养具有跨学科领域的全媒体思维、既专业又全能的具有丰富综合知识、多媒体技术操作技能的融合型人才[4]。

2.强化师资力量

培养人才离不开师资力量。要培养出融合型的全媒体人才,必然要求先打造一支融合型的传媒师资队伍。目前,一些传媒高校的师资队伍存在学历水平总体偏低,跨学科的知识背景相对不足,传媒实践经验缺乏的现象,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复合型的教师团队迫在眉睫。

2.1 整合现有师资力量,组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媒专业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高校传媒院校要对现有传媒专业师资队伍进行整合,多渠道和多种方式开展师资力量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一方面,要形成师资队伍的多元化结构。对青年教师要加强培养,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访学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专业水平。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整合,将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不同年龄段的、业界的专业技术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中,补充新鲜血液,充实和壮大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努力组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即教师既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过硬,又要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过强[5]。

2.2 聘用业界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融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传媒高校可以多跟当地一些新闻媒体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长期深入合作,聘请其中资深编辑、记者等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的企业高管担任兼职讲师,弥补高校传媒专职教师业务知识缺乏的短板,此举既能有效改善传媒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又能够加强传媒院系和传媒实体的密切协作。传媒从业人员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将从业经验与业界最新的动态传授给学生,紧跟业界的需求培养传媒人才,从而使得学校这个小环境与传媒业的大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方传媒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提高了传媒人才的就业率。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家学者、媒体资深从业人士开展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和个别指导,将业界最新动态、传媒最新现象以及一些学习的最新方法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加深了解并掌握。通过吸引传媒实体联合办学,让学生既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理论,又能掌握动手操作的实践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3 选派传媒专业教师到传媒单位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技能。选派传媒专业教师到传媒单位兼职或挂职锻炼,开展实践、调研、带队实习等工作,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常态化训练。传媒高校可以加强与业界的沟通与合作,创造机会如通过启动青年教师赴业界专业实践项目等活动,以项目带动实践锻炼,鼓励、支持和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传媒第一线,了解业界最新的发展动态,拓宽专业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在挂职锻炼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

3.创新教学模式

3.1 优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媒介融合时代,单一的传统传媒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业态发展的需要,可通过多种途径探究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态。传媒教育基础理论课可沿用传统的大班化授课,新媒体实践能力可采用小班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凸显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针对性。通过增加实践类课程来调整教学体系内容的结构,或者在传统课程中增加实践比例。比如,在传统的新闻写作课程中增加新媒体写作课程,在传统的编辑等课程中增加网络策划、人工智能分析等课程,主动融入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领域的实践教学。

3.2 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实际动手能力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它是高校传媒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实验室的规划、实验条件的创建、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健全,对传媒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传媒实验室的建设要尽可能模拟社会媒体生产环境下的各个步骤,让学生对媒介生产的具体环节有所了解,有所实践。只有创造模拟出高度真实而又贴近实际的实验环境,在老师、业内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开展持续实践,学生才能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

3.3 搭建校内实战平台,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一种实践教学的形式,但是其本质属于模拟性质的,与实际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别。虽然实验教学承载了一些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但实验设施设备存在高耗低能等弊端,利用实验教学,教学效果依旧不够理想,而校内实战平台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校内实战平台以实战平台为基础,引进社会媒体,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和实验教学的模拟实践教学不一样的,既真实又更专业的实践环境。比如,通过实战平台参与优秀节目的制作,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实战,不是模拟,因此要求非常严格,学生能从中真正体验到了现实工作的严格性以及残酷性。学生在参与不同性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必须以更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在工作中能真正接触到节目制作的各个步骤,通过实战训练,不但能体验与掌握不同媒体间的特性,加深对不同媒体的认识,而且能有效掌握各个环节开展的方法和操作技能,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3.4 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传媒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办学条件比较有限,但是新媒体实践应用能力的塑造离不开特定的背景,离开这些背景信息,课程推进会比较困难。因此,在传媒人才培养工作中,传媒高校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模式,利用企业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们可利用传媒企业的业务条件来理解、积累和创新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借助企业的一些成功案例,了解新媒体最前沿的运作模式。同时,传媒企业还可以及时反馈传媒业态对人才需求的新指标,运用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结合传媒企业提供的信息,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形势,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契合社会的需求,也更科学合理,形成传媒业界与学界共同提出人才评估、培养的具体方案,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协同育人的模式。

总之,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传媒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结合本地情况,对传媒人才的培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人才 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书,最优雅的媒介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Tags: 媒介   融合   途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