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02-02 18:20:07

耿琳琳 丁卫华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传播传统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才,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1)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求是,2021-12-16(2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过程之中是高校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应该立足于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衔接与融合,为培养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提供可行路径。

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资源,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着丰富思想,诸如: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人格养成的道德修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穷本探源的辩证思维、兼爱非攻的和谐理念等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经典提炼和集中表达。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呈多元多向发展态势,但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长期居于核心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脱胎于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结果。这些文化思想深深镌刻在中华儿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具有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地位和意义毋庸置疑。随着实践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是否相适应?在当代,传统文化是否仍然有价值?如果有的话,传统文化具有哪些当代价值?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可以”给出了明确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02).“三个可以”高度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三,怎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明确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之后,下一步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怎么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02).。

根据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可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是完全可能且非常必要的,同时也为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育人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更重要的是,需要探求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路径。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同关系到青年学生能否成长为坚定“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那么,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而培养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的时代新人呢?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几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很多相似性,比如在价值观上是契合的、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内容上是相通的、在教育模式上是互补的。这些观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邓球柏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都是以“人”作为出发点。在古代,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原则和方法,是君子做人处事的准则。如今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思想道德层面对人的引导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引用《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文化滋养和思政教育相结合,以育人为出发点,使仁者爱人、责任担当、志向高远、家国情怀等传统思想铭刻在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基因中。

第二,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在价值观上具有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久经时代变迁而不衰,其自身包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厚德载物、谦恭礼让的处事态度,还有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等。这些思想仍然适用于当下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价值内涵,这说明二者在价值观上具有契合性。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习近平.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进话[N].人民日报,2019-02-04(001).不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二者能够相互融合,而且二者的融合会焕发出强大的教育力量。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具有相通性,二者的结合能够融入到高校思政育人过程中。

第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诸如励志故事、名人事迹、名言警句、德性修身和教育弟子和思政元素和价值导向,都可以作为思政教师备课的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5)张烁.习近平主持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可见,党和国家要求和倡导思政教师要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的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的讲授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中,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向行、发挥出良好的协同效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性质,课程思政可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应的元素,把握好课程、专业和思政育人目标的协同关系,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将价值导向、传统思想、文化理念有机融入到课堂讲授、教学研究、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作为创新课程思政的元素,以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作用。

第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活动中,开辟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具有活动主体自主、活动内容多样、活动形式丰富的特点,是思政课的拓展和补充。“第二课堂”的灵活性为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其中提供了天然的平台。学校应该带领、支持和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讲座、演讲、学生社团、话剧、动漫、游戏、电影、英模进课堂等各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
同时创造有利条件去打造呈现生动传统文化内容的电子书籍、动画、游戏等文化产品,可以用作“第二课堂”的载体。传统节日、风俗、节气、典故、成语故事等生活化内容均可作为第二课堂的主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据“三融合”文化育警研究发现第二课堂效果良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形成了优势互补、有机联动的统一整体”(6)林平.公安院校“三融合”文化育警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为例[J].公安教育,2018(11).。“第二课堂”的拓展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鲜活的生命力。

第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微文化”宣传教育之中,加强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话语权。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微文化”潮流成为新时代一种不容小觑的力量。“微文化”以“微”“小”“短”“快”为标志,以零碎式、无缝隙、媒介多、受众广的方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是运用网络信息媒体最活跃的群体,也是接受信息最多最快的群体,更是受“微文化”渗透最大的群体。然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时期。如果“微文化”对青年人的成长不利,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高校育人需要更多关注“微文化”育人阵地。从“微文化”入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微文化”舆论阵地,引领“微文化”育人话语权,可以作为高校育人的一种路径。这一路径操作性强、方式多种多样。有学者已经认识到“微”影响力的作用,认为高校育人创新应该积极适应和依托新兴传播媒体,“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的‘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平台,运用‘微关爱’,扩大‘微影响’,开展全覆盖、全媒体、全方位、全融合的宣传教育,增强新媒体时代思政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7)林平.浅谈公安院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J].公安教育,2021(11).。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网络平台、公众号、APP、短视频、微博等“微文化”媒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并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镜率”将其嵌入“微文化”媒体。以“微传播”方式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镜率”,达到消除遏制“微文化”的消极作用并引导“微文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中学生学习报(2022年14期)2022-04-15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01—02合刊广东第二课堂·小学(2021年1期)2021-03-03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Tags: 探析   中华   传统文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