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2023-02-03 10:35:15

温 宁 周 慧

(洛阳理工学院,洛阳 471023)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预测值为1900万,预计2025年将接近3000万。2022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加速建立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此外,要在集聚创新要素、深化创新协同、优化创新生态上下功夫,实现人才全面培养。但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经济形势没有明显优化的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题十分明显。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另一方面某些行业存在巨大人才缺口。从企业层面来看,不难发现很多行业都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这显然是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无法实现自平衡,达到自循环,致使输送断层,劳动力市场严重供需不平衡,应用型人才结构性问题突出。

为了解决人才结构性问题与提高人才质量,需将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上议程,这也是应用型高校在落实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改革时所面临的主题。鉴于此,应用型高校更应当革新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模式,努力形成顺应社会需求的培养体系。“创新生态系统”与教育体系的融合则是将内外部环境之间的教育资源与信息进行充分汇聚,从而有机促成培养目标与培养价值。因此,多维度搭建大学生培养的生态系统,是扩宽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规模的新路径,也是丰富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新思路。

“创新生态系统”来源于美国,美国学者基于对“自然生态”的解读,将“创新生态系统”界定为由各类创新种群、主体、群落及其环境基于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送构成的复杂综合体。基于研究成果,可将“创新生态系统”解读为一个群落,这个群落拥有完备合作的创新支持体系,通过内部各创新主体发挥自身特性,与其他主体交互创新,实现价值共创,通过共生合作,形成共同演进的复杂网络关系。我国关于“创新生态系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最初聚焦于“可持续发展”,接着依次为“开放创新”“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价值共同创造”。其中,主体涉及政府、企业、高校、研究院及其他机构,构成要素有市场、专业支持、教育培训、人力资本、高校的催化及知识支撑等。

近年来,多数应用型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双创”视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视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指明灯,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然而,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并未改善。虽然国家和高校为了培养双创人才,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性政策,但鉴于政策与政策之间的联系不强,不足以形成一套能促进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效支撑体系。为了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很多高校组织了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但这些活动发挥的作用有限。人才乃创新之基,高校培养双创人才更是利国利民之大计。以培养产业所需人才为目的的应用型高校,必须目光长远,建立人才培养“创新生态系统”,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更多契合时代发展的双创人才。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优化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一)树立“双创”个性化人才培养观念

所有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天赋与气质各不相同,且都渴望得到自由化的、量体裁衣式的启发性教育。应用型高校应树立“双创”个性化人才培养观念,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使其自由、个性化发展。应突出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培养理念,以解放学生为突破口,通过教育松绑学生,鼓励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继而收获真正的自由与自主,一改被动型学习、压迫式教育的现状,促使学生聚合各种资源主动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营造姿态万千的高校人才培养新局面,建设多元化的创新教育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为他们提供创新教育。为了更好地贴合“创新生态系统”,满足当下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应用型高校应挣脱传统人才培养观念的束缚,贯穿个性化理念。在“双创”精神培养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多样性、开放性、协同性思维,培育“价值共同创造”观念,使他们善于利用协同发展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他们营造个性化发展空间,使他们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协同发展的“双创”精神。

(二)创新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受“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大部分应用型高校都逐渐打破了学科边界,学科壁垒消退。应用型高校要创新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就应该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结构及目标,以实现“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双创人才的培养要求。

1.生成智能化的“双创”课程目标

高校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尊重,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明确学生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其强化个性体验,降低学习负荷。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基础、兴趣等自动生成智能化的课程目标,对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心态等进行整体分析。以往高校的课程目标往往无视学生个体的兴趣和双创人才的培养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内在追求和外在动力往往显得盲目而又功利,且课程脱产,偏离实际,无法满足当下社会与国家对人才的要求;
而“双创”课程目标始终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实际项目或现实问题,与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目标无缝衔接,重在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生态系统”有机结合,利于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双创”智能平台的自由抉择

高校应鼓励学生发声,为他们提供选择权。进入工业生产的数字化时代后,设置相同课程的劣势逐步凸显。比如,高校某专业学生虽然兴趣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却一模一样,这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且进一步凸显了课程设置中个性化与规模化不兼容的冲突。“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为复合型双创人才培养创造了机会,科技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高校通过协同创新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个性化“双创”课程平台,实现了“价值共同创造”。

3.“双创”学习内容的动态更新

在“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可基于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及内容,通过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方式,实现价值共同创造,确保高校教育顺利完成。传统课程设置整齐划一的内容压制了学生的天性,不利于其充分发挥其潜能。在“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智能生成的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可以与当前社会培养双创人才的需求无缝对接。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天赋及兴趣,深化学科发展研究,通过开放创新的方式加强思想交流,生成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使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高校可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加强对教情、学情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建立“创新生态系统”,生成个性化的“双创”学习内容,培养当今时代所需的复合型双创人才。

(三)积极打造“创新生态系统”

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打造“创新生态系统”,不断优化创新环境,以进一步刺激科技创新。首先,高校应建立高标准的学术共同体,以形成优良的创新文化及氛围,为高校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夯实基础。其次,高校应不断完善学科生态体系,实现跨学科、多学科融合,使各学科之间相互支撑,共同营造良好学科生态,打造独一无二的学科综合优势,基于多学科协同创新,攻关各种现实问题,淡化学科边界,形成创新合力。再次,要促进科教融合,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推进科教融合,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实现“教与学”“科与教”相长,增进师生关系,实现价值共同创造。最后,要持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高校应着力打通基础性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链条,以市场为导向,聚合社会资本,协同多要素共同助力成果转化,以更好地融入区域甚至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不同院校有着各不相同的职责与主体定位,但其诉求是相同的,即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所以,姑且不论高校的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差异,其共同的目标就是对标具体岗位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重塑其人才培养模式。

(一)面向新领域、新产业建立专业化集群

应用型高校在基于“创新生态系统”重塑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任务是提升其专业学科建设能力,优化校企合作模型设计,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率。高校可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一套发挥自身优势的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思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套新的专业化集群人才培养解决方案,校企协同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研发校本教材,协同实训指导,优化创新创业孵化器,聚焦专业特色学科。在产业更新换代迅速的当下,应用型高校应面向新领域、新产业建立专业化集群,立足于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继续细分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兴学科,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建立高标准、特色化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汇集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双创”平台建设。此外,高校应用更加开放和发展的眼光谋划人才培养“创新生态系统”,积极融合时代创新主旋律,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建设双创人才培养“创新生态系统”。

(二)建立专业与产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而大学生就业难却是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个高频词。以上两种现象并存的原因显然是专业与产业集群断层、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所以,目前亟须建立专业与产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根植于产业集群,加大力度创新和改革专业学科,并以此为驱动力,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高校在专业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下,应不断聚集和融合智力资源及科研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协同创新服务模式,依托自身的社会地位,建立专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多元模式,整合学科资源,汇集“双创”要素,进一步拓展高校人才培养途径。在当前经济转型期,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因此必须发挥高校的支撑作用,通过建立“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其专业学科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能力。

(三)搭建开放共赢的人才培养系统

人才培养系统是“创新生态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子系统,它承担着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使命。学生、高校、企业、校企合作平台等均是人才培养系统的构成要素,其目标都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其中,高校的任务主要是建设专业学科和输送人才,企业则负责接收和再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平台在其中发挥着中介桥梁作用,具有过渡、对接功能,在分工愈加细化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鉴于人才培养系统有着开放、共赢的特征,一切利于人才培养的要素均可纳入其中,其可基于项目共建、实训基地、师资培养、学科建设等,实现“价值共同创造”。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指导下,高校与企业要形成真正富有价值的校企合作方案,加深产学研融合,在“创新生态系统”中落实人才培养,以从本质上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竞争力卓越的学科与专业,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就业率,让双创人才培养成为应用型高校的新形态。

创新发展已成为整体社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应用型高校作为具备行业特色、社会服务等诸多标签的高校,需着力培养双创人才以满足社会用人需求。“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规避外界的制约因素,因此其是高校突破自身循环发展局面的有利出路。应用型高校需要利用好优势资源,摆脱教育“内卷化”,突破传统束缚,在多元模式下为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发挥稳定长效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双创应用型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6期)2022-07-02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年1期)2021-05-22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双创”浪潮方兴未艾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大学生“双创”进行时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4期)2018-02-01

Tags: 人才培养   高校   研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