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看见心中的那根“绳”

2023-02-04 09:30:11

文/殷 音

一群学生选取了校园的一条小路作为实验场所,其中两位同学蹲在小路两侧路沿,做出拉直绳子的动作,让一位同学走在路人前面,做出跨过绳子的动作。后面的路人捕捉到这一动作,便跟着跨过“绳子”。少数人会返回去摸一摸绳子是否真实存在,只有极少数人会在跨过“绳子”前仔细观察。这一实验验证了有关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效应——“阿希效应”。

在右图ABC 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左侧的线段X 一样长呢?相信你能给出十分肯定的答案。但如果很多人都给出了与你不同的答案,你是否会动摇呢?

1956 年,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进行了“三垂线实验”,实验内容即要求被试判断X 线与A、B、C 三条线中哪一条等长。在每个实验组的7 个人中,有6 个人是“托儿”,只有1 人为真被试,且被安排在最后一个被试。当看到前6 个人都做出了与自己内心想法不同的判断时,有三分之一的被试会遵从其他假被试的错误答案。如果把假被试都去掉,单独询问被试,则有99%以上的人都能回答正确。这种不知不觉被群体压力影响,而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选择的现象就是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我们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重要方式。从6 岁开始,从众行为会开始变得较为明显。

1.权威对我们的影响

回想小时候,当老师提问时,如果夸奖了某位同学的回答,那么接下来回答的几位同学都有可能会做出相同或类似的回答。所以对于小朋友来说,促使他们做出从众行为的往往是对权威者的敬畏和尊重。父母和老师会采用一些奖励和惩罚手段引导我们行为模式的良好发展,这也加重了我们对权威者的依从性。同样,当我们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或对自己的判断力缺乏自信时,也习惯听从权威人士的建议来做出判断。

2.群体的力量

除了权威者对我们的影响,从众心理的产生更直接地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人,群体压力会通过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我们生活中所需的大量信息都是从别人那里获取的。尤其是进入一个陌生环境中,出于快速获得信息的需求,我们往往会通过“道听途说”来获得对环境的大致印象。当你进入新校园时,朋友们都带你走同一条路去图书馆,因此当你一个人去图书馆时,也还是会走那条路,可能很久之后才发现,原来去图书馆还有更近的路。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接受了信息压力后,会抱有一种“大家说的一定对”的观念,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被遏制了。有时候这种大脑“偷懒”的行为会导致我们看待事物时产生偏见,甚至成为助长谣言传播的“武器”。

个体想要顺利适应群体,就需要遵从一定的规范。我们对归属感的期望,使得我们不愿因为违背群体而受到排斥,有时甚至会放弃自己的意愿来维护群体规范,以此来获得群体成员的欢迎。规范压力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购物时看见大家都整齐地排着队伍,我们会自觉站在队伍后面;
看演出时,如果观众里有人鼓掌,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跟着一起鼓掌……当我们处于良好的社会规范环境中,也会出于从众的心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群体的力量会悄无声息地塑造我们,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和家长总是十分关注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同伴。

大家总说青春期是矛盾的时期,我们时而理想,时而现实,时而激进,时而保守,时而独立,时而依赖。虽说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受到暗示性的刺激影响,但不难发现,并非每个人都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在阿希的实验中,就有四分之一的人从未跟随他人的判断。能够承受群体压力,始终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们保有自我独特性的基石。

1.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

通常来说,群体中总会有个别具有号召力的“天生领导者”,如果其他个体在群体中扮演的是“追随者”,则较容易出现从众行为。但在一个发展良好的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不只有领导和服从的关系,更多的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了解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准自己在群体里的角色,不但能在分工合作中赢得他人的信任与支持,而且也能够在成功中积累自信,而不是通过放弃自己原有的主张,试图用顺从获取与群体的一致,维护心理的协调感。在平等宽松的群体氛围中,个体也更容易消除防卫心理,发挥出创造力。

2.发挥个体品质的力量

当我们在某方面知识比较缺乏、自信不足时,就容易有较强的从众倾向。现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丰富,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只需要上网查一查,就可以很快了解到更全面的信息。但当我们的情绪被激起,理智退位时,就特别容易从众、跟随。网络诈骗和电信诈骗就往往通过激发当事人的恐慌情绪,用“涉嫌犯罪”“财产损失”等关键词扰乱当事人的情绪,当事人六神无主时,就很容易按照骗子的指示去做。遇到此类突发事件,我们需要时时体察自身情绪,保持冷静。处理好情绪问题,是应对事件的第一步。

需要了解的是,个体应对事件时的情绪波动幅度与人格特质有关。有研究发现,外向的人对群体的变化反应快,更顺应人际互动,有时候不知不觉就受到他人影响;
内向的人遇事往往身心更加平静,能够抽离出事件,做出更理智的判断。而一旦群体中出现反对的声音,从众倾向就会大大减少。因此,在交朋友时不苛求对方与自己十分相似,保留彼此的差异,反而能够听到更多的见解,避免从众造成的误判。

3.保持包容,警惕“反从众”

在一些情况下,众人的反对反而让我们更坚定自己的想法,当他人意见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还会据理力争,甚至不惜与他人决裂。对于青少年而言,自我概念相关的元素会更多地延伸到衣着、发型、文具用品等方面,我们对这些外在物品赋予了与自己紧密相连的象征意义,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同学刻意卷起裤脚露出鲜艳的运动鞋、对于老师让剪短发耿耿于怀等现象。此时,维护自我形象、自我概念的需要超过了获得他人认可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容易为了“出众”,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标新立异不是为了获得大家的关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独到见解。遵循规范不是出于迎合群体的意愿,而是明确大家需求后的支持与配合。在日益纷繁的世界中,愿我们始终坚定自己心中的那根“绳”。

猜你喜欢 绳子个体群体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关注个体防护装备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寻宝藏数学大王·中高年级(2019年5期)2019-06-09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解开你身上的绳子意林·全彩Color(2018年7期)2018-08-13取绳子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2期)2016-02-24芝麻开门漫画月刊·哈版(2015年2期)2015-05-26How Cats See the World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Tags: 那根   心中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