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的与时俱进

2023-02-04 09:35:09

□刘秀琪

网络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这就促使电视新闻生产模式、传播机制发生改变。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各频道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电视时政新闻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打造品牌,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促进社会和谐作贡献。

1.引导舆论

时政新闻主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政治性、指导性强

它承担着反映社会舆论、引导舆论的重任。各级党委、政府往往通过时政新闻来宣传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使政令畅通。所以,其政治性、指导性比较强。

3.准确全面

时政新闻的属性要求其必须全面、准确,写作要严谨,一旦出错,就可能产生无法弥补的后果。所以,时政新闻工作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4.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作为时政新闻,它更注重时效性,它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必须以最快速度传播出去,抢占宣传的主动权。

1.传播方式多种多样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仅能够以可视化信息和视频的方式将内容呈现给受众,还为受众提供了创新的角度。受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新闻内容。

2.传播效果更佳

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电视时政新闻相比,融媒体时代的电视时政新闻具有更强大的传播效果。在互联网时代这一背景下,它的传播渠道被拓宽,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渠道传播。媒体融合也促进了电视时政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其传播力、影响力更强,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3.新闻垄断被打破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类型,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很大。融媒体时代,各频道的素材收集、后期制作、推广发布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使得新闻传播实现了变革和升级。传统电视媒体对新闻资讯的垄断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受众也是新闻的提供者和分享者,可以帮助新闻传播。

4.互动频繁

由于融合媒介的存在,使得电视时政新闻与受众的互动更为频繁,为受众参与、分享、探讨电视时政新闻提供了更多有效途径,推动时政新闻的快速发展。

5.新闻更具个性化

网络时代的到来,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广大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新闻,获取第一手的新闻资料。电视媒体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受众偏好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电视时政新闻采集,新闻更具个性化,从而提高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的好感度。

6.语言样态更年轻化

融媒体时代下,大众的思想更加多元,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潮文化。电视时政新闻语言风格更加年轻化、时尚化,激发年轻人的观看兴趣。电视时政新闻的亲民色彩更为浓郁,传播效果更为理想。

1.新闻报道深度不足

因受电视新闻节目时长的制约,报道内容不能无限延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视时政新闻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从而制约了时政新闻的发展。

一些基层电视媒体的时政新闻仍按思维定式进行报道,多报道当地政府部门重大会议和活动。一些电视时政新闻记者不会主动挖掘时政新闻,只会等待官方通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这样制作出来的时政新闻模式简单、内容枯燥、可视性差,当然不会吸引人。

2.报道方式比较僵化

由于时政新闻内容比较重要,记者无法自由发挥,报道方式比较僵化。一般情况下,电视时政新闻报道都是以影像为主,附上解说。这样的报道方法既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也不能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极大地降低了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参与度,不利于时政新闻的传播,限制了时政新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3.时效性较差

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产生,使时政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迅捷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在这方面,电视新闻媒体显得相形见绌。电视时政新闻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查,因此,时政新闻在时效性方面处于相对劣势。

4.前瞻性较差

电视时政新闻要做到绝对准确,用词比较谨慎,很少对新闻事件、相关政策等进行预测。这就使得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前瞻性较差。

5.形式单一,创新性差

时政新闻播报形式单一,比较严肃,吸引力不够强。因为在形式方面缺乏创新,造成了许多受众在观看新闻时觉得索然无味,没有新鲜感。

一些电视时政新闻记者在报道的过程中没有广泛运用动画、音效等手段,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报道,缺少对时政新闻的精心包装,这阻碍了电视时政新闻的优化升级。

1.打通线上线下,开展融合报道

融媒体时代的显著优势就是能够打通线上线下,运用多种手段打破传播界限,最大限度扩大新闻传播范围,让新闻直达每一位受众。

对于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来说,新的传播方式与新的新闻内容相结合,一方面能让权威信息迅速出炉,在第一时间冒着热气传递给受众;
另一方面能让时政新闻报道更具时效性。

过去,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省两会报道,人们只能通过第二天的报纸或电视才能了解。现在,各家媒体会充分利用融媒体手段,通过直播、现场短视频等让受众及时了解会场实况,实现了新闻发生和新闻传播的同步进行。

例如: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某媒体对代表委员抵京、辽宁代表团新闻发布会、代表委员走上“代表通道”与“委员通道”等进行直播,全景展示了代表委员的履职风采。

同时,前方和后方团队联动采访,推出了《生态扬帆绿潮奔涌》等新闻。在全国两会报道这个新闻竞技场上,各家媒体把融媒体报道、联动报道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围绕辽宁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谱写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篇章,某媒体推出《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振兴新动能》报道,被辽宁省委网信办全网推送,报道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2.拓宽宣传途径,推动观念变革

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范围广,影响范围大,其内容既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息息相关,又深刻反映着时代变迁。所以,电视时政新闻必须在时代变幻中紧追热点,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

①构筑融媒体传媒矩阵。电视时政新闻必须主动构筑融媒体传媒矩阵,从而为时政新闻的传播提供多条有效途径,拓宽传播渠道,使受众能够便捷地获悉节目内容。电视时政新闻制作团队应协同作战,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形成全方位、连贯性、有章法的报道。

②提倡“新”字为先。电视时政新闻既要保证时效性,又要保证新颖性,能迅速引起受众的关注。例如: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在今年两会期间,采用了现场连线人大代表等形式,让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两会内容,包括人大代表的建议等。既能保持话题的新鲜感,又具有时效性。同时,拓宽时政新闻的传播途径,借助融媒体的优势,搭建起传播矩阵,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传播。

③凸显电视时政新闻的真实性。电视时政新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融媒体为媒介,突出时政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而使时政新闻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使其传播力更上一层楼。

④联通大屏和小屏。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不断地进行变革,学习新的思维和观念,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应以受众为中心,加强与受众的交流,倾听受众的心声,建立起沟通交流的桥梁。现在辽宁卫视多档新闻栏目如《辽宁新闻》《第一时间》《说天下》等都在电视直播的同一时间段,在辽宁广播电视集团的“北斗融媒”做同步直播,上班族也能随时在地铁上、公交车上同步收看,且可以反复观看。

3.从多个角度进行新闻发掘,迎合不同人群的口味

根据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人们把网络使用者进行了细分。各媒体平台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新闻信息。

北京时间2022年8月24日11时01分,我国利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北京3 B星送上了太空。该卫星的主要功能是为国土资源管理、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城市综合利用等提供遥感数据服务。对这种时政新闻,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根据不同受众的观看喜好进行差异化报道。对老年人和青少年,可以语言表述更浅显一些,偏重知识科普,可以运用动画等手段,让新闻变得更直观、生动;
对高校学者和科技专家,可以为他们推送专业性较强的新闻,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讲解该卫星在生态环境监测、城市综合利用等方面发挥的具体作用,多用数据说话,说服力更强。总之,编辑记者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对新闻价值和内涵进行挖掘,满足不同受众多层次的需求,实现选题价值利用的最大化,增强新闻的个性化。

4.转变语言风格,增强时政新闻的亲民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语言风格会影响到新闻的效果。

如今,语言的活跃性增强,人们接受新词语的能力似乎已经赶不上新词语产生的速度,离开网络一段时间,就觉得似乎有很多新词语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因此,及时更新新闻语言,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当下最新的语言反映人们对待事物真实的心态已经变成了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增强的能力。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能跟得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脚步,符合社会环境。

在融媒体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很多媒体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新闻报道中,多家媒体对语言风格进行了动态调整,希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闻语态。

比如:在共青团中央的官微上,经常可以看到网络热门词语,做到了雅俗共赏,获得了广泛赞誉。央视主播朱广权之所以出名,也是因为他“段子手”式的语言播报已经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通俗易懂且令人回味。这种创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拉近新闻媒体、主持人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值得注意的是,推陈出新不能忘了规范使用。“不必将网络流行语视为断送中华文脉的洪水猛兽。宏观上无过分干预的必要,微观应用方面却不可置之不理。媒体应用的规范、教育领域的节制、出版行业的谨慎,是避免部分粗俗网络流行语污染社会文化,保持语言规范与文化健康的关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4网络语象报告》如此指出。

5.加强舆论引导,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时政新闻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信息的重要载体,时政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在面对舆情的时候,我们要做好舆论引导,把握舆论的方向,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时政新闻报道要更加准确、客观、公正,不能有任何偏见,不能弄虚作假,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维护社会的安定。时政新闻工作者应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以为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报道工作。

6.增强互动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台必须主动从不同的平台搜集受众建议和意见,虚心地接受民众的批评。

时政新闻节目组要积极创设话题,在新媒体平台上设立专题讨论区,让大众踊跃参与到对时政类新闻话题的讨论中,提升时政新闻热度。

7.多读书

电视时政新闻采编人员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精神追求。要身体力行,熟读中外传统文化的经典,开阔时空视野,提升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读书极大丰富报道语言,做到返本开新、继承创新、推陈出新。

电视时政新闻在改革创新的路上要不断探索,主动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勇于接受挑战。电视时政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融媒体传播规律,紧跟时代热点,运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心打造新闻作品,增强时政新闻的影响力。电视时政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猜你喜欢 时政受众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6-09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乐府新声(2021年1期)2021-05-21My Hometown孩子·小学版(2020年9期)2020-12-07时政要闻党的生活·青海(2019年11期)2019-11-28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新闻前哨(2016年1期)2016-12-01时政资讯办公室业务(2015年16期)2015-12-23时政当代工人(2015年21期)2015-12-16今人优秀时政诗的写作技巧心潮诗词评论(2014年5期)2014-02-28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声屏世界(2014年6期)2014-02-28

Tags: 与时俱进   时政   媒体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