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如何养成

2023-02-04 12:25:09

文/ 徐世尧

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培养优良的体育锻炼习惯必不可少。体育锻炼可帮助青少年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既可以坚定学生信念,培养学生意志力,还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知道,习惯养成离不开好的教育,作为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应积极发挥作用,联合家长一起监督小学生,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如此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代教学需要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期间,教师既要关注学生体育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全面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最佳体育习惯,便于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完成,需要长期反复练习某一行为,如此方能将其转换成习惯,最终内化为自身习性。另外,习惯的培养有其特定时期,对于小学阶段而言,主要以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热爱祖国、遵守规则等习惯为主。所以,小学阶段有必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正如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敏感期,若错过某一阶段发育敏感期,很容易对后续发展产生影响。为了将体育锻炼融贯人的一生,单纯的凭借学校体育教育很难实现。结合相关报道显示,体育在约束人行为方面有阶段性特点,小学生入学后,学校体育教学会约束其行为,待离开学校后,学生会迈进自律阶段。受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影响,小学阶段是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阶段,其能为后续不同教育阶段奠定坚实基础。若该阶段能培养学生体育习惯,既可以提升心理与身体素质,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2.1 习惯特点

体育锻炼习惯将运动健身信念当做宗旨,该过程可磨炼个人意志力。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需要练习人员按照某种方法和原理,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进而发展成个体所需行为方式。

(1)习得性:体育习惯多是后天培养而成。在不断学习和锻炼下,学生行为可具有某一方向性。大量参与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好的体育习惯,还能借助运动技能进行深入学习,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2)强化性:体育习惯养成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在练习到某种程度后即可变成自身习惯,如果条件合理,人们多会主动参与训练;
如果条件不合理,主体人员将会采取措施制造更多锻炼机会。例如,很多人喜欢在早上到户外跑步,碰到恶劣天气,人们多会选择在室内与跑步机中完成体育锻炼。

(3)特定性:体育习惯和需求密切相关,且具备特定性特点。一,受自身心理因素影响,主体会主动参与体育并创造体育锻炼机会。比如:习惯晨跑的人员,睡醒后脑海中会自主提醒自身要去跑步了;
下午喜欢参与篮球锻炼的人员多会在某一时间参与篮球运动。二,为满足外部条件,比如场地、服装、器材等内容,因具备一定特定性,所以能将习惯转变成行为,最终让行为围绕习惯指定内容操作。

(4)同伴性:体育运动需要很多人共同完成,和谐融洽的伙伴关系能让主体将体育锻炼当成一种习惯。例如,足球与篮球项目,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让主体身心感受愉悦,愿意主动参与其中[2]。

2.2 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发现,其主要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通过研究具体影响因素,可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推动小学生体育教学有序开展,培养小学生最佳体育锻炼习惯,提升小学生整体素质。相关研究调查就某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市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展开测试,最后妥善处理了测试结果并获得如下标准(见表1),该表当中高分值代表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较好。

表1 划分标准

整理数据后得到表2结果。其中,处在很差阶段14人,占比3.8%,这一阶段学生没有形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较差阶段52人,占比14.2%,这部分学生具有体育锻炼习惯意识,但多是偶尔参与体育锻炼。处在一般阶段的学生110人,占比30.1%,这部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十分稳定,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很长;
较好阶段学生总数 144人,占比39.3%,该部分学生拥有优良的体育锻炼习惯,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很好阶段人数46人,占比12.6%,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整体看来,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度较低,处在很好阶段的学生占比12.6%,该部分学生可自主参与体育锻炼。身处较差与很差阶段学生占比28%,这一数据显示28%的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不稳定,难以自觉开展体育锻炼,其对学生成长并无益处。整体看来,该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并不客观,很多学生未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有必要对该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表2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测试结果

(1)学校因素: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地点,校园体育文化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组织校园体育文化宣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优良体育意识与锻炼习惯。另外,缺少教学资源也会影响体育锻炼习惯。例如,就体育师资而言,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育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保证各阶段师资水平,应将师资结构以金字塔形式进行排布,小学期间教师水平差异较大,再者,在升学率等因素作用下,学校与体育教师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中,体育教学经常出现轻效能、重技能等现象,另外,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方面引导方式也不合理,故而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另外,学校体育设施方面,体育场馆缺少设施的情况十分常见,其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部分小学学校占地面积较少,加上经费长期短缺,只能让所有学生分批轮换使用小场地,这些也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性质。最后,体育评价即评定学生体育学习情况。当前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以课内评价为核心,即所有个体都要使用相同标准衡量,仅考量评价的一般趋势,这种终结评价方式,让很多学生不关注学习过程,其对自身素质较差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打击[3]。

(2)个人因素:新课标中指明,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积极寻找孩子的运动特长,科学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游戏活动,积极培养学生信心。因不同孩子兴趣爱好不同,因此,选用的体育锻炼形式也应有所差异。

(3)家庭因素:家庭气氛会影响学生成长,若父母拥有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多好的影响,且多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便于培养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应积极发挥体育锻炼模范作用。受计划生育影响,很多家长容易出现紧张心理,由于过分宠溺孩子,担心孩子发生意外,不想让孩子输在起点上,于是将很多时间放在孩子学习上,将较少的时间放在锻炼孩子身体上,有些家长一度认为,身体锻炼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随便锻炼即可,不知道有些孩子的天性正在被扼杀,缺少身体活动,学生身体素质很难得到有效保证。另外,当前很多小学生上学多是亲人车接车送,加上家里用的很多都是电梯,不会产生能量消耗。生活当中没有身体锻炼,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单纯的凭借校内的体育课程很难实现这一目标。自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很多娱乐休闲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的体育锻炼活动,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带来影响。

(4)社会因素:孩子从事的体育锻炼多在校外。城市体育文化与居住小区都会对孩子体育认识产生影响。不同类型运动会,例如,全运会、冬奥会等都会刺激学生运动细胞。比赛当中运动员付出的努力也会鼓励学生不断向前。

现阶段,国内很多学者都对体育锻炼习惯养成问题展开了研究,但其取得效果并不明显。站在科学视角分析,其原因如下:(1)不了解体育锻炼习惯概念。体育锻炼习惯即有意识参与且要付出一定努力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出现需要将坚定运动信念作为基础,而非无意识行为。概念作为理论研究的根基。若研究起点出现错误,势必会对研究成果应用效果产生影响。(2)研究偏离关键人群。与习惯教育研究相结合,身体锻炼习惯是小学阶段培养的关键。小学身为学制的起始点,若开端不合理,后期若要再更改不良习惯,势必会导致事倍功半。自年龄的增加与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人的阅读与心智不断提升,所前期塑造不合理,后期想要再培养难度就会增加。(3)不了解制度、环境等因素产生的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需要联合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应用体育习惯养成条件。因制度与自律在个体发展中具有不同侧重,例如,被动行为期间,主要将制度当做核心,将自律当做辅助措施。

除上述因素外,在当前的招生考试制度当中,在学生、教师评价标准、农业文化方面带来的影响,也不利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研究显示,不影响教育体制发展中,联合小学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条件,可采取如下措施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1)通过制定制度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随着小学生迈入正规教育,其自身行为越来越散漫,此时,需要学校采取一定规章制度约束师生行为,方便培养师生好的行为习惯。上述规章制度与准则实施常常会受到校领导和家长方面影响。结合当前现状分析,国内并不缺少规章制度与行为准则,其主要缺少相关作用机制;
缺少家长、校领导等在体育锻炼习惯方面的关注度与执行决心。即便有好的规章制度,但若没有积极落实,也形同虚设;
即便有好的措施,但是经常疏于形式,也难以发挥效用。应意识到,应用制度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约束,应以培养学生运动健身信念为主,由于信念即认可某一观点,唯有让学生从他律中认识运动健身,学生方能提高运动健身认知,进而形成体育锻炼行为内驱力。

(2)环境润育对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有重要作用。这里,土壤的肥沃和其中包含的养分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影响较大。有心理学家说过,环境在个体行为中影响较大。环境润育的核心是为习惯养成创造最佳条件,便于营造最佳体育锻炼氛围,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由于小学生有较强的模仿与从众心理,且多喜欢群体行为,若锻炼行为成为所有学生共同行为,剩余学生也会融入到集体行为环境当中。所以,学校需要积极营造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小学生体育锻炼意识,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再者,学校还应努力建设体育硬件设施,例如,体育场地和器材;
借助媒体宣传体育行为;
鼓励精英运动员积极宣传校园体育精神,方便提高小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健身信念,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3)将制度当做基础,培养学生自律性,鼓励学生积极改变自身行为。相关研究显示,自律是个体结合自身标注衡量自身行为的过程,然后约束自身做一些该做的事情。他律的落实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律习惯。主体自律需要各种规章制度约束,方便培养学生最佳体育锻炼态度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最佳运动信念,从而合理管束自身行为。身为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体,虽然校内有很多规章制度,同时还有家长方面管制,但仍需要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因此,培养自律习惯离不开体育锻炼态度、意识等方面进行支撑。这里,运动健身信念坚定程度,对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养成有直接影响,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4]。

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因素,包含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方面面,为积极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上述几方面要积极合作,共同参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工作当中,相信通过制度、环境等作用下,小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律意识,随着自律意识的建立,小学生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阶段习惯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科学与社会(2022年1期)2022-04-19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上课好习惯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9期)2020-12-16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莫愁(2019年36期)2019-11-13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你总要习惯一个人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好习惯小火炬·阅读作文(2014年7期)2018-06-09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6期)2014-03-11

Tags: 小学生   养成   体育锻炼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