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中小学智慧教育伦理观建构

2023-02-04 17:05:07

孔维宏,吴钰璇,植美烨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一系列文件中均提到要全面推进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和智慧教育的发展,并从2019年开始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我国中小学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大力促进了智慧校园在中小学的普及和智慧教育的发展,正影响着教育秩序,改变着教育生态,构成了人-机-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衍生出技术异化、隐私泄露、数据依赖等问题,这些“可能会摧毁人类原有的教育价值和伦理体系,引发一系列潜在的、未知的伦理风险”,[1]教育数据伦理成为大数据时代教育的新挑战[2]。本文剖析和审视中小学智慧教育伦理困境,提出中小学智慧教育伦理观建构原则、建构维度和建构路径,为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和中小学发展智慧教育提供伦理依据和理论支持。

所谓伦理是指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通常来说伦理学研究人类社会特有的道德现象和问题,教育和伦理客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深刻地表现为伦理道德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价值基础[3]。教育伦理就指教育过程中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规范,指向教育活动的价值和善。智慧校园的建设和智慧教育的发展,人-机-人的关系愈加密切和复杂,我们需要进一步审视和反思人-机-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行为准则。因此,智慧教育伦理就是指智慧教育情境下促进人(教师和学生)与智能机器的和谐共处的相关道德观念、原则、标准和制度。

(一)隐私泄露,引发担忧

随着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的深入推进,如今的校园行为监测设备更为智能和丰富,除了可以通过人脸、指纹等生理特征来识别用户身份、利用智能运动设备深度采集学生健康数据,还能使用智能摄像头实时监控学生课堂活动和学习行为。还有研究者为了减少课堂中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物理环境对师生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套基于蓝牙的课堂环境实时监控系统[4]。这些智能系统拥有大量的学生个人行为信息,如果这些信息使用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课堂行为的优化,但是如果缺乏隐私保护,造成数据泄露,就有可能被有心之人非法使用,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课堂中,智能技术把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变成数据进行收集、研究、甚至是预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毫无隐私可言[5],就像一个“三体人”裸露在冰冷冷的数据中。如此全方位地监视记录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不仅会降低了教师创新教学的热情,还会让学生无法专心于课堂。当学生发现自己被监控时,就会有抵触心理,可能会故意避开正常行为,和智慧技术“斗智斗勇”。

(二)技术异化,价值失焦

智慧教育的兴起不是以解决教育内部矛盾为驱动的,而是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动,教育产业化竞争、国际间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尽管此前国家和商业机构花了大量的精力建设像中国大学MOOC、国家精品课堂资源网、网易公开课等开放课程平台供教师使用,但是受技术问题、技术研发、技术更新等一系列非教育本体问题的作用,加上各教育从业者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在使用智能设备时容易使课堂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使用智慧教育技术,需求不对等,造成了技术异化、资源浪费。

在教育活动中,除了理性的知识的传递,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文关怀,在某些特定时刻,情感较之于理性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虽然智慧教育提供了同步或异步的课堂,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
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课堂切身感知历史故事;
在线学习平台能让教师根据学习记录对学生进行评价,似乎技术已经完美地解决了传统教育的痛点,殊不知学生与教师、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被虚拟世界遮蔽,传播和流动的只有技术眼中的“数字符号”和一些程序化的活动设置[6]。教师不能把教育焦点放在绩效数据的量化表现,为了应对数据的考核而患得患失,不然就会背离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得不偿失。

(三)数据依赖,教学外化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面对教育复杂关系中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7],从智慧教育的角度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学生、教育影响等教学要素,而不是把智慧技术的数据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杆,沦为数据的奴隶。2019年浙江金华某小学要求小学生佩戴一款名为“赋思头环”的脑机接口头环设备来检测学生的专注力情况的事情引发广泛的争议。也让我们反思,采集脑电信号是否能客观真实地表征学生的专注力。教育是促进心灵复苏成长的缓慢过程,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情感的交流,只看数据的好坏,就容易导致教学过程的空洞化、冷漠化。

教师出于教学评价的需要,可能对一些课堂数据进行预测分析,把学生过去的行为当作未来的实际行为,给学生贴上标签,固化其刻板印象,而不是每天在点滴细节里发现学生的进步或异常,及时给予学生有温度的反馈。同时,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数据,迎合学生喜欢新奇和形象生动的心理,过度使用新颖有趣的教学工具取悦学生,全然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的的达成,过于重视外化的教学效果,教师似乎是使用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精密的应试教育,违反了伦理规范。

(一)建构原则

1.规则完善

《孟子·离娄上》中写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则和秩序的存在,保证了实现“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如果缺少了完善的规则体系,容易使智慧教育陷入伦理困境。完善的规则体系是规避和消除伦理风险的有力举措。尽管技术本身没有道德伦理品质,然而技术人员在开发过程中赋予了伦理价值,因而需要建构一套可信任的完善的规则体系[8]。

2.权责清晰

推进智慧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是中小学,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独自完成任务,仍需要得到来自校园以外的支持。学校需要服务商提供设备、资源和平台来推进智慧教育的工作;
服务商研发的设备、平台等需要符合学校的教学需求;
政府则需要对中小学的智慧教育的推进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制定智慧教育的行动规范。

建构中小学智慧教育伦理观需要多个责权主体参与其中,加之各责权主体的任务复杂多样,各方的工作又多有重叠之处。只有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权责,才有可能消除和避免因职责、权限混乱而带来的伦理困境。清晰的权责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小学智慧教育建设,同时约束各方的行为,防止各责权主体间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

3.隐私优先

智慧教育依托各项信息技术,大量的数据存储在云端,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安全隐患[9],一旦发生数据泄漏,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首先保障学生的隐私权,除了不断进行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外,更要重视学生群体的权益。在智慧教育中开展数据采集工作之前,应首先取得学生的授权[10]。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是数据收集的来源,有权对平台上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查看、管理,否则隐私权无从谈起。在智慧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任何的行为都应以不损害学生的隐私权为前提,尊重、保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隐私权应该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

4.价值明确

智慧教育时代应追求向善的技术伦理,明确智慧教育的价值导向。坚持向善,努力成为善良的存在者,对善的不断追求,这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中小学建设智慧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保障中小学教师的健康工作和自由发展,提供师生数字福祉,其次是防止学生游戏上瘾,消除信息茧房,杜绝利用技术的考试作弊和学术腐败,“构建以信任、幸福、可持续为价值基础的人工智能伦理,以便帮助重塑数字社会的信任,实现技术、人、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发展”,[11]塑造健康美好包容可持续的智慧校园。

(二)建构维度

1.设计者维度

智慧校园系统设计者确定算法,算法隐藏着设计者的立场。所谓算法是指一整套程序设计与运行、反应的规则,智慧校园的“智能”基于算法,实现自主决策、自主学习、自主省级等核心功能。在智慧教育决策系统中,算法和人处于同样的地位,共同扮演问题的决策者。从设计者维度建构中小学智慧教育伦理观应有三点:第一是避免算法歧视,不能忽视师生个人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不能破坏信息的多样性,要保证师生信息安全和校园数据安全,要摒弃设计者本身的个人偏见;
第二是符合中小学学生认知规律的推送,完善对学生认知特点的诊断算法,不能依据现有资源以及“弱”智能的无效推送;
第三是保证算法是可知、可控、可用和可靠的,避免算法和技术的“黑箱”影响师生对事物的判断和对智能的信任[12]。

2.部署者维度

中小学智慧校园的部署者主要是以校领导为核心的学校决策者。作为学校的首席信息官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确保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13]。从部署者维度建构中小学智慧教育伦理观应有三点:第一是对师生隐私、数据安全等伦理风险有着清晰明确的认知,对智慧校园建设中的软硬件系统以及云端系统都在决策者可控的范围内;
第二是明确知悉师生隐私的边界,触发师生隐私边界有两个条件是一是无关公共利益,二是关乎个人人格尊严;
第三是关注人的发展,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师生创造美好的数字校园生活始终作为建设智慧校园和发展智慧教育的终极目标。

3.教师维度

教师是智慧校园的建设者、智慧教育的促进者、数字校园生活的创造者,信息时代技术赋能教育系统变革,智慧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教学要从知识传递走向智慧启迪,学习从学习监督转变为学习分析[14],评价从单一评价发展为科学评价。从教师维度建构中小学智慧教育伦理观应有三点:第一是要恰当利用智能的技术,谨慎分析和使用学生的大数据,知悉隐私的边界,尊重自己和学生的人格尊严;
第二是要更关注人的特质,情绪情感、动作表情、喜怒哀乐、审美想象、表达创造等这些作为人的特质耿要引起教师群体的关注;
第三是要提高技术改进的主动性,能动地进行技术的人为设计,提升和最大化人类的生命价值。按照泰格马克的生命进化观,“进入生命3.0阶段的人类,技术可以介入改变人的‘硬件’,人机关系上的‘硬件融合度’,以及‘软-硬件融合度’逐渐提升,在此背景下,教育需要对受教育者生命‘硬件’的设计、改变和融合有所作为,通过制定合理目标或标准的方式,参与和介入其中。”[15]

4.学生维度

学生是智慧校园的体验者、智慧教育的受益者、数字校园生活的主体,在虚拟和现实的双重空间中生活和学习,学生不断地适应新的学习形式,接受信息资源,改变信息思维,运用信息方法。从学生维度建构中小学智慧教育伦理观应有两点:第一是积极主动体验学校里幸福的数字教育生活,“教育即生活”,从技术所带来的物质中解脱,去思考生命本真,创造作为一种“居间的构成性存在”;
[16-17]第二是从各种智能大数据和标准化的画像中走出来,重视自己内心的感悟,提升不被物化和工具化的智慧。

(三)建构路径

1.制定全面的中小学智慧教育伦理规范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因此要围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制定全面的中小学智慧教育伦理规范,明确设计者、部署者、教师和学生不同主体的权责范围、责任细节、保密级别和行动指引,保障师生知情、同意等权利,构建良好的中小学智慧教育伦理规范体系。

2.开展智慧教育伦理的专题教育,解读和学习伦理规范

师生主体要明晰伦理规范,才能不会出现伦理失范,教师也才会“做出合乎教育效益、伦理规范和技术效能的教学安排与决策”。[18]学校要开展智慧教育伦理的专题教育,解读和学习伦理规范,客观认识伦理问题。专题教育可以是以学术讲座、主题班会、科技节主题教育的课外形式,也可以是和具体学科融合的课内形式。

3.坚持向善的技术伦理,突出师生主体

中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容易收到网络乱象的干扰,成了“迷失的土著”。[19]要规避恶意,实现教育的正价值,“技术的发展需要伦理的介入和匡正”。[20]技术求真,伦理求善,坚持和发展向善的技术伦理,突出师生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命体验,在技术理性下开展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活动。

“走向智慧时代的智慧教育是一种崭新的理念和形态,对其探索才刚刚起步”。[21]智慧教育发展所构成的人-机-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在变化,所衍生的伦理风险始终存在。建构中小学智慧教育伦理观就是要防范伦理风险、突破伦理困境,在技术体系的生活世界中,使得教育技术超越自动化的逻辑,让人走出精神的困顿和未来的迷雾,创造美好的中小学智慧教育和智慧生活,毕竟“最好的教育技术,不是限定人强求人的技术,是向人的生命成长开放的技术”。[22]

猜你喜欢 伦理建构师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科学与社会(2021年4期)2022-01-19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情境—建构—深化—反思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5期)2021-04-13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9期)2021-01-04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年2期)2018-08-27建构游戏玩不够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6年12期)2017-05-24麻辣师生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2期)2015-12-11

Tags: 中小学   建构   伦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