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双减”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粮食”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2023-02-04 17:25:08

■ 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解放分校 邓 妍

进入新时代以来,立德树人与培根铸魂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已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并由此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遵循,成为未成年人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基本方略。“双减”和劳动教育的硬核出台,既是一种教育生态治理行动,更是对关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的发展的严重关切。作为教育人,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理性地参与其中,让“双减”和我校劳动教育落在实地而展开的粮食课程,为教改理念提供实践注脚,以避免教育的继续内卷,是我作为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立德树人与培根铸魂的必答题。

践行“双减”,绕不开育人方式,劳动教育自在其中。融合“双减”和劳动教育,必须理清二者的逻辑联系。

1.“双减”与劳动教育都是对教育价值的引领

“双减”的本质内涵是让学生告别校内的卷山题海,脱离校外的桎梏牢笼,在课堂提质增效的前提下,在“1+x”的“课后服务”中,个性成长,自主发展,全面发展。而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于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在体质得到增强的同时提高其精神境界,由此获得身心二元的全面解放。从本质上讲,“双减”与劳动教育都是学生生活价值、生命价值、社会价值的重构,都是对教育价值的引领。

2.“双减”与劳动教育都是对教育观念的纠偏

一段时期以来,在分数和升学率的双重压力中,学校教育偏离了教育应然的轨道。政府高度关注高考上线率,学校高度关注教师教学,家长高度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只有学习,唯有学习,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于是,学校淡化劳动,家庭虚化劳动,社会矮化劳动,成为一种心照不宣高度一致的“共识”。“双减”与劳动教育正是对这种观念和现象的强力纠偏。

3.“双减”与劳动教育都是对教育规律的再认识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德树人,是培根铸魂,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既不能重智轻德,也不能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实践操作,更不能弱化、边缘化劳动教育。推进“双减”与劳动教育,学校教育必须重新认识和科学把握教育规律,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学设计学生课内外作业,合理安排学生生产生活实践,让学生在体验和体悟中快乐成长。

劳动的课程属性就是要以学校为主渠道、主阵地,开设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牢桩,奠好基。“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要避免淡化、虚化、形式化而落在实处,植根学生,就必须有清晰的体系化的校本课程作平台。为此,经过反复调研讨论,2018年我校最终将目光定格在“粮食”这一主题上。

粮食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便我们今天实现了全面小康,粮食仍然是关系到人民福祉、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最根本的安全底线。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的小学生不能一味“寒窗苦读”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确立以“粮食”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就是要让他们从小懂得粮食的战略意义,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粮食的种植、养护和收割。因此,我校开发研制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粮食”分为三大板块,即“识粮”“种粮”“爱粮节粮”。

1.“识粮”。我校将“识粮”板块列在对学生进行关于粮食的通识教育,即让学生认识粮食对于家庭生活、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我校通过组织学生实地采摘、日常购买、网络搜寻指导学生辨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粮食,如小麦、大米、大豆、小米、玉米、高粱等杂粮以及薯类;
带领孩子们初步了解各类粮食的下种时间、种植周期、主产地区、营养物质等。

2.“种粮”。我校开辟“粮食种植实验小园地”,组织学生在种植过程中慢慢掌握或了解湖北本地的几种主粮的习性、适种土壤、种植技术、打理技巧、收割(采摘)技巧、加工技术等,让学生在实践和实地中体悟粮食从种植到成品的艰辛和付出,收获和小苗共同成长的喜悦。

3.“爱粮节粮”。对粮食“渐渐相识”到“陪伴成长”“感受收获”,“爱粮节粮”已经渗入每个学生的心,爱粮的意识,节粮的习惯自然而然融入了我校的全时空教育,学校、社会、家庭都成为了学生“爱粮节粮”教育的场所,教师、同学、家长都是对学生进行“爱粮节粮”教育的参照,在我校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学生“爱粮节粮”的进行时。

在我校扎实推进劳动教育,除了一周不少于一节的课程设置、每学期一个劳动周和部分社会服务性劳动实践等规定动作外,我校还有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有清晰明确的实施路径。

1.在粮食主题中“师训”

我们明白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为了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粮食”,我校决定对包括劳动教育学科教师在内的全校教师开展关于“粮食”的主题培训。我校邀请省市部分农学专家向全校教师讲解各类粮食的基础知识、种植技术、种植过程、维护技巧;
在基地,邀请这些专家示范种植动作要领、农具使用技巧。全校教师不仅掌握了各类粮食的基础知识、基本种植技能,还激发了对粮食的兴趣,课余时间,大家经常在网上浏览查阅相关信息,讨论相关话题。

2.在跨学科学习中“识粮”

我校跨学科学习方式实施校本课程“粮食”的第一板块“识粮”。我校明确要求,在“识粮”课堂中各学科教师要开展集体备课,协作融合,结合课本,利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方式进行“识粮”。经过了粮食主题培训后的教师们很好地贯彻了学校的这一举措。

在“我谈豆子”的主题活动中,我校刘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小小豆子经过水的滋养、土的孕育,发出嫩嫩的、小小的坚韧小芽,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界生命力的顽强与伟大;
指导学生制作观察记录表,绘制配图日记记录豆芽变化情况。学生有的用图画的方式制作了“豆芽成长记”,有的通过画豆、书写与豆相关的诗词,谈豆文化,表达自己的感悟。

科学学科曾老师带领学生探究豆子的不同种类,了解大豆所含的营养价值,从营养的角度分析豆类为什么可以作为粮食。

道德与法治学科肖老师带领学生了解大豆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粮食问题,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局部地区战争以及突发自然灾害的背景下,认识粮食的重要性。

3.在“课后服务”中“种粮”

实施好我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粮食”的第二板块“种粮”,时间和空间不可或缺。从时间上讲,仅靠每学期的劳动周和有限的校外基地实操,校本的成色显然不足。从空间上讲,我校属城区老校,面积狭小。为此,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探索课后服务“1+X”新样态,“1”指为学生做好课后辅导服务,而“X”则结合劳动教育校本特色,开展“种粮”实践。全校老师们一齐动手运土、翻土、晒土,拓展校园现有的空间,开辟了解放小学屋顶平台种植区,为每班划出一块种植区,在课后服务时间,师生一起选种、播种、浇水、施肥,把爱粮、节粮的这颗“种粮种子”种入了学生们的心里。

仅以“豆”类种植为例。我校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先将“一米菜地”的土翻匀、平整,再将豆种播下。待种子慢慢地冒出了新叶,他们又将茂密的小嫩苗,移植到更大的菜地里,并定期浇水和“护理”,让它慢慢长大。豆苗成长期间,学生自主组织关于“中国的豆类有哪些”的专题讨论,了解豆的特性,分析种植过程,提醒注意事项等。到豆粒饱满成熟,学生又一起撸起袖子采豆,剥豌豆、剥毛豆、剥蚕豆、做“豆豆”创意菜,做绿豆糕、做豆腐。

从了解到动手到探究到收获到制作,学生亲历其中,“豆”趣横生,“豆”出花样,“豆”出名堂。不仅对豆的成长过程了然于胸,体验到了劳动之乐,劳动之美,更体悟到了劳动的伟大。

4.在全时空中“爱粮节粮”

粮食牵涉千家万户,牵系国家命运。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今天,教育学生“爱粮节粮”乃情之必然,理之必然。

校园“爱粮节粮”蔚然成风。在我校,几乎每位学生都知道《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箴言。最重要的是,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箴言。无论是食堂进餐,还是课间零食,学生都能自觉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偶有学生倒剩饭剩菜,周围的同学就会或监督或批评。教师们特别是班主任则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鼓励表扬爱粮节粮,开展爱粮节粮的相关活动。

“爱粮节粮”成固定家庭作业。从实施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粮食”开始,我校就将“爱粮节粮”固定成所有学科共同的家庭作业。一方面是为落实双减,另一方面是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家庭,促进家校合力育人。这份固定家庭作业的具体内容为:提醒、督促自己和家人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参与晚饭制作和厨余清扫及其他家务劳动。此举深获学生家长好评。许多家长向班主任反馈:孩子懂得父母打工的不易了,经常帮家里干些杂活,也不大手大脚花钱了。

“爱粮节粮”活动走进社会生活。我校学生还利用双休、节假日、寒暑假,在早点摊、餐厅、酒店和旅游景点等公众场合,宣传珍惜粮食,节约粮食。学校还将爱粮节粮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开展节粮称重、节粮打卡,食堂帮厨活动,为倡导全社会“爱粮节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确保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粮食”的实施效果,我校积极探索主体多元、方法多样、综合互补、激励为主的“个性化评价”。主要体现为“235”积分制劳动教育评价模式,尤其关注劳动中能否发现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过程,让劳动评价机制赋能“双减”,提升学业质量。

“2”即两种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重在记录学生每一次劳动实践的情感态度、技能掌握、操作体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参与劳动的次数、劳动态度、劳动效果等一清二楚,可记录、可追溯、可视化;
终结性评价则是对学生整个学期参与劳动的总体等级评价。

“3”即三类评价主体——学生、家长、教师。一是自我评价,开展自我追问式的总结活动;
二是家长评价,邀请家长参与学生劳动实践,指导劳动过程,提供评价意见;
三是教师评价,结合日常的过程性和期末的结果性开展评价,突出评价学生劳动观念、能力和品质的形成情况。三类评价主体呈立体交叉,相互比照,形成“三位一体”的互动评价体系。

“5”即五个主要评价要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学业促进。学校通过劳动打卡、劳动任务单、劳动微视频、劳动技能秀等多种方式,记录和展示学生每一次劳动的五个评价要素。学校在期末时举办学生成果展,例如“勤劳果实展”“研学调查展”“节粮宣传作品展”等,展示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成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进步。“家庭劳动护照”是给予能在家长指导下从事家务劳动学生的额外“犒赏”;
“爱劳善学之星”是对在“学业促进”这个评价要素中得分较高学生的特别“奖励”……通过多元的评价奖励机制,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互补式、延展化的学习机会,也体会到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一年来,我校以劳动教育唱响素质教育主旋律,以校本特色“粮食”推进劳动教育扎实落地,以劳厚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五育融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学校立德树人、培根聚魂拓展出一条新的路径,让“双减”真实落地,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1.出力流汗,心身“健”起来。在“粮食”课程中学生们学生在家庭或学校中对粮食从翻土、播种、养护、采摘等,他们亲力亲为,出力流汗,每天尽心尽力养护、守护、呵护,在劳动课程中解放学生双手,让双手更加灵巧,同时强健了体魄,锻炼了意志,愉悦了身心。

2.以劳促学,知识“立”起来。在中高年级“一米菜园”项目种植中,学校安排专门教师参与各个品种蔬菜的管理,每当学生来参加体验活动,这里都会生成一堂精彩的劳动实践课。“老师,茄子秧怎么长这么高呀?”“老师,番茄到底有什么营养?”“老师,黄豆为什么要在清水里泡发芽?”……学生抛出的一个个问题,老师总会引导他们找到答案,种植园渗透着学生的好奇,盛满学生的殷殷期待。通过劳动,学生接触的是真实的生活,他们会发现生活生产劳动是知识的“发源地”,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是从劳动中来的,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深刻。他们在劳动中发现问题,主动寻求知识解决问题。劳动课程把“厌学”转化为“想学”,激发出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更主动地学习。

3.力行笃志,意志“强”起来。在“粮食”校本课程劳动实践活动中,学生走进乡村,操起锄头,背上背篓,提上水桶,开启特殊的农作之旅。他们零距离接触农耕农作,不仅体会到每粒粮食的来之不易,还感受到无惧艰苦、坚持向上的“种子”精神;
不仅懂得了“不历经风雨,哪能见彩虹”的道理,还锻炼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强意志。“粮食”校本劳动课程培养了学生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优秀品质,为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意志品质。

我校以“双减”为立足点,以“粮食”为劳动教育校本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情境的开放度强、可控难度大、涉及范围广,未来还需我们会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用更好的方法、更高地质量推进劳动教育。

猜你喜欢 校本双减粮食 珍惜粮食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请珍惜每一粒粮食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10期)2021-10-20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中国粮食经济(2021年5期)2021-08-16“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7-19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2期)2020-05-28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农家科技中旬版(2019年2期)2019-05-08

Tags: 劳动教育   视域   粮食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