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2-05 16:45:07

蔡 敏 谢望舒 汤 亮

新形势下,在职业院校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开发体系,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选修课,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这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等。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1.文化有优劣之分,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中国有着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每一个历史时期所衍生出来的文化都不计其数,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人文基因,但也存在缺乏平等性、重农轻商、法治观念淡薄,崇尚迷信等许多劣根性的文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让我们肤浅地回到过去的传统观念中去,而是让我们从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养分。我们应该摒弃那些非主流、负能量的文化,汲取那些有积极意义、传递正能量、树立正面典型的文化。

2.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层次挖掘与研究。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专注于对传统文化现象和传统文化知识的机械性讲授与灌输,浮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面认知、肤浅理解,忽视对文化内涵、文化精神的研究与剖析,不能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出发,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传统美德、精神铸就、人格养成、品德提升、自律养成等方面来凝聚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3.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新的时代背景。优秀的文化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地积淀,不断地丰富,不断地进行交流与融合,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语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性转化要求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要求提炼、筛选那些至今有借鉴意义、有正面价值的内容,结合时代特点赋予新的内容,用现代的表达形式和表现手段进行新的呈现;
创新性发展要求我们根据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使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拓展、不断更新,从而显示出更加鲜活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主题,从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出发,凸显其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用符合时代的语言来解读文化的内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再创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开展形式单一。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与课程开设上主要突出职业技能,所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主要就是通过开设单一的选修课程来实施,并没有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活动开展、课时学分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主动对接的问题,导致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高、课程设置单一、授课形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师资力量不足、课时较少、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开展结合程度不高等问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一定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的,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正确处理各种人际与社会关系?做人的标准有哪些?”等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生考了多少分,而在于通过教育是否帮助一个学生成为了一个精神独立、人格完善、自食其力的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会赚钱的机器,而是要培养会生活、有情感、懂得真善美的人。而现实中,职业院校过多地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注重教会他们生存与谋生的本领,忽视了关于人性、价值观、做人的教育,让学生变成了一台台有体温、能运转的机器,而不是一个个有情感、有思想的人。

(一)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网络时代的瞬息万变,面对社会变局中的思想碰撞,中国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更容易受到网络文化、快餐文化、西方文化的侵蚀,使得他们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受到极大的冲击,一味追求享乐而异化为物质与金钱的奴隶,导致他们追名逐利、沽名钓誉、时尚优先、诚信丧失、道德崩塌。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弱化,甚至崇洋媚外,武断地认为“国外的,就是名牌”“国外的月亮都比国内圆”“国外的世界更自由”等。这些错误思想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自信有欠缺,文化引领不充分。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杨叔子说:“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乏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于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优秀基因,能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怀,帮助他们牢记王阳明“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的谆谆教导,牢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牢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人生追求等。

(二)能够帮助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上的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世入世理念一脉相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精神和内涵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学生可以从“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天人合一”等思想中凝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家国思想理念;
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观念中凝练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治理观念;
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在其位,谋其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论述中凝练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为人处世之道。

由此可见,要涵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当代,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才能从中获得精神与力量。

(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新形势下建立正确的三观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能够掌握有效的方法论,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具备做好人、做好事的智慧,做一个对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人,使自己身心健康,拥有幸福的人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恰恰蕴含大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交际、交往能力。例如,儒家强调做人,道之以诚、以仁、以明;
道家强调万事万物规律、方法论,道之以反、以静、以无;
佛家强调真理实相,道之以心、以觉、以空。这些就是要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苏轼的乐观与洒脱还是杜甫的忧国忧民;
无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不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关于三观价值的宝贵财富。

(一)科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新形势下加强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构建必修+选修+第二课堂实践的立体课程体系。一是要通过理论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基本特点、基本精神等。二是要通过开设选修课,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优秀传统文化,把学生的关注点、兴趣度、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自觉融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来。三是要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有关的实践活动。例如端午节,组织“粽”香里的中国;
中秋节可以组织一场“月”颂;
重阳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爱老人,青春接力”活动;
结合院校所在地,可以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的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
可以组织学生去探寻本地非遗等实践;
可以组织中华经典诵读、国画、汉字书写等弘扬传统文化的比赛;
还可以组建文化社团、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论坛、讲座等。

(二)加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根基与枝干。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说得通俗一点,校园文化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舞台。因此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在基础设施、教学楼栋、文化场所建设中糅合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要利用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讲座、研读等活动,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师生之间传播。

(三)加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掌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使文化自信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生根发芽。网络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网络成为青年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利用本校的信息化建设,着力加强校园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打造集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于一体的“三微一端”,融合校园网站、图文信息中心、易班工作站,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的网络矩阵,并利用网络矩阵打造“线上+线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总之,在职业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凝聚青年学生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是引领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培育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新形势下加强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重道远,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中华职业院校传统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1期)2022-12-02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理财·市场版(2022年5期)2022-05-30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武术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Tags: 中华   文化教育   新形势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