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河南省民间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与活化设计

2023-02-06 11:35:09

孟庆红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河南省有着丰富的民间美术类非遗资源,地域特色浓郁,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河南省人大代表会议通过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此基础上,经过统筹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快速、有序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河南省传统美术类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9大类23项,其中包括:朱仙镇、滑县木版年画;
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
灵宝、卢氏、辉县剪纸;
洛阳宫灯、汴京灯笼张的灯彩;
方城石猴;
镇平玉雕;
清丰县麦秆剪贴;
汴绣;
南阳卧龙区烙画。

河南省的传统民间美术类非遗项目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其以丰富的象征寓意、鲜活生动的形象、独特新颖的形式滋养着大众的精神世界。然而,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它们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束缚了其传承与创新。

为了加大非遗保护力度,避免“绝活”成“绝响”,近年来河南省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建档、记录和立体化保存工作。为每个项目采取了建立一套纸质和数字记录档案、编辑一批书籍图录、拍摄记录一批项目和传承人专题片、征集一批实物和作品、建立非遗示范展示传习馆、依托高校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等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措施。但与其他省份相比较,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亟待完善和规范

河南省非遗资源丰富而独特,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前人智慧、赓续文化薪火、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传承、展示、利用、对外宣传、项目传承及传承人扶持方面亟需加大改进力度。应建立科学、完善、规范的传承机制、管理机制与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对包括非遗在内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的认识,努力补足短板,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加快专项立法进程,挖掘文化底蕴,打好非遗文创牌和非遗与文旅融合牌,努力讲好河南非遗故事。

(二)存在盲目开发、过度商业化的现象

近年来,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是国家的重要政策,在非遗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或团体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和利用非遗资源,缺乏理性、严谨、科学的态度,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特征,简单、随意甚至是粗暴地复制利用,导致缺乏设计感、艺术性的低端产品充斥市场。这些过度开发行为是对非遗的不珍惜、不尊重,严重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链,不利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加速了其消亡。

(三)非遗传承中市场、受众的时代性问题

传统民间美术及传统手工艺经过千百年的积淀,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在农耕时代有着稳定的市场与销售群体,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潮不断涌现,社会形势、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审美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标准化、工业化的产品越来越多,而费工耗时的手工产品逐渐消失。这一切都极大地冲击着非遗的生存根基,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一方面要重视考察、收集、整理、刻录等原生态的保存形式;
另一方面更要关注非遗如何融入新时代的问题,思考如何以科学的态度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一)河南省民间美术类非遗活化设计思路

1.多方联动,建立科学的传承发展机制

文化遗产保护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将分区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从政府层面要建立科学、完善、规范的传承机制、管理机制与保障机制,主要有行政管理、资金筹措保障、公众监督与法律保护等有力的政策、法规。同时发起民众参与及与专业技术人才相结合,形成多方联动、全方位参与、相互监督的机制,保护我省传统美术类非遗的自然生态。正确把握非遗传承规律,不仅要考虑在当代的生存、发展问题,更要有长远的目标和整体的规划;
既要关注目前的市场需求,又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市场需求。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系统性的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社会各方的参与,更应从政府层面统筹,将这一体系纳入地方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2.“本真”传承与“活化”创新相并行

把握非遗传承规律,正确处理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民间美术类非遗项目保护与发展的中心问题。任何非遗的创新融合都应建立在坚守非遗精神文化核心的基础之上。民间艺术是从民间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花,质朴率真,是扎根生活的自然表达,是心灵之表、艺术之根,“未来设计源于传统工艺”,就是从非遗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华,为现代设计注入灵魂。

非遗所蕴含的独特的本土文化、民俗特征及审美意蕴是其精神本质,这是创新设计应保留的最关键的部分。非遗创新开发势必要立足于对非遗精神核心的尊重,这也是“活化”设计的灵魂,应贯彻于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全过程。

(二)河南省民间美术类非遗的活化设计措施

1.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一方面,让非遗走进校园,推广普及非遗文化知识,让学生与非遗项目“零距离”接触,通过实际体验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在创作中体会非遗文化精神,直观感受非遗技艺之美,知行结合,传承民族经典,延续中华文脉。

另一方面,高校与文旅部门和地方政府协调,在非遗传承地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作为高校与非遗传承社区间一个双向互动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可以选派本科生、研究生到非遗代表地区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融入非遗的生存环境。考察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将这些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对非遗传承创新开展研究。探索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功能转型、审美提升与创新发展的新形式,在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创造性传承方面发挥作用,使高校在国家非遗保护事业及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

2.重视非遗传承人、工艺人才的培养

关注传承人、当地艺术人才的培养,组织行业带头人及工艺技术人员到高校进修。提高传承人、从业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认知,让传承人了解非遗项目和传统工艺的文化背景和土壤,充分领会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把握技艺的精髓,更要辩证地看待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帮助传承人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以使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另外,也可以在非遗传承地设立传统技艺工作坊,开展技艺培训,培养设计研发团队,开发文化创意项目。通过美术教育推动当地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带动传统工艺的发展与创新。

3.加强非遗传承人与当代设计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请资深设计单位或者设计师“指导”设计开办工作坊,请设计、渠道、资讯等各方面的专家来担任设计策划人。与设计师或者设计者建立关系,通过调动社会创意资源提升木版年画、泥塑、石雕、刺绣等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创意设计水平,以探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的路径,探寻河南省非遗的当代复兴与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蜕变,助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4.拓展传播媒介,加大宣传力度

筹备关于非遗创新设计的比赛,向社会征集设计方案。同时积极开展展览活动,更好地提升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定期举办竞赛以提高原创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拓展海外市场,参加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展会,以高品质的产品赢得国际认可。建立品牌并开拓全球市场,走出去找市场是地方性文化产业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河南省民间美术类非遗活化设计方案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的重要论述。非遗资源与当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发展是非遗走进当代社会与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更是产品创新与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是非遗在当代发展的战略取向。

创新设计是一个整体性的体系,需要关注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在传统的非遗生产性项目的合理利用方面融入或引进现代的设计理念。它不仅直接服务于当今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更对将来的生活器具、生存空间等进行设计和开发。

1.视觉语言的提炼与再造

传统民间美术类非遗项目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经典、丰富的造型、色彩和形式,其中的图形一般包括人物、动物、花卉植物、器物、场景等,通过刻、绘、剪、绣、塑、印等特定的工艺手法呈现出来。深入研究和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汲取其艺术营养和精髓,结合现代设计的思维形式、设计理念、设计表达方法进行取舍、提炼、变化、组合,赋予传统图形以新的视觉形象,完成图形的再设计。

“提炼”和“概括”是创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方法。即保留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剔除繁复的非本质的内容,将具象、烦琐的造型进行夸张变化、精简和提炼,使原有形象高度洗练概括。造型简洁明了,色彩组合协调统一,形象特征鲜明,抽象的图形因摆脱形象的限定,更富联想空间。

“活化”后的设计既保留非遗的精神意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符合当下的审美,具有全新的视觉效果。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我们做了创新的尝试,如图1所示。

2.文创产品的衍生应用——为生活而设计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传统活在当下就要走进现代生活。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非遗的“活化”必须立足于创新,而不仅仅是“借鉴”和简单的“挪用”。创新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特征的文化产品,在保留非遗原汁原味的韵味与特征的基础上,注重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消费者心理,融入现代生活,满足市场需求。健全产品研发和营销环节,结合新的市场与审美需求拓展衍生产品。“让非遗时尚起来”,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

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与动向,强化“生活设计力”。将创新之后的新图形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研发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艺术品位高、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创产品,包括产品设计、现代手工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传统图形的创新与延展应用等。把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时尚新潮的当代艺术品中,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时尚完美地结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本文从地域文化特征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遵循非遗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积极探索非遗活化的理念、路径与方法。通过视觉化的创新设计,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让传统艺术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增强人们的参与感、认同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活化遗传河南省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材料与冶金学报(2022年2期)2022-08-10送伞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22年5期)2022-05-31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科学与财富(2021年33期)2021-05-10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现代装饰(2021年1期)2021-03-29“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少林与太极(2020年1期)2020-07-14还有什么会遗传?动漫界·幼教365(小班)(2019年10期)2019-10-28还有什么会遗传动漫界·幼教365(大班)(2019年10期)2019-10-28还有什么会遗传?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19年10期)2019-10-28

Tags: 河南省   活化   传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