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建设路径探析

2023-02-06 16:15:09

周繁坤,刘炎祁,范广勤

(南昌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宪章》对健康做出了非常清晰的界定——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我国高校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以讲座或选修课的形式针对大学生开展了健康教育工作,既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特色高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也加快了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步伐。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给各国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面对新形势下严峻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极、快速、灵活、多方位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某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1]。这也给高校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理念、新任务、新挑战。

20世纪20年代,健康教育理论引入中国,随后专业的健康教育机构与人才培养开始发展,如中国健康教育所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已形成。不断增加的国际交流,使得我国的健康教育与健康教育促进理论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道路[2]。早期的高校健康教育主要以学校体育卫生、公共卫生知识、个人卫生状况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为主,并未进行深层次的体系化研究。因医学模式的变革,人们从先进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各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当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对高校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17年6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学校健康教育提出的工作要求,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高校学生是传播健康理念、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人群。高校应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包括健康生活方式、性与生殖健康、心理健康、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健康教育。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易对某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应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均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不仅可使大学生个体获得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而且可进一步向大学生群体普及健康知识,促使他们养成健康意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健康教育观,促使大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四个方面形成健康合力,为其学习和将来从事工作提供重要保障[3]。

高校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紧跟时代要求提升内涵、进行高质量发展,如何在新时代下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促进健康行为的习得,对高校和教师队伍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虽几经发展,但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4-6]。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2017年发布的《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大学生肥胖率持续增加,每五年提升2%~3%。在心理健康方面,大学生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对富足的饮食造成学生摄入了过多的高热量食物,另一方面是有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条件较差,以及众多学生因升学压力而缺乏体育锻炼等。

(二)社会各方面对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

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较低,很多大学生健康意识淡漠,维护自身健康能力不足,养成了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运动缺乏、膳食不合理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水平。社会还存在着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的现象,未能将包括高校在内的学校健康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三)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不统一

目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不尽相同,主要涉及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教育、健康行为及保健措施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给学生带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以及其影响给某些学生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压力等,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议题。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多、容量大、课时少,因而不能够全面充分地向大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目前全国高校尚无统一、完整、系统的全国通用教材,各高校之间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异[4,6]。

(四)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不匹配

我国大多数高校健康教育课是由学校医院医师、心理学教师、体育教师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人员等兼任。他们虽有各自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受知识结构的影响,缺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所需的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领域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针对性培训或全方位培训,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授课效果从整体上缺乏深度和广度,师资力量远远不能适应学校健康教育的需要[5]。

(五)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有效的效果评价方案

教师讲授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仍较多采用传统教学法,载体单一,内容偏理论,与实际脱节,未能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科技手段,使得课程对学生吸引力不大,学生不重视,难以形成自我健康意识影响下的自主健康行为。且有的课程没有明确的考核目标与标准,缺乏对教学活动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或无统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这自然使得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够认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六)学校机构设置不合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国内高校中尚未普遍建立校级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的综合协调议事机构,缺少校级综合协调议事机构的高位推动,势必在学校统一整合各方面资源、建设协同育人体系来指导和治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受到影响。

(一)提升社会、学校对健康教育的认知

大力宣传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家庭的思想观念与认知,不仅要让师生了解,更要让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高校健康教育目标,建议转变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性质,如将其作为通识教育课在开展较好的院校进行小范围试点工作,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改善成熟后进行大范围示范推广,进而带动全国其他高校开展新形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全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健康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加快统编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

建议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健康教育领域专家与教学一线的教师编写统一、完整、系统的全国性通用教材,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在掌握健康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健康维护技能。同时,还需建立完整系统的高校健康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并组织专家编制配套的教师指导用书、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科普读物等内容多样的教学资源,以提供资源保障[7]。

(三)加大专业师资与管理队伍培育

加大专业师资的培育与兼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与卫生主管部门协作,聘请医疗机构专业人员担任学校健康教育辅导老师。健康教育与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医学、公共关系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当在前述领域对健康教育授课教师进行必要的专门培训,扩充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其教学水平。此外,还可面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高校卫生管理人员等举办卫生与健康工作管理培训班,以提升高校卫生与健康工作的管理水平。

(四)采用现代科技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

2022年8月31日发布的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随着“互联网+”智能时代的来临,各高校可通过线上教学资源平台、慕课、微课等多种快捷的学习手段进行健康教育教学,让大学生拥有打破时空限制的学习自主权。根据线上教学的经验,高校还可运用包含多媒体、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教学等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同伴教育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和心理调适能力[8-10],还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思维潜能,提升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精准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加大高校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拓展宣传途径,在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校园网络、讲座、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宣传健康知识的同时[11],还可通过学校大会、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健康作品大赛、健康环境相关制度、心理档案建设、志愿者培训和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的精准度和有效度。发挥大学生课外社团的优势,以每年5月25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主题活动为契机,举办系列活动如健康教育辩论赛、心理知识竞赛、欣赏心理健康系列影视、健康教育专家讲坛、健康教育宣传作品征集等,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并培养大学生的相关技能。

(六)重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

加大对体育场地和健康促进相关设施的投入,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应当注重课堂知识传授,还应当有包含行为指导、健康咨询、志愿服务、情景式干预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健康促进行为的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在营造浓厚的学校健康教育氛围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维护自我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的能力。

(七)构建高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高校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体系应体现一体化、全周期、全过程的特点,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以学生、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等为评价主体,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深度反思,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与改进措施,保障高校健康教育取得预期效果。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对大学生的综合评价,注重评价的阶段性、发展性和长效性。

(八)设立校内专门机构和完善运行机制

各高校要把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建议在高校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将健康教育教学、健康环境创设、健康指导服务有效结合,构建自上而下包含指导、运行、支持三个模块的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和协同育人体系[12]。进一步完善高校内相关部门相互合作、家校协同推进、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高校师生的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并培养健康技能,全程全方位保障师生健康[13]。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内高校健康教育存在重视不到位、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与效果评价方案、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提升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度、创新互联网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和构建教育效果有效评价体系、建立校级综合协调议事机构等策略路径,可更好地推动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健康中国2030”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人生十六七(2016年14期)2016-12-01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Tags: 探析   新时代   健康教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