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认知与价值追求

2023-02-07 08:30:08

周 泉,刘同舫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以及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而提出的战略举措。深刻剖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有助于形成对精神生活在共同富裕整体视域中重要地位的正确认识,在全面领悟共同富裕本真意蕴的基础上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认知,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有效凝聚思想共识、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并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更好、更高和更远目标前进的必要手段;
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旨在通过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弥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差距,侧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意涵及其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认知的理论前提,全面诠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意涵及其特征能够为明辨中国共产党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认知及其科学性奠定基础,彰显中国共产党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在理论上梳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其科学认知和价值追求等基本问题,对于充分揭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特征、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向前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2021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同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撰文,明确提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不仅追求物质层面的财富涌流,也追求精神层面的境界提高,是物质与精神的协同发展、有机统一。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内涵中的重要维度。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立足人的本质需要,在推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时积极推动精神生活富裕的丰富与完善,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总体性视角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意涵及其内在特征。

1.1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本质需要所追求的总体性精神状态

从人的本质需要及其历史发展的视角来把握精神生活的本质是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涵的重要前提。精神生活是区别于物质生产生活的人类精神生产活动形式,包括人类的精神生产、精神交往和精神享受等多个环节,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涉及个体精神生活、社会整体精神生活和民族国家精神生活等不同层次,具体可以表现为文化阅读、思想交流、智力活动、艺术审美、探求真理等心理和思维活动等[2]。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精神生产、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等方面的多样性,决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只有在人的本质需要与历史发展中、由多元化的其他需要所衍生的总体性精神状态中才能得到合理理解。

目前学界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心理学意义出发,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视为在物质发展基础上通过精神生产和创造而达到的积极享受的心理状态,并认为这种积极的精神文化状态能够正面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3],也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呈现出“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相互促成的层次结构[4]。二是从哲学角度出发,将其看作是通过精神发展实现自我超越的范畴,强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各种精神要素——包括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知识水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选择、追求、创造的能力及意愿,以及由此展现出的精神满足、享受、发展以及自我超越的哲学范畴[5]。三是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归为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趣,即“丰富且良好的欲望,真挚且高尚的情感,持续且向上的激情,全面且深刻的认知,积极且完美的德性,崇高且深邃的审美情趣,正向且健康的价值观,神圣且自觉的信仰,主动且有效的心态调适等”[6]。无论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看作是一种积极享受的心理状态,还是伦理道德、理想信仰、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精神提升,抑或是将其归为主体追求精神满足、享受和发展的哲学范畴,都只能对特定历史阶段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本内涵进行说明。

人的需要是无穷的,“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7]130。只有立足实践并牢牢抓住人的本质需要这个关键因素,才能在复杂历史发展中充分把握精神生活的丰富本质及其深刻内涵。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作为构成劳动重要方面的精神思维活动凸显了人和自然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异,人不仅会劳动,而且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8]162,动物既没有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没有精神思维的动力和智能,而只有存在生命的个体才能从事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恰恰确证了人能够思维的本质特性及其满足作为人的本质需要的一般需求。不同于动物仅仅需要自然物质方面的满足,作为思维着的个体还具有精神与社会需要,即人不仅需要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满足,还需要精神文化、心理娱乐等方面的满足。前者是物质方面的需要,后者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从人的本质需要出发,精神生活作为人所特有的脑力思维活动及其目的指向凸显了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维度。

基于此,可以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坚持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实践基础上,以发展个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精神条件和精神素质,促使个体在自觉的精神生产中不断创造精神财富并充分享受精神财富带来的满足,使得全体人民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上达到精神心理、道德审美、自我发展等方面明显提高的总体性精神发展状态,实现物质生产生活与精神生产生活的协调发展。

1.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四重特性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以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为基础,又反过来促进物质财富和整个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相对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具有自身特性。

第一,主观能动性。人有思维活动能力的特性决定其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对自然界的存在更不是简单的反映和机械的复刻,而是通过认识和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达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9]208人们在实践改造活动开始之前便已经有意识地把握着自身活动的目的,并在脑海中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认知和主观意识为改造物质世界提供指导,这充分反映了精神生活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物质制约性。虽然在精神生活领域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精神生活本质上受到客观的物质发展条件制约,“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8]541,精神总是会“受到物质的‘纠缠’”[8]533。物质基础对精神生活的制约性不仅反映精神生产与创造的客观规律,而且在实践中也成为深刻制约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效开展的根本因素。物质发展条件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客观制约,决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然要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性前提下才能得到科学理解。

第三,相对独立性。精神生活虽受物质发展条件的制约,但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发达的物质条件未必能实现高度的精神发展,落后的物质生产也可能会产生发达的精神生活。于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特定历史时期也可能表现出相对独立于物质条件的发展状态。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法国人是以英国哲学为依据的),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10]599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虽然在本质上有赖于物质生活整体状况,但同时也表现出自身相对独立发展的独特规律。

第四,个体差异性或多样性。个人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个人在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存在现实差异性,同时精神生活构成要素涵涉精神追求、创造和享受等多个方面[11],其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精神生活不单局限于某个方面。个体差异性以及精神生活本身的普遍性不仅为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同时说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非全无差别,反而是基于总体性基础上的多样性统一。

人的本质需要构成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视角,物质生产发展则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形成自身特征的实践根源,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推动物质富裕的同时积极谋划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精神生活的发展对于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健全人的精神品格具有特殊意义,因而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环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进程需要放置在人的本质需要和物质富裕的共同背景中加以把握,既深刻明晰新时代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向着不断平衡充分方向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充分正视现阶段全体人民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存在诸多方面差距的客观事实。

中国共产党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认知生成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发展。现代化实践发展为物质共同富裕创造现实基础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本质的认知深化,为中国共产党形成“为什么要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及“怎样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认知奠定了实践基础。

2.1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事关党和国家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

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深化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也极为重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2]367,只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必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13]276。物质文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发展为代价,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14]163-164。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更加关注,将发展人民精神力量提高到民族复兴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5]52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高度重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深化,凸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更加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加强调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基础上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而提出的战略举措,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最新要求,也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条件下继续推进涵盖全体人民,并涉及全领域、全方位共同富裕的建设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共同富裕向更深层次推进的一项宏伟愿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强调在物质生活繁荣的基础上推动精神生活阔步发展。只有物质生活的富裕不叫共同富裕,同样,只有精神生活的富裕也不叫共同富裕,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中,既要物质财富的积累,也需精神境界的提升,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不断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以物质和精神协同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成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保持稳定的关键环节。

随着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攻坚区,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能否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仅成为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如何的重要标尺,更是关系到党执政根基是否稳固的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6]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构成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的同时,也被提高到关乎执政根基的历史性高度。近年来,西方社会因为贫富差距过大导致两极分化,进而引起社会骚乱的现象屡见不鲜。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在物质条件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受到冲击,面对社会中出现的“躺平主义”“内卷现象”“卖丧信佛”等符号狂欢与亚文化景观,一部分人在文化价值焦虑的同时,还出现精神空虚现象。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地区和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导致人民群众在物质、精神方面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改革、发展和稳定面临的风险挑战逐渐增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的就是促进共同富裕走深、走实,有效提升共同富裕的质量,在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目标中既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重建人民群众精神家园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2.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服务全体人民的总体性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要推进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而非少数人,其表现为差异化的共同富裕而非平均主义。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涵盖主体是全体人民,必须坚持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推进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原则,还充分昭显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高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位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16],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深刻根植于新时代不断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共同富裕本质上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在物质文明发展基础上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层需要,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本质把握。

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以物质生活富裕为支撑,正如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需要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依托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二者缺一不可,并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协调推进过程中切实丰富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真实可感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挖掘和弘扬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资源涵养和赓续红色血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以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滋养人们的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丰润人们日常精神文化生活,在不断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形成全社会高度自觉和高度凝聚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同步的富裕,而是有差异性的总体富裕,遵循总体推进但是有差别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1]只有在共同富裕的总体中差别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实践中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效落实,才能真正满足全体人民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

2.3 坚持“五大原则”系统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和辩证发展的思维,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止步于此。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和共享思维,坚持改革创新和系统思维,把共同富裕当作系统工程,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时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差异化的共同富裕中有序推进共同富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系统观念”五大原则,为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大优势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没有党的全面领导,任何事情就办不成、办不好;
不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便会沦为空洞的口号。共同富裕归根到底是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深刻认识“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1],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整体视域下,充分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相互交织、相向而行的内在逻辑,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以增加全体人民的安全感,推动共享发展以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促进精神生活协调发展以提升全体人民的幸福感。

“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思想智慧的有效途径。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旨在通过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释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智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充分发展的精神文化生活,既是赋予全体人民以公平机会实现自我发展、获得精神文化生活发展成果的政策手段,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全体人民的智慧力量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为全体人民最终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奠定坚实基础。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的是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其实现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坚持改革创新”是在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实践突破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路子应当怎么走?我们正在进行探索。”[17]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实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其重要内容更是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供参考借鉴的现实条件下,只有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发展基础上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不断摸索、总结规律,以改革创新思维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发展中不断积累有益经验,形成理论、实践和思想文化创新。

“坚持系统观念”是立足长远、科学谋划,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有序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各方面实践开展的重要遵循。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长期的、复杂的和系统的历史过程,必须坚持系统性、整体性、辩证性思维,树立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共同富裕动态发展的时代特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和总体思维,在共同富裕总体和全局中理解和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避免走向局限和僵化理解。坚持动态发展的观念,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切实着眼于各地区实际,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在现阶段生产力条件下,必须深刻领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遵循的总体共同富裕原则,并将其看作是因时因地制宜、逐步富裕的历史过程。这就决定既不能碌碌无为,也不能急躁冒进,而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向前发展,为全面推进全体人民的精神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共同富裕到新时代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认识来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共同富裕实践发展基础上推动思想认识持续深化的结果。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深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发展的经验总结,对“为什么要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及“怎样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认知,不仅充分阐明了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及其在新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内在地蕴含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同时也映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深刻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始终紧紧围绕人的发展的科学品格和高远追求。

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共同富裕本质内涵的创新性发展,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认识的深化,蕴含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充分挖掘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蕴藏的理想价值诉求必须立足于社会历史活动中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维度,充分认识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满足自然本性、社会理性和自我超越性的发展境界,在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旨归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1 最低价值追求:满足人自然本性的基本生存需要

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要关注人生存的自然本性,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条件下,要实现所有人的基本精神生存需要都得到平等对待和满足的目标,就必须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建设发展。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使改革发展在共同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与思想环境基础上不断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15]13。人有吃、穿、住等满足生存所需要的自然属性,也有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精神生活需要。一个人如果缺乏最基本的精神生理和安全需求,其必然会因为心理恐慌而丧失幸福、甚至失去健康和生命。人自存在之日起便不断地回避各种生存威胁,即使人知道自己必然走向死亡,但人从未放弃同特定的风险作斗争,“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产生出追求安全的非病理性努力”,促使“人的文明的大部分都服务于这个目的:给予他安全以对抗命运和死亡的攻击”[18]63。不断满足人维持自身生存的精神生活需要,消除焦虑、恐惧、暴力等威胁生存的精神心理因素,是在已经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为人的生存提供精神保障的必要措施。

由于物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直接制约精神生活的发展,精神生活改善缺乏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的改善也未必直接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恩格斯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8]527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是促进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前提,反之亦然,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也可以极大促进物质财富更好、更多地积累,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人们在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感觉到贫富差距仍然存在、社会分化问题尚存。物质文明的发展似乎在一些地区并没有带来精神文明的同等进步,地区之间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似乎也逐渐拉大,城乡精神文化生活差距大,落后地区精神文化生活缺乏,这些情况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们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社会不公现象。

为了有效消除隐匿于现实社会发展中的精神贫困对人生存发展造成的潜在威胁,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要消除精神文化生活上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使人获得生存上的保障。虽然精神贫困不如物质贫困般显性可见,更多以懒惰、消极、恐惧、焦虑等精神心理状态呈现,相对较为隐蔽。但是,长久的消极不安、恐惧焦虑的心理精神状态直接关系人的生存状态和现实享受。人们如果不能在已知的恐惧与未知的恐惧之间保持心理平衡,也就不能在自我肯定中“保存和发展其自身存在的生命体”,如此,“生命便消逝了”,这是亚里士多德已经揭示的真理[18]66-67。在不区分特定人群的前提下,维持自我生存的基本精神需求在每个人那里都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当前我国还存在部分贫困人口,在满足其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要给予精神文化关怀。虽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比历史上有极大提高,但是仍有不少物质和精神上困难的群众。面对困难群众的物质窘迫与精神疾苦,我们必须始终谨记“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19]50,对待困难群众既要物质扶贫,也要精神扶贫,而有效解决这些困难人群的精神文化需要,除了必要的措施之外,还必须坚持好、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理念和原则,并以此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通过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法治环境,为个体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庇佑和关怀。

3.2 高层次价值追求:解决作为社会属性的人的理性和精神发展

个体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后必然追求自身更高发展,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旨在促进个体理性发展的价值指向和精神解放的价值追求。人和动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自然本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类需求,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是人有精神思维活动及其需要,人不仅具有自然本性,而且还会随着生产生活展开以及个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形成理性意识和社会需求,这种超出自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的精神需要源于现实人所具有的实践本性。作为总体概念的共同富裕,在包含对物质生活解放追求的过程中必然蕴含着对精神生活解放的理解维度。赋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精神生活解放的意蕴,这是个体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交往中自由理性意识觉醒的表征,也是个体从自然存在物向社会存在物不断转变的结果。

不同于动物只需要满足自然本性即可存在,人必须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以及相应的精神需求之后,寻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开拓和精神发展,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实践中能够促进一种“精神自觉和理性自处”的理性平和状态[20],实现个体对自身理性意识的确认。个体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建构起关于自身生存发展的意义体系和精神世界,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21]315通过促进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保障全体人民满足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在此基础上,要向着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更高境界的精神文明方向发展,要“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1]214,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发展境界和精神品味,实现社会交往和社会发展的理性自觉。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暗含了力图摒弃传统现代化无法有效调和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模式的价值努力,提出了在物质条件发展基础上不断开辟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新境界的现实性议题。现代化的矛盾症结在于个体在世俗化进程中的自我迷失,对物质和金钱的着迷使人们“从感觉走向肉体,从肉体走向色情,它一再冲击着人类的道德底线”[22]4,物质发展与道德沉陷的矛盾困境促使人们不得不面对精神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及其解放的可能性。所有这些关系到人存在与发展的思想问题,如果在现代化的物质崇拜中得不到合理解答与疏导,对物质发展的盲目尊崇将使人沦为物质的奴隶,陷入马克思所批判的对物的依赖性关系中,最后不得不转而寻求宗教神灵的庇佑。中国式现代化除了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的精神面貌之外,也应通过推进精神发展实现精神自信自强的自觉状态,“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3]14。

从物质生活繁荣走向精神生活充裕,“需要主动转向人本逻辑,即从更多地注重物质性生存发展过渡到关注人的发展”[24],必须向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追求上着力,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民群众生产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意义体系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方位需要的精神生活过程中不断创造民族的、时代的、大众的精神文化,使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文化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社会道德和文明觉悟,增强对自我和社会的理性认知,形成理性自觉、精神自强、积极向上的文明发展样态。

3.3 最终目标:在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寻求人们精神世界共通但又多样性的发展继而达到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和谐统一的深层根由,人们在物质和精神双重解放的基础之上,充分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实现自然本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最终指向的是人的自我超越和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7]作为社会意识范畴的精神生活本质上受制于物质生产生活的存在,但又非被动地受社会生产生活的约束,相反,精神生活通过自身相对独立性、精神创造性等主观能动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一体,因此,“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要求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5]。只有将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统一起来,才能在共同富裕实践中同步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思想觉悟极大提高是实现未来社会价值目标的基本前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过从单纯强调物质层面的发展转向寻求精神层面的价值超越性,在更加注重个人对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同时,寻求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个体在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之间的平衡。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发展的强调表征着与资本主义文明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与价值追求,通过不断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凸显了新时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理念。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在扬弃资本主义文明困境的基础上通向未来理想社会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或者自我完善的价值基础上,蕴含每个人的生产生活和思维创造性方面的潜能充分释放的价值维度。人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高度发达和思想觉悟极大提高的基础上,“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189,这种对自身本质的全面性占有既深刻揭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也指出了人的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

历史上,“人民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需要、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26],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在占有个体自然或物质方面的本质同时,也占有其社会或精神方面的本质,只有充分占有自身全部本质,个体的全部才能、智慧和力量才能得到全面释放。而个体对自身物质和精神本质、自然和社会属性、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的全部占有,也必须以人在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三者统一为基础,这就意味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共产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样蕴含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刻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解决现阶段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还要放眼未来、未雨绸缪,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真追求中自觉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邃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对社会主义本质深刻诠释的基础上,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视域,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精神条件。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要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去理解,也需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整体逻辑上进行把握。深刻诠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根植于人的本质需要、受制于实践发展的内涵和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的历史方位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在精神发展领域充分释放和激活社会主义本质活力的理论任务。阐明中国共产党对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认知,揭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物质精神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2年5期)2022-06-05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1年5期)2021-11-22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Tags: 中国共产党   精神生活   认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