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感受喜庆祥和之春节习俗——品《北京的春节》中的浓浓年味

2023-02-07 13:10:08

⊙ 杨晓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第三小学)

★春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另外三个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春节是如何度过的吗?春节时间虽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并不止于正月初一一天。你们看,从年尾的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春节”的一系列“传统活儿”:祭灶、打扫、置办年货、贴对联、贴年画、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辞旧迎新、梦想来年”。下面我们一起踏上穿越时空的隧道,跟随作者老舍先生去感受一下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吧。

《北京的春节》与《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起编排在“民风民俗”单元。这几篇文章介绍了不同地区的节日民俗,我们在对文本内容作深入解读之后,不妨借助课文去尝试探究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作者老舍先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他可是看破了旧社会的种种“凡尘”:《骆驼祥子》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
《茶馆》揭示了黑暗腐败、光怪陆离的旧社会;
《四世同堂》让我们看到了抗战下的芸芸众生的曲折与艰难……老舍多么希望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能够重获新的生命。这篇《北京的春节》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本文写于1951年,作者见证了民族开始新生、节日气氛浓郁、人民生活富足的时代景象,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作者是经历了旧社会与新社会转变的老北京人,在赞美民俗文化的背后,作者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对北京春节隆重与热闹的无尽赞美,展现了中国春节习俗的温馨和美好,从另一个角度可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

作者选择了“一线穿珠”的方式,为我们描摹了老北京浓浓的年味。课文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写人们过年的各项准备;
第二部分(第8—13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
第三部分(第14段)——写春节结束,工作周而复始,却温暖如初。根据作者的描绘,我们可以列表来看看这些情味浓浓的节日活动。

?

作者用他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向我们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而这些浓浓的年味主要体现在以下与众不同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老北京春节的独特之处。

(一)时间跨度长又长

北京的春节尤其独特,从腊月(岁末十二月的别称)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九,几乎有五十天,在整个中国来讲,持续时间这样长的习俗活动确实是非常罕见的。像西北,我们一般是从腊月二十才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即便是富裕的东南地方,也差不多是腊月二十左右开始繁忙起来。课文引用了一句北京的谚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适应了极寒冬天的乌鸦都会被冻死,可见这里的温度太“无情”。然而老北京人选择在最冷的天气开始最热闹的准备、最虔诚的期盼,真是英勇,也应了一句话——“天气无情人有情”,浓浓的“情味”充斥着整个北京城。从这个层面可以反映出老北京人对春节的感情确实特别浓厚,可谓“京味儿”十足。

(二)美食品种多又多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美食也是最多的,而春节的美食更是独特而又纷繁。

(1)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其实这里面包含的不单单是美食,更是文化、美食的集大成:葡萄干来自西北,荔枝肉、桂圆肉来自华南,花生米来自东北,菱角米来自东南,但它们又纷纷聚集在老北京,老北京人又用他们的智慧制作了北京的美食,真是“奇迹”。

(2)泡腊八蒜。“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拿来就饺子,难怪北京的饺子别有一番风味,作者在这里揭晓了它的“秘诀”。此外,还有杂拌儿、果糖……真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展现了北京地道的丰富美食。

(三)习俗活动繁又繁

春节拜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活动,这一点似乎不容辩驳。但是像北京这么丰富的习俗活动似乎只能“惟北京马首是瞻”了:除了置办年货、拜年,北京的春节还有祭灶王、逛庙会、赛轿车、赛马、逛天桥和听戏,尤其是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人人都要吃元宵……这些春节活动都是老北京地道的节日项目。

除了这些,作者的笔下更有“无声胜有声”的年味:爆竹声响遍全城、吆喝声巷道回环、欢笑声此起彼伏……这些构成了一首北京春节动听的乐曲,让远在千里的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这份浓浓的年味,体现了老舍先生对北京春节的赞美之意。

北京的春节如此之长,倘若一一记录,难免有记流水账的嫌疑,于是作者重点抓住了老北京著名的春节时间这一节点来进行重点记录,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其中,“腊八”“腊月 二 十 三”“除 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下面细细品味代表北京漫长春节“缩影”的这几天。

(一)“腊八”——满足舌尖上的期盼

按老北京习俗要在腊八“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文章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腊八粥种类繁多,腊八蒜色味双美。

(二)“腊月二十三”——满足美好生活的期盼

文中写到,腊月二十三是祭拜灶王的日子,人们在这天焚化纸像、买卖糖,看起来好像是封建迷信,但表达的是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还有男女老少穿着暖和的衣服在年货齐备的街头置办年货的热闹场面。

(三)除夕、初一——满足团圆的期盼

除夕当天,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老老少少穿新衣、备酒食,表达对家人团圆的无尽期盼。而初一,逛庙会、拜年也是老北京人对传统归属感的纯真表现,作者描绘了一幅老北京人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全景式和谐画面。

(四)元宵节——满足“火炽而美丽”的期盼

元宵节当天,作者略写放花炮、吃元宵,而重点描绘了“处处悬灯结彩”的场面,能使人深刻感受到元宵节的“火炽而美丽”,这种红红火火的场面,其实也是表达老北京人对美好日子的“美好期盼”。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画面:孩子们提着灯笼你追我逐,手中的灯笼各式各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表现了生活的美好和快乐,这种浓浓的年味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温暖且甜蜜。

课文《北京的春节》写的地方虽然是北京,但其实也能作为中国春节这个民俗节日的缩影,只是北京的风俗,更有地方特色。值得重点体味的是,作家在详述北京春节的风俗民情时,带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在里面,比如说到“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又比如说到“熬腊八粥”用来“祭祖祭神”,同学们不要认为是封建迷信,这是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虔诚的期盼,这是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的。不可否认,《北京的春节》是一篇记录中国习俗风俗的优美散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国传统习俗的赞美和拥有新生活的无比自豪。我们能否也用自己的视角去写属于我们地方的春节呢?同学们不妨提笔落墨试着描绘一番。文

猜你喜欢 腊八粥年货老舍 北平的秋阅读(中年级)(2022年9期)2022-10-08年底来点硬年货轻兵器(2022年1期)2022-01-23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一起喝腊八粥少儿画王(3-6岁)(2020年2期)2020-09-13备年货 迎新春农产品市场周刊(2019年2期)2019-07-17去无人超市办年货学生天地(2019年6期)2019-03-07腊八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2期)2018-11-19老舍的求婚北广人物(2018年10期)2018-03-20过年啦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2期)2018-03-03老舍给季羡林“付账”华人时刊(2016年1期)2016-04-05

Tags: 春节   祥和   喜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