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河南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实现路径

2023-02-08 14:20:08

李 许 卡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0)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曾提出:“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在拓展更大更广发展空间的同时,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近些年,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不断完善,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城市高质量发展造成了制约。在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现状,明确城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探寻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对河南省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包含内涵阐释、水平测度、问题剖析和路径解析等内容,为开展河南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综合来看,针对河南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文献还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因此,本文紧密结合河南城市发展的理论和实际,在系统阐释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各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尝试提出河南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河南省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明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国外学者并未明确提及这一概念,而是围绕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和高效发展等内容,提出了智慧城市、包容城市、韧性城市等概念,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城市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把握。从国内来看,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学者们明确提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普遍认为城市发展已不能再以数量和规模扩张为重点,而是要系统考虑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魏后凯、方创琳等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包含人地和谐、高效低碳、创新节约和智慧平安等内容,表现在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良好的城市管理和人居环境等方面[1-2]。杨佩卿、苏红键将城市高质量发展归纳为城市内部、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的结构关系,提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需从优化城市体系和推动城市内部融合及城乡融合等入手[3-4]。

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学者们认为应以大城市为重点,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宋伟提出,河南应重点发展郑州等大城市,将其打造为全国重要都市圈,而小城市及县城应更多发挥农民工就近市民化功能,避免盲目扩张[5]。孙中伟基于对苏浙沪三地流动人口研究发现,农民工对在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定居的意愿更为强烈,以发展大城市为重点,联动发展中小城市更符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6]。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提出,要坚持规划引领、政策统筹,重点优化河南城市的空间布局,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7]。

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学者们认为我国大部分城市属经济主导型,发展质量呈逐年提升状态,但区域差距大、人口流出、产业空心化、消费不足等现实问题制约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具体地说,张明斗研究发现,现阶段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城市发展都是经济主导下的城市化[8]。郑群耀、张梦瑶等基于新发展理念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评价,得出城市发展质量逐年得到改善,但仍存在区域差距[9-10]。赵书茂研究发现,河南城市发展存在城镇化率和质量“双低”现象,应重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11]。杨云善围绕河南小城镇展开了研究,指出其面临严重的人口和产业空心化问题,建议以人为核心,大力推进就近城镇化[12]。谢宜泽、胡鞍钢认为消费是城市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而当前城市实际消费率普遍偏低,至少还可以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13]。

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学者们认为提升城镇化率、提高人均GDP、增加经济开放度、提升交通便利度、发展数字经济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都能够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苏红键研究发现,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高城镇化率可有效促进城镇化质量提升[14]。万斯斯等围绕城市发展与生态效率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得出人均GDP、经济外向度、交通便利度等对生态效率改善有促进作用,而城市化水平及传统的“三高”工业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15]。刘佳等围绕全国282个地级市研究发现,高铁通车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影响更为显著[16]。鲁玉秀等以我国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也可以改善临近城市经济发展质量[17]。张跃等认为,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市场整合及产业协作,可有效提升区域内所有城市的发展质量[18]。

人口问题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学者们围绕人口流动、社会保障、教育等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得出提升城镇化率、增加就业、增加居民社会保障力度均能够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进而促进城市发展质量提升。赵永平等研究发现,就业率、工资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都有利于促进城市吸纳人口流入[19]。高虹在考虑物价因素下,得出城市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收入显著成正比,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20]。郭武轲研究发现,河南城镇化水平提高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城镇化率每增长1%,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1.2%,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影响[21]。郑得坤等围绕地级市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与消费率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发现人口密度的提升可以拉动居民消费率,而摊大饼式的规模扩张则无此效果[22]。梁会君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消费,但在不同城市的表现并不相同[23]。周佳璇等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情况的研究发现,相较于低水平医疗保险(新农合),参加高水平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更能有效促进农民工消费,且伴随参加医疗保险水平的提升,农民工的消费也呈现稳步提升[24]。赵红霞研究发现,农村与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之间基本上不存在收入差距,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积极影响[25]。

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学者们认为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产业支撑、扩大就业和推进城乡融合等均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具体地说,张月华围绕河南农业转移人口展开了研究,提出应全面完善农业土地流转补偿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人口有序转移[26]。李坤就河南产业发展发现,虽然每个城市都有产业集聚区,但大都集中在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存在知名品牌少、现代化水平低等问题,需加快企业“瘦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梳理文献发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理论内容,学者们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导向、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为开展河南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围绕河南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仍有待深入。基于此,本文将从城市发展中人口、经济发展、与新发展理念融合、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情况等内容出发,深入挖掘河南省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尝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对策建议。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不是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基于此,本节将围绕相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人口、经济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展开分析和比较,以明晰制约我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人口情况

在推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河南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大省,从常住人口来看,人口超1000万的城市有1个(郑州),人口超500万的城市有8个(洛阳、安阳、新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人口超300万的城市有5个(开封、平顶山、焦作、濮阳、许昌)。

城镇化率是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2020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55.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8.4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大量的河南人口依然长期居住在农村或流向了省外,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或承载力仍有待增强,进一步提升我省城镇化率具有广阔的空间。具体来看,郑州、洛阳、鹤壁、新乡、焦作、三门峡和济源(济源为省直辖县级市,下文并入地级市讨论)等7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了全省平均线,但仍有11个城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周口(42.58%)、驻马店(44.14%)、商丘(46.19%)、濮阳(49.97%)这4个城市,其城镇化率还不到50%,未来这些城市将成为提升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重点。

人口流出是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2020年,河南省户籍人口达到11526万,而常住人口仅为9941万,全省净流出人数高达1585万,人口流出形势十分严峻。从各个城市来看,除郑州人口净流入(363万)和济源保持人口平衡外,其余16个城市均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其中,周口市人口流出最为严重,超过了300万(流出357万人),信阳(流出289万人)、驻马店(流出266万人)、南阳(流出266万人)、商丘(流出228万人)等人口净流出也都超过了200万。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下,首当其冲的是解决人口流失问题,尽可能地留住人口和人才已刻不容缓。

一般来说,最佳城市人口密度应保持在13000人/平方千米左右。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18个城市中人口密度最高的3个城市分别是郑州(9417人/平方千米)、商丘(9367人/平方千米)和洛阳(7273人/平方千米),但与最优人口密度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人口密度最低的3个城市分别是信阳(2521人/平方千米)、南阳(2525人/平方千米)和驻马店(2967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尚达不到3000人/平方千米。这意味着,河南很多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明显不足,未来亟须加快优化城市空间规划和布局。

收入和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居民收入与消费来看,202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4750.3元、20644.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6107.9元、12201.1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和人均消费比分别为2.16和1.69,城乡之间仍存较大的差距。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43833.8元、27007.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7131.4元、13713.4元。比较发现,河南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绝对额上分别比全国低9083.5元、1023.5元,分别是全国的79.3%、94%;
河南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绝对额上分别比全国低6362.8元、1512.3元,分别是全国的76.4%、89%。从各个城市的城乡收入来看,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许昌、济源6市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郑州、安阳、鹤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济源等9市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河南还有较多城市在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方面不仅远低于全国水平,还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提升居民收入、进而提升居民消费成为河南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从城镇居民收入来看,河南省人均工资性收入低于全国4.7个百分点,其中,经营性收入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低于全国1.7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从农村居民来看,河南省人均工资性收入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低于全国3.4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在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水平方面,河南与全国平均水平均存在差距,而且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也与全国有差距,提高工资性、财产性及经营性收入,将是河南省提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拉动河南省居民消费的根本着力点(以上见表1和表2)。

(二)经济发展情况

GDP是我国城市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20年,河南省GDP和人均GDP分别为54997.07亿元、55345元,同期,全国GDP和人均GDP分别为101.4万亿元、73000元。可以看出,河南省人均GDP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5.8%,从各个城市人均生产总值来看,郑州、洛阳、鹤壁、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和济源8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开封、平顶山、安阳等10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商丘和周口(均为河南省人口流出大市),它们的人均GDP分别为37439元和36214元,尚不到4万元,是河南省平均水平的72.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河南大部分城市在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县城协调发展已成为河南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

表2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

三次产业发展情况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2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占比为:9.7∶41.6∶48.7,同期全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占比为:7.7∶37.8∶54.5。河南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占比高于全国,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低于全国。其中,第二产业产值相对全国高出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相对全国低了5.8个百分点,全省总体呈现出“工业占比高、服务业占比低”的特点。从18个城市来看,相较于河南省平均水平,郑州、濮阳、南阳3市呈现出“工业占比低、服务业占比高”的特点,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许昌、漯河、三门峡、济源8市呈现出“工业占比高、服务业占比低”的特点,开封、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5市因农业占比过高,呈现出“工业、服务业占比双低”的特点,而洛阳、焦作2个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旅游城市和重工业基地,呈现出“工业、服务业占比双高”的特点。从工业内部来看,冶金、化工和建材等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40%,煤炭开采、电力热力等“三高”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30%。总体来看,河南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偏重特点,即工业产值占比偏高、服务业产值占比偏低,这与河南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也与河南是我国重要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有关,但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的产业格局不利于双循环开展,未来城市发展需要给予服务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来看,第三产业的投资占绝对的优势,这说明未来河南城市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全省产业结构会持续得到优化。具体来看,郑州、安阳第三产业投资分别超过了8成和7成,开封、洛阳、新乡、濮阳、许昌、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9市第三产业投资也都超过了6成,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第三产业占比将得到快速提升。房地产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房地产业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来看,郑州的占比达到了59.8%,开封、安阳、新乡、濮阳、许昌、漯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10市占比均超过了30%。2020年,全国房地产业投资额为141442.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6.8%。比较发现,河南省城市房地产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偏高。虽然房地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房地产投资占比过高,对城市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在国家强调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和“房住不炒”背景下,各个城市要更加注重房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房地产业投资的持续稳定已是当务之急(以上见表3)。

(三)创新发展情况

创新不仅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衡量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而R&D经费投入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2020年,河南省R&D经费内部支出、研发强度、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为9012742万元、1.64%、2006476万美元。从R&D经费支出绝对额来看,河南省排在全国第9位,处于中等靠上位置;
但从研发强度来看,河南省低于全国2.4%平均水平,居于全国第18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倒数第2,处于较为靠后的位次。从18个城市来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1个城市洛阳(2.8%),排名靠前的有郑州(2.31%)、新乡(2.22%)、济源(2.06%)3个城市,但距离全国平均水平仍然有差距。根据国际经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以后增速会放缓,一般较难突破3%,但截至2020年,河南仍有14个城市的研发投入强度不足2%,甚至还有商丘(0.92%)、鹤壁(0.88%)、驻马店(0.88%)、信阳(0.56%)、周口(0.5%)5市尚不足1%,这些城市应在河南扩大R&D经费投入中给予适当倾斜(以上见表4)。

表3 河南省各地市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表4 河南省各地市研发经费支出情况

(四)开放发展情况

新发展格局下,开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8个城市的进出口总额来看,郑州、济源、洛阳位居前三,其中,郑州市占全省进口额的比重超过70%,而平顶山、商丘两市进口总额均不到50亿元,可以看出,城市之间外贸情况差距相当大。从各市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来看,郑州、洛阳相对最多,分别占全省的23.22%和15.42%;
新乡、漯河和三门峡3市相对较多,占全省比重均超过了5%;
平顶山、安阳、商丘、驻马店、济源5市相对较少,占全省比重均不到3%。进一步将18个城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与其GDP占全省的比重相比可以发现,相对于综合经济实力,郑州、洛阳、新乡、漯河、三门峡5市实际利用外资相对较多,在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中发挥了较多引领和示范作用;
而许昌、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6市实际利用外资相对较少,未来需加快提升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此同时,从18个城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来看,2020年,郑州实际利用省外资金最多,达到了1214.9亿元,但从占比来看,郑州所占比例并不高,仅为11.76%;
开封、平顶山、安阳、焦作和商丘5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不高,但与它们GDP占全省比重相比较,它们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占比相对比较高,而信阳和驻马店在实际利用省外资金方面,依然处于占比偏低的位置,未来这2个城市需要切实加大利用省外资金的水平(以上见表5)。

表5 河南省各地市进出口总额和外来资金利用情况

(五)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情况

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业均等化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年,河南省城市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普通小学生师比、初中生师比、普通高中生师比、每十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每十万人医疗结构床位分别达到8.9千米/平方千米、15.32平方米、8.9千米/平方千米、17.42、13.87、15.18、711.1人、9.4张。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在建成区供水密度方面,许昌、三门峡、南阳、周口、驻马店5市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亟须加强供水管道建设;
在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方面,郑州、洛阳、三门峡、商丘4市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这些市道路拥堵情况相对会比较严重,需重点改善;
在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方面,洛阳、三门峡和信阳3市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次,从公共服务水平来看,在生师比方面,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漯河、济源8市在小学生师比上偏高,亟须扩大小学老师的队伍,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南阳5市在初中生师比上偏高,亟须扩大初中老师的数量;
开封、安阳、鹤壁、商丘、驻马店5市在高中生师比上偏高,亟须扩大高中老师的队伍。在卫生技术人员方面,郑州每十万人平均拥有1057.8人,在全省遥遥领先,而平顶山、安阳、濮阳、许昌、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商丘10市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亟须扩大这些市的医疗技术人员队伍;
在医疗卫生床位方面,除郑州、鹤壁、许昌、焦作4市每十万人拥有的床位数相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较多,其他城市每十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基本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未来应重点加大郑州、鹤壁、许昌和焦作4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的供给(以上见表6)。

表6 河南省各地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基本公共服务情况

(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城市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河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来看,2020年河南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是14.4平方米、41.9%、36.5%、99.9%和98.3%。具体到18个城市,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来看,平顶山、安阳、新乡、济源4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亟须扩大绿地面积的建设;
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看,周口市仅为39.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未来要加大绿化覆盖率;
从建成区绿地率来看,郑州、焦作、周口3市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需相应扩大绿地的面积;
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情况来看,三门峡、商丘需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开封、鹤壁、濮阳、三门峡和周口5市需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率,其他城市基本都做得比较好,未来努力做到百分之百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已指日可待(以上见表7)。受数据可获得性影响,在此对关系城市绿色发展的能源消耗、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交通出行方式等内容没有完全列出,但它们也都是影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双碳目标下,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中进行降碳、减碳已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

综上,本节基于人口、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等视角,全面剖析了河南城市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当前,河南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人口发展上,主要存在城镇化率低、城市人口流出严重、人口密度不高、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低、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低、城乡融合有待深入等问题。二是在经济发展上,主要存在综合经济实力弱、人均生产总值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比过高等问题。三是在与新发展理念融合上,在创新发展方面,存在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低,创新驱动力不足等问题;
在协调共享发展方面,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均等,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普遍存在短板等问题;
在绿色及开放发展方面,存在绿化率低、利用外资占比低、利用省外资金少等问题。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在把握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可从与新发展理念融合、坚持以人为核心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破题。

表7 河南省各地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1.激发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用

全省仍需进一步加大研发强度,特别是要提升商丘、鹤壁、驻马店、信阳、周口等研发强度尚不到1%城市的研发投入。具体的做法有:一是以高水平创新主体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依托中原科技城、双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重要载体,加大关键技术和基础科学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培育一批创新龙头及专精特新企业,并吸引更多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创新企业来豫落户。二是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政府做到不缺位和不越位,形成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完善居住、医疗、教育、卫生等配套公共服务,吸纳国内外高精尖人才来豫工作。三是有规划、分步骤建成创新系统。统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有竞争力、自主可控的创新链及产业链,建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创新网络。

2.协同推进城市发展,增强共享发展能力

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城市协同共享发展,其中,重点提升许昌、三门峡、南阳、周口、驻马店5市的建成区供水密度,加快郑州、洛阳、三门峡、商丘4市的道路建设等。具体的做法有:一是系统开展城市间合作。在整体规划下,协同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要素流动、信息共享、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持续增强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坚持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地”原则,更好增强郑州、洛阳、南阳等中心、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样本;
有重点地培育特色小城镇,广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三是构建区域利益共享、成本共担长效协调机制。恪守“共享共担”原则,通过补贴、贴息等经济杠杆,促进城市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担,保障每个城市都能够共享联动发展红利、共担联动发展成本。

3.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一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中,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做好资源环境预警、监管和调控,使绿色发展成为每个城市的底色。要以补城市绿地短板为重点,加快平顶山、安阳、新乡、济源4市的公园建设。二是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淘汰“三高”和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绿色低碳、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
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倡导绿色餐饮、绿色出行,创建绿色家庭、绿色社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并尽快完善开封、鹤壁、濮阳、三门峡和周口5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三是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增加电动车充电桩、可再生能源充电站、新型燃料加油站等低碳基础设施布局;
完善固体废物处理系统,提高生活垃圾和生产废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水平等。

4.以全方位开放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在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我省要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具体的做法有:一是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各城市在发展中既要立足国内市场,也要积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积极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来豫投资;
破除内陆城市意识,依托连南接北、承东启西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承载空间大、要素成本低等比较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广泛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其中,平顶山、商丘等外贸相对落后的城市要找准契机,加快优势产品的出口。二是着力打造郑州内陆开放新高地。作为我省外贸第一大市,郑州要在全省开放中发挥更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在国家战略和世界城市体系中谋篇布局,争创内陆自由贸易港,开辟更大范围的开放空间,强化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引领作用,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打造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和中欧班列(郑州)品牌优势,加快拓展郑州—东盟“空中丝路”等,更好发挥在“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对河南开放的引领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1.坚持以人为核心,切实提升城镇化率

在全省城镇化率偏低这一现实情况下,提升城镇化率仍然是我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具体的做法有:一是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全面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吸引更多省内外人口在豫落户,最大限度减少人口流失。其中,周口、信阳、驻马店、南阳、商丘5个人口净流出市,要高度重视人口流出的原因,尽最大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推动更多外出劳动力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二是持续实施“房住不炒”“租购并举”政策。稳房价、稳地价,让大学生、农民工等转移人口主体对城市房价有稳定的预期,愿意且有能力在城市实现安家落户。三是加大引才、留才力度。广泛开展知识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集聚计划,深入实施高素质人才、紧缺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持续加码人才安家补助、生活补贴、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切实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四是推进城市集约发展,优化人口密度。对城区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提高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效率,特别是人口密度较低的信阳、南阳和驻马店3市,要及时清理和再分配主城区闲置土地,切实提高人口密度;
并完善公共服务提供,强化产业配套,优化居住用地与工作地布局,提高城市人口集聚水平。

2.加快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一是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居民收入。坚持扩大就业与提高收入相结合,做好大学毕业生、农村转移人口和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保障,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保障相关群体收入水平,加快缩小城市收入差距。二是明确收入增长计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知识密集型、技术驱动型及附加值高的就业岗位所占比重,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
丰富和规范投资理财产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盘活农村闲置的宅基地等,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其中,要重点加快周口、驻马店和商丘3市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是优化消费环境,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城乡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和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养老、旅游、文化、体育、家政等产品供给,培育新商业模式,加强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让居民无忧消费。四是增强弱势群体消费能力。以农村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障覆盖强度,增加相关政府转移支付,让弱势群体更有能力且更敢于消费。

3.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以民生需求为重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各级学校、医院和养老机构建设,为居民安居乐业提供充分保障。在生师比提升上,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城市教育短板,有针对性地增加各级学校的老师数量。二是协调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均等化。以城市间道路建设为重点,以都市圈、城市群为载体,将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延伸到中小城市及县城,在城市间打造高水平基础设施网络。三是以居住证制度实施统筹不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居住证办理门槛,赋予居住证更多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中短期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四是逐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在基本公共服务普及基础上,引入公共服务领域竞争和评价机制,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服务提供,让民众对公共服务质量进行反馈,高水平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

(三)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1.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全省产业布局。以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为重点,根据城市自身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持续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整合,实现区域间产业优势互补,建成布局完善、结构合理的城市产业分工合作体系。二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基于全省产业结构呈现出的工业产值占比偏高、服务业产值占比偏低这一特点,在加快发展中高端制造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以此推动全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并大力推动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传统产业部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积极培育新业态,切实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建立跨区域产业信息共享平台,适时共享产业发展信息,促进城市间高效率互通有无、要素自由流动、产业无缝对接与合作。

2.坚持项目为王,稳步推进项目实施

面对全省经济总量大,但人均水平偏低这一情况,各城市要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依托项目切实推动自身的综合及人均经济水平。具体的做法有:一是发挥“河南省项目推进中心”在项目引进中的重要作用。做实重大项目前期谋划、中期推进、后期评价等工作,引入更多关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落地。二是积极承接海内外关键技术关联项目。做好承接高精尖项目落地的配套准备,“筑巢引凤”、建设好相关产业园区,积极承接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来豫设立分支机构;
以河南省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和各地综合保税区为依托,积极承接海外高精尖项目。三是打造高水平产业集聚区。根据各城市产业优势,在郑州打造高水平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在洛阳打造高水平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在南阳打造高水平中医药产业集聚区等,推进自身优势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

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优势

数字经济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多样性、跨越性等特点,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驱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应成为我省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打造5G+工业互联网为重点,打造一批技术创新型工业企业;
加快发展数字商贸、数字物流、数字健康、数字养老、数字文旅等服务业;
稳步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农产品大数据信息平台,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流通渠道,实现农业的智慧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和智慧化经营。二是要加快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5G基站、光纤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覆盖范围;
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桥梁隧道为重点,推进数字化智慧公路建设。三是要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郑州、洛阳、南阳等城市为重点,打造全省智慧城市样本,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以智慧园区和智慧社区为载体,打造智慧城市生态系统,形成智慧化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闭环。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国有企业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活力(2021年4期)2021-07-28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11期)2019-01-21以代表工作高质量推动人大建设高质量人大建设(2018年12期)2018-03-21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Tags: 河南省   高质量   路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