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历史成因、鲜明特征及传承路径*

2023-02-26 17:20:09

赵杨娟 莫佳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一批革命英烈为反抗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牺牲于雨花台及南京周边的狱中斗争或地下斗争中,被称为“雨花英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视察江苏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雨花英烈在生死抉择重要关头表现出来的独特精神品质,不仅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而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

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上、马克思主义哺育下和特殊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生成的。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形成的深厚沃土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真理、坚守信仰的理想追求,人格高尚、德性完美的道德情操以及大义凛然、不畏牺牲的大丈夫气节一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命脉,并成为雨花英烈获得精神文化滋养的重要来源。“士不可以不弘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崇高理想,深深熔铸到雨花英烈的思想意识与精神血脉中,激发他们自觉为国家和人民“立德、立功、立言”。“仁者爱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高尚道德,助力雨花英烈塑造完美人格,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牺牲精神,激活雨花英烈“为理想献身”的内在生命力,展现共产党人革命到底、视死如归的勇气与豪情。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和浸润下,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才得以形成。

(二) 马克思主义是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形成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这既根本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和精神谱系。雨花英烈中绝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大都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洗礼,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如邓中夏、恽代英、黄励、高文华等众多雨花英烈,在受到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的熏陶后,获得了真理,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思想上,他们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问题,探索中国未来出路。在实践上,一部分人创办进步刊物,唤醒更多同志投身正义事业;
还有一部分人积极投入革命运动,带领广大人民开展革命斗争。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文化自觉与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就不会有雨花英烈革命精神。

(三) 特殊的革命斗争是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雨花英烈与敌人的斗争是极为特殊的。从时间维度看,雨花英烈的斗争贯穿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牺牲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在白区的斗争,二是革命胜利前夕为建立新中国的斗争。从斗争形式看,雨花英烈的斗争主要为地下斗争和狱中斗争。其中,地下斗争是雨花英烈斗争的主要形式。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179位烈士的史料中,从事地下斗争的占到92.18%。地下斗争是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开展的,随时都有暴露和牺牲的危险,但雨花英烈将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狱中斗争则是雨花英烈斗争的独特形式。检验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坚定信仰、是否对党绝对忠诚,狱中斗争就是最有力的证明。雨花英烈在铁窗炼狱中与敌人坚持斗争,在严刑拷打下始终坚贞不屈、坚守信仰,在生死抉择以及忠诚与背叛的考验前毅然用生命捍卫忠诚、永不叛党。他们在特殊斗争中的历练,是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淬火升华的重要实践基础。

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位置区域、特定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有着鲜明的特征。

(一) 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共同表现,在雨花英烈革命精神中表现得更加突出。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最独特、最突出、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就是“真信仰”。

一方面,雨花英烈在高官厚禄的物质利诱前仍怀抱坚定理想信念,对信仰无比忠诚。义和利犹如鱼和熊掌,自古就是一种困难的选择。因集团利益聚集而成的国民党反动派特别相信权和钱的作用,因而对于被捕的革命者首先许以高官厚禄。确实,有一小部分人经不住物质利诱,投敌变节了。但是,绝大多数革命者都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拒绝一切物质财富,抵制各种外部诱惑,展现出一股浩然正气。比如恽代英被捕后,蒋介石特意派亲信前去百般劝说,抛出各种诱惑,都遭到了严词拒绝。无数雨花英烈都像恽代英一样,对理想信念高度自觉,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面对利诱甚至是威逼,他们都毫不动摇,绝不屈服,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忠诚和纯洁。

另一方面,雨花英烈在生死抉择的终极考验前坚守理想信念,敢于为信仰献身。与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不同的是,雨花英烈面临的不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或敌我对峙的战场,而是阴森恐怖的监狱、审讯室或刑场。他们中很多人在被捕后都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受尽皮肉之苦,这是国民党反动派摧毁共产党人革命意志、瓦解革命力量惯用的残忍手段[2]。但是雨花英烈毫不畏惧,即使被折磨得遍体鳞伤,数次昏死过去,仍始终理想坚定、对党忠诚。雨花台是雨花英烈的“断头台”,更是理想信念的检验台。在生死抉择的终极考验面前,雨花英烈经受住了考验,他们高喊着“未来的世界是我们的”“共产主义万岁”,义无反顾地走向刑场。他们将理想信念刻入骨髓、融入血肉,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对信仰矢志不渝的忠诚。

(二) 道德情操的高尚性

道德观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世界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雨花英烈的道德情操,既有普通人的共通性,更有区别于普通人的独特价值标志,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高尚的精神境界[3]。

一方面,雨花英烈的道德情操是从“小德”到“大德”的升华。雨花英烈中有不少人出生在富裕家庭,接受过良好教育,还有部分人留洋海外,是德才兼备的精英。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原本可以把读书作为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阶梯,但是在高尚道德情操的驱动下,他们主动放弃优渥的生活,走上了荆棘密布的革命道路,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如施滉烈士放弃留在国外深造的生活,在1930年国内斗争形势异常严峻之时毅然回国参加革命,战斗在凶险的一线。雨花英烈把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最高道德追求,将个人“小德”升华为对党和人民的“大德”,鲜明诠释了共产党人高尚的道德情操。

另一方面,雨花英烈的道德情操是从“小爱”到“大爱”的升华。雨花英烈大多都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以“孝”为核心的亲情观深入他们内心。“一个真正的孝子慈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职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4]58。正如冷少农烈士在面对母亲“不忠不孝、忘恩负义”的指责时说道:“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雨花英烈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后,超越了普通人的亲情,深刻认识到只有解放广大穷苦民众,才能使自己的小家得到幸福。因此,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舍小家为大家”,完成了从孝顺父母的“小爱”到孝顺大多数穷苦民众的“大爱”的道德升华。

(三) 为民牺牲的大无畏性

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处处体现出牺牲精神。雨花英烈基本上处于远离组织、没有共产党大集体依托的严酷环境中,其牺牲更显示出无畏与壮烈。

一方面,雨花英烈在高压险境中无所畏惧,彰显了一往无前的牺牲精神。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及周边地区,完全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革命者都是抱定必死决心接力革命。如1927年至1934年,南京地下党组织遭到八次大破坏,谢文锦、李耘生、孙津川等六位南京市(地)委负责人先后牺牲,牺牲在南京的地下党员更是成千上万。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马上站起来,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南京党组织很快就会恢复活动。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单枪匹马挺进敌人心脏,冒着随时被捕牺牲的危险,甚至忍受着同志怀疑、家人误解以及骨肉分离的痛苦,他们甘愿忍辱负重、流血牺牲,有些英烈牺牲后甚至都没有能够留下姓名。这不是一般的牺牲精神,这是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最为彻底的牺牲精神。

另一方面,雨花英烈在炼狱刑场上从容就义,展现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抗战精神、井冈山精神中表现出的牺牲大多是发生在正面对敌战场、两军对垒时,牺牲是瞬间发生的,基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和时间。雨花英烈则与之不同,很多人只要签下“悔过书”或者答应为敌人效力就可以活命,有的还能享受高官厚禄。但他们为了真理、为了革命宁愿选择死而非生。如郭纲琳烈士曾数次拒绝签下“悔过书”出狱的机会,坚定地表示“我不能造一点点罪恶在我的生命中”。“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在生死抉择面前,雨花英烈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换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解放,这鲜明诠释了牺牲精神的高度。

(四) 思想影响的深刻性

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因其理想信念的坚定性、道德情操的高尚性和为民牺牲的大无畏性,而具有彪炳史册、震撼人心的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首先,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具有激励革命、打击敌人的作用。雨花英烈狱前、狱中的斗争,一方面影响了无数正在求索的革命志士和处于困苦中的革命难友。如刘亚生烈士曾在狱中牵头办了革命理想学习班,他制定学习计划,宣传革命理想,坚定了狱中同志的革命意志;
另一方面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甚至起到了策反敌人的作用。面对雨花英烈的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国民党反动派有的是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有的是心生敬意、暗自佩服;
有的则弃暗投明,支持革命,甚至加入中国共产党。如国民党看守张良诚,在时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黄励烈士的影响下,逐渐倾向革命,暗中为中国共产党传递消息,后行动暴露被捕,他在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时,也像雨花英烈一样高呼“打倒国民党”“共产党万岁”。

其次,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具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永恒价值。雨花英烈在革命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传承弘扬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可以为党员干部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思想资源;
可以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进行伟大斗争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可以为全面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1]。

(五) 精神地位的特殊性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不同精神形态,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既与其他革命精神之间存在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性,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

首先,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形成时间早、持续时间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从大革命失败以后开始,一直持续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形成时间较早、历时时间最久、横跨整个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特殊形态[2]。在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又产生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其他革命精神。可以说,雨花英烈革命精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的全过程,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共生共存。

其次,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形成环境凶险、内涵实质特殊。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形成于革命低潮时期、挫折时刻。它不是一种胜利精神,而是一种抗击挫折、经受考验,为革命胜利不惜支付生命成本的精神。列宁曾用“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来比喻历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革命过程中有成功也必然有失败,有顺利也有挫折,因此我们既需要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通向胜利的精神,也需要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红岩精神等不怕挫折和失败的精神。

再次,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既类似于、又有别于红岩精神。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和红岩精神是在同一历史使命、不同时空背景下共产党人崇高精神的集中展现[5]。红岩精神产生于抗战相持阶段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而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则贯穿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屠杀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中产生的。同样是在险恶的外部环境及复杂的政治斗争下,雨花英烈和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革命先烈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在逆境和挫折中历尽千帆,不断开拓前进,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在苦难中创造了辉煌。其所体现的信仰坚定、不畏牺牲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本质与核心,因此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和红岩精神同等重要,不分伯仲。

传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是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应当通过多主体、多渠道、多方式传承与弘扬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发挥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 明确传承主体

传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是学习雨花英烈的精神品质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明确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传承主体,主要是要弄清哪些群体是学习和传承的主力军。

首先,党员干部是传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6]一方面,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影响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党员干部是雨花英烈革命精神传承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党员干部对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认同程度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践行程度深刻影响着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传播与传承。

其次,公众人物是传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风向标”。公众人物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一方面,公众人物往往集合了媒体传播资源,能够引起媒体的关注和报道。通过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公众人物在自身所从事的行业,如影视、音乐、文学等领域进行雨花英烈相关的创作,借助“明星效应”,能够增强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在全社会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公众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大众也有较大的影响。公众人物自觉、主动传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言行通过媒体、社会的传播,扩大了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影响的广泛性,能够有效推动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宣传与弘扬。

再次,青少年学生是传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6]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剧烈变化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成型的关键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青少年学生学习、传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能够促进其对革命历史的深入了解,增强其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从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塑造健全的人格。重视青少年学生这一传承主体,是促进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在今天焕发新活力的关键。

(二) 探索传承机制

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要对人们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积极探索有效传承机制。

一是项目推进机制。形成项目推进机制,能够有效集中力量、调节控制过程,达到传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目标。通过制定传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行动规划,具体拟订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理论研究、课程开发、社会宣传等项目,形成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打造宣传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品牌项目。如通过推进“雨花英烈史料”丛书编写、“雨花英烈大辞典”编撰等项目,深化对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的研究阐释;
通过社会招标,推进雨花英烈相关党性教育精品课程的开发;
通过雨花台烈士陵园与其他单位的项目合作,拍摄宣传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百集系列片《初心永恒》等。

二是课程必修机制。课程载体是传承与弘扬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制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修机制。通过学校课程结构调整、课程方案制定、教学大纲修订等,将雨花英烈相关教学内容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中,促进大中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雨花英烈事迹,感悟雨花英烈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建立党员干部培训课程必修机制。在制定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时,将雨花英烈相关课程作为必修内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体中开展以“传承英烈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党性教育课程教学,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深入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心。

三是定期祭奠机制。仪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举行祭奠仪式能够使参与者在程式性活动中强化对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认同。通过倡导和规定的方式,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革命纪念日、建党节等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缅怀革命英烈的祭奠仪式。各主体单位通过组织定期祭奠,如举行凭吊仪式、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瞻仰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等,实现纪念活动中传承与弘扬英烈精神。

四是媒体传播机制。媒体传播能够有效扩大并延伸雨花英烈革命精神传承的范围。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与规定,打造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宣传教育的专门平台和账号,形成宣传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媒体传播机制。既充分利用主流媒体传播,如在《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开设雨花英烈宣传专栏、雨花英烈人物事迹展等,广泛弘扬英烈精神;
又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搭建传播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专门平台,如建立“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平台、“中国雨花台”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创新内容,促进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宣传。

五是基层融入机制。“传承和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重在融入社会生活。”[7]乡镇、社区及基层单位作为基层组织,是大众社会生活的重要场域。基层文明创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应当将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传承纳入基层文明创建体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网络,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各种平台,把雨花英烈革命精神融入基层理论宣讲、学习教育、文化服务和其他服务实践之中,让人们时时处处感受到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存在和影响。

(三) 创新传承方式

传承与弘扬雨花英烈革命精神,需要我们开辟新思路、新路径,创新传承方式,通过多载体、多维度、多样化的方法,使其“入脑、入心、见行动”。

第一,人传与物传相结合。一方面,传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是“人”对“精神”的传承,又是以人为载体的传承。因此,既要加强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宣传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解员,雨花台干部学院教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关文艺工作者“言传”的作用;
又要加强雨花英烈革命精神传承典型的选拔与培养,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干部、先进模范、优秀志愿者“身教”的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创新传播、传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创意研发生产集内涵、艺术、功能于一体的系列红色文化产品,将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价值蕴含在文创产品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完善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纪念设施建设,做好雨花英烈相关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管理,形成富有情感表达的纪念空间,打造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传承基地;
布局和设计南京的城市文化环境,通过将雨花英烈元素融入城市新建道路等方式,让英烈精神潜移默化走进市民的心中。

第二,线下与线上相结合。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传播的优势日益凸显,充分融合线下线上平台是促进雨花英烈革命精神传承与弘扬的有效途径。一是整合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线下线上研究资源。可以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存储技术等建设雨花英烈的“网络数据库”,将全国雨花英烈研究的相关史料、文献、成果等整合成“云档案”。通过线上资源共享,实现不同区域研究人员的线下协同研究,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在研究中传承。二是完善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线下线上展览设计。依托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基本陈展,打造线上纪念馆展厅,通过网络展厅的互动,收集参观者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进一步改进纪念馆展览设计,提升陈展质量。三是研发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线下线上相结合的课程。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课程开发中,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习强国、人民慕课等平台,开发高质量的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系列“慕课”,打造精品网络课程,同时定期举办线下教学宣讲,使雨花英烈革命精神以课程教学的形式入脑入心。

第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各种各样的学习教育活动不少,人们对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认知认同大大增强,但是,毋庸讳言,知行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在继续抓好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学习教育的同时,一定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和实践活动。对于大中小学生,可以组织成立以烈士姓名命名的“英雄中队”开展社会服务,组织志愿讲解员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进行烈士事迹讲解,组织学生成立“雨花英烈学习实践团”深入烈士故乡、寻访英烈足迹等。对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党员干部,可以开展以“学习英烈精神 勇于担当作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担当作为,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从而立足本职工作建功立业,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交上精彩答卷。

猜你喜欢 雨花革命精神 雨花·艺术 杨斌作品雨花(2022年8期)2022-08-08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雨花》总第800期出刊献辞雨花(2019年2期)2019-02-25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中国的出行革命21世纪商业评论(2018年6期)2018-07-06晴雨花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19期)2017-06-05粉红革命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掀起秋冬潮流革命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Tags: 英烈   成因   传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