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的番禺瑜园营造特色研究

2023-02-27 11:30:05

陈青莹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60

瑜园位于今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余荫山房东南隅,是一座两层的广府庭园建筑,为余荫山房园主邬彬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建,因而名为“瑜园”。瑜园修建于1922年,比余荫山房晚建55年,初为邬仲瑜读书及宴客之处,后用作邬氏女眷居住。瑜园常被视作余荫山房的附园及组成部分。相比以庭院空间为主体的余荫山房,瑜园更多以建筑空间为主,其布局手法、空间特色都较余荫山房有所不同。瑜园有独立的对外出入口及空间流线,与余荫山房仅通过一处圆洞门相通,且瑜园建造时间与余荫山房已相隔半个世纪,在空间上、时间上都与余荫山房相对独立。本文尝试以瑜园作为独立研究对象,对瑜园的营造特色进行探析。

图1 瑜园及余荫山房鸟瞰

瑜园位于余荫山房东南隅,坐北朝南,其西面、北面紧贴余荫山房,南面临街,设有两处园门。瑜园与余荫山房之间主要以建筑外墙或庭院围墙相隔,仅在东北角通过杨柳楼台的圆洞门与余荫山房的玲珑水榭庭院相通,与余荫山房相对独立。瑜园占地面积约450m2,虽面积不大,但园中厅堂、船厅、楼阁、台、亭、廊、桥、庭院、水池、山石、花木一应俱全,且分合有度,布局得宜,使园中未有挤迫闭塞之感[2]。

瑜园的平面可分为3个部分。入口门厅位于西南角,为三间厅堂形式,高耸庄重,与余荫山房门厅相邻。穿过门厅正对一处平庭,三面环绕柱廊,正对面以景墙与余荫山房相隔。由平庭向东为一座两层的船厅,分前后两舱,门窗通透,雕饰精致,为全园的中心[3]。船厅南侧为一处水庭,为园中最大的庭院,水庭中靠船厅外墙挖有一方形水池,池中养鲤,池岸堆石置花,池上砌拱桥与船厅相对。过桥为瑜园的另一处园门,修筑为依墙半亭的形式,含蓄而饶有趣味,与余荫山房的来熏亭有相似之妙。船厅、水庭的东侧则为几间书斋、厢房、杨柳楼台及两处天井,布局相对较为零碎。整体上,瑜园以船厅为中心,大小庭院、天井散置各侧,几座楼阁环庭院错落相连,建筑与庭院穿插间套,通过廊、门、窗、洞连通渗透,层层叠叠,有庭院深深、院外有院之感。

有别于余荫山房建筑以单层为主,瑜园的主要建筑多采用两层楼房的形式,且紧临余荫山房而建,得以相互因借,从余荫山房的玲珑水榭庭院仰望瑜园,只见楼阁参差,青竹掩映,似别有天地;
而从瑜园楼阁俯瞰,余荫山房的佳树美池、名花怪石尽收眼底。

图2 瑜园首层平面图

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间组织、细部处理等,都必须遵循建筑的客观适应性原理,即对自然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适应。建筑的设计建造,一方面要满足人的实用和审美的双重需要,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形地势来考虑建筑的布局和造型。

2.1 对气候条件的适应

瑜园位于岭南地区,岭南地处南岭之南,南海之北,丘陵起伏,河涌纵横,在气候分区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是潮湿、炎热、多台风,岭南建筑的客观适应性即首先体现在解决通风、隔热、防潮等需求上。如瑜园内的大小四处庭院、天井,相当于在建筑组群中分散插入了四处通风口,在太阳辐射下,室内外不同空间受热不同而产生的温度差使空气在热压驱动下在室内室外之间流动,从而产生热压通风效应,起到自然通风的效果[4]。如瑜园首层、二层的多处开敞柱廊,作为室内室外的过渡空间,起到遮阳隔热及避雨的作用,还有助于引导组织自然通风。又如对石础的使用,瑜园的木柱柱脚均以石材为基础,利用石材的不透水特性阻隔地下湿气的向上渗透,以保护承重木构件的耐久使用,瑜园中的石柱础多为束腰形或花瓶形,在视觉上消除了石材本身的沉重感而显得轻巧精致。

2.2 对用地条件的适应

瑜园用地有限,建筑布局便呈现出集约化及竖向发展的特点,形成高建筑密度的连房广厦式的楼房组群。为了减轻高密度布局带来的挤迫闭塞感,除了以分散置入的庭院、天井打破建筑体块,增加建筑界面,瑜园首层的房间多作开敞式处理,门窗通透,视线通达,使室内空间有连续不尽之感。

瑜园中船厅及水庭的布局设计便体现出造园者在小面积庭院中“以小见大”的巧妙智慧。在中国园林建筑中,船厅一般单独设置在水边,有较大范围的水景,建筑的平面、造型模仿船舱,使游人坐于船厅之中有似在船中又非在船中之感。瑜园用地有限,造园者便仅取“船头”的构图表现“船”的意境。船厅只一侧靠水,但水池紧依墙外,开窗便是粼粼水光映入;
船厅二层较首层挑伸出约1.5m凌空于水池之上,如“船头探水”之形,“是‘意到笔不到’手法的妙用”;
水池上的小拱桥与船厅隔池相对,桥影倒映水中,随波荡漾,几条赤鲤穿游其间,池边还设有一处小埠头,使“船”的意境更加鲜明了。

建筑的人文艺术品格反映在通过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间组织、细部处理等要素所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审美情趣、思想哲理等。

3.1 以文饰园的文人意趣

瑜园原为园主邬仲瑜的私人书斋,园中的多处衬联、题额呈现出浓厚的文人意趣,既以文学气息与美术表现装饰了建筑空间,又通过文字的具象化作用为有限的建筑空间赋上了无限的意境空间。

如瑜园船厅东侧的天井内,在灰塑壁画的两侧以画卷造型为衬底塑出衬联一副:“紫曲迷香绿窗梦月,玉壶贮暖金谷移春。”上方则以芭蕉叶造型为衬底塑出题额“绿肥”。衬联的上联出自宋朝李彭老的《踏莎行·题草窗十拟后》:“紫曲迷香,绿窗梦月。”下联则出自宋朝张枢的“金谷移春,玉壶贮暖。”两联合写了一副清丽动人的春日光景[5]。而题额“绿肥”则出自宋朝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绿叶繁茂之意,烘托出生机蓬勃的春日意境。

又如瑜园水庭中拱桥边的园墙上以芭蕉叶造型为衬底塑出的衬联:“为爱鸟声多种竹,欲知鱼乐且添池。”既呼应了瑜园中的竹、池景物,又通过引用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典故,为这村屋环绕的一方小庭院增添了浪漫逍遥、清静淡泊的隐逸氛围。

3.2 求取吉祥的世俗审美

明清时期的岭南建筑装饰深受“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吉祥文化的影响,瑜园的建筑装饰也多采用具有吉祥含义的图案,寄寓了求取福寿美满的世俗祈愿。如船厅首层的彩色玻璃满洲窗,窗面为万寿菊图案,四角点缀蝙蝠木花,寓意“福寿双全”、“增福添寿”,又被称为“福寿窗”[6]。又如瑜园东北角杨柳楼台的山墙灰塑装饰,正中为寓意“福”的蝙蝠衔挂寓意“富贵平安”的花瓶,两侧排列以玉兰、石榴、桃等多种花果,都是常见的吉祥寓意图案。

3.3 融汇中外的开放品格

开放融通性是岭南文化承续千年的重要特质,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便是一段交融、凝汇的过程,特别是岭南近代文化,在融汇中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和文化重构。岭南文化的开放融通性在瑜园等各种岭南建筑中得到鲜明的呈现。

瑜园“连房广厦”式的楼房组群布局,为岭南近代园林的显著特色,在北方园林、江南园林中都为罕见,“很可能是受到外来的影响[7]”。瑜园的建筑装饰也呈现出受外来文化影响渗透的审美偏好,如园中的多处建筑门窗都使用了西番莲纹样的白色拱形楣饰[8],搭配半圆形的灰塑饰画或花窗,中西装饰元素和谐地融汇一体,显得新颖独特。

瑜园面积虽小,但布局紧凑,分合得宜,呈现出玲珑精巧的建筑与庭院空间,在对岭南独特湿热气候及有限用地条件的适应与利用中,展现出岭南近代造园者在小面积庭园建筑营造中的成熟技艺及巧妙智慧,也通过对布局、造型、细部等的处理表现出以文饰园的文人意趣、求取吉祥的世俗审美及融汇中外的开放品格。本文以期为瑜园、余荫山房等岭南近代庭园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吸引更多关注与参与,为当下地域性建筑的设计与创新提供启发与借鉴。

表1 瑜园历史

猜你喜欢 山房岭南庭院 忆岭南黄河之声(2022年14期)2022-11-16山房连花径(钢笔画)当代人(2022年8期)2022-08-23后素山房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回到庭院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小猕猴智力画刊(2020年12期)2021-01-07雨岭南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庭院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重庆拾山房民宿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庭院中的童年作文·小学中高年级(2019年6期)2019-09-10不辞长作岭南人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Tags: 番禺   地域   营造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