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由《壶月轩记》看杨维桢晚年书迹的典型要素

2023-02-27 19:45:10

文_顾工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苏州美术馆研究馆员、艺术学博士

内容提要:杨维桢《壶月轩记》是其晚年为上海儒生李恒作,在书法方面有三点重要意义:一是格式完整,有乌丝栏,钤印六方,是杨维桢交付文稿墨迹的标准件;
二是书于杨维桢去世前一年,是其存世墨迹中最晚者,以章草与行、草杂糅运用,代表了杨维桢晚期的书风;
三是杨维桢经常使用特制的毛笔—铁心颖、画沙锥,表现出劲健的线条效果。《壶月轩记》是他存世墨迹中唯一写明“试老陆画沙锥书也”的。

杨维桢是元末具有特殊风格、重大影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传世墨迹不多,大部分已经进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近二三十年来公开拍卖的杨氏真迹唯《橘洲燕集诗轴》《元夕与妇饮》《赠装潢萧生显序》3件而已。2021年由日本回流的杨维桢《壶月轩记》,对元明书法史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资料。

《壶月轩记》册页共10开,黄笺本。其中杨维桢墨迹5开,元人题咏5开,每开纵33厘米,横25.5厘米。册页封面有清人盛昱题签:“杨廉夫壶月轩记。元贤题咏附,郁华阁藏。”①郁华阁为清宗室文人、晚清著名藏书家盛昱(1850—1899)的斋号。锦套上钤盖日本著名收藏家、澄怀堂主人山本悌二郎(1870—1937)印章5方:“二峰宝此过于明珠骏马”“二峰宝笈”“香雪书屋书画印”“二峰平生心赏”“二峰鉴藏法书名画之印”。外配有木盒,盒盖上是日本近代著名汉学家长尾甲(1864—1942)的题签“元杨廉夫壶月轩记”。以上题字和钤印揭示了这件作品在近代的流传过程。

杨维桢(1296—1370)是元末绍兴诸暨人,字廉夫,号铁崖道人、铁笛道人、东维子、抱遗叟等。泰定四年(1327)二甲进士。杨维桢仕途三起三落,多年漂泊于杭州、湖州、苏州地区。至正十八年(1358)授江西等处儒学提举,不赴。于至正十九年(1359)移居松江(今上海市),直至明洪武三年(1370)去世。杨维桢是元末铁雅诗派的领袖、竹枝词唱和的发起人、玉山雅集的灵魂人物、东南文坛的盟主,也是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书法家。他晚年寓居松江的11年,是他书法艺术的成熟期和高峰期。他传世的40多件书迹,其中八成是书于松江的。

《壶月轩记》(图1)是杨维桢晚年为青年儒生李恒作,著录于《杨铁崖文集全录》、《(弘治)上海志》、山本悌二郎《澄怀堂书画目录》、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等。清抄本《杨铁崖文集全录》卷一有载,然字句与墨迹本差异较多。一般来说,当作者墨迹本与传抄本发生龃龉时,应以墨迹本为准。兹将《壶月轩记》墨迹本释读如下:

图1 杨维桢 壶月轩记33cm×25.5cm×5十面灵璧居藏

江阴李生恒,字守道。先庐毁于兵,辟地上海之渔庄,以耕钓为业。业暇辄读书,考典故,习法书名画。家虽窭,不肯苟仕进为干没计。新筑草堂数楹,堂之偏别构一轩,颜曰“壶月”。余放舟黄龙浦,达□海,必道过其门。过必觞余于轩,翻校典籍,(鉴)辨书画,已则乞题其颜,而并以记请。

昔延平先生以经术德行师表百代,退而屏居闽山,箪瓢屡空,晏如也。时称其人品为冰壶秋月,以其所学与所履,莹彻而无瑕也。吾闻生之先裔由闽而台、由台而淞也,不敢多上以祖延平,独取其“冰壶秋月”以对越于轩。壶清而以冰,益莹;
月朗而以秋,益皦。生景行先哲,清于中,无愧于壶;
明于外,无愧于月。侗祖何人,希之则是。

生既青年而好学,尊师取友,不远千里。异日见生,学日进,德日明,行日粹以清。其有以仰承源关洛而委新安之派,则吾又当与生修世谱,题曰《李氏冰壶谱》也。四方士为生赋《壶月诗》系于谱。生之轩,其不朽矣!

龙集己酉春二月花朝庚辰,会乩抱遗叟杨祯廉夫甫在云间之拄颊楼,试老陆画沙锥书也。

就此致意孟京,近日妙书过文东远甚,可副墨一本张其轩。

壶月轩主人李恒,字守道,江阴人②。文中“先庐毁于兵”指的是至正十一年(1351)爆发了由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等人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至正十六年(1356)江阴遭劫乱,部分难民向东迁居吴门和松江。松江人董纪有诗《壶月轩为李守道》,描写李恒家中“素壁穹窿类雪窝,窗虚帘薄受明多”(董纪《西郊笑端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不过,李恒“家虽窭”,但能够“新筑草堂数楹,堂之偏别构一轩”;
而且,杨维桢每次路过他家,“过必觞余于轩,翻校典籍,(鉴)辨书画”,这些都说明李恒还是有一定家底的。

壶月轩在什么地方呢?《壶月轩记》说:“余放舟黄龙浦,达□海,必道过其门。”黄龙浦古称春申江,据说是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主持疏浚的人工河道。宋元时期的黄龙浦,沟通了青浦、昆山交界处的淀山湖向东的各分支水系,由南向北注入吴淞江,至吴淞口入海(明代因吴淞江淤塞,遂改道拓宽黄龙浦,吴淞江等水系汇入黄龙浦入海,称黄浦江,上海的地理格局由此大变)。元代松江已经以黄龙浦为界,分为浦西、浦东两部分。元代画家倪瓒有一幅《壶月轩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卷后钱凝题诗云“渔庄人住浦西村,知是延平老裔孙”,确指壶月轩所在的渔庄在“浦西”。元代松江府下辖华亭、上海二县,华亭在南,上海在北。据杨维桢、钱凝的描述,可知此“渔庄”地属上海县,且在浦西,大致在今上海市区的黄浦江西岸。

杨维桢《壶月轩记》的重要意义,体现为三个方面。

在杨维桢存世墨迹中,《壶月轩记》堪称是其最正式的文稿作品。表现有三:

首先是纸上有乌丝栏,表明这是正式誊录本。乌丝栏是用墨笔画出的界格,因为制作费事,一般只用于誊抄正式文本。《壶月轩记》共5页,每页8行,前4页有乌丝栏,末页无乌丝栏。经查看原件,每页乌丝栏的左右边缘均未留白,前后页可以无缝衔接,说明前4页原为一纸,第5页为另一纸。乌丝栏32行已经把正文誊录完毕,杨维桢落款写在了未画格的另一纸上。

杨维桢存世诗文墨迹共20多件,其中有乌丝栏的作品只有《周上卿墓志铭》《张氏通波阡表》等极少几件。在杨维桢(款)《致松月轩主札》中有这么一段话:“《松月记》久已脱稿,必欲老夫亲笔登誊。……先府君墓文,则付之小儿副墨录去。中秋前后,想松月清凉界中,不妨补亲笔也。”[1]这说明杨维桢的部分文章是由儿子或学生誊录的,“老夫亲笔登誊”既是定稿的过程,也代表着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其次是文本完整,标题、正文、落款一应俱全。杨维桢的落款有自己特殊习惯,文字很长,信息也多,不但有时间、地点、姓名、字号、官职,还经常写明用什么笔、什么墨。《壶月轩记》落款为:“龙集己酉春二月花朝庚辰,会乩抱遗叟杨祯廉夫甫在云间之拄颊楼,试老陆画沙锥书也。”其中,“龙集己酉春二月花朝庚辰”指明洪武二年(1369)二月十五日;
“会乩”即会稽,杨维桢是绍兴诸暨人,以此言其籍贯;
“抱遗叟”是其晚年别号,是“抱朴遗叟”的缩略写法,抱朴典故出自《老子》;
“杨祯”为杨维桢的缩略写法之一,“廉夫”为其字;
“云间”为松江别称;
“拄颊楼”是其斋号,“拄颊”指以手支颊,与其晚年“风月福人”“嬉春道人”等别号相表里;
“画沙锥”是杨维桢特制的毛笔。

《壶月轩记》末尾还有一段附言:“(孟京)近日妙书过文东远甚,可副墨一本张其轩。”这是杨维桢不多见的对他人书法的评价,提到的孟京、文东都是其松江弟子中擅书者。文东即陈璧,字文东,号谷阳生,明初出仕山西、湖广等地,以草书闻名。孟京即俞镐,号朴斋,明初赴陕西武功任职。[2]

最后是钤盖印章最多。《壶月轩记》首行钤有压脚章“铁史藏室”(图2)、起首章“东维叟”(图3),末尾钤“李黼榜第二甲进士”“廉夫”“铁笛道人”“九山白云”,多达6方。后4印都是杨维桢晚年常用印章,前面两方印较为少见,解释一下:

图2 《壶月轩记》压脚章“铁史藏室”

图3 《壶月轩记》起首章“东维叟”

1.“铁史藏室”朱文长方印。杨维桢因撰《三史正统辨》讨论修宋、辽、金史的正统问题,得“铁史”之号。在杨维桢《东维子文集》中,有多篇文章皆自称“铁史”。“铁史藏室”为其斋名。至正二十五年(1365)杨氏撰《雪庐集序》文末云:“至正丙午夏五月朔日,抱遗道人书于云铁史藏室。”(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十,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③这个“藏”字,取行藏之意,也暗含了许多无奈。尽管杨维桢精通史学,其《三史正统辨》在学界得到推重,但他这篇史著并没有得到朝廷认可(元代修史没有单尊宋为正统,而是以宋、辽、金各为正统)。铁崖晚年书迹《题杨竹西小像卷》《张氏通波阡表》《如心堂记》《壶月轩记》《芝庭处士墓碣铭》皆用这方“铁史藏室”作为首行压脚章。

2.“东维叟”朱文长方印。此别号从“东维子”演变而来。杨维桢文集为《东维子文集》,他自称“东维子”最早见于至正十八年(1358)向太尉张士诚呈送的“五论”,书信末尾说:“幸采而行之……否则麋鹿复上姑苏台,始忆东维子之言,於乎,晚矣!”[3]杨维桢去世前撰《铁笛道人传》,文中云:“有以所为文白于上,用玄物色道人五湖间,道人终不起。因诡名东维子,又号抱遗老人。”[4]3090其文意指有人推荐杨维桢做大官,而杨维桢没有去,这与他遭遇建德之难、逃至杭州、未赴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之事相吻合。故“东维子”是他决定归隐时所取的别号。

“东维”与星宿方位有关。《庄子·大宗师》云:“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成玄英疏:“傅说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则是二十八宿之数,维持东方,故言乘东维、骑箕尾。”傅说是商王武丁时期的相,相传死后变成天策星,该星位于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箕、尾之间,故称“乘东维、骑箕尾”。“东维”从此成为东方的代称。唐人方干《送人游日本国》诗句“波涛含左界,星斗定东维”,因日本在中国的东方,故云。

杨维桢以“东维子”为别号,更与其生辰有关,其《箕斗歌》云“我生之宿直箕斗……骑箕尾,诉阊阖”[4]152。与此类似,唐代文学家韩愈《三星行》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其口”,箕、尾、斗、牛都是二十八星宿之一,而且位置相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苏轼解释说:“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得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南斗即斗宿,与北斗相对。古人缺少精确的计时器,故十分重视对日月星辰位置的观测。从地球看星空,二十八宿围绕北极星成一大圈,逐日缓慢移动,星宿与月亮的相对位置具有一定的规律。东坡根据“月宿南斗”判断他和韩愈出生时的星象同属磨蝎宫,并认为这是导致他们命运多舛的原因。韩愈具体生日不详,而东坡生于宋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接近阴历年底。杨维桢的生日,孙小力教授考证为元成宗元贞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297年1月19日)[5],同样是快到阴历年底的时候。这就证明了杨维桢别号“东维子”“箕尾叟”确与其生辰有关。

在至正十八年(1358)以后的铁崖文章中,署“东维子”“东维叟”的甚多。他的常用印中,有“东维子”朱文、白文长方印各一方,经常用于晚年墨迹起首处。此“东维叟”无边栏朱文长方印少见,在杨维桢传世墨迹中仅见二例:《壶月轩记》和《梦游海棠城记》(天津博物馆藏),都是书于明洪武二年(1369),为杨氏最晚用印。

笔者曾撰文《再论方寸铁》(《第五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年版)指出,杨维桢是元代拥有印章最多的书画家,常用印近40方。在杨维桢40多件传世书迹中,钤盖4方及以上印章的作品有19件,占比约四成:其中钤盖5印的有9件,钤盖6印的有4件。《壶月轩记》钤盖6方印章,这是杨维桢单件书法钤印数量的极限,也可见他对这件作品的重视。

观察杨维桢各种传世墨迹,可以知道他钤印位置有3处:一在右上角,为起首章;
一在右下角,为压脚章;
一在文字末尾(左侧),可以钤盖姓名、字号、斋室印多方。他经常在作品末尾连续钤盖三四方印章,如《晚节堂诗帖》等11件书迹末尾连钤3印,《跋商山四皓图卷》等8件书迹末尾连钤4印。这种做法有可能受到宋代米芾的影响(米芾曾在《褚摹兰亭序》题诗后面连续钤盖7印),但米芾偶一为之,而杨维桢却是经常连钤数印。这种用印方式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综上,从乌丝栏、文本格式、钤印几个方面来看,《壶月轩记》都是最正式、最完整的,是杨维桢交付文稿的标准件。

《壶月轩记》书于明洪武二年(1369)二月十五日,杨维桢时年七十四岁,距其去世仅有一年。该年正月十五日,他还写过《梦游海棠城记卷》(天津博物馆藏)。《壶月轩记》是目前所知杨维桢最晚的存世墨迹。

虽然是杨维桢去世前一年之作品,但《壶月轩记》的线条弹性十足,神采焕发,毫无衰颓之象。这是因为古稀之年的杨维桢身体一直很好。宋濂说他:“晚年益旷达,筑玄圃蓬台于松江之上,无日无宾,亦无日不沈醉。当酒酣耳热,呼侍儿出,歌《白雪》之辞,君自倚凤琶和之。”(宋濂《宋学士文集》卷十六,四部丛刊影印明正德本)这种生活状态说明杨维桢绝非一位身体羸弱的老人。查洪武二年(1369)杨维桢的行踪:正月十二日,率弟子访张麒三味轩;
春,赴常熟访虞伯源,撰文数篇;
八月,书《画沙锥赠陆颖贵笔师序》;
十二月,应召赴金陵修礼乐书。频繁外出活动也能证明他的健康状况。至于次年(1370)杨维桢因肺疾去世,与他修书积劳成疾、没有得到及时医治有关。

在书体形式上,杨维桢将章草笔法融入行草书,形成了诸体杂糅、奇姿异态的崭新风貌,开创了“破体”章草的先例。若论元代复兴章草,赵孟是第一代人物,他把《急就章》章草刻帖转换为墨迹,丰富其笔法内涵。他的章草和汉代章草笔法不同,但这种精巧工整的文人化章草,在那个时代是具有新意的。到了杨维桢,他要在赵孟、邓文原等人章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就要思考新的路径。

杨维桢的存世作品中没有一件是纯粹的章草,大多是章草与行、草字形混用,章草在全篇中所占比例不等,有时占五成以上,有时仅占一二成。章草字字独立,笔短意长,具有隶书的波磔笔法。如果上下字牵连,就是行书和今草的写法了。杨维桢章草作品大多字字独立,不过也时常出现上下二字的牵连,偶有三个字的牵连。这一现象在《梦游海棠城记》《如心堂记》《壶月轩记》等杨维桢晚年作品中经常可见,长线条的运用和较大的提按变化令他的章草书呈现出奇特的面貌。

以章草与行、草杂糅运用,杨维桢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其历史根据。这个根据来自王羲之书法和唐人的“破体”理论。我们知道,王羲之尺牍墨迹大多是楷、行、草三体杂糅,他提升了这些书体的技术水准,创建了新的风格典范。而当时的书体界限并不严格,这种“越界”到唐代便被认为是“破体”。元人陆友说:“赵子昂学士尝以皇象章草与王右军参考,十得八九。盖右军草书,本出于此。”(陆友《研北杂志》卷上,民国影印明宝颜堂秘笈本)赵孟发现王羲之草书来源于章草,章草与今草本就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二者之融合不存在明显的障碍。杨维桢中年以前的书法以行书为主,晚年涉足今草和章草,那么他取法章草以后,很自然地就把章草与行、草融合起来。徐利明教授指出,元代章草书复兴取得了三大创造性成果:一是章草写出了新风貌,以赵孟为代表;
二是章草、今草的合成,以康里巎巎为代表;
三是章草、行书的合成,以杨维桢为代表[6]。

很多人说杨维桢书法是粗头乱服,其实这是对其小笔写大字的印象。而铁崖的小字书法,笔头功夫极为到位,无一字不精妙,无一字不生动。作为杨维桢最晚时期的小字典型,《壶月轩记》展现了他对书法的理解,不仅仅是点画笔墨的了得、诸体融汇的巧妙,更重要的是见其才、见其学,静穆古雅,矫健如龙,动静之间令观者目眩神驰—这也正是杨维桢诗心文胆之所在。

至正初年,杨维桢曾在湖州长兴东湖书院执教两年。不但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还有一些意外收获:在音乐方面,他得到一支太湖古剑铸成的大铁笛,遂自号“铁笛道人”;
而在书法方面,他对湖州制笔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结识了一些笔工。元代的湖州已经取代宣城,成为新的制笔业中心,从业人数和技术水平都是全国之冠。杨维桢与湖州一些笔工交往之后,通过试用不同品种的毛笔,逐渐形成了对毛笔的特殊偏好。其书法线条的力量感特别突出,无论线条粗细或者润燥,笔尖压纸的力度都极强,这与他采用的特殊毛笔有关。

杨维桢经常在书法落款中写出毛笔名称和笔工姓氏,如《壶月轩记》落款:“在云间之拄颊楼,试老陆画沙锥书也。”其他例子还有“在沧州轩试老温旧颖”(《题倪瓒〈溪山春霭图〉》)、“在竹洲馆试老温笔”(《小游仙辞序残卷》)、“在云间草玄阁试铁心颖书”(《赠装潢萧生显序》)、“在云间之拄颊楼试画沙锥”(《画沙锥赠陆颖贵笔师序》)、“在小蓬台试陆颖贵枣心笔书”(《友闻录序》)、“试老陆乐墨书”(《干山志》)、“在卷素斋试沈先生乐墨”(《跋赵孟与王觉轩诸札》等。

由以上举例可知,杨维桢常用之笔有铁心颖、画沙锥、枣心笔、乐墨等,其中使用频繁的是铁心颖、画沙锥。这些是什么样的毛笔呢?

明洪武二年(1369)八月初一杨维桢撰《画沙锥赠陆颖贵笔师序》:

吴兴陆生某有才学而隐于笔工。其仲氏颖贵……而制之精者,标其号曰画沙锥。尖圆遒劲健,可与古韦昶争绝。余用笔喜劲,故多用之,称吾心手,吾书亦因之而进。颖贵亦自贵,虽势要求之而不可得。别襆之以锦,署曰:非会稽铁史先生弗能。知宣州诸葛氏云:柳学士能书,当留吾笔,否即退还。未几,果退还。叹曰:代无右军,何以用吾笔?而颖贵欲以吾当右军,曷当?惜予老矣,所书今不过山经野史,汝锥之功,无以用之以利天下,徒为祝锥辞。(朱存理《珊瑚木难》卷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从以上描述来看,画沙锥是一种古法制作的短锋硬毫笔,以“尖圆遒劲健”为特征。而在五年之前的至正二十四年(1364),杨维桢为笔师陆颖贵写过另一篇文章,谈到陆颖贵“常以丰狐之毫或麝毛须制以遗我,且曰,此铁史铁心颖也。予用之,劲而有力,圆而善任,使舍其制而用它工,则不可书矣。故铁心之颖,人罕得之,而人亦不能用也”(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九《赠笔师陆颖贵序》,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

杨维桢所用的毛笔,基本上都出自湖州著名的制笔世家陆氏、温氏和沈氏。这些技艺精湛的笔工时常周游东南各地,推销他们的毛笔,并请名家为他们题咏鼓吹。陆颖贵与杨维桢交往较多,且铁心颖、画沙锥都是陆颖贵的招牌产品,《壶月轩记》“试老陆画沙锥书也”中“老陆”应该就是陆颖贵了。杨维桢特别重视他所用的毛笔,经常在作品后面写出毛笔名称,并自言“用笔喜劲,故多用之,称吾心手,吾书亦因之而进”,那么,他用画沙锥书写的作品定不在少数。

如果以杨维桢早期、晚期的墨迹比较,线条的质感和硬度是不同的。早期的《题马琬〈春水楼船图〉》《鬻字窝铭》,线条以平铺为主,较为肥厚。晚期书迹则线条劲挺,立体感很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除了用笔技巧,当与毛笔性状的改变有关。元代毛笔制作工艺、材料已经与唐宋不同,这一变化从赵孟书法线条上也有体现。杨维桢与湖州笔工的交往加深以后,他尝试使用了古法制作、他人不能用的有心笔,带来特别劲爽的书写体验。当时赵孟主张书法复古,但他的毛笔并没有恢复古制,而杨维桢不仅上追晋唐之书,还要用古法制笔,可算是更加彻底的复古。

以杨维桢大字、小字相比较,线条的视觉形态也是不同的。其小字行草书,如《张氏通波阡表》《壶月轩记》,线条锐利,提按对比大,忽肥忽瘦,变化多端,正如清人翁方纲所说:“古今来,尖笔而肥者,杨廉夫也。”(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尖圆肥瘦说》,清李彦章校刻本)而其大字作品,如《草书溪头流水诗轴》《跋邹复雷春消息图卷》《真镜庵募缘疏卷》等,都是起笔蘸浓墨,一字未完即转为渴笔;
蘸墨后线条特粗,正常书写时线条较细。这些都是小笔写大字的特征。笔者推测,杨维桢写小字多用以狐毛、麝毛等硬毫为笔心的铁心颖、画沙锥,写大字则使用有羊毫成分的枣心、乐墨等兼毫笔。[7]

杨维桢坦言其独特书风的形成,离不开铁心颖、画沙锥等特殊毛笔之助。《壶月轩记》作为其存世墨迹中写明用“画沙锥”书写之作,有着重要的样本意义。

在《壶月轩记》册尾,有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1866—1940)两段长跋。罗振玉收藏过数件杨维桢墨迹,对其书风甚为熟悉。他在《壶月轩记》跋文中的评论“铁史书如出海珊瑚,悬崖霜柏,光莹四照,柯干峭拔”也甚为到位。罗振玉题跋之时,《壶月轩记》已在日本收藏家山本悌二郎手中,后来辗转为书法名家青山杉雨(1912—1993)所得。2021年保利春拍中,《壶月轩记》以9000余万元为十面灵璧居主人竞得。

作为元末文章巨公、书法大家,杨维桢的诗文墨迹从当时就备受珍视。然经历六百多年沧桑,尤其是元末战火,他书写的大量诗文墨稿付之一炬,至今存世铁崖真迹(包含题画在内)仅40多件,可谓少之又少。《壶月轩记》是杨维桢去世前一年的精心之作,无论书法还是纸张、文本、钤印,都具有典型意义。数百年来,《壶月轩记》著录累累,递藏有绪,中日两国顶尖的收藏家、书法家都对它推崇备至,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都是非凡的。

注释

①日本山本悌二郎《澄怀堂书画目录》记载:“此册为清代宗室盛伯羲(即盛昱)的旧藏,题签为伯羲的亲笔手写。众所周知伯羲所藏的金石书画皆为精品,此册亦是其一。”

②李恒的籍贯,在《壶月轩记》墨迹中作“江阴李生”,文集中作“云间李生”。墨迹说“生之先裔由闽而台、由台而淞也”,未言迁至江阴。

③孙小力《杨维祯全集校笺》第2110页认为“云铁史藏室”疑有脱误,当作“云间铁史藏室”。

猜你喜欢 杨维桢章草墨迹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不激不厉风规远 醇厚儒雅溢毫端名家名作(2020年9期)2020-11-21谈张耀山的简章中华书画家(2020年6期)2020-07-06章草对联海燕(2020年2期)2020-02-29郏永明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20年12期)2020-02-04周志高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20年12期)2020-02-04徐利明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20年12期)2020-02-04元代·杨维桢视野(2019年20期)2019-10-28刘国勇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4期)2019-09-12诉衷情恋恋中国风(2017年11期)2017-11-14

Tags: 晚年   要素   典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