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基于第三课堂背景下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

2023-02-28 10:50:16

林佳青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社会性发展变革。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蕴含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成效,促进实现五育并举的综合协同育人局面。但目前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因其具备个体差异性、功能开放性和教育主体多元化等复杂特征,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需准确挖掘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更新劳动教育的传统观念、优化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重要教育实践[1]。劳动教育关乎新时代教育体系的完整性构建和教育目标的协同性发展,是党教育方针的重要一环。当前,将劳动教育纳入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历史性地将其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升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教育内容”,能够让广大青年大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的内在价值,也对劳动教育的实施提出新的时代要求[2]。

(二)劳动教育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具有直接且现实的作用,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劳动不断拓展劳动者的体力发展和智力发展,赋予劳动者积极乐观、顽强奋斗、坚韧不拔等优秀的品质,劳动教育在本质上通过知识传授、立德修身、启迪智慧等发挥着促进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提高和生命价值提升的重要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新时代青年为之努力奋斗,而奋斗就是劳动的具体形式,培养青年一代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其终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尚未凸显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培植要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相契合,高校劳动教育承担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强调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五育不平衡的现象,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短板,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尚未凸显,劳动甚至有时候成了规训学生的惩罚手段。加之,受社会现代化带来的价值观念冲突,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思想文化多元的影响下,一些腐朽的享乐主义随之伴生,崇尚不劳而获、投机主义的错误思潮浮现,对于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无法客观认知自身条件和市场现实的不匹配,一味追求钱多事少,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现象频出。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体系尚未完善

劳动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育人主体包括朋辈、学校、家庭、社会等,呈现教育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只有多个育人主体共同发力,形成一体化育人体系才能实现劳动育人效果最大化。但是,当前劳动教育主体在育人思维上出现定式化,育人目标不清晰,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导致当前出现了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边缘化、在家庭教育中被淡弱化、在社会教育中被漠视化的现象[4],且尚未形成完善的劳动育人体系。

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部分学校尚未更新劳动教育观念,没有形成一套内容较为成熟、体系较为完善、课程较为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师资力量薄弱,且存在为“劳动”而“劳动”的定式思维;
在家庭教育中,良好的物质条件让部分家庭的教育存在轻视体力劳动者、忽视劳动技能水平的负面现象,也滋生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思想,劳动价值趋利化较为显著;
在社会教育中,社会支持劳动教育的育人逻辑并未泛行,社区、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劳动教育宣传、平台提供、条件创建上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

第三课堂在现阶段尚未有相较规范化和权威性的界定,从以往研究来看,有三种关于第三课堂的说法。一是课外课余活动的泛称;
二是专指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网络教学环境;
三是特指宿舍或公寓文化[5]。本研究以闽江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校情,认为区别于关注知识传授的“第一课堂”和关注学生素质拓展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构建关注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文明养成教育的新模式。“第三课堂”关注学生的日常文明行为养成,涵盖了理想信念、课堂文明、宿舍文明、网络文明、运动健康等,侧重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主动性意识的全面提高,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提升性能力,是学生的文明养成课堂。

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然迈入“00后”时代,作为“00后”大学生,他们有三个明显特质:个体意识强烈,讲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他们中的大多数家庭经济和生活环境优越,备受呵护,自我管理能力相对欠缺;
在互联网时代中成长,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网络化、信息化依赖度高。基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特征,将高校劳动教育融进第三课堂教育平台,对于高校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获得、自我管理等具有积极影响。

由此可见,结合第三课堂开展劳动教育大有可为,“第三课堂”可以有效弥补劳动教育在当前高校五育并举现状下较为边缘化的短板,为高校劳动教育创造了良好平台,同时立足高校实际将劳动教育融入第三课堂量化考评体系,也有利于更新第三课堂平台建构,切实发挥育人成效。

(一)挖掘内涵,凸显劳动育人价值

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不明在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中体现为:劳动教育目标培植不明确;
五育并举失衡现象凸显;
大学生劳动价值认知失调。基于此,新时代高校需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理想信念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全盘审视劳动教育的地位价值[6]。

具体而言,一方面,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重构劳动教育与社会发展同向而行的创新追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时代的劳动较之以往发生深刻变革,高质量的劳动越发追求创新性和协作性,高校的劳动教育要与新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形势相互联结,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学习等让大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和创新性劳动,让其明确劳动教育不仅具备保障生活的技能价值,更具有能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需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科学性,结合“第三课堂”搭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教育目标培植。高校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新体系,认识到其具有丰富的人文属性和历史内涵,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开设相应劳动课程,实现与未来职业劳动教育的衔接,开设通识课程普及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特征等,如劳动哲学、劳动社会学、劳动伦理学等课程;
开设职业道德、劳动法、相关劳动技能培训等专业课程,帮助大学生做好投入劳动生活的准备。现阶段直接实现重构劳动教育体系存在较大困难,以“第三课堂”为网络课程搭载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能更好地解决短时间内的劳动教育师资缺乏、课程缺失等现实问题。

(二)全员参与,完善协同育人体系

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不显在现阶段劳动教育实践中体现为:育人主体劳动教育观念滞后;
劳动教育成果与劳动单位适配度较低,尚未形成相辅相成、多方协同的劳动育人体系。基于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抓好“主体教育短板”,坚持多方协同,有针对性地发挥不同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成效。

具体而言,在政府主管部门层面,目前劳动教育已经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应统筹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资源,提供专项资金保障劳动教育系统性地推进。在学校层面,与时俱进地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实质要求,在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下,认清劳动教育的作用价值,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树立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劳动教育典型,营造校园劳动文化,实施劳动教育行动和劳动实践。在家庭层面,家庭教育是学生劳动教育的启蒙,家庭应重视劳动教育对于个人健全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培养,拒绝享乐主义、骄奢淫逸等不良风气,通过家务劳动、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尊重劳动成果,认识到美好生活要靠辛勤劳动获得,形成乐观向上、不怕挫折的性格。在社会层面,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直接关系到社会适配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重要的劳动教育实践,组织社区、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等平台,定期邀请企业家、创业者根据产业趋势、社会适应等现实话题举行专题劳动教育讲座等。

(三)创新内容,提升劳动育人成效

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不足在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中体现为:劳动教育系统性规划欠缺,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衔接性不足,内容层次单调,创新性劳动内容单薄,劳动适用性不足、评价反馈缺失等。基于此,高校结合“第三课堂”量化考评,将学生和导师的劳动素养均纳入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层次进一步规划劳动教育内容,开拓创新性劳动实践,通过教师和企业联合反馈机制提升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融合。

具体而言,一方面,以“第三课堂”为基础,拓展劳动教育新平台,完善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分层衔接。一是明确劳动教育依托课程学习。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培养方案,每学期设置不少于16学时专项劳动教育课程。可以通过在“第三课堂”平台建设劳动教育电子学习库,设计或整合展示劳动精神、劳动过程、劳动安全、劳动法规等的优质数字资源。也可通过直播、VR、AR等交互媒介营造劳动现场体验感和学习愉悦感,挖掘和宣传劳动的快乐和价值。二是除了专项课程之外,在“第三课堂”平台将劳动教育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新性劳动等模块。高校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知识,围绕创造、创新、创业开展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勤工俭学、公益志愿、发明创造、创业实践、主题劳动日等,按照劳动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学年为基础设置劳动教育各模块的必修学时和学分。另一方面,以“第三课堂”量化考评为基础,完善高校劳动教育成效激励和反馈评价机制。劳动成效激励机制和成效反馈机制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被忽视,结合“第三课堂”完善劳动教育双向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劳动成效和教师的指导成效进行双重考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设置学生劳动素养考评体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劳动出勤情况、劳动效果体现、劳动成果评价、团队合作意识、德育操守品格、心得体会感想、创新实践成果等纳入考评体系,对学生的劳动品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进行全面考评。通过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等组成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关注劳动过程表现,对学生的劳动成效做出评价并在劳动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反馈,结合“第三课堂”,以积分制度考评劳动成效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二是设置指导教师劳动教育考评体系,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可包括: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社区导师等,通过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将课堂效果、教育教学、指导评价、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方法创新、进修培训、学术研究等纳入导师劳动素养考评体系,以积分制度全面客观记录导师劳动教育成效,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标准进行监管,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专任教师培养层次,强大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劳动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一环,成效良好的劳动教育有助于高校学生与社会实现快速衔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本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基于第三课堂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认为需进一步挖掘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坚持科学地完善劳动教育体系的顶层架构,整合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构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以第三课堂作为平台完善高校劳动教育激励评价机制同时也注重第三课堂融入网络空间,占领网络思政和舆论引导主阵地,从而推进劳动教育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着眼点,培植符合时代需要、堪当时代重任的青年大学生。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Tags: 劳动教育   新时代   课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