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传承创新体系构建(三)——基于面临问题的实践研究

2023-02-28 14:25:14

文/图:张玉平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

闫宝华 副教授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区非遗重点实验室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和颁布了一系列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振兴传统工艺的相关政策,传统工艺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甘南藏族地区响应政府号召,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1]的重要理论思想为指导和遵循的基本思路,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地域特色研究行之有效的对策,进而构建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的非遗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分类体系,传承人体系、保护传承体系、数字资源体系、民间信仰研究体系及法律保障体系等九大传承创新体系,为研究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提供借鉴。

(一)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增进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民族强则国家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加强中华民族团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赓续中华文化血脉,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树立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地对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3]。中国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和魂脉,包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共同拥有和不断增强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的源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各民族文化始终在相互对话和碰撞中交融荟萃,不断加深认同,最终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最深层的基础,是融进血脉中的文化理念和共同价值追求最深层的认同,反映出民族共同体对自己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的集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就要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紧密契合,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软实力。

(二)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加强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国乡村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民族工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加强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政府层面要加强扶持力度,对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免息贷款、免费培训及指导、非遗项目扶持等。地方高校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调动地方高校美术、设计、民族工艺等学科专业资源,发动相关教师以项目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田野调研,撰写咨询、研究报告,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学科建设总结经验。同时,地方与高校合作建立非遗实践基地,高校参与文创产品设计、民宿改造提升项目,形成产学研相结合机制,以传承保护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以创新巩固拓展非遗脱贫攻坚成果,并服务于藏族地区农牧村建设。

(三)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把握当代社会变革中的传统民族工艺之路

早在20世纪末,由《装饰》杂志发起在山东烟台召开了题为“当代社会变革中的传统工艺之路”研讨会,会上发起《保护传统工艺·发展手工文化》的倡议书提到:“中国手工艺文化及产业的理想状态应是:一部分继续以传统方式为人民提供生活用品,是大工业生产的补充和补偿;
一部分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下来,成为认识历史的凭借;
一部分蜕变为审美对象,成为精神产品;
一部分则接受了现代生产工艺的改造成为依然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温馨的产品。同时,还要建立适应现代生活的新手工文化。”[4]在社会变革的今天,中国传统民族工艺的当代语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孕育传统手工艺的乡村环境也是今非昔比,伴随着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传统民族工艺在当代遭遇了“境遇与变迁”“再显与重构”的局面,呈现出手工艺与时俱进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之路。

(一)构建非遗学科体系

申报非遗保护本科专业,设立非遗学科,构建非遗学科体系,是非遗科学保护和赓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系统掌握非遗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其领域最新发展趋势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培养非遗专业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甘南藏区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地方高校有责任和义务通过申报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来保护传承创新甘南藏族地区的非遗文化。将非遗课程纳入公共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从理论层面普及与推广甘南藏区优秀传统民族工艺的历史渊源、思想内涵、文化精髓、工艺特色、保护情况等相关知识。甘南藏族地区特色非遗项目以课程形式,融入义务、基础、职业及高等教育全学段教育课程体系,开展非遗进课堂,文化有传承课程建设系列活动,开展特色非遗项目培训及课程研发工作,引导学生领略非遗文化魅力,增强学生非遗保护传承意识,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发言者。传统民族工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并对接部分专业课程改革,挖掘非遗课程思政元素,探索非遗文化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邀请民间手工艺人进课堂,为艺人配备助教辅助教学,撰写教学大纲,帮助完成教案、讲义等,组织团队录制艺人教学视频,编写非遗教材,形成教学系部的特色课程。建立高校非遗传承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实践技法的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参与各类非遗项目的申报,提升团队的理论研究水平。有序引进甘南藏族地区优秀非遗项目入住校园,建成非遗工作室、手工坊,创办非遗传习所,审批传习基地(2018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获批“安多藏族地区手工艺传习基地”),将传统民族工艺非遗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成学校的特色名片,供其他兄弟院校观摩及研学。

(二)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第一,确立生态文明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生态文化是培植生态文明的根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价值观体现为,既要追求时尚潮流和文化品位,更要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文化价值重构,重新树立人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观念,采取维护生态安全的切实行动,创造绿水青山、健康愉悦、舒适安定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存。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生态文明,生态兴则文化兴,生态亡则文化衰。生态文化是赓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重要文化载体,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行为依据和制度保障。生态环境则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生活、生产和发展的物质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鼓励构建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传承生态文化系统,推动传统与现代在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方面的相融相通。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由其村庄(寨)及其村庄(寨)生活的人群组成。其生态环境资源丰富生活条件却相对贫困,可以通过挖掘传统民族工艺,激活土地、劳动力、自然风光等要素,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脱贫的新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三,加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修建地方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民俗馆,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局面。加快非遗传承基地、扶贫车间、扶贫工坊等国家扶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服务,鼓励教育机构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第四,落实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重塑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民族民间原生性文化生态保护区。农牧村民宿建筑是小康村建设的一个亮点,在保护原生建筑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文化旅游资源,根据景观需求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进行乡村风貌改造,建成村美民富产业新、百姓乐的生态文明小康村,营造较好的乡土文化氛围,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环境。通过建立陇原巧手乡村振兴服务站,落实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真正造福地方百姓。

(三)构建保护传承体系

第一,进行抢救式保护。甘南藏族地区也存在一定比例的民族传统工艺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要尽快列入保护名录,落实保护措施,灵活抢救和保护,不能过于依赖程序而错失最佳抢救时机,造成损失。完善项目调查记录,完善传承人口述档案资料,规范档案管理,完善理论研究体系和保护传承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完善甘南藏区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第二,注重活态化保护。保护好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利用好、传承好,并发挥其文化传播价值及教育熏陶功能,让传统手工艺重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重回节庆民俗活动中,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并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活态传承。

第三,加强创新性保护。民族工艺非遗文化创新性传承需要顺应时代的新要求、社会的新需求和文化的新趋势,在融入时代、融入生活中实现鲜活有效的保护和创新性发展,传承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术,探寻与现代高科技产业技术的融合点。

第四,完善数字化保护。当下数字技术介入非遗的保护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通过数字技术外力对非遗进行建档、存储、宣传和传承;
二是将数字化作为优化非遗动态发展的内化组成部分,丰富与活化非遗的生命力。[5]在非遗数字化传承的语境下,对保存非遗的原生信息,增强非遗的记忆传承功能有一定现实作用。

(四)构建分类体系

我国非遗名录项目包括10个门类,课题组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服饰)三大板块纳入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美术研究范畴。传统美术细分为绘画、书法、雕塑、剪纸、印染、面具、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艺细分为古营造建筑、编织扎制,生活用具制造以及其他工艺。民俗服饰以地域和功能划分。显然,这样的分类不能全面体现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的特色。从艺术的多种分类类别来看,传统民族工艺是艺术中的一个分类,“就艺术的自然体系而言,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东方和西方,并不存在一个共同适用的统一模式,而是各有各的独特体系”[6]。每个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存在面貌都有其独特性,其衣、食、住、行、用反映着人们的艺术审美和传统工艺,深深打上了民族生产活动的特殊印记,这就使得艺术的自然分类具有民族性的特点。甘南藏区民族工艺种类繁多,但没有一个明晰的分类标准,对于学术研究产生诸多不便利因素。基于课题组对甘南藏区民族工艺前期的调研,结合非遗项目名录,综合考虑工艺、材料及功能用途等性质,按照艺术学中的自然分类体系原则,初步分为织绣工艺、雕塑工艺、金属工艺、营建工艺、刻绘工艺、编织工艺、其他工艺等七个大类。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类,针对具体形态和类型,制定保护措施、手段和创新表现方式,对非遗进行有效保护和科学研究。

(五)数字资源体系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及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传统的文化产业也在逐步向资源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和保存已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为便于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顺利开展,保证数字资源建设质量,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数字资源体系,我们要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方案编制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实施规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著录规则》等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遵循专业性、适用性、开放性的标准,使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在统一标准和机制下有序开展。

非遗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主要用于非遗数字资源获取活动的设计策划、采集记录、制作处理、存储交换、信息发布等工作过程。数字化成果资料要求做到规范性、真实性、全面性。目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文旅局收录了传统手工技艺等十大类非遗资源,收集整理多条非遗项目信息,初步建立了以文字、音频、视频、图像为主的电子数据库。建成数字化非遗资料库,对已失传的项目保存记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3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49项,州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92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518项”[7],将当地优秀非遗列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网络服务内容,以方便民众查询。

民族工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本民族特殊的生态空间—地域性,而数字化的资源库存储与管理方式也为传统民族工艺美术的发展传统提供了崭新的途径。建设民族工艺数字资源库,用信息化流程化的现代管理手段支撑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数字化管理,有助于保护和传播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给人民带来更多的了解甘南藏族地区传统艺术的机会。鼓励联合本地域专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组建传统民族工艺产学研联盟,通过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研发建设以甘南藏族为代表的民族工艺藏汉双语数字技术支撑服务平台,构建民族工艺美术产业服务体系,形成规模化服务能力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全新商业模式。

(六)民间信仰研究体系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民间信仰是当代民众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生活中发挥着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柱的作用。甘南藏区民族工艺是甘南藏族地区各民族聪明智慧与手工技能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多样的民间信仰观念,构成整个中华民俗文化的基础元素,构建其民间信仰研究体系,可以丰富学理、指导研究实践。民间信仰规范社会成员、规范生活习俗。要全面认识甘南藏族地区传统民族工艺,挖掘其合理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民族工艺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发挥民间信仰文化的社会正能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文化认同、维系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倡导保护民间信仰中的崇德尚贤、惩恶扬善、和谐宽容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以及孝悌爱国的教化功能。挖掘民间信仰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积极、正能量因素。民间信仰广泛存在于民间,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有其积极的一面,政府部门要科学对待。比如,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七)法律保障体系

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加快构建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法律保障体系是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行之有效的做法。在遵循国家层面传统工艺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保护标准和具体保护思路与措施,健全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为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良性的发展空间。

一是传承人的保护。制定保护民族工艺传承人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传递国家对传统手工艺者及其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重视,为传统民族工艺在法律层面寻求国家政策法律地位的认可,获得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坚定其传承人身份的认可,为传统手工艺从业者树立文化自信,潜心钻研技艺,传承匠心精神。传承人在履行传承义务的同时,为政府单位或民间个人提供非遗相关资料、技艺及知识,应得到相应报酬。响应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制定传统民族工艺切实可行的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保护对象、保护方式以及从业人员高级资格评定办法,明确资助传统民族工艺的品种保护、技艺保护、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奖励机制。集中体现国家的意志赋予传统工艺的法律地位。

二是传统技艺的保护。甘南藏族地区的传统民族工艺已经叩开国际市场大门,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难免会发生纠纷,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规范其生产、经营及销售,并用这些制度规则指导传统手工艺的开发与保护,在市场竞争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三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制定法律法规,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存活于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艺赖以生存的载体。人们要善待每一个民俗节日,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得以在人群和社会中延续和发展,民众得到最大限度的实惠和好处,进而积极主动地去保护民俗文化遗产。

(八)知识体系

通过非文字记录方式传播和传授的知识,是传统民族工艺所体现和依托的知识体系,“具体涉及手工艺产品制作过程中的材料、工艺和形态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与器物的选择、使用、维护、保存等的社会生活常识,以及与之有关的品质、规格、配置和传说故事等方面的内容”[8]。知识体系是传统民族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的发展实践证明,在传统手工艺的实施过程中,对材料、工艺和形态等体系化的专门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以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非遗项目为依托,构建甘南藏族地区传统民族工艺知识体系,首先要着力采集整理甘南藏族地区传统民族工艺的专门知识、社会生活常识、传说故事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数字化资源,并进行学术分类、规范化解释、数字化保存,构建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9]其次,在建成数字化资源库的基础上,建成藏汉双语藏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建设藏汉双语藏族地区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及数字化保护技术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承藏族地区非遗文化,普及保护藏族地区非遗专业知识。再次,文旅局及文化馆等相关文化部门及高校科研机构,发动学者、艺人及相关部门,编辑传统民族工艺或非遗相关普及读物及研究专著,宣传其专业知识及使用、维护、保存等社会生活常识,进一步构建甘南藏区民族工艺传承创新知识体系。

(九)传承人体系

第一,健全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环节,德艺双馨是认定代表性传承人的必要条件,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层级认定与系统管理。另外,对在非遗传承中有着贡献,而没有认定传承人的民间艺人,我们也应给予一般传承人身份的认可。

第二,灵活传承人认定方案与保护方法。对传承人的技艺的认可要摆在第一位,在具体实践中,传承人应自己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技能经验的总结。如若有创新或技艺心得应及时记录,以便以后查阅或流传,同时,及时汇报相关文化部门对其基本信息进行补充,完善其内容。对特殊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各种非遗的具体情况,灵活认定方案与保护方法,做到实事求是,因人施策。

第三,完善传承人责任奖惩机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政府认定之后授予的荣誉称号,是一种文化传承责任与社会义务。传承人通过非遗展演、示范、培训等传播活动积极开展传承非遗工作,培养后继人才。对无故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传承人,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可依法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对于因年老或疾病失去传承能力,但有传承使命感的传承人,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本着人文主义情怀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可授予荣誉传承人称号,以资鼓励其为非遗传承方面做出的贡献。国家文化主管部门依据奖惩机制,加强对传承人德行与业绩评估的动态管理,并完善督查机制,积极履行保护传承义务。

第四,建立动态管理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定年度考核表,签订传承协议书和承诺书,发放传承活动记录本,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年度定期评估的动态管理。考核合格的传承人,各级非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遗文化的顺利传承。对于完善、保障非遗传承人制度的活力、公正与尊严有其必要性。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与甘南州文化及旅游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总结甘南藏区民族工艺传承创新体系,甘南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与联动趋势,结合现代民族工艺传承产业特点,探索甘南高校美术、设计专业赋能乡村振兴,加强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传承创新体系示范点建设。

创意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立足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临潭(新城),卓尼(勺哇乡、博峪村、力赛村、叶儿村),迭部(高吉村、代巴村),舟曲(狼岔坝村、吾别村)等乡村拓展业务,为乡村提供风貌改造、风貌提升及民宿设计等创意设计服务,创意设计积极参与美丽乡村乡村建设,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设计类专业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为乡村建设提供创意设计支持。

美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挥美术工作者引领带动作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在甘南玛曲县、临潭县、迭部县、碌曲县以及陇南市的成县设立写生基地,吸引省内外知名画家、艺术家、设计师来甘南写生、采风等活动,提升乡村地区美术产业专业化水平,助推更多美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中。

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这就需要带动农牧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设计专业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科研项目,参与乡村手工艺创作生产,并广泛应用于民宿、软包装、配饰设计以及乡村风貌改造方面。学校也积极组织大学生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为政策背景申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与互联网+、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比赛,充分运用传统手工技艺、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提升手工艺发展水平,助推手工艺特色化、地方品牌化发展,加快甘南藏族地区手工艺创意产品开发。通过校企政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品牌合作,提升经济附加值,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

课题组通过前期的调查分析,梳理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存在的六大问题,依据地域特色研究行之有效的对策,结合新时期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要求,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增进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必须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加强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把握当代社会变革中的传统民族工艺之路。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学术主题,构建非遗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分类体系、传承人体系、保护传承体系、数字资源体系、民间信仰研究体系及法律保障体系等九大甘南藏区民族工艺传承创新体系,振兴甘南藏族地区传统民族工艺美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为地方政府提供参考,为研究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提供借鉴。

学术界对甘南藏族地区民族工艺的科学研究“既要注重传统工艺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形而上的研究,又要关注工艺美术实践的材料、技艺、形态等形而下的研究”[10]。研究者不仅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造物思想、传统技艺、工匠精神、文化元素,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需求,还要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结构、研究的方向、内容及视角等,从不同层面上展开学理研究,丰富其研究范畴,提升其研究水平。

注释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9-10-31,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0/31/c_1125178024.htm.

[4]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49.

[5]解梦伟,侯小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反思[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6):139.

[6]施文丽,李纶,胡鹏.从分类学的角度谈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101.

[7]张玉平.甘南藏区民族工艺传承创新体系构建(一)——基于面临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族美术,2021(02):19.

[8]徐艺乙.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J].装饰,2011(08):55.

[9]该项工作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已经在建设中。

[10]王拓,唐家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29.艺术学版.

猜你喜欢 甘南藏族工艺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一重技术(2021年5期)2022-01-18甘南走读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甘南九章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甘南记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去甘南》散文诗(2021年22期)2021-11-13占豫虹河北画报(2021年12期)2021-09-09The Light Inside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1年4期)2021-09-05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昆钢科技(2021年1期)2021-04-13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Tags: 甘南   藏族   传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