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数字农业经济视角下的农林特色乡村文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3-04 13:35:14

卓 婧

(福建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为深入贯彻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示精神,并积极推进数字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对标“十四五”规划中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在农林特色背景下,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将“地域文化与乡村文创开发和建设”相结合,借助数字赋能的手段,构建“农林特色创新型文创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利用文化要素对农业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呈现,运用文创的力量服务于地方经济,有效地形成了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助力构建农林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同时,打造数字经济生态链,从而服务于福建农业经济发展和四大经济建设。

基于国家现阶段的战略口号,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深度解读国家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充分思考特色学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基础,确立培养以设计开发、应用与推广为主体的多维度创新型文创人才思路。

(一)乡村振兴和数字农业经济的国家战略背景

习近平同志2017 年10 月18 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大力推动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2 月国家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2018 年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同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体现了数字农业经济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将有效地推进乡村新形态的形成。

(二)农林院校优势学科助力数字农业经济发展的依托角色

农林类院校的定位决定了本体侧重农业特色发展的属性,是发展数字农业经济所需求的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需要积极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自身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立足学校本科教育的实际,充分发挥福建农林大学的校本优势学科,为视觉传达专业的特色定位树立有效的风向标。作为农林学科院校背景下发展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强调以农林学科特色发展为依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以数字化发展和建设为目标,以乡村文创为特色,结合本校优势特色和专业的自身属性与特点,积极适时地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构建数字赋能和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适应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复合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需求。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数字赋能农业的功能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研究的是根据用户所需意图,依照审美法则,对各类视觉符号进行视觉化设计,构建不同维度的传播媒介的综合性学科。基于国家现阶段乡村振兴的战略口号,视觉传达专业紧跟福建农林大学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伐,构建以实现设计开发、应用与推广为主体的多维度“农林特色创新型乡村文创人才培养”的育人方向,这一定位既顺应国家的乡村振兴和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同时充分发挥了福建农林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对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助力农林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构建,有效推进数字农业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媒介实现多元化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随着时代更迭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俨然已转化成为利用各类视觉符号和技术手段进行传播和推广的综合性学科,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福建农林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以往的专业建设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特色性定位。此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是按照该专业属性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欠缺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独树一帜的专业特色凝练和创造性的思考,从而在众多的同类院校中缺乏竞争力;
其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缺乏围绕专业特色所形成的科学且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改革前存在课程特色性不足、因人设课、课程逻辑性和关联性缺失、课程陈旧等问题;
最后,教学环境和教学形态的单一性也是很多院校存在的短板,教学硬件设施、教学手段和授课形态的不足严重制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数字农业经济背景下,作为农林学科背景院校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如何能够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需求,并立足农林学科优势服务于数字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为构建农林特色的创新型文创人才培养的优势,要求教育者要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理清培养思路,树立鲜明的学科特色,构建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一个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农业经济建设需求,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长足发展,适应数字农业经济时代的需求。

首先是培养新方案的革新需求。创建具有农林特色的创新型乡村文创人才的培养方案,完善数字赋能、乡村文化创意等创新模块的相关课程体系并形成联动,以解决专业发展目标和定位不明确的问题;
其次是教学新形态的多元需求。提升多元教学手段和授课形态的维度,汇聚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资源规模和质量,丰富数字赋能和文化创意创新资源,以解决教学形态不够丰富的问题;
最后是教育新环境的融合需求。创建跨学科教学新环境,合理配置校内外资源融合,深化数字化课程与学科知识的融合,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创新型乡村文创人才培养的宗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教学环境单一的问题。

(一)数字农业经济背景下农林特色创新型文创人才培养思路

1.一大发展目标

创造一种使农林学科优势和地域性文化特色能够脱颖而出,学生能够成为具有服务数字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创新性乡村文创人才的培养目标。

2.两大发展新要求

一是硬性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硬件和环境建设,同时完善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各方面体制,优化农林院校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定位,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具有鲜明特色性的创新性的乡村文创人才培养需求。二是软性发展要求:加强教师团队的师德师风、专业素养、学位职称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构建特色性跨学科教师团队,有效实现协同机制,培养老师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学术,立德树人的思政德育,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熟练的实践专业能力”深度融合的优秀教师,以满足学科特色教学、科研的要求。

3.三大本科教育新模式

一是优化专业特色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农林特色且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和加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形态、教学评价等创新模式;
二是构建特色性和数字化本科课程模块:优化和调整选修课、必修课的比例,课堂教学过程重视农林学科背景的构建、地域文化和数字化课程知识的更新,同时推进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等培养项目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三是强化教学过程协同模式:将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以及校区协同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跨学科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协同教育新模式。

4.四种本科教育新氛围

一是将企业融入课堂:邀请相关领域知名教授、有社会影响力的公司及资深设计师进行常态性专业讲座及学术交流;
引导学生进入优秀文创企业进行参观走访和学习交流,从而实现学生的“双向”专业认知的目的。二是将展赛引入实践:课程实践可通过文创类相关赛事的推动,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功能。教学成果可通过“以展促学”的方式,开展优秀作品展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三是将工坊带入情境:创建乡村文创研究所和创意工作室、推动视觉传达特色工作室导师制的良性发展;
加强相关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全面落实创意工作坊制度;
四是将学科融合氛围导入教学:开设学科融合类课程,鼓励同学选修第二学位,学院举办相关系列讲座,以及与其他关联专业进行跨学科系列活动等,以构建超学科边限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环境。

(二)数字农业经济背景下构建乡村文创人才培养的举措

笔者针对专业改革前期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培养体系定位不够准确、特色不够鲜明、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以及教学环境及形态单一问题,经过深入剖析后提出了以下举措:

1.鲜明特色的专业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农林特色的文化创意团队

本科教育质量的保障首先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实力的教师队伍。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资现状,按照课程体系的维度类别,优化和完善不同维度梯队的课程群教师团队,建设对应的乡村文创工作室,以确保乡村文创设计和传播过程的多维性,全面提升乡村文创教学团队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学院的支持下,通过在职培养、进修访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农林特色的创新型乡村文创”的人才培养定位强调注重从创新性思维和理念的革新,而非各种专业知识的单纯获取,应树立个性鲜明且体现时代特征的育人理念,建构传统学科与数字化技术充分融合且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创新型文创人才培养教师团队。

2.数字赋能和个性化课程群的构建,彰显农林特色与文化在地性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重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在学科的专业课程群和实践教学课程群两个模块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构建。以极具在地性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农林学科特点为蓝本,为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设计和搭建,强调在文化融合视野下深入挖掘本土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彰显农林特色与文化在地性。合理导入乡村文创、本土化与传统艺术形态类别的个性化选修课模块,突出定位特色的专业课程。增设极富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形态课程,如地域图标设计、乡村文创营销与传播等课程,以拓展学生视野及设计表现形态,并强化特色定位的发展;
同时,还增设数字赋能课程模块以及信息化数字媒体课程,如新媒体视觉设计、整合创新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课程,以紧跟数字时代和数字农业经济建设脚步,以满足数字农业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最后在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中,加强学科融合交叉课程,设置跨学科协同实践课程体系,调度不同学科学生及教师协同完成课程学习,全方位地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多维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环境的深度融合,实现农林特色的文化创意的学科交叉

基于地域文化,尤其是海洋、船政、“一带一路”、海丝文化等的地域优势,立足农林特色学科背景,按照“优化教学,多元课堂,综合评价”的原则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实践。以先进的教学环境和优质的教育方法与资源为基础,大力推行多维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共建课堂”等方式丰富教学课堂,拓展学生知识吸收的渠道,助力学生的创新实践及创意能力的培养;
根据课程特点和知识体系,科学调整课程结构,地域特色化教育课程建设进入到基础学科课程建设和设计实践中。采用“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专职与兼职讲授结合”等方式丰富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和优化教学环境。现阶段,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文科背景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特别开展学科交叉与创新创业、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开展跨专业合作教学、引导跨学科自主学习、设置跨专业教学单位、打造开放式教学平台等全新教学的研究和提升的本科教育新实践。[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深入分析和大力推进学科交叉的可能性,积极推进与本院的产品专业、园林、城规、环境等专业协同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和推广,加大“美丽乡村”“一村一景”等乡村景观和文创产业地开发;
大力协同本校的食品科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师生进行农产品的数字化产品研发和推广,实现数字化赋能传统农业的协同实践教学。

4.创新性实践能力构建与创业素养养成

为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合理构建与理论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推进“以赛促学”实践创新育人——引导形成学生自我激励体系。以专业赛事为平台,提升专业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把艺术的想象能力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相结合,把设计与实用原则相结合,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完整人格力量和综合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同时,强化课程与企业项目相结合,搭建优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开放优化的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乡村文创的校企合作项目,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和能力,实现产教融合。除此之外,还应加强锻炼学生产品设计转化与落地的能力,倡导实践作品与市场相结合,以适应市场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帮助学生呈现出符合现代需求的,具有创新性、实用性乡村文创作品。最后,还需加强相关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全面落实创意工作坊制度。通过培育不同维度的课程群教师团队,创立乡村文创研究所和创意工作室、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及创业团队,致力于本土文化和乡村文化融合创新和研发,以推动视觉传达设计特色工作室导师制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素养、创新创业能力、跨专业协同能力等综合素质。

数字经济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高素质、强能力的数字化人才作为基础支撑。高等学校受到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学习环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校具有培养规模大、培养的人才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性强等优点[4]。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农林特色一流本科,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体系、课程建设、顶层管理和学情等角度完成系统性的调研和创新性的改革,构建清晰的专业发展方向,突出农林院校特色和专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注重学科交叉的力量,师生才能获得了更大的成长空间,最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数字农业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农林文创课程体系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声屏世界(2022年15期)2022-11-08陶溪川文创街区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天津农林科技(2022年2期)2022-04-19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岁寒三友文创海报》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不落灰”的文创当代陕西(2019年20期)2019-11-25《天津农林科技》稿约天津农林科技(2019年5期)2019-10-29铧芯文创锦绣·上旬刊(2019年7期)2019-10-21“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2期)2017-05-30

Tags: 农业经济   农林   视角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