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物理降温利弊谈

2023-03-04 20:50:07

●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王小衡

人类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下丘脑前区,正常情况下,该区调节体温的调定点使核心体温保持在37℃±1℃。当体温在38℃~41℃范围时,由体温调定点进行精细调节,称为调节性体温;
一旦体温达到或超过41℃,就属于非调节性体温了,此时的体温已不受体温调定点调节。

发烧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和就诊原因。目前认为,发热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即调节性体温38℃~41℃,常常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作用的结果。病毒和细菌刺激致热性细胞因子(白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合成,使人体下丘脑环氧化酶合成前列腺素,引起局部环腺苷酸增高,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即引起发烧。

物理降温因降温有效、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优点,在临床上最为常用。然而,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新近研究,认为传统的物理降温对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者弊多利少。

这是因为在发热患者中,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为了遵守下丘脑“升高体温”的命令,早已做出相应的一系列反应——产热增多,散热减少。此时,如果单用物理降温方法,包括冰敷(冷湿敷)或酒精擦浴从外部给患者降温,就形成了外部冰袋不停地抢热量,要降温,体内拼命的减少热量,要保存热量,于是皮肤附近有限的热量成了稀缺物资,冰袋和机体你争我夺,不亦乐乎。经过激烈的竞争,冰袋通常是无功而返,也就是物理降温以失败告终。也有双方僵持不下时,机体不得不促进新陈代谢来弥补失去的热量,最终的结果是发热的时间不仅不能缩短,反而延长了。

激烈的争夺后,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患者,发热无法控制不说,还会感到全身不适,如冰敷(冷湿敷)所致寒冷刺激可引起畏寒和浑身颤抖,加重低氧血症和原发病(如肺炎等)。众所周知,高烧患者皮肤血管是扩张的,其体温和冷水的温差很大,会引起患者皮肤血管的强烈收缩,常引起畏寒、浑身颤抖等不适症状,并可能引起冻伤,甚至加重低氧血症。尤其不适合体弱多病的老年人。

婴幼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尚未完全形成,易诱发高热惊厥;
加上小儿皮肤薄嫩、皮下毛细血管丰富,皮肤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使用冷(温)酒精擦浴还可经人体皮肤吸收产生中毒症状。

当然,对物理降温不能一棒子打死,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物理降温可作为退热治疗的辅助措施:

1.超高热(指腋温≥41℃)这是体温中枢失控或调节障碍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机体不能够通过下丘脑来调节上升得过高于正常的体温,退热药在此情况下无效。采取物理措施可迅速降低体温1℃~2℃,此时先做物理降温可防止超高热造成对人体大脑的损害,为去医院就诊争取时间。

2.中暑高热 中暑是由于人体散热受阻,造成热量在体内积蓄所引起的。换句话说,中暑高热属于非调节性体温,系病人体温调节中枢失控,不能通过出汗来降低体温。而各种退烧药都是通过皮肤出汗达到退烧目的。因此传统的物理降温(冰敷、冷酒精擦浴等)是治疗中暑高热的首选降温方法,疗效较显著。

3.三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发高热(>39℃)时,主要采用温水浴。

4.既往有高热惊厥危险的发热患儿,在此种情况下已服过退热药,洗过温水澡可以暂时降低体温1℃~2℃。换句话说,温水浴的降温即刻效果将有助于在退热药开始起效之前来降低高温,预防或减少“热极生风”的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治疗普通感冒发烧,民间沿用至今的喝姜汤后用被子捂盖,通过发汗的疗法确实有效果,但不属于物理降温范畴。该法只限于伤风感冒早期患者,至于其他感染性疾病或某些传染病所致高热,用这种方法降温多数是无效的。

众所周知,持续高热(腋温≥39℃)会直接威胁患者健康,它不仅使机体耗氧量和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而且可促发小儿高热惊厥,诱发成人呼吸衰竭或心血管事件,还可使人体消化功能及防御感染的能力降低。早用退热药可以快速降低体温,缓解高热引起的多种严重并发症。

研究显示,人类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可进行精细调节,以致发热时体温一般不超过41℃,这种调节性体温应用退热药如扑热息痛、布洛芬、阿斯匹林等是有效的。因为它们通过下丘脑而将体温降到正常水平,而物理降温不宜使用。

对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主张首选药物降温,因为只有应用退热药来降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才是符合热调节生理机制的有效降温措施。医学专家指出,治疗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应该“擒贼先擒王”,即首先通过药物将下丘脑体温调定点降至正常,然后升高的体温就会在下丘脑的指挥下平缓下降,以增加不发热时间,缓解高烧并发症。

目前临床上常用退热药有两大类,一类是对乙酰氨基酚(代表药为泰诺林口服液);
另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代表药是托恩口服液)。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机制可对前列腺素的合成起中枢抑制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可通过干扰前列腺素合成途径中的环氧合酶减少外周或中枢的炎症介质来达到退热目的。这两类药物均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

猜你喜欢 退热药调节性中枢 退热药使用时应注意什么?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2年2期)2022-11-27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20年0期)2020-08-13文化中枢和遗产链:丝绸传统的传承和创新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退热药你用对了吗保健与生活(2019年9期)2019-07-31人及小鼠胰腺癌组织介导调节性T细胞聚集的趋化因子通路中华胰腺病杂志(2015年5期)2015-12-0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远期疗效分析中国医疗美容(2015年1期)2015-07-12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调节性T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23期)2015-03-01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慢性紧张型头痛中枢调控的影响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22期)2015-03-01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临床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21期)2015-03-01退热药,在家怎么用孩子(2014年6期)2015-01-28

Tags: 利弊   降温   物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