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2023-03-10 14:35:16

□廉 颖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其中正式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文件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了制度和政策的保障,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势头之下,教育部又出台《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改革试点的配套政策和相关措施。地方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一并都被列入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大框架之下,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调整结构的重大战略突破口。

实际上,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不仅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而且也同样适用于本科院校,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这在教育部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也有明确规定。那么究竟什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呢?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也产生着巨大挑战,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如何使学生将所学与将来的工作岗位有机结合起来并学以致用等一系列问题,这也就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思政课更加吸引学生并使其深刻体会到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起源于20世纪初。早在20世纪初期,英国和美国就开始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尝试,随后成立了合作教育协会。这种教育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影响较大,经常安排学生进行跨国工作实践,效果显著。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都曾经有过自己独到的看法,认为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更是作为个体的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很多学者也都认同这一观点,并且坚信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生产劳动和教育的密切结合。综上,我们不难看出,生产劳动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二者相互依存。这些观点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和实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中的实际工作环境、工作技能要求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助推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许多高等院校中得到有效运用,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中也已普遍实践,但绝非高职“专用”,对于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把工作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很显然是学校、学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前期锻炼磨砺的平台和工作机会,为未来成功就业奠定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可见,这种教育模式解决了高等教育教学中重要的培养目标问题和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思政课是大学生一门必修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将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厘清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明确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创新并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更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高校虽对思政课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但将理论知识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化仍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此转化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思政课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大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愿望

目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大多数停留在被动学习和接受的情况下,调查显示,只有约48%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较高,另外约52%的大学生对思政课不太感兴趣。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实用主义的上课动机,为了应对考试获得学分或者绩点,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的理论性、政治性过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度较低、学习兴趣不高,这也正是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真正爱上思政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多种途径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到课率和抬头率。通过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激发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解决人生问题和现实问题,使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2.2 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

目前,受教学资源、师资条件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学学生人数多在100人左右,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师生之间缺乏良性的沟通和互动,教师在讲授课程中也是习惯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有的虽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也未能形象生动地运用,有的则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学的双重需求,教学效果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对此,要注重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即须使思政课教学方法得到创新与优化,让大学生自觉接受和真心喜爱上思政课。

2.3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高校思政课并未单独设立专门的实践课程,欠缺统一管理和合理规划;
有些实践课设置仍然基于要求被动开设,所以在教学改革中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和实践改革的成效。调查显示,经常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比例约占20%,偶尔参与的约占61%,可见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对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不高,基于目前实践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直接导致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创造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魅力所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双重指导意见,为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和改革教学方法给予了明确重大的指引作用。

3.1 利用社会资源、校企交叉教学,丰富课堂教学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调高校思政课建设要重点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的印发,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相应规范。注重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注重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积极配合;
注重各个高校组织管理方式的健全完善,要促成各部门通力合作;
注重拓展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注重发挥实践教学成果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作用。

高校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理念的核心在于拓展传统课堂、重点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社会职场人的素质。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被我国公认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其根本诉求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和企业,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正和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理念相契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等院校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可以尝试通过“多方位交叉教学法”整合和转化现有教材内容体系等思路来达到提高课程实效性的根本目标。

3.1.1 校企交叉教学,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通过校企交叉教学,一方面,兼职教师可以走进校园授课,让企业文化、企业理念走进高校;
另一方面,专职教师也适时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在实习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岗位职责教育、岗位精神教育等,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2 利用社会资源,搭建起课堂内外的桥梁

抓牢“大思政课”建设,用好社会大课堂,强化实践育人。思政课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应当依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制定具体的授课计划和安排。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专题化教学方式,以便突出重点,精炼授课内容,集中课时用于解决学生面对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根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2021年最新修订版教材以及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变动,将教学内容体系分为若干模块,涉及理想信念、中国精神、道德构建、法律基础等多个教学内容和模块,包括各单元的教学目的、重点解决学生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实践教学等内容。任课教师可以充分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校园外的社会资源补充、丰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生动性。例如:在讲授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模块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体会到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有了今天社会的蓬勃发展,说到底也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讲授法律基础模块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庭审旁听,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和领会我国法律精神和法学理论。这种模式使学生对人生价值及其意义、做人与做事辩证关系等内容在课堂外的社会课堂上得到了深刻的领悟。当然,这些改革举措需要依赖于学校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来保障配合完成。同时,在考核管理办法、学分制定上也要提前做出合理的规划。

综上可见,在校企交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积累,这也是学校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社会资源办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职业人,仅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具备一项人生中最重要的素养,即人格素质的完善和正确“三观”的塑造,这些正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所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这种模式为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高校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在校企合作的实施推动下收获颇丰。首先,思政课教师改进了原有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创新性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其次,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热情;
最后,大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自身素养和自身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为其今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崭新力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

3.2 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新探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再次强调要积极探索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方法有机结合。改革教学方法过程中,充分注重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作用,构建起多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支撑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3.2.1 主题情境展示,展现班级风采

主题情境展示,让学生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通过情景短剧、演讲、模拟授课、新闻简报等多种方式,诠释演绎某一主题。在举办此类活动时,我们以自然班为单位,教师提前向学生布置展示主题,从展示形式、展示内容、展示环节等各个方面,要求全班同学全部参与其中,从展示过程和展示成果方面可以看出,同学们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收获颇丰。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率,有效提升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在领悟课堂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进行价值引领和精神启迪。

3.2.2 学长关怀交流活动,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联合学校其他部门、学院辅导员、班导师等发挥合力作用,共同组织发起该活动,我们邀请不同领域的优秀校友代表“以身说法”,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做好大学规划和人生规划。

3.2.3 将课堂设立在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体验式教学

我校以工为主,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地处天津滨海新区,与滨海新区内280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展开奠定了雄厚的基地基础。我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以顶层设计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积极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引入思政课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之中,实施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改革,通过丰富校园劳动文化实现劳动教育多元化,利用博物馆、城市建设规划展览馆等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加强体验式教学,促进“劳动+思政”课程落地落实,在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体验式实践教学创新课的建设,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厚植爱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

3.2.4 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

疫情防控期间,我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所在社区(村)、学校的协助疫苗接种、核酸筛查、社区网格员等多项疫情防控工作中,为疫情防控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也赢得了广大群众和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认可。在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发扬志愿者精神,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更好地融入社会,使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塑造上受益良多,也有利于思政课深入开展,以实际行动上好抗疫思政课。

3.2.5 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建设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大,对于“0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网络的海洋中能够迅速掌握大量的信息,并善于捕捉挖掘与己有关的信息。初入大学,他们对大学生活和未来的人生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一方面他们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他们又极易被错误的价值观影响甚至迷失自我,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歇,特别是附着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上的价值观念强有力地影响甚至塑造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坚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正确的劳动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当代大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敢作敢为,勇于担当作为,因此他们的可塑性极强。因此,高校思政课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我们有义务充分利用好网络新媒体这一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流程、增强教学互动、推进新媒体常态化应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学习内容、弘扬正能量,更好地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另外,我们每年都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思政课相关比赛,展现学生风采。我校参加了天津市大学生思政课公开课大赛,通过此次比赛的历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完善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构建,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水平。

综上所述,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式和基本理念,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学生的需求现状以及未来就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塑造和提升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社会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素质和能力,搭建好学校学习向社会就业过渡的桥梁,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针对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痛点、难点等问题,坚持“八个相统一”,融入先进教学理念,吸纳天津市“示范课”和“精品课”项目课程建设成果,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线上和线下、思政与专业、理论和实践、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等教学方式,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课堂专题讲授+经典阅读+线上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展示+体验式实践教学”“五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同时又根据这一趋势和特点不断创新挖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和新方法,让大学生真正热爱思政课,主动学习和探索思政课的意义,唯有如此,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才能永葆青春和生命力,才能和社会的现实需求紧密接轨,才能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工学思政课思政 ——宋辉">盐工学人
——宋辉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4期)2022-11-04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大学·课外阅读(2022年3期)2022-04-25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模具制造(2021年7期)2021-09-14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山东纺织经济(2021年5期)2021-08-13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13期)2021-01-14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3期)2020-12-2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Tags: 政治理论   工学   改革创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