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基于产地直供的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优化研究

2023-03-10 16:45:05

付 艺,刘遗志(贵州大学 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部分地区的网络和交通基础设施均已得到有效完善,这为特色农产品配送物流体系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和运输条件。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共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逐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多层级、直线型农产品流通体系[1];
第二阶段是20 世纪90 年代时期,流通方式逐渐转变成以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流通体系[2];
第三阶段则是自2012 年以来,流通方式演变成了以电商为主导的农产品电商平台流通渠道等[3]。不难发现,特色农产品流通方式已由最初的单一渠道变为多元渠道并存,不同流通渠道具有不同的特征,它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有各自的局限性,以至于不能较好地满足特色农产品快速流通的要求。与传统流通模式相比,产地直供模式去除了中间很多的复杂环节,现已逐步成为了农产品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关键途径和要素。对此,本文基于我国特色农产品现有的配送模式,结合互联网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的“农消对接”模式,为优化产地直供的特色农产品配送体系提供理论借鉴,助力我国农业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1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配送模式。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配送模式是指由中间商将农产品统一收购后集中运输到批发市场,再由零售商或集贸市场等售卖给消费者。这种流通模式有助于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表现出强大的集散功能,而且农户不用承担相应的配送成本,是目前特色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然而,这种流通形式仅适用于流通范围较小、数量较少的情形,如今在大流通的格局下,批发市场的功能还未得到健全和发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引领农业发展的作用,因此已经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很多弊端。首先,小农户对市场了解不到位,导致他们所提供的农产品与大规模市场的实际需求相错位,不能满足顾客的实际需要,从而致使农产品产生滞销问题。其次,将农产品集中流通至批发市场,表面是为农民降低了销售风险,但实际上也让农户缺失了市场主体地位,削弱了农户对农产品的定价权利。在这种模式下,批发市场作为连接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对价格有着较大的主导权,不利于保护农户自身利益。最后,供需产业链过长,流通环节增加,因此在流通过程中会涉及到过多的利益主体,流通成本提高且农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障,最终可能会损害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

1.2 以超市为核心的配送模式。200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联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在此期间,国家大力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农超对接”模式是指农户与商家直接签订意向性协议,通过农户“直供”或超市“直采”的形式来完成农产品的流通。这种模式主要包括““农户+合作社+超市+消费者”、“农户+中介型农产品公司+超市+消费者”、“农户+基地+超市+消费者”。可以看出,这些流通模式没有生产地和消费地批发市场的介入,流通效率和收益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流通成本。从农户视角来讲,与商家签订的供销协议可以将订单量纳入生产过程,合理有效地规避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波动和价格波动等因素。从消费者视角来讲,他们可以通过较低的价格购买到优质优价的农产品,消费者利益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农超对接”模式尽管拓宽了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出现很多问题。从生产端出发,我国小规模、分散化农户经营方式与超市大规模采购量不匹配,“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依旧存在,没有真正体现出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从流通产业链条和要素出发,农产品从农户流通至超市再流通到消费者仍是一条直链,在这过程中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因此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要素也未能够真正打通,供需消息依然不对称。从消费端出发,该流通渠道在消费端没有设立体验店,只能通过物流来配送农产品,因此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体验需求。

1.3 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配送模式。自2012 年以来,我国网络环境愈加完善,现代化信息平台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一大批农产品电商平台应运而生,主要包括以阿里、京东、淘宝等为代表的综合类电商平台,以天天果园、中粮我买网等为代表的垂直类电商平台,以美团优选、顺丰冷运等为代表的物流切入型平台和以沃尔玛、家乐福、永辉等为代表的O2O 电商平台。

其中,综合类电商平台是目前我国电商平台的主力军,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客流量等优势,消费者通过该平台购买农产品所支付的费用较低,但农产品大多是由第三方商家进行售卖,而综合类电商平台仅仅是提供交易场所,因此无法对交易农产品的品质提供保证。垂直型电商平台一般都是自建物流,其配送时间短、效率高,而且能提供全程冷链,损耗相对较低。该平台只专注于某一个品类的农产品,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有保障。相较于大型综合类电商平台而言,初期资金投入较大,加上经营农产品的种类单一,导致客流量偏少,且不易建立品牌影响力。随着同类流通模式的扎堆布局,极易出现同质化竞争,自身特点不突出。物流切入型电商平台主要是通过依托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而建立起来的电商平台,如顺丰冷运就是这类电商平台的代表。与综合型和垂直型电商平台相比,物流切入型电商平台的天然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快和安全是顺丰最突出的特点,提高了农产品的运输安全和速度。但从以物流为主的行业转移到电商平台,建立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打开市场,同时在没有属于自己的生产基地的情况下,还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去找寻口碑好、品质有保证且稳定的特色农产品货源供应商,以保证获得充足且优质的农产品资源。

2.1 农村网络信息资源逐步完善。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信息网络,提升我国农村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能力,是党中央实施网络扶贫的重要举措。高速信息网络的全面通达和普及,促进我国农村信息资源和服务体系日渐完善,特别是农村类网站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突飞猛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新路径。2018 年6 月27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目前,全国涉农类电子商务网站数量已达数万,提供的农产品信息较为全面。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数量已有37 万个,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数据库、信息网络等领域不断完善,为农民提供了及时便捷的服务信息。近年来,我国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打造现代信息化网络平台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国的县(市、区)和乡镇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点,并利用手机、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建成了县、乡、村信息发布和共享等信息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搭建起了一条覆盖面广、稳定可靠、快速便捷的高速信息服务传输通道。这些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农户充分搜集市场信息,农户可以根据信息选择客户、有效生产。

2.2 我国网民数量不断攀升。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网民总规模为10.32 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2.84 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7.6%,很多贫困地区的通信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为特色农产品的产地直供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给特色农产品信息的宣传和推广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

2.3 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1 世纪以来,为积极响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各级政府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重视农村公路的发展,为此显著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促使农村公路建设布局越加完善。截至2019 年末,我国公路总里程达501.25 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里程为420.05 万公里,相比2018 年增加了16.60 万公里。2015 至2019 年间,随着政府投资规模的持续增加,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里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并预计在2026 年全国公路里程数达574 万公里。不仅如此,我国其他类型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在不断优化,为农村农产品的快速流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条件和空间。

以往特色农产品配送方式所涉及的流通环节较多,存在多个中间商,以至于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里后的价格相对偏高,而留给农民的利润空间却并不大。为进一步优化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渠道,应鼓励各类农资市场主体共建共享,构建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的现代流通体系。对此,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来实现“农消对接”新型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采用产地直供模式来减少不必要的中间流通环节(见图1)。

图1 产地直供的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产地直供的特色农产品配送体系优化需采用先进的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技术,建立完善的特色农产品信息平台,以保证现代物流体系的正常运作。信息平台可以提供特色农产品生产、采摘、运输和消费的全过程,同时还能实现信息收集、处理、分享和传播等功能。依托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农户、企业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交易提供一个透明且便捷的网络平台,从而有效衔接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相关信息[4]。

信息平台的主要职责包括采集和整理各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提供订单以及收集消费者反馈意见等内容。农户负责把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库存等情况上传到信息系统平台上进行交换、共享,消费者可通过信息平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特色农产品直接下单。随后,生产者将根据平台上的客户订单立即安排对特色农产品的采摘、拣选、分类和包装等工作,再委托第三方农产品物流公司进行配送,并由物流公司负责将特色农产品的物流信息更新至平台,供消费者在线查询产品运输状况[5]。信息平台的管理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有效指导,以确保形成一个有效顺畅的信息网络体系。整个配送体系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农户先将农产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加工处理之后,再交由物流公司进行配送至客户手中。

特色农产品产地直供是大势所趋,即直接将特色农产品从农户田间由物流公司配送至消费者手中,这种配送模式的优势在于第一时间采摘,能够保证品质可控、质量统一且价格稳定。既能从源头上控制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又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农民的经济收入。打通特色农产品的直供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直供模式可分为订单生产与订单供货两种,其中,订单生产由原来的等待接单变为主动获取,缩短了特色农产品的配送时间,更加确保特色农产品交易能够顺利完成。理想化农产品直供渠道流程主要体现在农户产品即将采摘、收到消费者订单、采摘配送和消费者的收货评价,按区域范围对外发布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农产品产地直供直销信息,方便市民、企业、超市、农贸市场等根据需要直接联系配送。

配送体系的优化有助于改善特色农产品配送效率低下的问题,对推动特色农产品产地直供模式也起着关键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农业信息交流的壁垒,可以保持产地端与消费端的即时联系,进一步保证特色农产品的安全性与可追溯性,其主要优化对策如下:

4.1 完善特色农产品配送的流通政策。为保障特色农产品的高速流通,当地政府应大力支持农产品配送建设,对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予以一定的补贴,减轻物流企业的压力。为提高农产品的仓储运输保鲜能力,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上引导支持加强产地的蔬菜、水果等鲜活特色农产品保鲜冷链建设,鼓励建设节能型通风贮藏室[6]。同时,支持农村配备冷藏运输车辆,补齐特色农产品流通环节“最前一公里”的物流短板,以保证鲜活特色农产品的配送效率,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坏率。

4.2 推进特色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为能更好地推进特色农产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应该加大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健全覆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特色农产品信息平台,开发一个具有物流配送信息对接功能的新模块,为农村地区的平台推介和服务提供有利支撑,实现“车找货”“货找车”信息对接的功能,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的物流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4.3 重视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人才。国内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同时还伴随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不合理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制定和健全有利于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加大在农村的教育投入,帮助农户有效认识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平台。同时,充分发挥农业中专、农广校等培训主体作用,加强农业信息人员的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农业信息及其网络知识,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民整体的信息技术素质。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信息员队伍,把组织领导与体系建设,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以及信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4.4 有效整合物流企业资源。当前,我国部分先进农村地区已经逐步开始围绕邮政、快递和交通运输等进行物流资源整合,但由于各方利益诉求和运营模式的差异,导致推进难度大,总体进展缓慢。尽管如此,依然可以借助邮政企业在农村寄递物流中的渠道作用,进一步优化现有的配送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同时大力发展自有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积极培育农村物流配送主体企业,逐步形成区域规模经营效应。

猜你喜欢 流通农户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农产品市场周刊(2020年8期)2020-07-24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西藏艺术研究(2019年4期)2019-09-07粮食日 访农户中国粮食经济(2018年11期)2018-01-23农户存粮调查中国粮食经济(2018年7期)2018-01-23“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年2期)2017-06-05

Tags: 农产品   产地   物流配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