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化解策略研究

2023-03-17 19:35:08

■柳艳艳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170)

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既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社会指导地位的需要,也是维护整体国家安全的内在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在高校内不动摇,在高校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意识形态,并占据主导地位;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在高校内不动摇,体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等不同方面,能经受住“全球化”中的负面影响带来的社会思潮侵蚀;
三是要培养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发自内心的认同感[1-2]。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对巩固高校思想阵地、构建和谐校园生态、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而且对维护整个社会稳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更具深远意义。

随着“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到来,世界上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加之网络传播的急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很难独善其身,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也不断升高。对此,分析当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首要职责弱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批拥有专业技能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者,同时要履行引领、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高校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体现在两点:一是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科研领域的专业设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始终紧跟党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求,体现国家建设发展的重心,高校则承担传播与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责任;
二是高校作为各种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难免受到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重要领域进行的渗透,极有可能造成部分高校师生的信仰迷失、“三观”扭曲的严重后果,这种不良影响甚至会蔓延、扩展至高校以外的领域给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风险。所以强化高校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将有助于维护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认知态度和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当前少数高校党委对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前提条件,部分高校党委直接忽视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安全风险。

(二)高校部分师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或缺失,价值追求趋向多元化

信仰是人生的坐标,是一个人前进的精神动力,更是衡量意识形态的重要标尺。作为我国高校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信仰。高校全体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产生深远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深化改革的成果显著。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复杂局面,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在世界舞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世价值”也加紧了对中国的全面渗透。随着各种社会新思潮不断涌入,“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甚至有些虚无主义苗头显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受到西方思潮冲击。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场所,不得不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疯狂渗透和社会转型期复杂局面的双重挑战,压力巨大。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内主流意识形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部分高校师生中出现了信仰的危机,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或缺失,价值追求呈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趋势。

(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建设与管理不完善

目前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但大多数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相对陈旧,对受众的吸引力较低,对高校师生的教育效果更是非常有限,同时对外推广度低,宣传力度低,受众范围和网站影响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是大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方面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会影响高校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实际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格局也发生了深邃变革,自媒体蓬勃发展更是打破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和垄断权,网络在不断改变高校师生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同时,更对其意识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大学生思维活跃,更容易受社会环境和网络宣传的影响。网络中各种正能与负能、理性与非理性的信息相互交织,造成高校对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辨析和处理难度加大,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如何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管控工作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状况总体相对乐观,但仍存诸多风险。如何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全方位的防范及化解是我们将探索以创新理念为核心、以搭建平台为方式、以完善体系为目标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化解路径。

(一)学校党委全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中,对于贯彻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也有着非常全面的阐述以及十分精准的要求。学校党委要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监督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充分认识到高校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的重要责任。在学校党委的全面领导和监督之下,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安全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中,要敏锐地发现意识形态安全领域潜在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教育。高校党委牢牢把握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最为关键的是要切实担负起自身的主体责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自觉承担政治责任。面对社会问题,敢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敢于站在真理一面。二是要自觉担负领导责任。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要成为高校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党委要全面关注、全程领导、全方位监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二)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比较复杂,不仅包括高校内的领导者、教育管理者,还包括广大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多样,人员结构复杂,这些问题都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难度。学校党委要能在充分认清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全面部署、合理安排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学校党委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交流会和经验分享会等多种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活动形式,加强与下属各级党组织的联络,全面提升高校党委的领导力。特别作为二级学院内的党组织要具备主动谋划意识形态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的意识,要能充分调动和发挥辅导员、班级团支部书记等人员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的思路,如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及专业特点,创设充满正能量的话题或活动,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沟通的机会,注重正向的引导与教育,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党组织要合理安排各项举措,形成合力,全面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性建设。

(三)建设求实创新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团队

高校作为思想传播和价值引领的发源地和聚集地,不仅要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更要履行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职责。要实现高校意识形态价值引领的功能需要建设一支不仅拥有高强的本领和过硬的政治素质,而且能在工作中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要求团队成员不仅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过硬,而且自身专业知识储备量要足,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要新,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内容要做到不仅读懂、悟透,而且能善用。求实创新要求团队成员能根据当前的环境及工作对象的不同,及时调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以保证宣传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能打胜仗要求团队成员不仅要具备迎难而上的勇气,能深入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勇担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重担,而且拥有面对复杂情况,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受众是大学生群体,这就要求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不仅自己要有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能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教育学生,能深入课堂、食堂、宿舍以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的目标。

(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行,拓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渠道

要实现高等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功能,课堂教学是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多方合力,形成协同效应。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渠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是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在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担负主要职责。思政课教师要能做到言传身教。“言传”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能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将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难懂的基本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能用生活化的语言阐述晦涩难懂的基本理论,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当下的社会热点,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的效果。“身教”则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能做到真懂、真信,以身为范,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同学生们一起,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协同效应,还需要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拓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渠道[3]。“课程思政”有效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差的问题。“课程思政”能做到针对专业对象和专业特点,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发掘出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目的,全面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课堂教学的效果[4]。

(五)完善网络宣传模式,拓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阵地

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传播更加容易,网络舆论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高校内的意识形态安全的宣传与教育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高校宣传部门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将网络舆论工作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置机制,要能够对网络舆情做出理性分析,准确研判,及时回应不当言论,敢于同涉及意识形态的不良言论做坚决的斗争,构建弘扬正气的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一是高校要加强学校官网的建设。学校的官网是学校思想政治宣传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公众信任度高,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扩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向高校师生宣传党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丰富宣传教育的内容。同时,可以充分考虑利用当下师生手机不离身的习惯,向手机等移动终端定时推送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消息。当然宣传形式要新颖活泼,以增加高校师生的关注度,提高校官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校园网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

二是高校宣传部门可以有效利用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建立自己的宣传账号,如哔哩哔哩、抖音、快手、QQ、微信等网络平台。因其受众多,影响广泛,受到高校师生的喜爱,众多高校师生建有私人账号,宣传部门在加强自媒体账号监管的同时,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建立自己的宣传账号,以拓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渠道,形成教育的传播活力,降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六)依托校园文化,拓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

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不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这样的显性教育来强化,更要依托校园文化这样的隐性教育来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共同作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才更容易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行为,更容易做到“知行合一”。一是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规范和塑造大学生的行为[5]。二是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形式,以“红歌比赛”“革命故事宣讲”“行业内的模范人物”等主题鲜明的活动为依托,打造具有意识形态教育特色的文化活动体系,营造积极奋发向上的文化环境。三是借助每年的4月15日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班级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通过打造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型学生社团的形式,通过学生带动学生,减少学生对教育的抗拒心理,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等各要素的综合体。不仅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媒体宣传等因素对意识形态安全产生极大影响,而且个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价值取向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意识形态。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不断创新理念,拓展工作思路,提升其教育的效果,有效化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风险,既是国家安全的精神内核,也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猜你喜欢 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什么是“好的教育”?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不工作,爽飞了?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选工作学苑创造·A版(2014年7期)2014-11-15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报刊荟萃(上)(2009年7期)2009-08-14工作的喜与悲英语学习(2009年7期)2009-08-05

Tags: 意识形态   化解   策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