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初探

2023-03-18 08:35:16

张 旭 蒋 宏 吉 嫱 刘晓华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初探

张 旭 蒋 宏 吉 嫱 刘晓华

[上海市教委学校后勤保卫处,上海交通大学后勤保障中心]

高校后勤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为适应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后勤现代化以及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要求,应对常态化疫情挑战,满足师生对美好生活需求,文章在对上海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模式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的后勤改革实践,构建了“大校园一体化管理、监管运行相互协同、业财结合科学投入、后勤队伍专业多元”的创新模式,并籍此提出了建立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新思路。

新形势;
高校后勤改革;
创新管理模式;
路径探索

始于1999年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到2020年已基本实现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2年提出的改革目标,形成了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自律、部门依法监管”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已基本实现了后勤保障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目前发展已进入新阶段,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大力推进后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乘势而为,转型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后勤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外生因素

1.师生需求的变化

“十四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中国逐步迈向高收入社会,民生保障将从过去的基本生活保障向美好生活保障跨跃。[1]随着时代变迁,师生的构成呈动态变化,未来五年,05后一代入学,学生中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逐年升高;
教师中有海外学习研究经历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外籍教师人数也会持续增加。校园师生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日益增强,个性化的自主选择、自助服务越来越普遍,对学习生活服务资源、途径、时间、场所、环境、方式等自主性要求越来越强,对服务的评价更趋多元,更加重视满意度和获得感。

2.信息技术的进步

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数字化转型为服务业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机遇、孕育了新的业态发展潜能。亟待大力推进新科技、新理念、新模式进校园,为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对高校后勤现代化治理能力,如何将后勤服务的精细化、标准化与信息化、智能化有机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3.社会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服务业成为新经济创新迭代支撑源泉,数字技术与金融、商贸、教育、医疗、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深度融合。在后勤领域,校园网络订餐送餐、无人超市、机器人保洁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十四五”时期,上海市将遵循“数字赋能、业态融合、规则创新、生态培育、品牌塑造”的发展方针,在稳固服务业规模存量的基础上,大力激发培育新动能增量,推动传统服务变革跃升,促进新兴服务繁荣壮大,推动服务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4.疫情防控常态化挑战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疫情防控持续三年进入常态化,高校师生人数众多、防控情况复杂,特别是今年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各高校都按校区采用了封闭管理模式,使高校后勤服务保障面临严峻挑战。

(二)高校后勤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

1.党的十九大及历届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高质量后勤保障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要努力构建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相匹配的后勤保障体系,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2.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后勤育人机制提出了新要求,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夯实立德树人根基”“强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价值引领体系。围绕“三圈三全十育人”和劳动育人的总体要求,形成后勤育人机制、提升后勤文化内涵已成为现实课题。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十四五”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的办学新方针,要求深化推进后勤改革,提升后勤服务品质,围绕校园生活服务的空间布局,持续推进“精致校园”建设。

3.后勤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交大后勤服务保障的整体水平与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尚存在差距与不足:一是面对师生多元化、品质化需求,后勤监管的专业性、精准性、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主动精准匹配师生需求的机制仍需完善,有待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提速赋能;
三是科学稳定的后勤服务与保障投入机制,后勤服务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是根据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发展目标,仍需按照管理水平高、业务技术精、创新意识强、服务质量优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人才队伍,培育新时代工匠,践行育人使命。

本文面向上海市高校后勤系统就上海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模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调研25所学校,达到上海63所高校的40%,其中上海8所教育部直属院校达100%,上海市属公办院校达41%,分别对学校后勤基本信息、后勤模式情况、后勤餐饮管理运行情况、能源管理运行情况和后勤三全育人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调研,调研目的不是为了比较模式的优劣,而偏重于后勤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1.上海高校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和运营模式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经过持续深入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上海市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推动了人财物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化程度已较为深入,各业务板块实现了市场开放,多种用工方式并存,投入机制不断优化,目前基本形成了三种管理服务模式,具体见表1。

表1 三种管理服务模式对比

2.校园餐饮需求更加注重多样化、智慧化

当前上海高校餐饮板块服务主体多元,形成了开放有序的餐饮市场。除个别高校外均引进了餐饮档位,全部为引进档位的占比33%,2/3以上为引进档位的占比25%;
引入方式主要为公开引入磋商,占比83%;
餐饮产品健康安全;
但餐饮信息化及菜品多样化仍需不断提升,校园餐饮亟需数字化转型,朝着菜品安全营养、管理标准集约、服务智慧便捷的方向发展。

3.校园能源面临双碳挑战,更加注重生态、节能

根据调研,上海高校已逐步采用清洁能源,但类型丰富度还不够,以热泵和光伏为主;
清洁能源使用占比还较低,利用率5%以下学校占比46%;
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覆盖率还不高,校园能源应立足双碳挑战,持续推进新能源发电、节能技改,实现节能广度。

4.高校后勤需要持续提升育人能力

上海高校高度重视“三全育人”工作,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制止餐饮浪费、节能降碳工作。各高校不断提升后勤育人能力,加强劳动教育工作,但广度、深度还不够。高校后勤应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育人能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实现深度育人。

(一)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后勤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经验借鉴[3-4],在学校坚定不移推进社会化改革的创新探索中,上海交通大学走出了一条特有的后勤改革之路,形成了“大校园一体化管理、监管运行相互支撑、业财结合科学投入、后勤队伍专业多元”的管理模式,凸显出一体化的协同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安全稳定能力及运行的高效能,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支撑。

1.大校园一体化管理

以校园管理与服务委员会为核心,形成“大校园、大体系”管理服务机制,实现了餐饮、能源、环境、校园快递等行业闭环管理,加强统筹协调,科学决策,提高了管理力度和效率。

2.监管运行相互支撑

落实管办分离,构建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和规范化运行体系,管理和运行落实分灶吃饭、分列预算和分类发展,建立了各司其职、运行流畅的工作机制。强监管,全产业开放市场引进社会力量提升服务品质;
精服务,根据行业特征保持一定自办规模,提升自营服务能力,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安全稳定运行。

3.业财结合科学投入

改变大承包投入机制,全面纳入学校财务管理与预算方式,按照“业财结合”模式,逐步实现“总量控制,持续保障,以事(业务)定质(保障标准)定价(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初步形成分类预算新模式。

4.后勤队伍专业多元发展

畅通后勤人才引进通道,管理、专技人员纳入学校统一招聘,建立高级职称评聘通道,完善“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个培养通道和发展通道,营造分类发展、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二)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满足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发展需求,适应学校教学科研的切实需要,面对精致校园的建设目标,高校后勤要加快转型升级,品质提升速度要超过师生需求增长的加速度,持续构建高质量后勤保障体系。

1.服务学校发展战略,持续增强监管能力

完善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始终是后勤改革的一条主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提高决策效率,持续深化管办分离,完善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中心监管部门、运行部门、公益部门高效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依据行业规范和高校特点制定分级分类服务标准,完善师生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建立社会服务企业信用平台,完善后勤服务管理制度,持续优化流程,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充分利用学校和多学科资源,以信息化赋能后勤管理服务,提升后勤智慧化、数字化水平。

2.主动对接服务需求,提高校园生活品质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提升数字化赋能,为师生提供多元化、品牌化服务。建设智慧餐饮平台,提供便捷的指尖服务,实现原料可溯源、人流可预测、菜单可查询、就餐可预订、服务可评价、健康可管理,实现餐饮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督,全天候服务。完善商业服务布局,构建“五分钟生活圈”,试点“食堂+”校园功能综合体,通过食堂-便利店-自动售货机实现24小时基本服务保障。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及机制,实现“一网统管无盲区”;
推进交通管理等智慧化校园改造,推动绿色低碳等智慧化生活服务,建设精细、高效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3.持续推动低碳减排,全面建设绿色校园

加强校企联动开展校园智慧能源建设,打造覆盖全区域的智慧能源互联网,实现校园能源全链条统筹管理。提升光伏等清洁能源占比,降低校园单位能耗增长率。建设智慧泵房,对供水水质及泵房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全方位实行节能降耗宣传和奖惩规定,培养师生节水、节电意识,探索部分区域试点海绵城市理念。试点立体绿化,落实养护机制。对照《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宣传普及美学与绿色生活理念。坚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形成长效管理协同机制。

4.主动对接人才培养,全面推动三全育人

坚持育人导向,凝聚育人共识,围绕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发挥育人作用。三全育人、劳动育人对后勤队伍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技术技能、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弘扬后勤人开拓、勤劳、奉献、创新的精神,让“每一处校园风景、每一次服务体验”都成为代言;
建设劳动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劳动育人实践课程。

5.持续推进业财结合,科学优化投入机制

科学规划校园管理服务的分级分类服务标准;
细化业务预算标准,优化预算卡片;
以同社会行业水准的质量水平得到学校相应标准的投入,建立服务评价体系。细化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维护。

6.持续强化文化根基,全面优化队伍结构

持续做好中层骨干系统性专题培训,引导全体后勤党员干部提升本领素质。培育“工匠精神”;
根据行业和岗位特点,优化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技能队伍,构建大后勤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完善分类发展、多元评价、人尽其才的机制,加快形成适应学校发展的后勤服务保障主力军队伍。

后勤工作是学校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后勤体系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5],要持续深化后勤改革,持续提升服务品质,推动六个“升级”,即后勤管理向标准化、现代化升级,生活服务向品牌化、多元化升级,校园生态向智慧化、精致化升级,核心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化升级,后勤育人向协同化、体系化升级,推动投入机制向科学化、精准化升级,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支撑。

[1]张柳华,李英华.“十四五”高校后勤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J].高校后勤研究,2021(01): 5-10.

[2]黎玖高.关于“中国教育后勤现代化”的若干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20(S1):5-8.

[3]李茜.国外高校后勤服务保障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启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0-74.

[4]吴伟伟.中美高校校际合作办学比较研究——以上海西南片联合办学和美国克莱蒙特学院联合体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06(11):63-66.

[5]刘晓婷.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购买服务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责任编辑:赵相华)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后勤服务河南水利年鉴(2020年0期)2020-06-09“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强力后勤”入职记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18年2期)2018-05-25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8年3期)2018-03-26后勤服务河南水利年鉴(2017年0期)2017-05-19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Tags: 初探   新形势下   模式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