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体会

2023-03-19 09:50:12

伊 丽

(沈阳市沈北新区辉山街道综合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4)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深水期,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各项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一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是聚焦于当前状况,很多挑战和问题依旧存在,成了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实和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总体说来,一些农业农村地区未能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正向收益,也未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两者中找到平衡,也未能考虑到不同生态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上,人工斧凿痕迹过重,未能达到更好地自然恢复效果。在资金方面,对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依赖性较重,招商引资工作落实不到位,筹资渠道多元化和市场化后继能力不足,这也制约了农业农村生态产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首先,重视修复重要生态系统。只有保证较好的生态系统情况,改善生态系统质量,令功能逐渐实现多元化发展,才能为生态产品的产销提供后续源动力。其次,重视生态修复机制的构建。该事项需要当地自然资源部门的引导,增强和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提出生态保护工作要求,建立修复协作机制,进而形成生态保护修复信息沟通和联动工作制度。在生态修复工作模式上,应建立工作人员的风险预警意识,避免单纯事后修复侧重于弥补的弊端,而是转变成事前保护。在工作方向上,应转为自然恢复,侧重于将生态自然景观的本身优势发挥至最大,防止在人工建设上投入过多资金,实现生态建设和人工建设两方面工作的平衡。另外,应重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不仅需要提高专业团队的水平,同时也需要促进有关技术标准的完善,使业务支撑体系更适用于实际工作。

3.1 重视生态保护修复制度的完善

首先,应当重视生态状况监测评价制度的构建。结合基础测绘情况,提高生态状况调查标准的统一性,并基于预警机制要求,指导监测技术的推广,落实生态安全监督工作的落实,对广大区域的生态问题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保证预测的及时性。生态评价工作应重视常态化进行,树立工作人员评价的科学性,科学评估生态功能水平,对后续的生态保护开发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保证后续工作的科学性。

其次,应当重视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制度的构建。在引领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同时,依照生态安全要求,令生态服务更加突出,保证规划传导机制可以自上而下传达要求,进而有效统筹相关工作,保证目标可行性。此外,生态保护与修复机制,同样是需要完善的重中之重。该工作在使用权人选择问题上,会将自然资源资产开发情况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在发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网络和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功能的基础上,提高生态保护和修复平台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公众监督功能。

另外,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考核机制,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保障各项工作执行的规范性。有关部门应当基于生态公益诉讼制度的要求,落实有关工作,对环境损害情况进行赔偿。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提前制定风险预警机制,避免产生生态破坏问题,提高生态安全性。一旦发现实际工作和制度要求不符的现象,在基于考核制度惩处的基础上,应当全面贯彻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宣传。对于宣传不到位的机构,或者学习不到位的人员,应当在通过考核之后方能正常开展工作。

最后,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参与制度,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力量是影响生态空间使用情况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各类高精尖技术的优势,包括实景三维、VR、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提高社会公众建设公共生态空间的积极性。对于相关部门而言,应当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尤其是融媒体,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宣传,在社会上形成较好的氛围。

3.2 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制度的完善

首先,应当基于不同自然生态空间的功能,以林区为例,应区分公益林和天然林的不同管理重点,令集体林权制度趋于完善。以草场为例,同样需要令草原承包制进一步落实,强化对草场的保护管理,令管护效果立竿见影。其次,应重视建设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地同样会对生态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及人员应格外重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并针对不同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范围情况,作出科学区划。基于具体价值,排除不具备较高保护价值的村镇,以实现保护的合力。在现有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上,应适当进行创新,注重特许经营试点的推进,依照试点工作情况为基准,以点带面,带动自然保护地相关工作的落实。

3.3 重视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的治理

首先,建立耕地污染安全监督机制,践行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贯彻第三方治理与评估的思想,力求风险的多方分担。如果农用地风险不高,应当重视农作物品种的推广,依照当地施肥情况,提高水肥策略建立的针对性,形成较好的安全生产配套制度。其次,应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力求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完成规划、监控、整治和防控等各方面工作,提高农业农村地区土壤污染防治水平,令第三方评估机制趋于完善,强化相关项目监管工作的落实。再次,针对矿区,同样应格外重视修复治理制度的落实,提高生态修复行为的规范性,贯彻清浊分流的思想,避免以重金属为代表的污染物大范围扩散,争取自然生态系统快速恢复。另外,完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制度。高度结合防治和源头控制工作的优势,在全面治理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治理的思想,多点开花,力求资金补贴和绿色生态发展产业导向贴合,实现广大农户积极性的全方位调动。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相对复杂,着手点较多,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首先,相关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之于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性,导致未能建立对环境的正确认识。不同部门未能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对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治理资金、技术和人员问题未能落实到位,监测体系尚需健全。一些农业地区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农民在环保和经济问题上,更偏重短期种粮的利益,对农产品后续加工的长线利益认识不明,进而增加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落实的难度,对农业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性。

其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需要各层人员配合,加上一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源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较大分散面,集中防治工作落实难度较大。尤其是一些农村周边存在工厂,日常排污量较大,为防止工作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加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落实难度。

另外,一些农业地区限于地形条件或气候条件,生态循环的经济种养模式未能得到广泛普及,即使贯彻了因地制宜的思想,也很难形成较大规模,导致无法在农业农村地区形成产业化种养的链条。另外,由于农业农村地区的原生态特点,相较于城市更加明显,因此外来入侵生物在农村地区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蔓延,会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压力,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增加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最后,一些农业农村地区未能充分调动资源,给予农业更大的支持力度,加上一些农业补贴政策在当前仍属于空白状态,导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没有政策可依循,失去了工作重点。尤其是耕地重金属治理、农膜回收和秸秆生态利用等事项,在农业补贴政策方面没有充分体现优势。

基于上述问题,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措施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4.1 基础工作落实和科技研发工作双管齐下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应夯实各项基础工作,在调动机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加深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提高数据库的完整性,进而方便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的查询,获得可靠的数据。有关单位人员可依照规定,在具体工作环节,完成各项资料的申请,并完成面源污染程度评估体系的建立。以技术为例,主要包含数字土壤技术、遥感技术和自动传感技术等,各类技术的充分应用,也令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监测和治理水平有了稳步上升。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起步较晚,早在20世纪90年代,西欧和美国的监测工作就逐渐趋于成熟,对农业农村面源当前污染情况,以及影响环境情况进行量化,基于已有监测技术,建立相关体系。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基于研究结果和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各类措施和政策进行评估。基于此,在充分结合我国监测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监测技术珠玉在前的使用案例,完成符合我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监测体系的制定,并完成监测区域的划分和监测结果的发布,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数据库中整合数据,为后续工作提供较大的参考价值。

4.2 基于因地制宜的思想,完成区域划分

我国幅员辽阔,且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农业农村地区众多,因此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也会因空间的不同,表现出一定异质性和随机性特点,因此尽管工作要求应当面面俱到,但是结合实际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情况,依然要以主要矛盾为主,区分出不同地域的优先级,提高不同面源污染防治方案的针对性。具体而言,应当加强核算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排放核算工作的落实,针对性建立台账制度,包含生产、种植、加工和消费等不同环节等,加强对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排放的梳理。对应到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特定面源污染源区域的划分,结合特定区域面源污染源的防治要求,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宣传的过程中,应将农田施肥的施肥时间、施肥用量和施肥方式等告知农户,树立农户施肥污染环境的意识,保障施肥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单位区域内化肥使用量和环境排放量过多,令化肥使用率进一步提升。若面源污染源的主要问题来源于牲畜和家禽的粪便,应当在加强畜禽粪便处理的基础上,致力于资源化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促进粪便还田,避免资源错放,增加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水平。若面源污染源的主要问题来源于农村地区居民消费产生的垃圾,增加生活垃圾处理设备数量,兴建更多污水处理设施,避免影响居民实际生活。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应当在使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农业农村地区的气象水文、地理特征等,确定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源的风险系数和风险等级,并在附近构建污染缓冲区,或者直接休耕,避免当地风险持续上升。

4.3 加强面源污染源的资金投入

资金保障是落实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源防治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面源污染源的防治要求,吸引社会上的各界企业响应,配合政府专项拨款,力求促进投资格局局面的多元化发展。聚焦于资金应用问题,可以在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政策优势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同时,基于因地制宜的思想,从项目、技术和财政等方面,补偿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资金。

4.4 重视农药减量增效

一方面,农业农村地区应当在政府引导下,以及在确定农业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农村种植大户的生产能力,致力于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当地标准化示范区的形成。施肥方面,应充分调查农村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类型,基于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力求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加强产销直通,将配方肥的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对于以经济作物为主要经济发展思路的农村地区,应格外重视区域内的果木、蔬菜等作物类型,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的防控,促进绿色防控示范区的创建。在推广农药的过程中,应以双低农药为主,尽量提高对双低农药的补贴待遇。实际使用的农药产品,应当通过信息追溯制度,完成安全监管工作,避免农药过量使用,对当地环境产生危害。

猜你喜欢 面源污染制度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中国农业科学(2022年17期)2022-09-19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商品与质量(2021年43期)2022-01-18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云南农业科技(2021年6期)2021-12-30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辽金历史与考古(2019年0期)2020-01-06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26期)2018-10-12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一项完善中的制度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对策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6年9期)2016-01-22

Tags: 防治   污染   完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