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经验以及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启发

2023-03-19 09:55:11

◎文/张思月 党天岳

迈进“十四五”,我国区域发展南北差距扩大且呈加速趋势,京津冀协同创新面临新任务新挑战。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双城经济圈”,成渝成为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后国家区域发展又一个重要的增长极。我国在空间上已经形成了京津冀、成渝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为代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目前,关于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围绕协同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两大方面。围绕协同发展模式研究,范文博等在分析国内外先进城市群后,提出一极引领型、双核共振型、多极共生型三种布局模式。龙云安等提出,成渝地区科技协同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有直接关系,两城市的科技协同可以采取“中心—腹地”和“多中心治理”模式。朱直君等在分析自然生态、宜居环境、城镇空间、产业创新四方面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建议成渝都市圈应探索实施“以产带城”的发展模式。曹玉鑫等提出,成渝都市圈内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地的产业协同度逐步提升,提出以毗邻地区协同创新支撑都市圈产业协同的发展模式。围绕建设路径研究,李后强等聚焦成渝地区城市间全面协同发展,以政府、产业、人才、市场、文化为抓手,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深度。刘波等提出可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加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一体化交通通信网络、建立统一市场体系等方面加强成渝协同发展。魏良益等提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建立合作共建机制、强化政策协同、完善决策机制、争取国家支持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可行路径。锁利铭等提出,应消除区域合作障碍、构建跨界政策网络、坚持多点多极战略、构建区域联动机制,实现成渝地区区域协同。

在众多协同要素中,围绕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鲍文提出,从制定财税金融政策、功能布局、循环经济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划对策。原嫄等提出当前成渝大多数城市高技术产业以专业化集聚为主,应加强产业功能的错位排列和分工布局,处理好产业竞争集聚与合作协同的关系。王崇举认为成渝经济区要利用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相关性强的特点,发展产业集群、注重产业布局和产城融合。围绕协同创新,陈诗波认为,通过高位统筹布局、重点载体建设、体制政策改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构建成渝协同创新共同体引领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黄寰等提出,将“虹吸效应”转变为“带动效应”、进一步优化协同创新发展环境、细化双圈产业链分工,破题两地同质化竞争,提高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能力。龙开元等研究提出,建设开放创新实验区、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建设科创大走廊等举措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综上,可以看出关于成渝地区城市全面协同发展、产业协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针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特别是《规划纲要》出台后,成渝地区协同创新经验做法的总结研究还比较少。鉴于此,本文通过梳理成渝地区协同创新的特色做法,总结成效经验,并进一步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提供启示。

成渝地区以 “两中心两地”为支撑,准确把握共性与个性、竞争与合作、集聚与辐射的关系,携手打造带动中国西部的发展增长极和创新动力源,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数评价报告》显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总指数增长9.5%。近五年,成渝有7项指标增速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创新合作指数增长最快,达到17.0%。

(一)顶层设计完整,突出协同发展

一是国家层面发布规划纲要。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规划纲要》,明确要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二是两地科技部门携手共建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4月,重庆市科学技术局与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12月,重庆市科技局和成都市科技局签订合作协议,聚焦增强科技创新、协同创新、产业创新能力,合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三是两地政府联手出台系列实施方案。依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围绕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工业互联网、碳达峰碳中和、“一带一路”等,携手发布一系列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加快优化区域协同创新布局,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

(二)科技资源共享,创新生态环境优化

一是两地协同对上争取平台布局。形成《川渝两地科技部门共同争取国家支持的重大事项清单》,争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2020年以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获批建设;
共建川渝重点实验室5个。

二是协同推进重点领域攻关合作。联合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两地科技部门共同出资,支持两地创新主体。围绕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态环保、现代农业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累计已出资6000万元,单个项目的资助额度最高达到200万元。

三是成渝两地国有创投联合发起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采用“子基金+直投”方式,通过直接投资或设立子基金的方式,构建覆盖天使期、种子期、成长期及成熟期的全链基金体系。

四是协同做好科技创新服务。建成线上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成渝两地专家库资源开放共享,推动 “天府英才卡”“重庆英才服务卡”等8项服务内容对等互认。

(三)打造协同创新载体,促进科技要素加速聚集

一是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布局,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金三角”,以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为“极核”,一体化构建成渝科创“大走廊”,协同打造成德绵乐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上游绿色创新发展带、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创新带。

二是依托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协同创新体系。2021年12月,西部(重庆)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与西部(成都)科学城管理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开放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力打通跨区域投融资通道、共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等10个方面加强合作,共建成渝科创走廊,辐射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跃迁。

三是两地两城高质量发展态势形成。重庆出台24条意见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西部(成都)科学城按照“一核四区”功能布局,通过引进 “中科系”“中核系”国家级科研机构方式,培育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带动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汇聚高技术人才。

(四)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实现错位发展

一是以路线图研究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开展战略研究,联合拟制成渝产业链全景图和产业技术路线图,开展强链补链科技招商,夯实产业发展载体支撑,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以创新联合体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川渝两地城市之间、行政区之间、产业之间分别自发组建联盟,围绕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科技创新、文创会展、现代金融、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以产业协作的方式构建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改革具有前瞻性,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一是共建毗邻区域功能发展平台。川渝将共建9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在川东北渝东北地区、成渝中部地区、川南渝西地区布局三大功能平台,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是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利益共享机制。试验区作为独立经济单元,依据“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辖区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原则,探索跨省投资、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新模式。

一是加快制定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的规划。推动三地科技主管部门联合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明确资源共享、政策共通、成果共享机制,确定三地协同创新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承载地和重大项目;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围绕重点聚焦领域发布合作实施方案,制定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规划。

二是强化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三地智库单位联合开展战略研究,梳理三地产业创新资源,绘制京津冀产业链全景图和三地优势产业发展地图,指导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项目招引、创新资源流通、加强补链、延链和强链打好基础。

三是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聚集地。优化创新平台体系,围绕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海河实验室等现有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提质、扩容、增效,争取新的重大平台布局。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载体,推进产业协作,诞生一批具有京津冀标签的重大科技成果。对标西部科学城“一城多园”模式,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级提升、科技要素聚集。

四是探索设立京津冀科创母基金。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联合大企业、政府、基金,重点面向大型科技实施、平台、前沿技术、高端人才团队,发挥京津冀产业引导基金以及海河产业基金等引导基金作用,协同国家基金探索成立京津冀区域发展子基金。

五是探索适合三地的利益共享机制。借鉴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概念,探索建设京津冀毗邻区域功能发展平台、科创飞地等试验区,吸引三地企业、科研院所到试验区内发展。试验区内主体可同时享受三地扶持政策,企业纳税由三地按比例支配。

猜你喜欢 双城成渝京津冀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现代艺术(2022年1期)2022-02-07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现代艺术(2022年1期)2022-02-07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现代艺术(2022年1期)2022-02-07中国双城发展模式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成渝双城到同城今日重庆(2015年12期)2015-08-15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京津冀一化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3">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法人(2014年4期)2014-02-27

Tags: 协同   双城   创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