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青年文化视域下新主流影视的叙事表达

2023-05-03 12:45:05

◎张洋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点强调青年群体在国家战略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家庭层面的重要地位。青年强则国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这是时代对新青年赋予的新定位,也是中国新青年肩上承担的责任和担当,弘扬的是一种新时代、新青年、新作为的初心力量和使命精神。”①在总体方针的指引下,以青年群体为主的亚文化因子逐步融入主流影视中,并在与其他文化碰撞中展现出自身独有的蓬勃生机与活力,赋予主流影视年轻化的样态姿势。本文以主流影视历时性的叙事转变为前提,探究新主流影视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耦合,在文化接合中实现观众情感的跨越,达成观众心灵的默契。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范式,青年文化正以积极、个性的青春样态,彰显出自身的时代价值。青年亚文化自诞生起,便被视为一种与主流文化相悖的异类文化、边缘文化。正如马赫列尔所说:“从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地位本身来说,青年往往(虽然并非不可避免)处于一种‘边缘’状态:他们还没参加生产,不负担经济责任,处于‘服从’‘家长’权威的地位,因此有依附性,一般说来,必须学习‘成人的角色’,通过一段漫长的社会学习来为未来的成人地位做准备。”②由此可见,边缘性是青年文化的一个突出特质。青年群体在社会与家庭共同作用中所产生的错顿感,使得青年群体选择以异类的方式突出自我,从而获得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关注。基于自身的本质属性,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有时会处于针锋相对的过程中。但随着市场受众的转移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主流文化以下潜的姿态逐步实现对青年文化的收编与互嵌。

相比于国外青年文化,国内青年文化的发展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重心的转移和国内文化语境的改善,为青年文化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由于彼时国内生产力仍处于窘境中,加之物质资源的匮乏,青年群体急需一种方式来宣泄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不过,与以往时代下的青年文化相比,“它是当代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形成的全新的行为方式,不这样看,就无法公正地评价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同样也无法正确地理解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历史作用。”③因此,青年文化正以一种蓬勃的姿态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中崭露头角。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应用技术的骤变促使着市场受众群体转移与搬迁。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既加快了受众搬迁的进程,又为青年文化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外部契机。时代形势的改变,促使功能内容不断革新。新形势下,面对外部资本力量的嵌入,主流文化不得不以包容性的样态表征接纳与收编青年亚文化,具体表现在两点。其一,青年文化的主流表达。随着受众主体的不断下移,青年群体的受关注度不断提升。“变”是时代发展亘古不变的定律,青年文化从边缘化逐渐中心化的过程趋势,预示了社会对青年文化的认同,并在与主流文化互嵌中达成新的叙事方式。其二,主流文化的下潜与收编。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快,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化冲击着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面对严峻的形势局面,主流文化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主动吸纳以青年文化为代表的其他亚文化因素,并通过接洽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达成主流架构的内部赋新。

(一)想象消费的青春化呈现

时代内涵的演变会引起形式功能的变化。当下,“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网生代’观影群体……消费选择备受网络媒介濡染,具有网感气质,其所代表的青年亚文化不断被主流文化收编,日渐成为新主流大片的灵感来源。”④因而,新主流影视在文化接合的蓝图中,不断顺应观众口味变化,以全新化的姿态满足年轻化的市场群体,进一步形成共情共鸣的价值认同。

与主流影视不同,新主流影视既继承了以往主流影视永不褪色的价值内涵,打破政治视野下的单一化叙事建构,又在题材形式上实现与青年群体的平等对话。并且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网生代青年群体,“虚拟”“未来”“科幻”日渐成为这个时代青年群体的群像表征。互联网培养了他们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甚至取代以往影视作品的主导性地位。因此,“这个时代的青少年主体受众需要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力消费’更甚于认知现实的现实消费。”⑤毋庸置疑,以网生代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着新主流影视的发展走向,并在主流文化中彰显着青春之姿态。

所谓想象力消费,指的是依托于受众的想象力上限,创作出一系列脑洞极大的艺术作品,从而实现受众对艺术作品的认同。著名学者陈旭光认为,想象力消费是“受众对于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的艺术欣赏和文化消费的巨大需求。互联网时代的‘想象力消费’,不同于人们对现实主义作品的消费需求,它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受众对于超现实、后假定性美学类、玄幻、科幻、魔幻类作品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⑥。因而,新主流影视要想实现对青年群体的收编,便要在题材形式上顺应他们的想象力消费。当下,新主流影视弥补了主流影视的空缺,实现题材形式的超现实主义构造,在充分发挥青年群体想象力消费的过程中,逐渐缝合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间的差异与地位,拉近国产影视作品与好莱坞电影间的想象差距。

《流浪地球》作为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科幻巨制,以围绕种族存亡的问题,书写了一代国人为后人继往开来的责任担当。“太阳异变下的极端环境”“地核深处的巨大动力引擎”“宏伟奇观下的地下世界”……一幕幕仅存在于未来的奇观景象,通过震惊观众的奇观化场景布置,为青年群体描摹了理想化的未来世界,从而迎合青年群体的想象力消费。猫眼数据显示,“国内电影市场观影结构逐步偏向年轻化。科幻电影核心的观影人群,男性年龄分布在25~34岁之间,19~24岁人群只占到15.6%,略高于大盘。”⑦由此可见,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科幻巨制也正是立足于青年群体对超现实主义的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口碑与效益的双丰收。同样,围绕着中华神话传说而展开的奇幻创作也是对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一种想象力消费。无论是《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还是《白蛇:缘起》《姜子牙》,都存在一个共性的市场条件,即满足青年群体的想象力消费。这些电影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搭配萌化的人物形象,并以奇幻般的题材叙事,将中华文化中的仁、智、孝融入青年亚文化的内涵价值中,实现题材形式上的青春化表达。这也是好莱坞科幻电影一直颇受中国市场喜爱的最主要因素。

(二)话语表意的青春化书写

作为视听艺术的新主流影视是社会、精神、文化的共同集合体,本质上,它通过作用于观众的意识层所形成的集体认知,建构起大众群体的集体认同与感性情感。并且,承载着众多内涵意旨的新主流影视在“试图调和乃至消弭市场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票房与口碑以及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或对立或紧张局面”⑧的过程中,既包含国家意识凝聚力情感表达,又蕴含家庭伦常关系的个性宣泄。新主流影视在话语表意中建构出一代代青年群体的时代担当与历史使命,实现主流文化的破圈传播和青年群体的自我映照。

当下,新主流影视话语表意的青春化书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家国同构彰显青年群体的时代担当。无论是讲述脱贫攻坚的故事,还是反映时代变革的事件,无论是从过去到现在,还是从现在到未来,都存在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即在家国情怀中书写出共同的使命与初心,也只有在家国情怀的叙事主线中才能消融青年群体的“叛逆”。如《流浪地球》中,由吴京饰演的中国宇航员刘培强,在全人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毅然驾驶飞船引爆木星,在家国大义中诠释自己的价值。《功勋》中,于敏因儿子对自己感到陌生而自责,张富清因对母亲疏于关爱而感到愧疚……每一位时代楷模,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心中对国家的集体感、荣誉感。而青年群体也在与英雄人物对话中,感悟新时代所赋予自身的时代担当,唤醒心中的家国梦。另一方面,通过“网感”元素符号适应青年群体的审美习惯。互联网多样性、碎片化、便捷化等特征优势早已嵌入青年群体的审美习性,而这种审美习性使得青年群体特别是伴随互联网而生的“网生代”群体习惯甚至依赖互联网所打造的乌托邦式虚拟世界。无论是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的草根创作,还是基于VR、AI等技术端的虚拟创作,都能捕捉到受众尤其是网生代青年受众的关注与喜爱。因此,新主流影视只有在主流价值引导中融入当下热门的网感符号,才能坚守主流而不失趣味。如讲述新时代下人民与家乡之间朴实而平凡故事的《我和我的家乡》,影片通过单元篇章展开叙事,并且在每个章节故事之间都融入网感元素。影片在颇具网感的时代语境中,以下沉的姿态、包容的习性,实现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灵魂激荡。

(三)形象表征的青春化演绎

戈夫曼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作一种表演。生活中的每个人或是个体表演者,或是剧班中的一员,总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观众的注视下进行角色呈现。”⑨由此可见,青年群体正是通过平凡人物视角,从富有鲜明人物形象的表演与刻画中代入年代情景,感受时代情怀,在与主流文化交流中实现自我召唤。

首先,新主流影视通过“前台”演绎,实现与青年群体身份上的共鸣。没有深入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当前,新主流影视在前期演员选择上,会充分考虑青年群体所热衷的青年演员,并通过他们对剧中人物的生动演绎,拉近新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之间的情感距离。无论是《大浦东》《大江大河》等改革献礼剧,还是《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娇》等乡村扶贫剧,都提出一个选择倾向,即通过青年演员的生动演绎,捕获青年群体的喜爱偏向。并且,新主流影视对于青年演员的采用有着严格的择取标准,既要求青年演员有扎实的演技,又要求其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如单元剧《功勋》在前期制作中采用了有代表性的青年演员来饰演青年时期的人物楷模,诸如雷佳音饰演的于敏、黄晓明饰演的黄旭华等。其将时代楷模青年时期的生活习性以复现化的手法再现出来,打造青年群体心中平凡化的人物形象。

其次,新主流影视通过“后台”重置,实现与青年群体情感上的共振。新主流影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创新内容表达。一方面是创作理念的革新。理念的先进性决定其内容表达的新颖性。在当下市场中,那些占据市场份额,取得市场先机的产品往往一开始都具有先进的创作理念。主流影视作为依赖受众群体的视听媒介,只有实现创作理念上的革新,才能最大程度地包容广泛的受众群体。如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作为一部讲述革命历史的电视剧,它从历史人物的平凡化视角出发,通过小人物大时代的创作理念,讲述了革命人物家庭中的温情、革命中的坚毅,为青年受众群体勾勒出一幅全新的历史画作。另一方面是创作手段的革新。伴随着新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制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时代脱节。在新形势下,新主流影视在创作中汲取新媒体的手法技艺,以全新化的创作手段赋予内容表达新的血肉与架构。无论是《功勋》中现实人物片尾呼应的巧妙设计,还是《人世间》中父母过世后剧集发展的情感高潮,都通过一个个镜头组接打破传统正反打镜头,实现新主流影视创作技法的革新。由此可见,新主流影视通过“前台”演绎与“后台”重置之间的样态化赋新,使得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情感与使命的自我召唤。

伴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度发展,青年群体对于自身选择权的意识不断提升。简单地说,青年群体对于互动的强烈渴望,使新主流影视不得不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从而达到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与沟通。

一方面,通过虚实结合下的情感互动,达成青年群体的思想认同。与以往主流影视相比,新主流影视通过叙事方式的创新,结合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在家国同构的主题中,融入多样化的叙事视角,使得青年群体在观看影视剧的同时获得心理与情感的沉浸式代入,从而实现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如在精准脱贫方针指导下的《江山如此多娇》,讲述了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干部毅然带领落后山区脱贫致富的青春故事,展现了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以改革大变局为前提的《大江大河》讲述了以雷东宝、宋运辉、杨巡为主人公的青年群体在时代变革下的选择与坚持,体现了紧跟时代潮流的青春岁月。立足于当下新时代背景下的《号手就位》复现了应征入伍的大学生,在爱国之心的助力下实现心中属于自己的强国梦,生动刻画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之姿。一幕幕极具真情实感的剧情演绎冲击着青年群体意识认知,助力青年群体实现身份认同。

另一方面,通过新平台下的社交互动,实现青年群体的思想激荡。立足于新媒体语境下,新主流影视从前期内容创作到后期传播营销,很大程度上汲取了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并通过新平台的技术加持,实现影视剧与青年群体的社交互动。其中包括使用弹幕、直播的方式与青年群体进行实时互动。如影视剧中的演员空降弹幕交流区,或采用直播的形式,以“邻家哥哥”“魅力大叔”的人物形象,实现对青年群体的正确引领与教导。除此之外,青年群体内部之间也可以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流。如在《人世间》中,周家父母的相伴离去直接将剧情推向高潮,这时弹幕中的青年群体产生高度一致的情感认同,并且在官方微博账号评论区留下自己对剧集的情感触动点。新主流影视剧通过新平台的社交互动功能,有效地缓解了部分青年用户面对说教时的叛逆感,在思想激荡中打破圈层之间的割裂感。

青年文化所具有的成长性特征,使得其本身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向主流文化靠拢。而主流文化也通过下嵌、包容的姿态,通过形式上的多样性赋新,逐渐接纳、收编青年文化当中的青春化样态。当然,青年文化所具有的抵抗性特性,又使两者在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入一些误区。当下,新主流影视在接纳、收编青年文化时,要坚守主流价值的初心,以更严谨的态度,处理好可能产生的矛盾问题,在与青年群体的情感对话中,唤醒他们的责任和担当。

注释:

①徐晓明.新时代成就有为新青年[EB/OL].光明网,2020-05-04.https://news.gmw.cn/2020-05/04/content_33801949.htm.

②[罗马尼亚]F.马赫列尔.青年问题与青年学[M].陆象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246.

③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10.

④杨旦修.“IP”的进路与中国新主流大片的内容想象[J].中国电影市场,2020(10):4-8.

⑤陈旭光.“想象力消费”的理论阐释及其批评方法论考量[N].中国艺术报,2020-11-20(003).

⑥陈旭光.互联网时代的“想象力消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7-14(001).

⑦猫眼研究所发布科幻电影大数据:19—34岁女性观众占三成[EB/OL].界面新闻,2019-06-21.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237925.html.

⑧饶曙光,李国聪.主流大片新拓展:范式转换与战略升级[J].当代电影,2017(01):20.

⑨王长潇,刘瑞一.网络视频分享中的“自我呈现”——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的观察与思考[J].当代传播,2013(03):10-12+16.

猜你喜欢亚文化影视想象力影视展环球时报(2023-03-15)2023-03-15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江南(2022年3期)2022-04-30看见你的想象力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6期)2021-07-17亚文化,不可怕销售与市场(营销版)(2020年11期)2020-11-21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党员生活·中(2020年8期)2020-10-29打开新的想象力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影视风起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影视东方艺术·大家(2016年6期)2016-09-05“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公民与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Tags: 视域   叙事   表达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