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微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2023-05-03 12:55:16

李 媛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山西运城,044000)

随着新兴网络平台的普及和应用,人类已进入微时代。关于“微时代”的概念,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具体来说,“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网站、微App为传播途径,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侯培培指出,微时代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以微博为主的网络互动,以微信为主的沟通方式,以微视为主的影音传播。[1]徐曼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微时代”的含义,认为微时代以微博诞生为基础,传播信息高效、互动、实时,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微观点。[2]由此可见,以微信、微博、微视等微媒体为媒介的微时代,是实现信息传播更便捷、更多样的双向互动交流的时代。

广泛兴起的微媒体平台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凭借其便捷的操作和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等产生了巨大影响。高职院校应合理利用微时代网络资源,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创新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一是微时代的隐匿性利于师生交流。高职学生虽然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对心理咨询存在认识偏差等,即使有心理困惑,也不愿向教师或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教师难以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基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微时代为师生双方交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人际交流,互动双方无需对交流信息给予即时接受与反馈,弱化和虚化了现实情境对人的约束。[3]学生在交流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主性,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念。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将心理危机化解在萌芽阶段。

二是微时代的开放性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受众范围。以课程讲授、讲座开展为主的教育形式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加上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未能大范围传播,学生的实际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借助微媒体平台,教师可以及时将心理健康内容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点击浏览,学习形式无需被动地规定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微媒体平台的开放性,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是微时代的交互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高职院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限于专职心理师资不足,对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学生关注度不够,或未能及时辅导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信任感较低。微时代便捷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可以让师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时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学生有心理困惑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第一时间为学生解答心理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四是微时代的多样性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容易因教学内容枯燥而出现课堂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微媒体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有机结合起来,其直观、跨时空的特点给学生带来全新感受,大大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优化了教育环境。一方面,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提高学生心理自助能力;
另一方面,能避免教师重复讲授,使工作方法更加高效化、科学化。

(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和少数心理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度较高的教育活动,需要从业者学习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长期的工作经验。而辅导员大多缺乏专业心理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机构,高职院校教育重心是培养学生精湛的专业技能。再加之高职教育学制相对较短,对心理素质的提升不够重视,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形成良性互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设置忽略发展性目标,课程内容较少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反映不同专业的心理内容,课程实施以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课程考核以考查为主,缺乏明确和规范的考核要求。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2+1”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学生在第3年把精力放在专业课程学习或校外实习上,忽视了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思想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重视,行为上不认真听讲。[4]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认识不全面,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未关注到学生思想状况、心理健康需求、教育效果不理想的特殊表现。

(三)心理健康教育未能以发展性教育为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重点主要放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上,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功能,对学生潜能开发、兴趣培养、自主性等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未能转化为以发展性为主的教育。[5]

(四)心理健康教育危机精准识别度不高、干预不够

大一新生入学的心理测试精准识别度不高,导致后期的心理危机干预不及时、不充分。因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不认真作答,对心理健康存在片面认识,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心理状态,加大了心理测试精准识别的难度。再加上专业师资的匮乏,心理健康教育危机精准识别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是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干预,对其他学生的心理状况未能持续关注,影响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性。若心理健康教育各个环节干预不足,一是影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二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网络技术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且大都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在线测评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内容更新慢、专业心理特色内容少、学生关注度不高等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发挥线上、线下各自优势,构建符合微时代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一)提高师资队伍信息化素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不仅是心理教师的职责,而且需要高职院校各部门协同育人。心理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班级心理委员共同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

一是心理教师提升专业能力。首先,心理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专业类别,利用微平台及时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其次,针对网络信息量大,学生容易受网络事件影响的现状,心理教师随时关注网络热议事件,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共同分析研讨可能给学生带来情绪困扰的事件,探讨预防心理危机产生的有效办法,及时给予学生心理指导。最后,心理教师开展网络教研,借助跨时空互动交流的优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力量,拓展课程资源。[6]

二是辅导员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动态。一方面,辅导员加强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网络交流方式等。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方面多下功夫,积极关注学生在网络平台发表的言论,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并给予反馈和引导。

三是专业课教师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在课堂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不仅讲授专业知识,而且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内心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业认同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互动。

四是班级心理委员发挥朋辈力量。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受过一定训练的大学生对其他具有心理帮助需要的同学或朋友提供一定的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通过交流探讨,帮助他们更加有效地处理心理困惑。[7]朋辈交流具有同理心强、易交流等特点,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班级心理互助微平台,发挥朋辈之间的积极力量。心理委员负责平台的维护和管理,一方面及时关注同辈的心理动态,给予同辈适当指导,另一方面挖掘身边的积极典型案例,组织同伴制作一些音频、视频等,增强同辈积极心理体验。

(二)强化学生自我心理品质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育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种基本需求,即自主、胜任和归属,当这三种需求得以满足,会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促进个体自我健康成长。[8]微时代的到来,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高职院校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工作,全方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一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一方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效果。教育部明确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播、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让大学生更加明晰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意义,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9]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及专业要求进行教学,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体验与行为训练相结合,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提升必修课的效果。另一方面,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职院校根据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和专业特色等设计不同主题周期性短的心理教育网络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整技能、心理微视频等。通过微平台,将课程定期推送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学习,互相交流学习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心理健康知识。

二是解读高职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胜任力。针对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未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能有效进行时间管理、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学习成就感较低等现状,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挖掘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胜任力,增强自我效能感。

三是发挥校园文化活动作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联结感。所有的道德教育都会形成集成效应,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多地关注普遍的积极价值观、品格的培养,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联结感,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促进积极的自我观念的形成,从源头上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10]借助网络技术,学生可以自己组建网络群体,将志同道合的朋友纳入群体,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培养自信、团结、拼搏、顽强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加积极心理体验。

(三)精准识别危机及时有效干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育人

一是全过程的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微平台不定期推送一些具有科学性的心理小测试,实施普测与精准识别相结合,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认识,引导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我疏导或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观测学生的心理动态轨迹,结合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专业等准确识别危机,进行相应的跟踪关注,并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干预。

二是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分级辅导咨询。高职院校在线下心理咨询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线上心理咨询,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机制,发挥各自的优势。一方面,开设电子信箱、网络视频、网络聊天室等,创新心理咨询方式和渠道,健全网络心理咨询制度,针对不同等级危机的学生,编制相应的心理自助手册,鼓励学生主动咨询,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咨询。另一方面,利用微媒体平台,聘请其他院校的教师或有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解答心理困惑,助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是开设年级线上工作坊,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高职院校可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如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大二学生的情感困扰、大三学生的就业问题等,建立不同的有吸引力的工作坊。一方面,管理员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困惑推送相关知识和案例,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学生在工作坊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分享自己积极正向的经验,提高自我认同感。

微媒体为学生交流互动和信息传播带来便利,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需要顺应时代要求,结合高职学生心理需求,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挖掘微媒体中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资源,并与传统教育相结合,不断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心理健康院校时代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Tags: 探析   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