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城乡关系的逻辑理路及经验启示

2023-05-04 10:45:10

黄志海,刘琼豪

(1.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2.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1],首次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工作原则列入中央文件。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谈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这其中就包含“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调“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3]。由此可见,坚持系统观念是党和国家发展各项建设事业所坚持的基础性思想与工作方法,对妥善处理好当前各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自从党中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的工作原则以来,对如何坚持系统观念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就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主要从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价值、基本逻辑展开研究,如李丽认为“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统筹我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法宝”[4]。李晓艳认为坚持系统观念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5]。也有学者将坚持系统观念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结合起来研究。例如,在经济方面,杨玉成、王千阁认为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党中央所坚持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应得到遵循[6]。黎元生认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整体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立足国内与全面开放相统一、实施分类指导与要素协同相统一[7]。在政治方面,胡菊华、贾绍俊认为坚持系统观念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化建设的必然要求[8]。杨润聪、洪向华认为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要坚持运用系统性观念整体分析问题,全方位、全流程地促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9]。在文化方面,李亮认为应该通过系统观念去研究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重构,把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内外部联系放在一个网状的结构内进行系统性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与外部事物之间历史、文化逻辑与矛盾[10]。在社会方面,马其南提出“以系统观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11]。邱耕田则认为“系统观念是我们准确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认知工具”[12]。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与讨论,对后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从既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尽管对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价值和基本逻辑进行了阐述,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结合起来研究时,仅从如何运用系统观念解决当前国家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很少有从历史角度对党成立以来对系统观念的运用逻辑进行详细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对具有明显系统性特征的城乡关系处理经验也很少提及。城乡关系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的社会关系,处理好城乡关系对解决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难点问题——农村问题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城乡关系的逻辑理路、经验及启示进行研究,以期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3]这就明确指明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妥善处理我国城乡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推动着我国城乡关系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理论逻辑:对唯物辩证法及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的守正与创新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的万事万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没有孤立于这个整体之外的事物存在,要用整体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为党坚持系统观念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善于运用系统思维“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14],是党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对唯物辩证法的坚持与发展。“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5],相互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鲜明特征。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探寻彼此之间的共性,最终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合力,这与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具体到城乡关系的应对方面,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城乡关系实质上就是把城市和乡村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社会发展的全局分析城乡之间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寻找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推动城乡关系向着社会整体发展的方向演变,这是坚持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中国共产党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城乡关系不仅体现了对唯物辩证法的坚持与发展,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的守正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处理好城乡关系需要“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16],乡村发展之所以落后于城市,重要的原因就是乡村缺乏现代工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先进生产方式,而城市的带动可以让“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为开垦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17]。这表明,马克思与恩格斯把城市和乡村看成一个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里面,城乡要素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进而促进城乡关系向前发展。列宁也曾指出,“城市必然要带领农村。农村必然要跟城市走”[18],对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进步的必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还提出,“如果城市必然使自己处于特权地位,使乡村处于从属的、不发达的、无助的、闭塞的状态,那么,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19]。这表明列宁把农村人口主动融入城市地区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反映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体现了列宁用系统观点推动城乡关系健康发展的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处理城乡关系过程中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的核心要求,坚持用系统思维分析与解决城乡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反对把城市和乡村割裂开来,并先后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城市领导农村、城乡兼顾、工农并举、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等理论,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二)历史逻辑:处理城乡关系中坚持系统观念的历史自觉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城乡关系的历程中始终坚持将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作为统领,制定不同时期城乡工作的方针政策,带领人民有效解决不同时期城乡领域的复杂难题,充分展现了党坚持系统观念识大局、谋大业、大作为的气势和胸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目标,并以此为主线合理制定革命不同阶段的城乡关系政策,使城乡工作服务于革命目标。革命初期,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将城市作为开展革命运动的重心,发动了一系列的罢工运动和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但随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攻打城市的失败使党意识到以城市为中心,单纯依靠工人力量无法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进而逐步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路线,将革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地区,依靠农民的力量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大量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现了革命路线向“农村包围城市”的转变,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党以革命目标为总的导向,克服了割裂城乡关系的思想,充分利用城乡革命力量,以农村为革命中心,以城市作为配合,让城乡在互动中服从革命目标的全局,充分体现系统性的革命思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顺利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建立强大的工业国家,党中央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步推进,在“总路线”的全局上妥善处理城乡关系,从政策上引导农村为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提供支持,为我国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并以此为统领,在处理城乡关系中优先推进农村改革,并以农村改革倒逼城市进行改革,通过促进工农互支、城乡互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城乡活力都得到有效的激发,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补全农村发展的短板,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要求“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1],为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发挥城市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支持。可见,党在处理城乡关系过程中始终围绕当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大局,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制定不同历史时期城乡关系发展的路线方针,使城市与乡村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中共同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历史自觉。

(三)现实逻辑:对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的现实回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对新时代的使命任务作出了明确的表述,同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3],把农村工作摆在了新时代使命任务的重要位置,说明解决农村发展难题对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农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为此,党中央提出要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中央强调要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充分利用城市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力资源;
重点强调粮食安全在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各地政府严格落实守住耕地红线的党政责任,建设永久性的高标准农田,推动农业种业振兴,强化农业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支撑,保障种粮农民有稳定收益,确保粮食安全不受破坏;
强调培育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党中央要求,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欠发达地区和脱贫群众从脱贫走向致富的内生动力;
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为乡村打造宜居宜业和美的生活环境;
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范围,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从以上一系列要求可以看出,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城乡关系过程中善于坚持系统观念,从实现当前党的使命任务的全局出发,既促进了城乡互动与融合发展,又明确了当前处理城乡关系的重点和难点,体现了把握全局与局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系统性思维。

坚持系统观念要善于运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以联系与发展的思维应对各种挑战,以全局的眼光进行整体谋划,如此才能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此思想方法为指引,在处理城乡关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善于总结运用好党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城乡关系的宝贵经验,把握好城乡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我国城乡关系健康发展。

(一)在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中探索处理城乡关系的路径

毛泽东曾指出:“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24],“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5]。这其实也是唯物辩证法中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社会内部矛盾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而抓住主要矛盾则是解决社会内部诸多问题的根本方法。这也正是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之所以能够妥善处理好城乡关系,正是得益于依据各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城乡关系工作路线作出的灵活调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6],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我们的主要革命对象。当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十分强大,党需要发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完成革命的任务。而当时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且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民群众的革命愿望非常强烈,可以发展成为革命的同盟军和主力军,加之反革命势力在农村相对薄弱,因此,党决定把革命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建立了革命的工农联盟,共同推动革命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已经被赶出中国,国民党反动派被消灭,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两个矛盾,党把工作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积极促进农业生产,避免工农业比例失衡,并于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的转变表明我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得到解决,而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7]。为解决这一矛盾,自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党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我国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但由于农业生产被放在辅助的地位,出现了工农业、城乡关系的失衡。为此,党中央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28]的要求,加快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同时对重工业发展速度进行控制,使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后,党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确认,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9]是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党中央开启了由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之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吸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此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了较大的满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党中央认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0]。这一矛盾体现在城乡关系上就是城乡发展、工农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民增收困难。为此,党中央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力度,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并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可见,社会主要矛盾始终是党制定城乡关系路线的基本依据,系统观念中的矛盾意识始终是党处理城乡关系中运用的重要维度。

(二)以联系与发展的思维应对城乡关系变化带来的挑战

坚持系统观念要求用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纵观党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这段历程大致可分为城乡割裂、城乡二元分离、城乡二元结构松动、城乡融合发展四个阶段,其中以城乡分离为特征的城乡关系状态居多。这样复杂的城乡关系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可以说,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与党能否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中国革命、改革与建设的胜利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党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指导,灵活运用联系与发展的思维分析不同时期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现象,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看待现实问题,透过历史现象抓住问题本质,把握好社会发展全局与城乡局部的关系,客观系统地解决好我国的城乡关系问题。面对革命战争时期的城乡割裂,党并没有孤立地看待城市或乡村,也没有单纯依赖城市或乡村的革命力量开展革命,而是对城乡割裂甚至对立的矛盾进行深刻的分析,找到矛盾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深知工人与农民都深受其害,都有着强烈的革命愿望,进而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和团结广大农民参加革命,建立起了强大的工农革命武装,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城乡二元分离,党中央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业和农业,紧密联系起来”[31]的方针调整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城乡二元分化的局面。改革开放至今,为对城乡二元结构进行调整,党中央采取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等举措,使城乡关系向着融合发展的趋势发展。可见,党的各项措施无不体现着联系与发展的系统性观念,对推动我国城乡关系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实现价值。

(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为目标制定城乡关系发展路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梦想,也是党在不同时期所开展的工作始终围绕的战略全局,在处理城乡关系方面亦是如此。革命战争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迈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党根据当时城乡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势力分布情况,走出了一条从城市到农村再到城市的城乡关系发展路线,开展工农武装革命,最终夺取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工业极其落后,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扶持大型国有企业发展,引导农业农村为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支持,这样的工作路线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夕,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为社会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这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较大的距离,城乡社会生产力不够活跃,城乡居民生活温饱问题仍未解决,国家综合国力仍有待增强。对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为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激活城乡社会生产的活力,让人民生活得到保障,让国家富起来。当时,由于农村改革已经在部分地方自发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效,党中央决定采取农村带动城市改革的路线,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城乡范围得以全面铺开,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虽然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但后发动力不足,农村社会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之后处理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党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作为城乡工作的基本路线,无论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还是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实施,都以这一路线为指引,发挥着推动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助力我国顺利夺取脱贫攻坚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更为关键的一步。可见,党在制定城乡关系发展路线历史演变过程中,始终坚持全面系统的观念,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为目标,善于把握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体现了良好的系统思维。

回顾中国共产党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城乡关系的历史与成功经验,结合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重要启示。

(一)抓住当前城乡发展的难点问题,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城乡关系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城乡发展政策的主要依据,而社会主要矛盾存在的领域往往就是我们工作推进的难点所在。因此,要处理好城乡关系,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必须抓住当前城乡发展的难点,才能使城乡工作的开展更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实效。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的难点依然在农村,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化规模化程度整体不高,缺乏能带动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差距依然较大;
乡村治理机制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传统文化习俗被解构和淡化;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
常住人口不足,自身发展缺乏主体支撑;
土地存在被污染荒废现象,综合利用率不高;
等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对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十分不利,将严重影响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当前城乡发展必须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只有如此,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当前,虽然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但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却不亚于脱贫攻坚,仍需要将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以更有力的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乡村,保障农民生活富裕富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32]。这为我们准确把握当前城乡发展的难点问题提供了依据。

(二)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推动城乡互动发展

中国共产党用联系与发展的思维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启示我们,只有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引导城乡要素快速流动,激发各相关要素的活力和综合推动作用,推动城乡互动发展,才能解决当前城乡发展的难点问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早在2019年,党中央就提出,要“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33]。说明当前乡村振兴的动能不足,需要大量生产要素的补充,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得以解决。然而,多年来,我国并未建成完善、统一的城乡要素流动和交换市场,城乡要素流动渠道不畅仍相当普遍。例如,没有能力在城市购房的农民难以取得城市户口,无法享受到市民同等的社会福利,致使农民落户城市意愿不强。城市居民欲取得农村户口也受诸多条件限制,不利于人才回流乡村。农村土地管理仍存在“收益率低、流转不畅、征地补偿不高”[34]等现象,不利于土地的流转与综合利用。农民产业贷款门槛高、担保难、额度低、程序烦琐、周期短,筹资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难题。农民对现代信息资源掌握不足,导致不能全面了解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造成产品卖不出去,影响了增产增收。由此可知,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现象并不少见,而这些现象正在制约着乡村获取振兴的新动能。因此,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拓宽城乡要素流通渠道,引导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积极进行良性互动,发挥要素的合力作用;
需要城市各方面的优质生产要素融入农村产业发展,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对农业生产进行改造升级,用现代服务业的运营手段对农村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发挥农业机械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金融贷款和人才资源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紧扣新时代城乡发展的目标要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制定城乡关系发展路线的经验启示我们,任何时候城乡关系发展路线的确定都绕不开当期城乡发展的目标。2019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35]。换言之,新时代城乡发展的目标就是要缩小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当前处理城乡关系的各项工作都需要围绕这一目标开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协调好城乡要素和社会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分配,协调好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彼此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此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大大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与新时代城乡发展的目标仍有很大的距离,“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36]。这意味着城乡之间仍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农村发展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农业产业化发展仍有很大推进空间,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仍有待提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系统性的谋划并加以解决。唯有如此,才能更加深入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让城乡在协调发展中实现平衡,使农业农村实现充分发展,进而达到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目标。

猜你喜欢观念城乡农村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维生素的新观念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7期)2021-01-18城乡涌动创业潮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健康观念治疗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8年3期)2018-04-12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8期)2016-02-28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声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

Tags: 理路   中国共产党   城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