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远程教育环境下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

2023-05-04 20:35:13

□董 娜

(山西开放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2001年,陈玉琨等[1]提出“课程,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总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综合的载体”。教育全过程中的课程不仅是将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技能和本领,更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而当今国际国内社会正是多元价值交织碰撞之时,单纯地依靠传统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需要全面的传导和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全面的布局。在 2016 年 12 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2]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之后,全国高校教育系统开始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走上了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为核心的改革和探索之路。用“课程思政”将教育带回“育人”的原点。

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任何教育形式及教育内容、教学目标都应当履行其育人职责,远程教育也不例外。“一些西方国家目前着重利用网络信息化来加强民主制度输出。他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更隐性、更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新的民主制度输出方式,这就是慕课被一些西方国家大力推广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深层动因”[3]。显然,现代网络技术带来的教育方式变革在向我们传递信息带来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伴随着价值观的输出,而远程教育特点决定了其受众广泛,因此在育人职责上则更加需要给予重视,远程网络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更加不能掉以轻心。

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课程思政由课程和思政两个词组成,各类课程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思政则是课程教育的价值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好学校教育中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是说学校中的每门课程都要在传授知识及技能的同时,紧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任务,实现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完成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价值目标。课程思政要求任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知识讲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

课程思政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理念、新的课程观,多数学者认同其内涵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彰显正确的价值观[4]。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出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 年度)》认为,高校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全育人”工作有序开展,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动高校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深化思政工作改革,建立完善立德树人育人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5]。

近些年,从事教育事业的专家学者纷纷开展了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胡洪彬[6]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四大现实问题,并且提出了课程思政的五大制度路径。李成伟[7]较全面的梳理了国内学术界在课程思政领域方面取得的成果,且分析了这些成果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研究机构,并指出来当前这些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并就此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王学俭等[8]分析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及难点,并就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应对策略。可见,高校各科教师正积极思考、探索和研究课程思政这个课题。

课程思政的本质仍然是以实现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所谓“育人”要先“育德”,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完成育人育才。“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9]。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注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传承、发扬和创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竭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才”“德”兼备的栋梁。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其目的是实现协同育人,使得各类课程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最终完成“育人”使命,能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让中国特色的教育真正实现知识体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处于“两张皮”的状态,而是将两者辩证的有机统一起来,让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于教师的每一堂课,始终伴随着学生的价值体系养成。

课程思政要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进行多元的统一,事实上意味着教育结构要发生变化,课程思政是将以往割裂的三者重新进行了统一,不同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程思政要不着痕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知识传授的课堂,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教学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解决其心灵困惑,帮助学生在人生际遇中正确解决各种问题,除了学习之外,学生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等都会被引导和影响,触及学生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积极引导。此外,课程思政也要求向学生传授普遍的、客观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性认知能力和水平,以促进其默会知识的提升和转化[10]。任课教师要通过深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等与各类课程原有的知识相融合,从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的首要特点是“育德于课”[8]。立德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建设内容,课程思政就是通过课程这一载体,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单一的“学问之师”,更是“品行之师”。新时代的教师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之栋梁,而这样的人才培养首要条件就是“德”。育德于课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任务宽泛化,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而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职责,每一位教师在“授业”和“解惑”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传道”这一重任。

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课程思政并不需要系统全面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而是要求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各类课程,更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灌输,让每一门课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领导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等。这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单单需要不断扩充专业知识,更要不断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自觉将知识教育和道德品格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进行巧妙的融合。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讲授考核都是针对专业知识方面。而课程思政教育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重视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运用思政的方法论、立场、观点,把思政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理想效果,使专业课和思政课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的两方面的能力。要尽到立德树人、承担使命的职责,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共同发力,两者互相补充。在普及知识来提高学生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水平的同时,去引领学生发现知识本身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这就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有能力去深入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能做到从价值引领的角度去看待科学知识,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所以新时代的教师任重道远,自身要求被不断提高,不仅要把自己的讲授的专业知识吃透,还要将知识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了然于胸。每一位老师要从更广阔的视域去认识德育,把握好“人才培养辩证法”,打破壁垒,摒弃偏见,不能将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两张皮”。

与传统教育相比,远程教育具有独有的特征:“1.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 2.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 3.有组织的系统工程; 4.自学为主,助学为辅; 5.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11]

作为其他教育形式的补充,远程教育学习者及其学习行为都有其个性化特点。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想学习的内容,灵活的学习方式使得远程教育人数众多,所以从事远程教育的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而远程教育因其鲜明的特征,所以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并不能照抄普通高等学校,必然要进行一些改变和创新,才能更适应以网络教育为主的远程教育。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沟通和交流,需要学习普通高等学校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合理转化到远程教育的课程思政教育中。作为山西开放大学的老师,必须首先考虑给学生提供足够优质的资源,所以要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呈现出与课程内容相品配的视频、动画、音频、图表、文字等多种元素相结合的可视化高质量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现代技术和先进通讯手段尽可能地提高学生获得学习优质资源的途径,为学生提供便利通道和易上手的学习方式。优质资源的可视化和随时获得性更符合远程教育学生的需求,更能保障在职学生利用业余有限时间来获取有用且实用的知识。现代远程教育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自觉转换角色,转变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如何提高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以适应新时代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设定。

远程教育的独特性不允许其课程思政照搬普通高校的经验,而是需要在借鉴和参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远程教育环境和教育实施对象的独特性。普通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可以通过面授课程和课程实践等来实现,而远程教育以网络教育为主,学生主要是自学,极为有限的面授课也主要用来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所以远程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现仍要依赖学习资源建设,课程思政设计也在资源中体现,现在多使用的是视频、微课等传递课程思政元素,力求能润物细无声地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此外,近年来越来越被重视的师生互动讨论和答疑也是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与学生的实时和非实时的互动交流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远程教育的特点是师生时空分离,所以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课程思政设计要以吸引学生为前提,切忌纯理论的堆积和说教,创设隐性环境,从情感输入、习惯促成等方面入手,要有的放矢的在无形中完成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导向。就像所有专业知识的习得一样,要遵循深入浅出的规律,教师要将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和简化,由易到难的去引导学生,以学生的主观感受为主,从教学设计入手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巧妙引导,隐性嵌入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力量。远程教育学习的主体多为在职学员,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员在工作中更好地遵守工作纪律和职业规则,提高其职业素养,并且及时端正工作态度、纠正其在工作和生活中原本自以为然的错误观念。所以远程教育从业者切不可忽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一定要在大思政的格局下开展专业知识传授,达到知识教育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来贯穿其中,远程教育以自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中,必然要求课程教师更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课程思政的呈现依赖于课程资源的建设,在设计微课、课程视频资源,以及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比如课程答疑讨论等时要润物细无声地传递正确价值导向。

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使得专业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再完全分割,科学素养和道德教育达到了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嵌入专业课程体系,教育不再只侧重于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而是要求学生在重视知识获得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程思政要求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出有较高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的人才,且要潜移默化地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这对于远程教育课程的承担者并非易如反掌,要求远程教育实施者不但自身道德素养要高且要有敏感的政治觉悟,能科学而自觉地提炼出课程的思政元素,比如爱国主义情怀、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文化自信、时代责任、历史使命等,既贴合课程本身,不显得生搬硬套,且要有亲和性和趣味性,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Tags: 探析   远程教育   内涵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