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制备高活性纳米零价铁的甘露醇改性机理

2023-05-06 16:30:12

贺玉婷, 牛慧斌, 张兆年, 张 静, 付桂荣, 陈春城, 黄应平, 方艳芬,

(1. 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 宜昌 443002;

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宜昌 443002;
3.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北京 100190;

4.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宜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宜昌 443005)

纳米零价铁(Nano zero-valent iron, nZVI)是指平均粒径小于200 nm的球形铁单质[1], 因其具有制备成本低、 反应活性高、 易于进行表面改性和对催化条件要求低[2,3]等特点, 被广泛用于去除水中的重金属[4~6]、 硝酸盐[7]、 有毒染料[8]、 抗生素[9]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10]. 但nZVI因存在易被氧化、 磁化团聚[11]等缺陷, 使其化学活性大幅度降低, 是目前限制其应用的瓶颈之一[12,13]. 因此, 同时提高nZVI的抗氧化能力和在水中的分散性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所在.

通过控制nZVI纳米尺寸、 在Fe0表面进行基团改性等途径能有效提高nZVI反应活性. 如, 将nZVI负载到多孔载体表面[14]或使用表面活性剂[15,16]及聚合高分子[17~19]对nZVI进行改性, 使nZVI的分散性和反应活性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然而, 这些表面活性剂和大分子化合物价格昂贵、 易带来二次污染、 不利于大规模生产. 而小分子乙二醇可通过其还原作用削弱Fe0表面的氧化层, 从而加速还原水体中的六价铬[20]. 同时发现乙二醇中只有一端的—OH可以与nZVI表面发生单齿配位, 使nZVI表面形成一层乙二醇分子, 在有氧条件下被乙二醇保护的nZVI不易被氧化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21]. 甘露醇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和生物体内的小分子糖醇, 因具有廉价、 无毒等优点被作为利尿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22]. 同时, 前期研究[23]发现甘露醇上的—OH能与Bi3+络合, 生成具有高催化活性的溴氧化铋催化剂. 以上研究说明, 醇羟基能够与Fe原子形成配位作用, 提高纳米颗粒的抗氧化能力和分散性. 此外, Gawali等[24]利用甘露醇上的—OH与Fe3+络合, 成功实现将甘露醇原位涂覆在Fe2O3表面. 因此, 推测甘露醇也能原位修饰Fe0颗粒, 所形成的甘露醇膜将有助于同时提高nZVI的抗氧化能力和分散性能. 目前, 采用甘露醇来制备nZVI尚未见报道, 其改性机理也需深入研究.

本文采用乙醇、 乙二醇、 赤藓糖醇、 甘露醇和山梨醇5种多羟基烷醇作为改性剂制备nZVI, 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 MC-LR)为降解底物, 比较了5种醇对nZVI表面氧化性和分散性的影响, 重点研究了甘露醇对nZVI的改性机制, 为丰富nZVI醇改性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制备高纯度nZVI提供了新思路.

1.1 试剂与仪器

六水合三氯化铁(FeCl3·6H2O)、 乙二醇(C2H6O2)、 硫酸(H2SO4)、 盐酸(HCl)和磷酸(H3PO4)均为分析纯, 购自天津市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三氟乙酸(TFA, 纯度≥99.5%)、 甲醇(MeOH, 纯度99.9%)、 钨酸钠(纯度99.5%)、 三氯化钛(TiCl3, 分析纯)和二氯化锡(SnCl2, 分析纯)购自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甘露醇和赤藓糖醇(分析纯)购自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硼氢化钠(NaBH4, 分析纯)购自北京伊诺凯科技有限公司;

无水乙醇(分析纯)购自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重铬酸钾(K2Cr2O7, 纯度≥99.8%)购自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山梨醇(分析纯)购自上海化工厂;

MC-LR(纯度≥95%)购自伊普瑞斯科技有限公司;

二苯胺磺酸钠(分析纯)购自天津市北联精细化学品开发有限公司;

实验用水均为反渗透水(RO).

E269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美国Waters公司;

Zetasizer Nano型系列Zeta电位仪, 英国Malvern公司;

JW-BK 112型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 JWGB(中国)公司;

IS5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美国Nicolet公司;

U-30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日本Hitachi公司;

CX31型生物显微镜, 日本Olympus公司;

D/max 2500型X射线衍射仪(XRD), 日本Rigaku公司;

SCALAB 250Xi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

JSM-7500F型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JEOL F200型场发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日本JEOL公司;

Oxford Instruments X-Max80型能谱仪(EDS), 牛津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1.2 实验过程

1.2.1 改性nZVI的制备 通过硼氢化钠液相还原法制备nZVI[25]. 将FeCl3·6H2O粉末(4.84 g, 17.91mmol)溶于50 mL 0.60 mol/L的乙醇溶液中, 记为液体A, 将液体A转移至三颈烧瓶中. 将NaBH4(6.12 g, 0.16 mol)溶于100 mL水中, 记为液体B. 在氮气氛围下, 将液体B逐滴滴加到液体A中. 反应结束后, 真空抽滤分离沉淀物, 并用无水乙醇洗涤数次, 在60 ℃真空下干燥12 h, 即可获得改性后的nZVI, 命名为nZVI-EA. 采用相同方法, 使用相同摩尔浓度的乙二醇、 赤藓糖醇、 甘露醇和山梨醇水溶液对nZVI进行改性, 将制备得到的样品分别命名nZVI-EG, nZVI-ER, nZVI-M和nZVI-S. 未加入改性剂制备的样品命名为nZVI0.

1.2.2 nZVI中总铁含量测定 利用重铬酸钾滴定法[26]测定总铁含量. 将0.10 g样品放于250 mL锥形瓶中, 加入10 mL浓HCl, 加热使其溶解. 趁热滴加50 g/L SnCl2溶液至试液呈浅黄色, 加入4滴钨酸钠溶液和60 mL水后, 滴加15 g/L TiCl3溶液至溶液呈浅蓝色, 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 滴加K2Cr2O7溶液至蓝色刚刚消失. 将上述溶液加水稀释至150 mL, 加15 mL硫酸/磷酸混合溶液(VH2SO4/VH3PO4=1∶1), 再加入5滴或6滴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 立即用0.017 mol/L 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 溶液呈稳定的紫色即为滴定终点. 通过下式计算总铁的百分含量(w, %, 质量分数):

式中:cK2Cr2O7(mol/L)为K2Cr2O7标准溶液浓度;
VK2Cr2O7(mL)为滴定所消耗的K2Cr2O7标准溶液的体积;
MFe为Fe的相对分子质量;
m(g)为样品质量.

1.2.3 nZVI降解活性的测定 在氮气条件下向10 mL 2 mg/L的 MC-LR溶液中加入10 mg nZVI, 开始反应, 反应间隔一定时间取500 μL溶液放于离心管中, 使用孔径为0.22 μm的滤膜过滤, 取上层清液,通过配置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MC-LR的浓度. 分析测试条件如下:
Water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 粒径10 μm), 流动相为MeOH/0.05% TFA(体积比60∶40), 流速为0.8 mL/min, 检测温度为35 ℃, 紫外检测波长为238 nm. MC-LR的保留时间为8.2 min. 通过下面公式分别求得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kobs)和nZVI表面积校正特征速率常数(kSA)值:

式中:kobs(min-1)为拟合准一级动力学常数, 通过对动力学数据进行准一级动力学拟合获得;
c0和ct(mol/L)分别为MC-LR的初始浓度和瞬时浓度;
kSA(L·m-2·min-1)为表面积校正的特征速率常数;
S(m2/g)为BET比表面积;
ρ(g/L)为nZVI的质量浓度.

1.2.4 nZVI制备过程的分步观察 使用毛细管将0.60 mol/L的甘露醇、 0.36 mol/L的FeCl3·6H2O、 甘露醇(0.60 mol/L)和FeCl3·6H2O(0.36 mol/L)混合均匀的溶液以及向上述混合溶液中加入NaBH4后得到的溶液点至载玻片上, 在60 ℃真空条件下干燥2 h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将甘露醇换成山梨醇, 重复上述实验操作.

1.2.5 Fe3+-甘露醇/山梨醇络合物的形成 称取FeCl3·6H2O(2.42 g, 8.95 mmol)分别溶于0.60 mol/L(25 mL)的甘露醇和山梨醇水溶液中, 经过冷冻干燥后得到黏稠状固体,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采集其红外光谱数据. 此外, 测定Fe3+、 Fe3+-甘露醇和Fe3+-山梨醇水溶液的UV-Vis光谱和电导率.

2.1 不同醇改性nZVI对MC-LR的去除性能

通过nZVI0, nZVI-EA, nZVI-EG, nZVI-ER, nZVI-M和nZVI-S对水中MC-LR的降解曲线[图1(A)]和降解表观速率常数[图1(B)]可知. 当不加入nZVI时, 只有13.9%的MC-LR发生降解. nZVI0,nZVI-EA, nZVI-EG, nZVI-ER, nZVI-M和nZVI-S对MC-LR的降解率分别为25.2%, 40.6%, 30.9%,38.9%, 81.7%和62.6%[图1(A)], 它们的降解kobs分别为1.14×10-3, 1.51×10-3, 1.63×10-3, 1.58×10-3, 6.75×10-3和3.84×10-3min-1[图1(B)]. 它们的kSA分别为1.30×10-5, 2.03×10-5, 4.14×10-5, 5.63×10-6, 79.35×10-5和8.55×10-5L·m-2·min-1. 结果表明, 随着醇羟基数量的增加, 改性的nZVI对MC-LR的降解活性也相应提高. 其中, nZVI-M去除MC-LR的效果最好, 说明其还原活性最高.

Fig.1 Degradation kinetics of MC-LR by alcohol modified nZVI(A) and reaction kinetics of MC-LR degradation(B)

由文献[27]得知, 表面电荷决定了nZVI在水中的稳定性和分散性, 根据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28]可知,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 说明nZVI的稳定性和分散性越好. nZVI-EA,nZVI-EG, nZVI-ER, nZVI-M和nZVI-S的Zeta电位绝对值分别为15.2, 24.7, 22.4, 30.3和11.2 mV(表1), 总体呈现增大的趋势, nZVI-M的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30.3 mV). 表明随着醇羟基数目的增加, 改性后的nZVI分散性也随着增强. 其中, nZVI-M在水中具有最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与降解动力学结果一致(图1).

Table 1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lkanol modified nZVI

2.2 改性nZVI材料的表征

EDS(表1)实验结果显示, O元素在nZVI0, nZVI-EA, nZVI-EG, nZVI-ER, nZVI-M和nZVI-S表面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4.85%, 34.55%, 17.10%, 13.98%, 10.60%和35.58%, 呈现递减趋势. 而Fe元素在nZVI0, nZVI-EA, nZVI-EG, nZVI-ER, nZVI-M和nZVI-S表面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4.92%, 65.09%,82.72%, 84.34%, 89.21%和63.64%, 呈现递增趋势. 说明随着醇羟基数目的增多, nZVI表面的氧化物越少, 这也意味着醇改性剂能有效地抑制nZVI表面氧化. 为了验证这一推测, 对上述材料的总铁含量进行了测定, 发现nZVI0, nZVI-EA, nZVI-EG, nZVI-ER, nZVI-M和nZVI-S的总铁含量(wFe)分别为19.4%, 74.1%, 76.5%, 66.7%, 83.5%和79.6%, 总体呈增加趋势, 与EDS结果一致. nZVI0,nZVI-EA, nZVI-EG, nZVI-ER, nZVI-M和nZVI-S的比表面积分别为87.54, 74.54, 39.34, 28.06, 8.51和44.94 m2/g(表1), 总体呈减少趋势, 这是因为nZVI表面氧化后所形成的铁氧化物层壳会使其比表面积增大[20]. 综上所述, 随着醇羟基数目的增多, 改性得到的nZVI抗氧化能力增强, Fe0纯度增高.

2.3 甘露醇改性机理

在几种醇改性的nZVI中, 甘露醇改性得到的nZVI-M具有最佳抗氧化能力和分散性. 但是, 具有相同羟基个数和碳原子数的甘露醇和山梨醇改性的nZVI在Zeta电位、 总铁含量、 比表面积和表面积校正特征速率常数等方面却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深入探讨甘露醇对nZVI的改性机制, 以山梨醇改性的nZVI-S为对照, 系统地分析了nZVI-M样品的形貌、 组成和制备过程.

2.3.1 材料表征 图2(A)为两种nZVI样品的XRD谱图. 可以看出, nZVI-M和nZVI-S均在2θ=44.7°处有Fe0(110)晶面的特征峰, 说明这两个样品的主要成分均为Fe0(JCPDS No.06-0696). nZVI-M在2θ=30.36°, 66.4°和74.6°处有微弱Fe3O4杂质峰(JCPDS No.75-0449), 而nZVI-S样品在2θ=30.36°,35.76°, 57.51°和63.17°处却存在明显的Fe3O4杂质峰(JCPDS No.75-0449), 这说明相对于nZVI-S,nZVI-M表面存在少量的铁氧化物. 图2(C)和(D)分别为nZVI-M和nZVI-S的SEM照片. 可以看出, 相较于表面粗糙、 呈块状的nZVI-S来说, nZVI-M样品为表面光滑的球链状颗粒. 此外, 从EDS-mapping图谱可以发现, 两个样品表面都均匀分布着C, Fe和O元素(见本文支持信息图S1和图S2). 由nZVI-M样品的HRTEM照片可以看出, nZVI-M链状颗粒的粒径约为100~200 nm[图2(E)], 除了存在Fe0(110)(d=0.202 nm)外, 其表面还有少量铁氧化物[图2(F)]. 此外, 经过FTIR[图2(B)]分析, 发现nZVI-S样品在554 cm-1处有Fe—O的伸缩振动峰[29,30]. 从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到nZVI-S表面存在铁氧化物, 进一步说明nZVI-M的抗氧化能力远高于nZVI-S, 与XRD的表征结果一致. 在红外谱图中, nZVI-M表面存在甘露醇的C—OH伸缩振动峰(1076 cm-1)及C—O的特征吸收峰(963和860 cm-1);

在998, 937, 868和667 cm-1处的峰为山梨醇的C—O特征吸收峰[31]. 通过甘露醇和山梨醇改性的nZVI均具有对应醇的特征峰, 说明醇表面改性成功.

Fig.2 XRD patterns(A) and FTIR spectra(B) of nZVI, SEM images of nZVI-M(C) and nZVI-S(D),TEM images of nZVI-M(E, F)

2.3.2 甘露醇对nZVI的包膜作用 为了揭示甘露醇在制备高活性nZVI过程中发挥的表面改性机制,采用光学显微镜对nZVI-M和nZVI-S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 如图3所示. Process 1为nZVI-M的形成过程, 发现甘露醇呈现为细长针状形, Fe3+以黄色絮状物出现, 将二者水溶液混合后发现甘露醇针状物向周围伸展, 由细长的针状变为“蝉翼”状. 再加入NaBH4溶液后, 有明显的黑色颗粒生成, 该黑色颗粒周围有明显的“蝉翼”状晶体存在, 说明Fe0表面有大量甘露醇晶体簇形成.

Fig.3 Synthetic step diagram of nZVI under different solvent conditions

在山梨醇体系(Process 2)中, 将山梨醇水溶液与Fe3+混合后只能观察到少量透明球状物. 向两者混合液中加入NaBH4溶液后仅有少量黑色颗粒生成, 并未发生明显的形状变化. 两者形态上的差异证明Fe3+与甘露醇可能形成了较强的络合.

为了进一步证明上述结果, 采用XPS技术对nZVI-M和nZVI-S的表面价态进行了分析. 图4(A)为nZVI-M与nZVI-S样品的XPS全谱图, 证实nZVI-M和nZVI-S中C, O和Fe的存在. 从Fe2p的XPS谱图可知, nZVI-S样品在711, 713.3和725 eV附近都存在明显电子结合能峰[图4(B)], 分别归属为Fe3O4中Fe2p3/2和Fe2p1/2的电子结合能峰[32], 这进一步证实了nZVI-S表面有铁氧化物存在. 而nZVI-M样品中Fe2p电子能谱与nZVI-S相类似, 但多了一个位于706.4 eV处的电子结合能峰, 此峰可归属为Fe0的电子结合能峰[29], 说明经过甘露醇改性后, nZVI-M表面Fe0没有被全部氧化而是直接暴露在表面, 这可能与被固定在Fe0表面的甘露醇分子有关. 此外, 通过对C1s光谱进行峰拟合[图4(C)], 在285和286.6 eV附近处发现2个C1s峰, 可归属为—CHx或醇(C—OH), 这与甘露醇和山梨醇的分子结构非常吻合[33],结合FTIR分析, 这意味着nZVI表面形成了醇分子包膜层. 然而, 与nZVI-S相比, nZVI-M表面C-OH峰的峰面积所占百分数比(69.2%)要明显大于nZVI-S(36.5%)(表2), 说明在改性的过程中, 甘露醇分子可能更多地被固定在了nZVI表面. 图4(D)为O1s的XPS谱图, 可以看出, 两种nZVI样品的O1sXPS谱图均可分解为530, 531和532.5 eV这3个电子结合能峰, 可分别对应为Fe3O4, Fe—O—H和H2O的特征峰[29,32]. 但nZVI-M表面Fe—O—H峰的峰面积所占百分数(77.3%)要大于nZVI-S(51.6%), 说明nZVI-M表面的Fe离子与甘露醇上的—OH形成了配位键. 同时, nZVI-M表面H2O和Fe3O4峰的峰面积所占百分数(22.7%)要明显小于nZVI-S(48.4%), 说明甘露醇分子能够有效阻止了nZVI与空气中水的直接接触, 这无疑增强了nZVI-M的抗氧化能力. 基于以上结果, 证明在甘露醇改性过程中nZVI表面的Fe离子可能与甘露醇上的—OH形成了配位键, 使得甘露醇分子被包裹在其表面, 从而减缓了Fe0的氧化.

Fig.4 XPS spectra of survey(A) and Fe2p(B), C1s(C), O1s(D) of nZVI sample

Table 2 Gaussian decomposition results of C1s, O1s electrons in nZVI-M and nZVI-S

Table 3 Fe3+-ligand conductivity and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

2.3.3 甘露醇和Fe3+的络合作用 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猜测, 对甘露醇和Fe3+的络合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首先电导率可用来衡量水体中带电荷的金属离子数目多少, 在相同条件下可电离的离子数目越多, 其电导率就越高. 对Fe3+-甘露醇和Fe3+-山梨醇水溶液进行了电导率测定, 结果见表3. Fe3+-H2O体系的电导率是15.85×103μS/cm, 加入山梨醇后电导率(15.31×103μS/cm)变化不大, 而在Fe3+-H2O体系中加入甘露醇后电导率(14.65×103μS/cm)显著下降, 说明甘露醇被Fe3+络合后导致可游离的Fe3+数目显著降低, 而山梨醇对Fe3+的络合作用甚微. 此外, 选取了Fe3+为探针, 探讨其与醇的配位情况. 对冷冻干燥后的Fe3+-山梨醇和Fe3+-甘露醇样品进行红外吸收光谱测定, 结果如图5(A)所示. Fe3+-甘露醇样品在1067, 1017, 965, 930和880 cm-1处为甘露醇的C—O的特征吸收峰, 556 cm-1处为Fe—O伸缩振动峰[34];

Fe3+-山梨醇样品在1067和869 cm-1处可归属为山梨醇C—O特征吸收峰;

在841和690 cm-1处为FeCl3·6H2O的Cl-特征峰[35]. 相对于Fe3+-H2O和Fe3+-山梨醇, Fe3+-甘露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Fe—O峰, 说明甘露醇的羟基与Fe发生了较强的络合作用. 对3种样品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图5(B)], 发现Fe3+-H2O、 Fe3+-甘露醇和Fe3+-山梨醇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分别为294, 284和294 nm.其中Fe3+-甘露醇的λmax从294 nm蓝移至284 nm, 进一步说明甘露醇与Fe3+存在着更强的络合作用.

Fig.5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A) and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B) of mannitol/sorbitol-Fe3+aqueous solution

为了深入探讨甘露醇和山梨醇改性的nZVI性能差别大的原因, 测定了甘露醇和山梨醇的旋光度.旋光性大小表示有机分子在空间构型上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非对称分子中各基团的可极化度大小、 排布方向和排列顺序[36]. 通过对甘露醇和山梨醇旋光度的测定发现, 相较于山梨醇的旋光值(0.189), 甘露醇旋光值只有0.05, 意味着甘露醇和山梨醇上羟基基团的空间构型存在较大差异. Moorthi等[37]报道了甘露醇上各个氧原子的负电位区域, 结果发现, O1, O2, O5位点以及O1, O3位点之间形成了富电子区域, 说明O上p轨道容易发生π电子的离域. 由于甘露醇上共轭π电子的离域作用, 这些O位点间的电子易于发生跃迁与Fe3+有较强的配位作用. 同时, O3, O4和O5, O6位点之间也能形成负电位[图6(A2)和(A3)]. 因此, 这些离域化的O位点上的电子易跃迁到Fe3d轨道, 说明甘露醇和Fe离子确实具有良好的配位作用. 与甘露醇中呈“锯齿状”分布的六羟基不同[图6(A3)], 山梨醇上羟基主要呈“两极”分布[图6(B3)], O位点之间较难形成负电位, 因此山梨醇上氧原子的电子难以发生离域, 不易与Fe进行良好的配位.

Fig.6 Molecular formula(A1, B1), ball and stick(A2, B2), scale model(A3, B3) of mannitol(A1—A3)and sorbitol(B1—B3)

通过硼氢化钠液相还原法合成了包括甘露醇在内的5种多羟基烷醇改性的nZVI, 发现随着醇改性剂羟基数目的增多, nZVI抗氧化能力和分散性随之增加. 其中, nZVI-M同时具有最佳抗氧化能力和分散性.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nZVI-M的制备过程, 发现形成了以Fe0为中心的甘露醇晶体簇, 这意味着Fe0表面形成了甘露醇分子包膜层, 提高了nZVI的抗氧化能力和在水中的分散性, 大大增强了nZVI对MC-LR的去除性能. 这是因为甘露醇呈“锯齿状”分布的羟基能形成富电子区域, 其O上p轨道容易发生电子离域与Fe形成较强的配位作用. 本研究将为利用醇羟基配位作用得到纯度高、 分散性好的nZVI提供一种新思路.

支持信息见http://www.cjcu.jlu.edu.cn/CN/10.7503/cjcu20220470.

猜你喜欢山梨醇分散性甘露醇非均相催化法制备异山梨醇的研究现状石油化工(2021年9期)2021-10-18肢伤一方加减联合甘露醇治疗早期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观察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5期)2021-06-09纤维素制备异山梨醇研究进展*新能源进展(2021年1期)2021-03-02搅拌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24期)2021-02-12土体分散性综合判别方法探讨*工程地质学报(2020年3期)2020-07-07异山梨醇提纯及未知杂质结构研究化工设计通讯(2020年5期)2020-01-12sPS/PBA-aPS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分散性研究中国塑料(2016年4期)2016-06-27山梨醇类成核剂对改性聚丙烯发泡性能的影响中国塑料(2016年5期)2016-04-16冬虫夏草甘露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药用菌(2016年6期)2016-03-01一种高分散性的废旧氟橡胶胶粉的制备方法橡胶工业(2015年8期)2015-02-23

Tags: 甘露醇   制备   改性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