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双“共同”协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05-06 16:40:18

晏月平,张舒贤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秉承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这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4页。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而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多位国家领导人对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符合时代与中国国情的回答,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1953年,毛泽东提出了“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3)《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2页。主要针对的是我国农民的发展与共同富裕问题。在如何实现国家富强的问题上,毛泽东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0页。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第696页。1985年,邓小平提出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之后在1992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各民族繁荣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既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发展进步所实现的动态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不可分,且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

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共同富裕的双“共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基于历史过程,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所提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要求“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8)《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人民日报》2022年11月4日。这个合力需要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即需要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才能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从而满足全体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协力表明了共同努力的意思,(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449页。齐心协力即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10)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汉语成语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43页。这里的“协力”是指思想认识一致,为了一个目标彼此共同努力。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作为其共同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在新时代中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性成果之一。中国梦的实现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是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协调推进的,而不是单向度的现代化。正是基于此,党坚持在研究与实践、改革与开放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通过促进共同富裕,更好地激活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激活各族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使中华民族成为牢不可破的共同体。”(11)殷玉平:《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光明日报》2022年5月16日。双“共同”协力推进,既有助于尽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实现该目标的必然条件与必要基础。

(一)生成机理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早在尧舜时期,中国境内“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萸、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12)司马迁:《史记·本纪》,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第16页。各民族经过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由梁启超在1902年(13)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页。提出,随后经过不断的引申和发展,中华民族成为了一种强烈的自觉表达,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也表明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近代以来,内忧外患不断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方向:增强共同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从内心思想到行动上引导各族群众。在时间维度上,共有的历史记忆让各民族成员更清楚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更珍惜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清楚民族团结的作用。在思想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立起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经济生活,形成各民族在经济上的互惠,更有助于加深思想的认识和认同。在行动上,则要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4)董 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发展经济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15)卢成观,李文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理论导刊》2020年第3期。以此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策层面上,应坚持和完善民族政策(16)郝子涵,张宝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年第6期。和民族宗教政策。(17)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动态的,是思想和行动保持一致。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时间效应长期累加的结果,旨在使各民族形成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与智慧。(18)阿不来提·托合提:《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理论周刊》,2022年8月16日。

2.共同富裕的最终方向:全面共享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9)《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实现有效路径主要是三次分配,即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以效率优先,注重起点公平,形成收入分配差异。二次分配通过税收、社会保险、转移支付等政策对个人收入再分配进行调整。三次分配是富人主动将财富用于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以促进收入分配更趋于合理。自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后,“三次分配”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体系层面,构建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鼓励高收入群体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尽快扩大全社会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

首先,我国在前期做大蛋糕阶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依据世界银行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收入划分标准判断,(20)这里借用世界银行根据各经济体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对世界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组为依据,划分标准来源于世界银行官方网站,https://datahelpdesk.worldbank.org/knowledgebase/articles/378834-how-does-the-world-bank-classify-countries,其中:2000年,<=755美元为低收入行列、756~299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行列、2996~9265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行列、>9265美元为高收入行列;
2010年,<=1005美元为低收入行列、1006~397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行列、3976~12275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行列、>12275美元为高收入行列;
2020年,<=1045美元为低收入行列、1046~409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行列、4096~12695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行列、>12695美元为高收入行列。这里仅涉及大陆地区31个省份,由于数据原因未纳入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分省份来看,2000~2020年,我国各省份国民收入都往上跨越了一个甚至两个阶段,2000年时,我国仅有上海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阶段;
2020年时,全国31个省份均超过了中等收入偏上的最低线。2010年之前,我国没有1个省市人均国民收入进入高收入阶段行列,而截止2020年,已有7个省市进入了高收入行列(见表1)。但同时,我国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严峻,属于高收入行列的省份均为东部沿海省份,中等偏上收入的省份中,处在末尾的大部分为民族地区。(21)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0个省份,民族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西藏、青海、贵州和云南8个省份。数据来源于2001年、2011年和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表1:2000~2020年中国各省份人均收入所处发展阶段

续表

其次,随着社会财富蛋糕不断做大,我国已经进入到切好并分配好蛋糕的阶段。该阶段在宏观层面要解决地区、城乡、区域、行业等收入差距与发展不均衡问题,既要讲究公平还要讲究切分效益,是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阶段。即要注重如何平等分配与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使各族人民都能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在收获经济发展红利进程中,让市场主体和每位公民都公平享有发展机会,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实现勤劳致富,要让弱势群体也受益,能实现普遍富裕。

最后,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足,还应包括精神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能只强调物质层面而忽视精神层面的富裕,应将二者全面结合起来,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各民族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富裕,使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共同性,共同富裕实现了全面共享发展。共同性凝聚着各民族的力量,全面共享发展则进一步增强了共同性,使各民族成员能够方向和步调一致地一起实现中国梦。从发展的角度看,首先要解决好物质富裕问题,让每一个民族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全面共享发展;
在精神层面上则需要各民族增强共同性,实现全面共享发展,才能坚定地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内在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是根据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五个并存”(2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https://www.neac.gov.cn/seac/xxgk/201506/1073901.shtml。的阶段性特征等因素,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2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https://www.neac.gov.cn/seac/xxgk/201506/1073901.shtml。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24)《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为了增进各民族的五个认同意识,促进各民族建立起更紧密的民族联系,保持良性互动,深层次认同彼此,以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共同富裕是为了消除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实现富裕。而只有实现每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富裕,才能实现全体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的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始终将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和协同发展贯穿在其中,由此也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要求。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凝聚各民族群众力量,以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不利因素;
共同富裕可实现各族群众物质与精神的双富裕,解决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推动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由此,双“共同”合力推动凝心聚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互构逻辑

双“共同”反映的是一种有机的整体观,强调共同体(25)关于共同体问题的论述,参见[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内部的各部分有机联系起来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这种整体观的引领下为了实现中国梦所提出的,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步发展,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坚持与发展。(26)陈振东,普布次仁:《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逻辑》,《民族论坛》2022年第1期。

实质性地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多地惠及全国各族人民,体现着“共同”,并体现着物质丰富、精神富足与生活宽裕程度的“富裕”,应当说,共同富裕是党在全方位考虑民族差异的前提下,秉承共同富裕理论,实施发展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发展与繁荣的科学顶层设计战略布局。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价值根基,难以支持各民族实现彼此认同和共同富裕;
而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之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中的重要体现。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没有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结构可能是松软的,整体意识可能是离散的。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共同富裕方向一致、目的一致,且互构逻辑,双“共同”协力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双“共同”协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具体实践与发展道路上,首先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原则,坚持全面系统发展,打牢中华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础;
其次要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民族复兴注入活力与生命力;
最后,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并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坚持全面系统发展,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

我国的发展是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在全力推动各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双富裕道路上,全面系统推进的过程。第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靠高质量发展,(27)逄锦聚:《科学把握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中国经济评论》2022年第2期。高质量发展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第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提供指导和帮助,重点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缩小中西部、老少边等地区差距,以推动欠发达地区共同富裕渐进覆盖。第三,推动共建共享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28)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页。可见,共建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过程,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发展理念新突破,是要让各民族成员共享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成果。

(二)推动“两文明”与“三交”建设,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劲推动力

我国的高质量发展不只局限经济建设领域,而是要实现政治与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全面高质量发展。为此,要重视“两文明”建设,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两者合力是推动各民族繁荣富裕、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与此同时,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推动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进而形成更深层次的交融,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互嵌格局;
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3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观点)》,《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4日。宣传教育。

(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党的重大政治命题,该命题与论断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31)冯 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红旗文稿》2022年第7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政治信仰力量。从政治心理学角度而言,政治信仰是政治与信仰的融合,它包括社会个体对确认的政治终极价值体系和理论学说的信奉,以及成为个体政治生活的精神支撑体系;
社会和国家政治治理过程中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能够推进政治与信仰的融合。二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32)《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民观点)——深入学习领会“十个明确”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人民日报》2022年3月24日。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牢牢把握全面领导的实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组织和带领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系统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活力。三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政治力量。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始终恪守人民群众利益至上准则,始终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所言:“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3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从而可以不断延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应持续推进双“共同”的双融合、双达标,营造社会经济发展事业共建共享与民族团结进步双赢的局面,深层次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维度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永恒坐标,在发展各民族经济、持续推动各民族实现融合发展的同时,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各族人民心里,保持与发挥石榴籽效应,凝聚与增强中国力量,在深刻而复杂的环境与现实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共同体中华民族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共同体的战斗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0年6期)2020-09-11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Tags: 协力   中华民族   路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