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求是、发展、创新——“高校图书馆榜样馆长”李景文先生访谈

2023-05-06 17:40:09

李娜娜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李景文(1958— ),河南灵宝人,原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景文教授在河南大学图书馆服务30多年,其间带领河南大学图书馆多次获得国家级的荣誉称号和奖励。2021年,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40周年之际,李景文教授被授予“高校图书馆榜样馆长”称号。为了解李景文教授在河南大学图书馆工作的经历,特别是担任图书馆馆长期间的酸甜苦辣,2022年2月18日,笔者对李景文教授进行了访谈,内容如下。

李娜娜:李教授,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感谢您工作期间为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祝贺您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40周年之际荣获“高校图书馆榜样馆长”称号。回顾您在河南大学图书馆工作的那些年,可否分享一下您的图书馆工作经历、您的图书馆业务和管理、您对当下图书馆现状的分析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李景文:好的,谢谢你们!那就先谈一下在河南大学图书馆的经历。

1985年8月,我从河南省洛宁师范学校调回河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最初被安排在梁遗全主任负责的参考咨询部,参与文献检索课教学和《东京志略》的校勘工作;
1988年12月,任阅览部副主任,协助戚景梅主任工作,1993年任阅览部主任;
1993年4月,任图书馆副馆长,1997年和2000年两度主持图书馆工作;
2001年,任图书馆馆长兼党总支书记;
2016年10月,卸任图书馆馆长。其间,1991年获评副研究馆员职称,2000年获评研究馆员职称。

李娜娜:您在河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哪些事情让您印象最深刻?

李景文:我觉得在河南大学图书馆工作的30多年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以下七件:一是在吴勋泽馆长的安排下,我和刘璞玉老师跟随王晟老师点校馆藏稿本《东京志略》,我全程参与了《东京志略》的整理和出版,前后长达14年。二是在1997年主持工作期间,河南大学图书馆开始自动化建设,全馆职工牺牲节假日,一边学习电脑打字,一边建馆藏书目数据库;
一边调整书库,一边夹磁条、贴条码、录入数据。经过两年的辛苦努力,河南大学图书馆实现了闭架变开架,手工借阅变自动化借阅。三是2001年河南大学图书馆完成与开封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开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的合并工作。四是2007年河南大学金明校区4.8万平方米的图书馆落成,完成功能布局设计、家具设备采购安装、100余万册书刊的老区打捆下架与新校区搬迁上架等工作,10月开放迎接教育部学科评估。五是2008年河南大学图书馆获批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河南大学图书馆获批教育部部级综合类科技查新工作站。六是自2013年起,河南大学图书馆采用多种方式采买数字资源,深度融入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七是河南大学图书馆鼓励职工考博、考硕,培养了一批博士和硕士;
鼓励职工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获准立项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校的科研阵地之一。

李娜娜:李教授,您上面提到的几件大事归纳起来涉及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馆发展战略及图书馆人才培养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三个方面结合您提到的几件大事具体展开谈谈吧?

李景文:好的。

2.1 开发特色馆藏资源,服务海内外学术研究

李娜娜:李教授,全程参与整理和出版河南大学图书馆藏稿本《东京志略》是您30多年图书馆生涯中印象深刻的第一件事,请您分享一下整理出版这部稿本的初衷和艰辛吧。

李景文:《东京志略》整理是老馆长吴勋泽先生在任时提出来的。吴勋泽先生生于1931年,1951年20岁时被河南大学送至“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学校——武汉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深造”[1],先生和夫人梁遗全老师都是图书馆学名家彭斐章先生的同窗好友。吴勋泽先生任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多年,他认为“图书馆和实验室是高校的两翼”,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做好图书馆的资料工作既是“学术工作的一部分”,也可“提高教学质量”[2]。在他的领导下,河南大学图书馆制订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即“建立一个以宋代研究文献与河南地方文献为特色、以重点学科专业为主体、以学校教学与科研所需为基础的馆藏体系”[3],稿本《东京志略》正是河南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典型宋代研究资料文献。《东京志略》是清人宋继郊(1818—1893)辑录的“宋代至清以前关于开封资料的一部巨著”,蕴含了不少不为人知的珍贵资料,“为国内外的宋史研究专家们所珍视”[4]。为编纂《东京志略》,宋继郊花费了28年时间,先后研读了500多种典籍,“收集材料120余万言”,将“从宋至明、清,关于宋京及以后开封城的材料,绝大部分都收了进去”,全书分为18帙,共21册5函[5]。

1985年下半年,馆里安排王晟老师带着我和刘璞玉老师开始整理稿本《东京志略》,1989年完成标点、校勘和整理工作,全书115万字。整理工作是艰辛的,我们用原稿制作两个复印本,原打算一本直接点校,一本誊清备用。在实际的标点、校勘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复印件上标点可以,但写校勘记就没有地方了。于是,我们就将备用的复印本依据复校结果逐条剪开,粘贴在稿纸上,逐条书写校勘记,当时采用的校勘方法主要是对校和本校。初校、复校、粘贴、书写校勘记后,我们发现稿本18帙的分类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经商议,我们开始了第三遍整理,先复制校勘本,再剪贴,将原有的18类目调整为20类目,并增补一些新的资料。在我们三人小组中,刘璞玉老师承担着本科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我年轻干的活就相对多点儿。正是因为这次点校整理,让我真正了解了《中国丛书综录》《四库全书总目》等大型工具书,真正阅读了大量线装或平精装本宋元明清人的著作,也让我懵懵懂懂走进了古典文献学领域。《东京志略》的出版是在我们整理完成的十年之后的1999年,这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虽然说《东京志略》1990年就被纳入河南大学出版社重点出版项目,但因部头大、繁体字、铅字排版,再加上出版社转型开始讲经济效益,导致出版社一拖再拖,直至王晟老师故去也没看到新书。1999年,《东京志略》得以出版,出版前,除出版社校对外,我和刘璞玉老师又进行了两遍校对,每一遍差不多都要3个月。

2.2 多途径开展古籍资源建设与保护

李娜娜:河南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古籍和特种文献资源,过去的几十年间除《东京志略》外,还开发了哪些特色文献资源?

李景文: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讲:一方面是在手工时代河南大学图书馆编纂了一批古籍书目索引,在数字时代建设了古籍书目数据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大学图书馆编制了多种古籍书目索引,如:《河南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目索引》《河南大学馆藏地方志书目索引》《〈四库全书珍本〉书目索引》《〈四部备要〉书目索引》《大藏经书目索引》《馆藏宋代文献书目索引》《馆藏后人研究宋代书籍目录索引》《馆藏宋人书籍版本目录索引》《馆藏〈革命文献〉篇目索引》《馆藏港台法律图书书目索引》等[6];
自动化建成以后,先后建设了《馆藏中文书目文献数据库》《馆藏报刊书目文献数据库》《馆藏西文书目文献数据库》《馆藏线装古籍书目文献数据库》《随书光盘数据库》《馆藏宋代著述文献书目数据库》等,为师生查阅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是河南大学图书馆整理出版了一批馆藏特色资源,自建了一批特色数据库。在整理完《东京志略》之后,河南大学图书馆还整理了稿本《汴梁水灾纪略》,申请了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整理”,整理完后交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外,河南大学图书馆还影印出版了一批珍稀文献,如:《河南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32册),收录稀见方志14种,其中不少为孤本,为河南和陕西的方志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河南大学图书馆卷》(全60册),是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十三五”重点项目《中国古籍珍本丛刊》系列的第6种,选取河大图书馆馆藏珍本古籍38种。河南大学图书馆是较早参加全国古籍普查的单位,《河南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是全国出版的同类书目中的第12本。河南大学图书馆还编撰出版了《河南大学图书馆馆藏书画碑帖珍品图录》《河南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图录》,积极宣传推广了馆藏古籍资源。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为了对更多的馆藏特色资源进行开发,河南大学图书馆自建了一批特色数据库,如:《宋代文献数据库建设》(中南六省区特色数据库立项课题)、《黄河文明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馆藏〈新中州报〉全文数据库》《馆藏碑帖拓片数据库》《馆藏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等。

李娜娜: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资源在全国高校图书馆的名号是响当当的,古籍特藏建设经验值得其他高校学习借鉴。请您分享一下河南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建设、古籍保护工作方面的经验。

李景文:我前面提到的馆藏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影印出版、特色数据库建设等都属于古籍保护的一种,即古籍的再生性保护。这里我主要谈谈河南大学图书馆在古籍原生性保护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一些成绩。2007年,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启用后,对馆藏古籍资源存藏进行了调整,如:普通古籍仍存放在明伦校区,以满足人文学科专业师生的科研需求;
珍藏室与珍品展示厅布局在金明校区,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
珍藏室存放6,000余册珍善本与字画拓片,安装恒温恒湿设备;
展示厅玻璃幕墙悬挂珍贵字画(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花、黄慎的鱼、朱耷的残荷、翁同龢和谭延闿的字、贡院的碑等),檀木柜存放展示的特色典籍(孤本、稿抄本、活字本、珍贵古籍名录本、圣旨等)。古籍书库的存藏条件达到了国家标准《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的要求,如:独立的古籍库、一色的樟木柜、防紫外线灯和窗帘、恒温恒湿设备等。2008年,河南大学图书馆成功申报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河南大学图书馆一贯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不仅设置了专门的古籍书库,还参加了文化部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制工作;
2000年又专门设置了特藏部,管理古籍和民国图书;
建有装订室,定期制作更换古籍函套、修复线装书的断线等是其业务之一。自2007年国家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河南大学图书馆除组织专门小组普查馆藏1911年前的古籍外,还成立了古籍修复室,购置了成套的修复工具,培养了3名古籍修复师,把古籍和民国文献的修复工作作为日常工作之一。同时,河南大学图书馆成立了古籍数字化中心,推动了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持续开展。

2.3 推动数字资源建设,让资源融入学校教学科研

问:您当时对于推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2012年前,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年经费仅有500万左右,年购书量在40,000册上下,真正用于数字资源的经费虽然说比购书费多,但图书馆拥有的数据库仅有50多个,高端的外文数据库更是少得可怜。图书馆的屡次反映、教师们的种种诉求,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百年校庆之后,2013年文献购置费翻了一番,2016年达到1,700多万。其间,学校从省里争取到5亿的建设经费,图书馆也立项获得了4,500万的支持。为了有效使用这批经费,学校要求各单位的学科建设经费必须有20%用于资料建设,图书可以补充各资料室藏书,数据库必须链接在图书馆服务器上。借此机会,河南大学图书馆积极进行了资源建设路径的探索,采用了4种数据库购置模式,即图书馆独立购买、图书馆和院系合作购买、院系和院系合作购买、院系或研究单位独立购买,得到了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于是,自2013年起,图书馆拥有的中外文数据库从50多个飙升到200多个,既实现了图书馆经费效能的最大化,满足了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需求,也深得全校师生的赞誉和好评。

河南大学各院系资料室都拥有丰富的藏书,如: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拥有10万~20万册的藏书,其他院系资料室也有一定规模的藏书,如何把院系的资源价值释放出来成为河南大学图书馆当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进一步发挥各院系资料室藏书在全校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河南大学图书馆召集了院系资料室主任会议,研讨各院系藏书实现自动化管理的路径与方法,并制订了建设方案。图书馆提供技术支持并统一指挥,各院系组织人力实施。经与管理软件合作公司沟通,图书馆将管理系统对资料室开放,举办软件使用、数据录入、资源管理的培训班,给各资料室分配藏书号段和条码,安排专人到各院系进行技术指导。在各院系人力、财力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2007年河南大学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全校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了以图书馆为中心馆、以各院系资料室为分馆的总分馆文献资源闭环管理系统。

经过多方努力,购买了这么多的数字资源,紧接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让这些资源融入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中。例如,针对与教学相关的数据库,河南大学图书馆加强与教务处的合作,在教务处的网站上进行资源推介;
针对与就业相关的数据库,河南大学图书馆积极推介给就业指导中心,让他们指导和培训学生使用;
针对与科研相关的数据库,河南大学图书馆加强与科研处的合作,利用他们的便利条件进行推介,促进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其实,数据库推介一直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一环。为了提高数据库的使用率,河南大学图书馆制作数据库推介展板,并在图书馆大厅、学校广场展示;
每周五下午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数据库培训活动;
派专人到院系开展针对性强的数据库推介活动。

3.1 开河南高校图书馆全面自动化建库之先河

李娜娜:前面您提到了院系资料室的自动化,有资料显示,在此之前的1997年,您就带领河南大学图书馆人开始了自动化建设工程,开自动化技术在我省高校图书馆运用之先河。请您具体讲讲当时的情况。

李景文: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化设备进入图书馆,并形成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标志着图书馆必须以此为转折点进行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即知识结构的改变、设备结构的改变、运作方式的改变及馆藏内容的改变。河南大学图书馆是一个老馆、大馆,直至20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仍然属于以借还服务和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型、封闭式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是在1997年开始部署自动化工程,花了两年时间建成了“河南大学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1997年3月至1998年3月一期工程建设,投资70万元。当时,图书馆会电脑的没有几人,大家在既不懂电脑技术,又不会电脑打字的情况下,边学习边实干,硬是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干劲和对新技术的热情,建成了符合国家要求的主机房,完成了计算机软硬件采购、100余万册流通书库调整、50余万册外借图书加磁条贴码扫描、馆藏全部书刊目录数据录入建库,开通了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等;
1998年4月至1999年4月二期工程建设,投资50万元,河南大学图书馆完善并拓展数字化系统,建成了电子阅览室和情报检索中心。通过自动化工程的实施,河南大学图书馆不仅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管理工作的自动化,还推动了馆藏资源建设向数字化方向的发展[7]。1999年,河南省教育厅组织了高等学校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检查评估,河南大学图书馆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应用先进单位”。

河南大学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工程的实施,让我对自动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即图书馆引入自动化技术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突出高起点、规范化、超前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高起点表现在要谋求与世界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并且要有对未来长时期的规划;
规范化是指要按照国家、国际标准展开,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超前性表现在技术和人员两个方面的超前准备,最终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要求。图书馆要把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确保用户能够精、准、快、全地获取信息,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图书馆要讲究实效性,对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预估,协调好各项工作等。

3.2 图书馆规划积极嵌入学校发展战略

李娜娜:21世纪初的院校合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河南大学在此期间完成了调整。当时图书馆是如何与学校发展战略同步的?

李景文:1998年开始到21世纪初,高等教育进入高校扩张的发展阶段,最典型的表现是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招生规模扩大以及专业规模扩大,这一现象导致资源的无限需求和获得的有限性成为矛盾的焦点。具体到这一时期的高校图书馆事业,读者需求扩张的无限性与文献资源的有限性、文献资源需求扩张的无限性与文献购置经费的有限性、大学多区域需求扩张的无限性与文献资源分散管理的有限性格外突出。具体而言,多校区势必要求匹配多个图书馆,如何对不同校区进行文献资源分配、如何利用有限经费保障各个馆资源的配置,这是当时所有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共同问题。河南大学图书馆根据实际情况从五个方面解决问题:第一,在综合考虑学校多校区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文献资源配置进行合理布局;
第二,要保证文献购置费效益最大化;
第三,及时掌握学校多校区布局、建设、发展规划;
第四,不同馆藏资源的学科分区要贴近所在校区的专业;
第五,关注专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8]。

2000年,原河南大学、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形成新的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在原明伦校区的基础上又规划建设了金明校区,两个校区的功能分布是这样的:明伦校区以人文社科、艺术、体育专业为主,金明校区以理、工、医、经管、教育专业为主。面对学校新的发展战略,图书馆应有相应的策略与之适应。这一时期两个校区有三座图书馆大楼,加上原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开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需要接纳师生读者5万余人。如何配置文献资源,河南大学图书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研读《河南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河南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弄清明伦、金明校区的具体定位和功能布局,并结合两个校区的学科分布,制订《河南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配置方案》,按照“资源跟进学科,一处集中存放”的原则,在保证学科资源完整性的基础上便于读者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二是在两馆之间实施通借通还,将多校区对资源利用的不便降到最低。三是以三校合并后所有的文献资源为对象,全面普查需要调整的文献类别和数量,做到合理配置资源。经过调整,河南大学图书馆科学建立了符合学科专业及教育教学规律的专业流通书库、与专业设置密切相关的样本书刊(或称基本藏书)阅览室、文理渗透的素质教育阅览室或书库,建立了民国书刊阅览室、古籍阅览室。

3.3 申请科技查新站,实现学科服务精准化

李娜娜:河南大学图书馆是全国第16家教育部部级综合类科技查新工作站,您当时是如何开展查新站申报工作的?

李景文:河南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见长的大学,对科技查新需求的重视相对滞后,虽然说信息部门一直做着信息检索、情报服务、学科服务、查收查引查重等工作,但这些毕竟不是正规的科技查新。随着理工科的发展,师生对科技查新的需求增多,河南大学图书馆深感科技查新站的申请不能再拖了,于是,2011年把申请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列为头等大事。申报策略是:联合科研处、研究生处共同申报,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河南大学图书馆以信息部为依托,抽调全馆的博士、硕士精英二十多人组成一个团队,全力以赴开展工作。查新员、审核员是申报的必备条件,图书馆多次派人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查新员、审核员资格培训,如:2014年4月馆长书记带头参加广州培训,拿到了足够多的查新员、审核员资格证书;
查新数量、质量是申报的必备指标,科研处为图书馆提供查新项目,研究生院将博士生的培养与科技查新结合起来;
学校成立了河南大学科技查新工作领导组、河南大学科技查新专家咨询组。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经过长达4年的努力,2014年11月成功获批教育部设立的教育部部级综合类科技查新工作站。

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成功获批后,科技查新成为图书馆最前沿、最热门的情报服务、学科服务项目。图书馆不仅为学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转化生产、博士生的论文开题答辩提供急需的科技查新服务,还为校外、市外、省外的高校、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科技查新服务。查新人员不分节假日,查新任务应接不暇。除科技查新外,科技查新站还承担有查收查引查重业务,并不定期编制并推送学科建设相关的情报给校领导和各个学院,如:编制ESI学科排名年度分期统计数据简报,每年6期;
编制河南大学ESI学院系贡献度及河南大学ESI社会科学、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工程学科、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临床医学、物理学等学科发展现状分析报告,每年各1期,最多时一年编过17份报告;
编制河南大学专利分析报告,每年1期;
编制河南大学论文产出能力及学术影响力分析报告,每年1期。科技查新工作站自成立以来,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提供了最新情报、为校外的高校与企业等科研人员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得到学校、社会、科研人员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

4.1 图书馆人才管理团结化、规范化、人性化

李娜娜:您在任期内是如何开展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

李景文:我在早些年的一个访谈里说过,我理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图书馆的馆长、书记、副馆长要精诚团结,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图书馆的工作不好开展。作为馆长更要认识到,图书馆的工作不是在彰显自己的才华,而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是要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有了这种认知才能团结好一班人,才能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二是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就是要发挥规章制度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制度管人、制度治馆。河南大学图书馆强调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如管理制度、业务制度,科研制度等。让制度管人、管事,馆长、书记、部门主任的工作就会变得轻松,那些棘手的事情解决起来也会容易得多。例如,针对人员调动一事,既然相关制度规定了图书馆服务的最低年限,那么有调动需求的人员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就可以提出申请。三是人性化管理。图书馆是个穷单位,经济收入有限,同时人员也比较多,河南大学图书馆人员最多时加上临时工超过200人。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让每一位职工都能充满热情地开展工作,需要管理者在管理中做到人性化。这一点我们做到了,当职工及其家属遇有婚事、生育、生病,或者长辈生病、过世等人生大事时,河南大学图书馆班子成员都会第一时间去看望,并协助做一些事情。例如,有职工或职工长辈过世时,班子成员会亲自参与到后事处理当中,为逝者擦身子、穿衣服,最后送走;
再如,图书馆的女职工比较多,每天需要接送孩子上下学,图书馆实行了相对灵活的上下班制度,保证工作和家庭两不误;
离退休人员多,图书馆无力补贴,每年就向学校申请300元~500元作为年终福利。虽然说事不大、钱不多,但它暖热了每个人的心。关心每一位职工的工作和生活,采用多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形成了河南大学图书馆的传统。图书馆就像一个大家庭,为了共同的事业,大家忙而快乐着,累而快乐着,穷而快乐着。

4.2 图书馆只有为每位馆员的发展打造空间和平台才能留住人

李娜娜: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和馆员自身发展您是如何看待的?您在任期间采取过哪些措施?

李景文:作为馆长,图书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用心。资源建设、读者服务、日常事务要用心,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更要用心,管理者不仅要有清晰的思路,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图书馆是个服务型的学术机构,无私奉献时刻都在锻炼、考验着图书馆人的成长和品格;
如何引进人,如何留住人,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每一位图书馆管理者,尤其是馆长。早在1997年,我就看到西方学者威廉K.布莱克.琼M.里森在《学术成就与高校图书馆员》中说过,“图书馆员即学术人员”,图书馆应义不容辞地营造一个充分发挥馆员学术价值的有益环境,制定清晰的准则及公正的评价制度[9]。我赞成威廉的观点并将其翻译成中文予以发表。

在工作中,为馆员打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一直是河南大学图书馆不懈的追求。为此,图书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鼓励员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了保证考取者学业的顺利完成,图书馆规定这些人员读书的第一年可边上课边工作,后两年不再上班,专心准备学位论文,薪资待遇不受影响。自2004年开始,先后有30多位员工在多所知名高校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就有12位。为给年轻人树立榜样,2008年我也攻读了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通过这一举措,河南大学图书馆培养了一批人才,提高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鼓励员工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图书馆“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人都不去做科研,何以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俗话说:“打铁必先自身硬。”何况河南大学图书馆拥有不少的博士和硕士,如果只关注书刊资料的借借还还,实在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于是,图书馆制定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鼓励大家写论文、报项目。先从社科联、教育厅项目申报开始,每年至少三四项,多时十余项;
继而再申请省部级项目,1999年我获准立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获准立项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2011年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至此,河南大学图书馆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零的突破。此后,图书馆连续9年保持一年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令图书馆界同行羡慕。为了提高立项概率,每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图书馆不仅会议动员,还多次组织已立项人员对申报人的申报书进行论证,帮助其修改申报书。此外,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省政府招标课题等,图书馆也有不少立项。三是打造图书馆科研、教学平台。2006年,图书馆申请成立了“文献信息研究所”,2010年被遴选为校级重点研究所;
2012年挂靠文学院获批了“文献信息学”二级学科学硕培养点,201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12年获批第八批二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图书馆学”,2018年获批第九批一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2021年获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图书馆拥有了科研、教学平台以及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在馆的高学历人才、高职称人员就有了用武之地,人心稳了,队伍也就稳了。

4.3 为后世留下点什么

李娜娜:李教授,通过您上面的讲述,我发现您对图书馆工作充满着热情和热爱,这样的一种工作情感是怎么形成的?

李景文:我是1978年9月进入河南大学中文系读书的,在此之前我在老家灵宝做过三年农民,其间有两年半是挣工分的民办教师,那时候山区农村哪有什么书?看得最多的就是连环画了。走进大学图书馆,看到那么多的藏书,很震撼。当时课堂上没有教材,我们全靠记笔记,下课后去图书馆借书看。那个时候的学生基本都一样,大家仿佛有无限的热情去夜以继日地读书。最开始在教室里看书,23∶00点教室关灯;
走出教室后,不少人拿着小马扎到路灯下看书;
不让路灯下看书了,又转移到楼道里看书,寝室也是要按时熄灯的。荒废了学业的一代人,到了大学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大家的求知欲都被激发了出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图书馆有了情感。

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洛阳地区洛宁师范学校当老师。那时干部队伍要求年轻化,我有条件也有机会到地方上工作,但我还是选择了学校。当时,我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我在学校工作,还能看点书写点啥,最起码能为后世留下一点白纸黑字的东西。1985年8月我回到了母校,来到图书馆工作。近距离接触满大楼满书库的图书、期刊、报纸,油然生出一种兴奋;
在书海中工作、学习、成长,无形中产生出一种激励。在图书馆的岗位上,吴勋泽馆长、王守忠馆长、王晟老师、梁遗全老师、李湍波老师等前辈的熏陶和言传身教给了我影响和动力,前辈们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使我对图书馆工作充满了热情和热爱。再说,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容易,一定要珍惜。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在图书馆30多年,无论工作在哪个岗位上,我都尽力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李娜娜:30多年来,您在图书馆工作之余,也在古典文献学领域辛勤耕耘,不断有研究成果面世。您如何理解学术研究工作?这些年您是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的?

李景文:年轻时候的朴素想法“看点书写点啥,为后世留下点白纸黑字的东西”一直无法散去,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我的第一篇论文《文献定义之浅见》发表在《河南高校图书馆工作》1987年第2期上,起步已经很晚了。图书馆工作期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管理工作,基本荒废了学术研究,但好在我一直苦苦坚持,没有放弃。譬如1996—2000年,我在图书馆副馆长任上,爱人外出求学,孩子刚上小学,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家务。只能在晚上孩子睡着后干点事,熬到凌晨两三点、甚至三四点是常有的事。科普读物《华罗庚传》《伽利略传》就是在那时候编写出来的;
主编的《中国处世全书》《历代名人家训》《文献信息研究新视野》等也是那时候出版的;
同时,还发表了20余篇论文,立项了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1世纪以来,我先后主持立项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华夏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大课题,出版了《河南大学图书馆史》《古代开封犹太人—中文文献辑要与研究》《清代河南巡抚档案》整理、《汴梁水灾纪略》点校、《民国教育史料丛刊(1,120册)》《民国教育史料丛刊书目提要》等主编和合作的著作,发表论文30余篇。促使我这么做的理由是:身为馆长,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必先做到。

2016年10月卸任图书馆馆长后,我转到教学岗,延期退休,工作节奏较之前有所放缓,主要精力转移至我热爱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上面。在教学方面,身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硕士生导师、文献信息学硕士生导师,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课、撰写博硕士学位论文,是我的责任,我也一直在努力;
在科研方面,进行中的立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林文献整理与研究》、华夏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大课题《嵩山文化文献大系》研究,压力很大,也一直不敢松懈;
在成果方面,连续出版《版本研究专论》《刘向文献编纂研究》《民国艺术史料丛编》四编(436册)等著作,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李景文教授在河南大学图书馆任职30余年,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20余年,通过访谈其任职经历、工作重心、发展战略、管理方法得以明晰呈现。李景文教授担任馆长期间坚持以资源建设为核心开展图书馆工作,将图书馆发展嵌入高校发展战略,多措并举让图书馆成为高校人才汇集的科研阵地之一。李景文教授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守正创新的情怀为图书馆人呈现了一名榜样馆长对图书馆的赤诚、坚守和热爱。

猜你喜欢河南大学古籍馆藏馆藏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3期)2021-11-24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归 去 兮新生代(2019年5期)2019-11-14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咏 河 大新生代(2018年15期)2018-11-13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大观(书画家)(2018年6期)2018-07-08故 乡小品文选刊(2017年16期)2017-11-25恋小品文选刊(2017年14期)2017-07-24

Tags: 求是   馆长   榜样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