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建构策略研究*

2023-05-07 08:55:10

吕元 赵越 张健 LV Yuan ZHAO Yue ZHANG Jian

公共性是公共空间的必要属性,是公共空间具有服务能力的重要特性。基于公共性的核心内涵,解读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公共性,通过对不同空间形态老旧小区调研,分析公共空间的特征及现存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以物质空间、社会活动和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公共空间公共性建构策略,以期为以公共性为导向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老旧小区;
公共空间;
公共性;
建构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度关注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但主要针对硬件维护和配套设施方面,对于公共空间关注较少,仅注重外在形式,忽略了公共空间的本质——公共性,无法满足居民生活环境品质及精神需求的提升。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已过渡到以“人”为核心的深度城市化阶段,在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公共活动场所,对空间公共性的关注即是对空间民主原则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

19世纪初,公共性一词流传于欧洲。在古希腊文化中,公共与私人常成对出现。古希腊时期,每个公民既有公共领域,又有私人领域。其不同领域的生活区可分为劳动、工作与活动。劳动与工作属于私人领域的实践,具有必然性;
活动则摆脱了必然性的依赖,具有公共政治生活的特征。

汉娜·阿伦特[1]是最早解析公共性的学者,她认为公共性至少包含3方面内容:①公开性,在公共场所中所有出现的东西均可被看见;
②实在性,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公共空间,每个人处于不同位置引发差异化感受,但可被其他人的经验、感觉证实;
③共同性,公共性中个体的连续与分离。哈贝马斯[2]从社会、国家及历史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认为公共性即公共领域,介于公共权力与私人领域之间,既不受国家约束,又不低于国家权力,其强调公共性中的实在性与批判性,重视公众舆论与社会生活。于雷[3]认为公共性是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表现为在公开环境中且在具有差异性视点的评判下,人们之间形成一种共识,进而巩固维系其共同存在的意识。

以汉娜·阿伦特理论为基础,结合不同学者对公共性的定义,将其理解为环境、个体、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开放性的公共环境为载体,个体与群体在公共环境中进行复数性活动,形成包容、平等、共享等共识及集群化精神共通体的过程。

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领域,相对于私密空间而言,公共空间起源于开放空间。本文研究的公共空间狭义上指居民日常行为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居住区户外场地等;
广义上不仅指地理概念,更指进入空间的个体及在空间中进行的多样活动。公共空间是容纳城市居民日常活动及社会生活的载体,公共性是体现公共空间服务能力的重要特性。

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是衡量公共空间服务能力的重要考核要素。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不仅指开放的物质空间环境,而且包括深层次个体或群体在物质空间中平等、共享、包容的社会行为,以及个体、群体之间相依性、社群性等情感纽带,广泛分布于物质空间、个体、行为、情感等方面。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具有物质空间开放性、社会活动的包容性和文化内涵的社群性等特征。

1)物质空间的开放性 基于空间环境本身,是公共性发生的载体。物质空间环境是为城市居民日常行为及公共活动提供的开放空间体,是居民共享共有的地理区域和物质基础,具有开放性特征。

2)社会活动的包容性 基于人与空间的关系,体现公共性水平。其表现为公共空间中个体、行为的差异性集合体进行广泛参与、交流、互动等活动,最终达成共同意识的结果,强调对空间环境的平等拥有,具有包容性特征。

3)文化内涵的社群性 基于空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公共性的表现。在开放的空间载体中,个体与群体在活动过程中追求有序的社会秩序、融洽的社会关系,以及认同感、归属感等共通坚固的情感纽带,具有社群性特征。

三者相互递进,逐步深入,共同形成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核心内涵。

2.1 概述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结合不同城市的老旧小区范围界定,本研究关注的老旧小区主要指2000年底前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一般指老旧小区建筑实体之间或建筑实体与小区边界围合而成的开放空间体,承载居民沟通、交往、活动和休闲等功能,记录居民生活,凝聚居民的记忆与情感。

2.2 问题

老旧小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街巷型、单位大院型及商品房型3种空间形态。通过对北京市不同空间形态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展开深入调研,从物质空间、社会活动和文化内涵3个层次分析不同空间形态的空间特征及公共性问题。北京市老旧小区数量大、分布广,大多位于城市核心地段,具有生活便利性特点,但公共空间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物质空间、社会活动及文化内涵日渐衰败的公共性缺失问题。

1)物质空间 ①公共空间缺乏,老旧小区建设时以满足居住功能为主,对公共空间的关注较少,内部活动空间数量较少、尺度狭小、可识别性较差,且私人侵占严重,机动车违规占道,杂物乱堆乱放,造成空间可用度低,缺乏公共性发生的物质载体,从根本上抑制公共性的发生;
②步行可达性较差,建设之初以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为主,道路狭窄,无法满足机动车激增后的停车需求,道路层级划分不明确,步行体系不完善,空间品质低,连贯性不强,阻碍公共性的发生途径;
③开放度不足,老旧小区建设年代较早,多通过简单的围合介质保持空间结构的稳定,空间封闭性较强,与城市发展逐步脱节,且其内部公共空间存在限制围栏及禁止性空间,控制居民在空间中的活动,限制空间公共性活动的发生。

2)社会活动 ①空间功能单一,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建设初期忽略人的使用,未考虑公共空间功能设计,以简单绿化为主,公共空间仅适合单一的活动使用,仅在特定的时间被使用,造成大多时间空间闲置,资源浪费,无法吸引全龄人群参与,空间对于差异性人群的包容性较差;
②活动层次单一,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普遍采用无差异化布置,布局单一,大多是简单的铺装广场设计,无空间层次划分,无法满足各层次活动的发生,趣味性及丰富性较弱,空间对于差异性活动的包容性较差;
③活力不足,居民的活动大多是个人活动,且受活动空间狭窄限制,空间气氛消极,活动开展丰富度不够,无法吸引人群驻足、交流、活动,几乎没有自发性或计划外的活动发生,空间使用频率较低,停留时间较短,影响进入公共空间的居民在物质空间中的交流互动等活动。

3)文化内涵 ①集体文化受损,老旧小区居民以本地原单位中老年人为主,建立了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网络,但随着社会发展,原居民大部分搬离,小区流动人口比例增大,邻里互动减少,呈混居现象,邻里交往与集体感知减弱,小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差,居民之间情感纽带弱,难以形成融洽稳定的社会关系;
②公众参与度低,居民互动少、意愿低、效果差,难以维系公共利益;
③老旧小区维护管理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无专人修缮,小区环境脏乱差,难以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3.1 物质空间的开放性

3.1.1 挖掘潜力空间,扩大公共空间规模

空间环境是公共性发生的载体,紧迫的使用空间阻止了公共性的产生。利用老旧小区未充分使用的零星地块、边角空间、消极空间、不规则空间,挖掘具有开发潜力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更新改造,释放灰色空间,整合零散空间,增加公共空间数量及规模,打造开放性空间载体,营造适宜交往的活动场所(见图1)。

1胡家园老旧小区空间改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a改造前:空间零碎浪费1b改造后:整合零散空间,整体化空间设计

3.1.2 柔化边界限制,提高空间开放性

1)宏观角度 老旧小区可通过柔化小区边界、弱化硬质围墙、整合边缘空间的方式,合理组织空间秩序,完善空间功能,体现开放融合,并与周边城市空间结构与文化环境建设相融,与城市发展轨道一致(见图2)。

2上海昌里园小区空间改造(图片来源:网络)2a改造前:边界围合,空间结构封闭2b改造后:与城市发展融合

2)微观角度 老旧小区可打开空间限制围栏及禁止性空间,弱化硬质边界,创造不受限制、行动自由、方便使用的开放共享空间,促进居民自发性共享活动的产生,让居民在开放的空间中共享公共活动(见图3)。

3常营福地小区空间改造(图片来源:朝阳区改善微公共空间试点项目竞赛)3a改造前:空间限制,边界阻挡3b改造后:空间开放,方便使用

3.1.3 优化步行系统,保障步行可达

完善步行网络,优化道路交通系统,明确道路层级,优化人行空间环境,协调人车共存的生活空间,保障交通空间安全性。提升步行空间品质,打造舒适的步行系统,营造宜人便捷的步行空间,增加居民出行的安全感、舒适感,促进居民聚集,使其相互接触交流,创造空间开放性(见图4)。

4胡家园老旧小区道路改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4a改造前:人车混流,空间阻隔4b改造后:明确道路分级,保障空间安全舒适

3.2 社会活动的包容性

3.2.1 复合空间功能,包容多元人群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需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空间需求及使用偏向,通过公共空间功能复合化,提高公共意识,实现使用人群的多元化。在有限空间内使多种功能复合化存在,通过提高同一空间活动的丰富度,实现场所多重功能设计,打造吸引力强的公共空间,促进居民交往互动,增强体验感和参与性,使其转变为承载儿童、青年、中老年、残疾人等群体的休闲娱乐、健身社交场所,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空间需求。

3.2.2 打造空间层次,包容多样活动

基于老旧小区居民的空间要求及活动形式,建立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从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过渡到公共空间,形成具有安全感的区域意识,激发公共空间使用频率,增强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公共性。

1)私密空间 通过软隔断或绿篱等创造凹凸边界,打造人或群体可独自停留、控制的区域。

2)半公共空间 可谓过渡空间,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可采用地面高差、铺装变化等方式区分半公共空间。

3)公共空间 老旧小区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等开放性场所,为小区居民共有共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达性、吸引性。

3.2.3 弹性设计空间,促进活动参与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通过弹性设计,为活动发生的可能留有余地,使不同形式的活动得以充分开展,空间设计留有可变余地,以提升空间公共性。

1)考虑空间、时间复合弹性 组织具有时间段特性的活动,实现多时段功能转换,分时错时使用公共空间,打造全天活力场所,进而更好地促进公共性活动发生。

2)考虑设施组合弹性 使用多功能模块化家具设施,根据不同规模类型的活动需求进行组合拆解,既可节省空间又可满足多种需求,使空间更具公共性。

3.3 文化内涵的社群性

3.3.1 打造社交场景,强化社群体验

老旧小区可围绕日常生活进行空间功能主题活动策划,如利用社区花园、公共绿地种植及共享菜园等活动吸引居民共同参与,打造小区居民团结友善的空间氛围,增强居民日常交往,促进邻里关系。同时,打造特色参与性公共空间,使居民在公共空间中产生集体感知,加强社交互动,增加趣味性与吸引力。

3.3.2 培养主体意识,促进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公共性营造的有力表达,在参与过程中可加强居民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培养主体意识与集体意识,加强小区认同感和归属感,高度体现民主性、正义性,最大程度维护社会公平,确保公共利益。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多元主体参与,由政府引导支持,专业团队技术支撑,社区工作者协调,居民积极参与空间建设,应吸纳不同群体意见,提高小区的归属感。

3.3.3 建立运营机制,加强空间管理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应引入物业管理,对其职责范围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后期管养公约、条文或守则;
建立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形成小区自治组织,维护共同家园。

社会公平正义导向下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是从物质空间、社会活动及文化内涵3个层面思考空间开放营造,包容多元人群的多样活动,构建具有场所精神的公共空间。本文将公共性理论引入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中,调研不同空间形态老旧小区面临的公共性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公共性建构策略,以期为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实践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公共性居民空间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石器时代的居民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21年6期)2021-09-10空间是什么?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1期)2021-03-29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8期)2020-06-29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中国非营利评论(2018年1期)2018-07-09高台居民读者(乡土人文版)(2013年12期)2013-05-03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5期)2012-03-20QQ空间那点事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空间黑龙江教育·中学(2009年3期)2009-04-16

Tags: 建构   老旧   策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