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建构学习空间,提升语文素养

2023-05-08 08:25:21

■ 余敏(福建省武夷山市新丰小学/福建省南平市)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何为语文素养呢?具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活跃的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还能在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之下,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具备良好语文素养的学生只是少数,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现状呢?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理论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教师无法低下“高贵”的头,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破坏了师生心灵的交流。是什么让这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无法真正发挥它的作用,种种现象发人深省。所以深刻领悟课标精神内涵,建构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巧妙挖掘教材,开放阅读的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编写,前几年提倡一纲多本,但“多本”仍然数量有限。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的教材模糊了地域、经济、文化、习俗的界限,甚至造成下一代远离了当地一些有珍贵的地域文化。教材选择的视野有局限性,更新极慢,缺少新时代的内容,比如契约意识、维权意识、平等民主意识等等。旧版的人教统编教材中,笔者小时候读的课文,时隔近20年,还有大部分保留在教材中。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极为丰硕的成果,但在教材里却没充分体现。如此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独立人格和判断力上会有所缺失,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受到影响。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思维品质、阅读策略、学习技巧等等有关。如果没有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就只是空谈。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单靠课堂的阅读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此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自己先做个热爱阅读的人。教师应广泛涉猎书籍,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以方便推荐相关书籍。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这时候正是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时候,所以不能只看一种书,例如语文教师只推荐相关的文学书籍,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教师要广泛推荐文史、百科以及相关报纸杂志,让学生在广阔的阅读天地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部分热爱阅读的学生,带动群体,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如定期在班级举行相应的读书活动,推荐好书、写读后感、评选“书香班级”、表演课本剧等等,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乐趣,在生活中享受读书带来的益处,陶冶性情。兴趣是先导,方法的指导也相当重要。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合理的读书方法,就能有效保证阅读效果。如教会学生精读和略读,提高阅读速度,有效获取信息。高年级的学生可指导其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如:设计个性化的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古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中设计的栏目如“阅读时间”“名言警句”“读后感想”“小问题”等等,定期交流读书笔记,互相促进。保证充裕的阅读时间,如每天十五分钟或是半小时,或是在学校开设专门的阅读欣赏课,充分利用各种图书资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联系生活实际,汲取“大课堂”的养分

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学生的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堂,那学生的收获必然狭窄。相反,生活处处皆语文,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熟悉的日常中汲取营养,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立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国外动画大片《海底总动员》中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海洋的鱿鱼教师上课的方式就是带领海洋中的小宝宝们在海洋这个大课堂里旅行,每天的课程就是游到哪学到哪,为了认识人类的轮船,特地带着他们游到海面去观察。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不得不引起思考,这就是一种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的方式。延展空间的学习,变化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关键的是它提供给学生多元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促动他们去关心社会、了解现实、体验生活。我们现行使用的部编版教材,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非常突出。如学完一组有关介绍风景名胜的课文,组织学生进行“世界风景荟萃”“家乡风景荟萃”小报制作,从电视、报刊、网络以及周围的生活中寻找一些有价值的素材。学生通过综合性的活动增进了解,拓宽视野。小报的形式可采用电子报、手抄报的方式,主题为“风景线”“外国风光”“中外名胜大典”“世界”“山河颂”“风景乳酪”“大千世界”“家乡风光”“瞭望台”“万花筒”“赏名诗,看风景”……学生找到新知识:尼罗河、美丽的津巴布韦、金字塔、布达拉宫、武夷风光等。这样学生在制作小报的时候,既可以运用美术的版面编排设计方面的知识,又可以运用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以及生活中搜集来的素材,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性情,综合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肖川先生在他的论著中这样写道:一场罕见的瑞雪,一次壮观的海潮,都能给予我们以绵密的哲学理趣、迷人的艺术灵光。让孩子们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领略到自然界的多样和谐,并由此产生惊异感,从而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这是完美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与生活脱节的语文学习,只能是浅表性的接触,无法拓展学生心灵的疆域,也不能生发出好的语文素养。

1.尝试改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不仅仅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要独立学习。儿童作为主动学习者,真正的学习方式不能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应该出自儿童本身。以往的语文预习作业多半由教师口头布置,读课文、查找资料等。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有抵触情绪。笔者尝试不统一预习的项目,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这样一来,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自己要学”,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预习。在学生的预习本上出现了如“字词小超市”“基础练习”“看了又看”“自问自答”“画一画”“我的见解”“自我感悟”“资料库”“异想天开”“学了就要问”“感想小屋”“新朋友”“加油站”“图文并茂”“知识延伸”等知识。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栏目逐一进行认真预习,教师批改时不统一评价标准,不同的学生可以自由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搜集到很多课外资料,并自行深入了解课文,写下读后感。中等偏弱的学生也能在预习过程中扫除生字词障碍,并做出一些“美词佳句”的摘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向优秀的孩子学习。学生的竞争意识、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教育至少要排除某些传递的程序步骤,其依据是这些步骤不能激起学习者的意愿和主动性。我们必须摒弃一些强制的灌输手段,真正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需求。如果知识的传授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或丝毫不能激活个体的经验,进而去探究未知世界,那么知识就不能成为种子,毫无生命力。教授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时,学生可以尝试写研究报告。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研究报告里分析《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中纳米技术的运用领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自己的独到见解。类似这样的练习,倡导的是内在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不是机械理解课文内容,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加强实践,变“单一学”为“立体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活动、实践、躬行对于知识的领会和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字符号而轻实际内容,这样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的教学导致学生陷入语言文字的怪圈难以自拔,变成枯燥乏味的教学,严重违背了学习的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可以说是“源”和“流”的关系,只有书本获取的间接经验而没有直接经验容易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间接经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的方式有很多:如实地调查、观看影片、口语竞赛等。如教授《月光曲》之前让学生先回去选择音乐(要求不听流行歌曲),只听乐曲,听完后把自己联想到的内容画下来。这项涉及多方面知识的实践作业引起了同学的很大兴趣。学生选择乐曲的范围很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听了《月光曲》后画出了与旋律吻合而有童趣的画面。值得称赞的是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一些外国名曲和中国的民乐,如《月亮河》《渔舟唱晚》《百鸟朝凤》等,画作生动而丰富,充分体现出孩子们的音乐领悟能力和想象力。学完课文之后,学生在读后感中写下:“我想到贝多芬说‘音乐是能使人爆发出火花的’”“贝多芬遇见盲姑娘也是幸福的,因为他遇到了知音”“音乐使大家的心灵相通,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等令人激动的见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美”的文章还原给孩子,的确是一个颇难的话题。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课文实际,设计好的教学方法,独特的实践方式,就有可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听、画、读的过程中学习、领悟,进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全面获取知识。如布置“和父母进行一次交谈,并记录下谈话的内容”的口语实践。这一实践主要是为了解决现在许多家庭疏于沟通,父母对孩子的生活缺乏了解,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视而不见,或是对孩子们的错误行为缺少正确引导的问题。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话题有很多:如何正确使用零花钱,如何合理看待电脑游戏,母子针对青春期发育问题的讨论,为什么要上那么多的兴趣班,讨论消费者权益,和父母一起回忆过去今昔对比,讨论小孩要做多少家务,讨论如何正确对待表扬,讨论“踏雪无痕”的典故和深刻含义,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谈论逛街有什么好处,谈理想,讨论如何正确崇拜体育明星,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协商是否应该买自行车……看到学生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不是被动接受和背诵,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通过会话活动获取信息的良好交际环境,建立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鼓励学生通过互动学习去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空间离不开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的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其实就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对话的过程就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交往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才能促进学生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话是师生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对话让学生去发现自我和探索真理,对于学生感知社会、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优质的语文素养包括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许多教师把学生定义为被动的接受者,片面强调学生对义务和责任的认同,而忽略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性。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语言:“请按教师给你的句式去说”“谁愿意学着教师的样儿读一读”“今天教师要考考大家”,这样的说话方式在很多教师看来是正常且理所当然的。这其实是最为普遍也最有害的课堂主体错位现象。这些语言体现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就是所谓的“语言霸权”。语文表达训练当然需要“规范”,但过于束缚学生的大脑,会让孩子丧失充满灵性的丰富表达,而这种主观形成的禁锢环境很难培养平等、自主的精神和健康、自由的人格。如何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者应该反思的问题。师生对话是师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集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标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师生心灵交往的过程,教师需要与学生真诚对话,跨越与学生年龄、地位、身份、经历、经验之间的鸿沟。教师应该俯下身躯学会“倾听”,让学生敢于、乐于“表达”,师生就能在知识和精神两个层面达到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状态。

总之,完整理解语文学习,唤起学生不断高涨的学习热情,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增强语文能力,才能培养有着健康、丰富个性的,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一代新人。

猜你喜欢素养语文教师《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最美教师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教师如何说课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圆我教师梦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语文知识连连看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2009年5期)2009-06-08

Tags: 建构   素养   语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