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3-05-08 12:45:10

高 铭,陈 岩

(1.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东北农业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建设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课程思政起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是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它构建起“思政课程+专业教学”体系,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高校更深入地思考和审视现有的育人模式。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想要调动所有力量,提升育人成效,就必须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通过专业课课堂这个“主渠道”,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1.1 农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既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遵循,也是衡量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量尺。农业院校是强农兴农的引擎,必须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农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在各种课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个人的小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哲学的眼光看待学校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培养了具有国家的大德,让学生产生“大国三农”的情怀,自觉肩负起服务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

1.2 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是农业院校的职责所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服务“三农”的人才不仅需要扎实地掌握农业科学技术,还要对“三农”有着强烈的热爱和坚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决心。农业院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育人新举措,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增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传授农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培养了大学生对农村的亲密感、认同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成为既有本领又有情怀的农业人才,在广阔的田野里发光发热,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1.3 帮助学生树立知农爱农的价值观念

一直以来,传统农业给人们的固有印象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农学也是大众眼中的冷门专业。学生的学农意愿非常低,农学专业被边缘化。农学专业的大学生经常调侃自己是“种地的”,有不少学生还会在大一时选择转专业。在就业时,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大都将目光集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农研所等,而像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真正急需涉农人才的农村基层单位却少有问津。这种学农不爱农的现象在我国农业院校非常普遍。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十分必要。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农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基础作用,真正去热爱“三农”,勇于扎根基层施展才华,做出一番事业。

2.1 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提出后,各高校大力推行,但具体到教学实践上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首先是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以农业院校为例,绝大多数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都属于工科或者理科,相比于文史哲类课程更偏向理性,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正因如此,许多专业课教师认为这些理性的专业课程与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任何联系,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承担。一些专业课教师就会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完全归于辅导员和专职思政课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是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的重要因素。

2.2 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高

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不仅要保质保量完成,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达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正如前文提到的,农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大都是理工类,所以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都是理工科背景,而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知识内容却是非常广泛的。各学科教师并非专业的思政教师,思政教育知识有限,对课程思政理念缺乏研究[2]。他们不像思政课教师一样系统地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可能无法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即使有的专业课教师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去,也会出现“硬融入”的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出现分化,导致学生的接受度不高。还会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如思政元素融入过多,挤占了专业知识的教学时间。专业课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教学设计技能、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的艺术水平才能科学地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然而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这些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2.3 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选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与所讲授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是否相衔接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农业类院校中绝大多数专业的教材都很少涉及思政教育,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自行挖掘整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如何发现潜在的思政育人元素,使之和专业课程相得益彰,这是专业课教师备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开发什么样的思政资源也是专业课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非常丰富,但专业课教师不能拿来就用。每一门专业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教师在挑选思政素材时一定要斟酌,避免生硬融入,否则就会产生课程和思政的脱节,让学生觉得课程思政就是换汤不换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区别。

2.4 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课程思政改革推进的时间不是很长,各方面的保障机制还不是很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虽然教育部在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但这只是从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框架出发进行的设计。大多数的院校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现实需要的、更具体的可行性指导方案。(2)院校内部缺乏课程思政的交流平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对于很多专业课教师来说比较新颖。尤其是农业院校的教师,他们可能由于理工科的学科背景,对于在课堂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感到无从下手。所以说,建立相关的交流和学习平台非常必要,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任不能只落在专业课教师的身上。要想实现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就必须在院校内部形成联动机制。(3)院校没有将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体系。目前,高校教师考核内容一般为师德师风、职业技能、学术研究、课堂教学质量等,几乎很少有高校会把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效果纳入考核。没有制度上的规范和要求,就很容易让教师产生没有必要去研究课程思政的想法,也没有办法衡量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

3.1 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在高校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大约80%的课程都是专业课。这就意味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在于专业课课堂,专业课教师也就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农业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必须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保证他们的政治立场坚定、教学能力精湛过硬、育人水平高超。

3.1.1 加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二者缺一不可。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自觉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专业课教师要了解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明白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不是增负,而是让课程变得更精彩、更有价值。特别是农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更要转变思想,分辨清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强农兴农、知农爱农的意识。同时,学校也要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多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增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

3.1.2 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掌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专业课教师顺利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保证。因此,专业课教师要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关注时政和社会热点,丰富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政内容的选取以及讲授方式都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科特点、贴近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的价值选择,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积累各种各样的思政元素,多研究思政融入专业课的切入点。例如,在涉农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讲授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激发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自豪感和为“三农”服务的主动性。再比如,专业课教师可以课上讲述某某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从而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思考如何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把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并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事例融入专业课教学,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比传统的说教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2 从农业院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思政资源

每一所大学都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和禀赋也不太一样。因此,农业院校要善于发现与农业相关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

3.2.1 农耕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历史中,我国孕育了悠久的农耕文化。农业院校在继承和创新农耕文化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农耕文化包含了“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智慧、“吃苦耐劳”的人文精神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观。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探索将农耕文化融入各类课程的契合点。以水利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这种物质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古代的水利工程技术,还可以感悟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农业自豪感。

3.2.2 善于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思政元素。培养“知农爱农”的涉农人才是农业院校的育人目标,农业院校要运用好校内资源,将富有行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中[3]。因此,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专业课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本校上。在农业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及本校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和杰出校友的事迹,这些鲜活的案例可以与专业课程实现高度的融合,更加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笔者所在单位东北农业大学为例,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李景富教授50 多年来潜心研发番茄品种,他深入农村基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三农”发展。李教授身上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正是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的。专业课教师多选用发生在本校的真实事件作为思政教育素材,大大地减少了说教意味,会让学生有浓厚的亲切感。这种具有示范性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效地引导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选择,激励学生向优秀的农业工作者学习。

3.3 完善制度保障,加强协调统筹

3.3.1 制定可行性指导方案。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对“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践行。因此,在农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校党委、各学院、相关部门以及一线教师要聚合力,共同探索出适应农业院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性指导方案。具体而言,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等部门要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纳入教学大纲,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更加详细的教学指导方案。同时,还要建立起课程思政资料共享平台,搜集其他农业院校成熟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畅通线上和线下的合作交流。总之,农业院校要形成校党委领导、各学院和部门协同、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联动机制,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3.2 搭建校内课程思政交流平台。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全员协作的过程,因此学校要搭建起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尤其是要畅通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互相交流学习的渠道。通过举办课程思政研讨会,方便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互借鉴教学实践经验。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为专业课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带领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又从各专业课程中获取到更多的育人素材,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熟悉的专业课内容结合,从实际运用的层面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学校还应鼓励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分享课程思政资源和信息,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3.3.3 将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纳入教师考评体系。综合全面的考评不仅能衡量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质量,还能为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指导。因此,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教师考评体系也应该加以完善。首先,学校督导和相关部门要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和职业道德进行考核,确保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其次,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教学督导和学科负责人要不定期深入课堂,考核思政元素是否挖掘到位、融入的方式是否自然。再次,考核的主体要多元,要重视学生的评教。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评价中了解到他们对思政融入专业课的接受程度,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是对教育理念的一个突破,它促使教育活动回归“育人”的本质。农业院校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思政课与专业课教育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农业院校还应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着力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农业院校专业课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年4期)2022-04-23“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高师理科学刊(2020年1期)2020-11-26“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2-16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05-17地方农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策略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期)2014-03-20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

Tags: 农业院校   对策   现状分析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