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论八大山人对晋、唐“王羲之”的追寻

2023-05-08 13:10:09

姚亚平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

八大山人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

在1693 年至1700 年间,八大山人多次临写王羲之。王方宇先生详细列出了19 件八大山人的《临河叙》,确知真迹者共12 件,赝品2 件,其他待定①王方宇:《八大山人的书法》,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年版,第5 页。。就在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大山人全集》中,收有10 件。

分别是:①《八大山人全集》第2 册第280-281 页之七至之八。②《八大山人全集》第2 册第427 页,1696 年。(图1)③《行书临河集叙轴》,1697 年。

《八大山人全集》 第2 册第439 页。

④《书画合装册》十六开之十一-十四开《临河集叙》,1699 年,《八大山人全集》第3 册第512-516 页。(图2)⑤《行楷书法册》七开之五《行书〈临河集叙〉》,1697 年,《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册第798 页。

⑥《临河集叙扇页》,1698 年,《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册第808 页。

(图3)⑦《兰亭诗画册》十八开之一-六 《临河集叙》,《八大山人全集》 第4 册第837-839页。

⑧《花鸟山水册》十开之九《行书〈临河集序〉》,1700 年,《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册第852 页。

(见后图4)⑨《临河集叙屏》六条之一,《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册第854 页。

(见后图7)⑩《临河集叙屏》六条之二-四,《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册第856-859 页。

图1 《行书临河集叙轴》(纸本墨笔纵31.5 厘米,横28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2 册,第427 页。

图2 《书画合装册》之《临河集叙》(纵25 厘米,横20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3 册,第512 页。

图3 《行书临河集叙扇叶》(纸本墨笔,纵33 厘米,横70.4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册,第808 页。

八大山人临习的《临河叙》也各具特色,形式各异,有册页、立轴、扇面,字形有大小之分,每次临写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小到单字,大到字组。

八大山人喜爱读《世说新语》,十分景仰晋人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方式、精神气质,在书法实践上,对晋人书法十分爱慕,对王羲之更是喜爱有加。

1682-1702 年(57-77 岁)间的作品上常有一枚“禊堂”白文长方印(图4)。

图4 “禊堂”印(《绳金塔远眺图轴》,高邕旧藏)

因为《临河叙》记载着王羲之和友人在兰亭修禊一事,传世的兰亭序帖也称《禊帖》。1693 年(68 岁)以后的作品上又钤有“晋字堂”的朱文长方印(图5)。

所以,“晋字堂”、“禊堂”印的使用说明了八大山人对王羲之的《禊帖》十分向往,反映了他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

图5 1693 年“晋字堂”印(《立鸟图轴》,北京文物商店藏)

王羲之(303-365),东晋书法家,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

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时有个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都要到郊外踏青,还要临水用河水沐浴,以消灾避祸,这种临河举行的祛除不祥的祭祀,就叫“修禊”。353 年(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了41 位当时的著名文人来到兰亭,列于曲水之边,投羽觞(又名耳杯,一种酒具)于曲水之上,任其流下,酒杯在谁的面前停住,谁就取而饮之,并赋诗一首,这就是“曲水流觞”典故的由来。

王羲之趁着酒兴,为大家写的诗作了一篇序文,叙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人生的种种感慨。

“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爽爽如清风朗月”,体现了晋人的那种简约玄澹、飘逸自然、流风余韵,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气质风韵。

王羲之的这篇序文内容写得好,洒脱无拘,文笔流畅,书法也是一片神机,结体、用笔无法而有法,墨气忽浓忽淡,一笔一画皆有情趣,全篇字与字、行与行的整体布局上,章法浑然一体,变化细微,布局疏密有度而自然;
字势上从第一个“永”字到最后一个“文”字,笔意相连,阴阳起伏,笔笔不断,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走自在①百折:《教你欣赏书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年版。。

当时,王羲之并没有为这篇序文取名,后来,刘义庆定名为《兰亭集序》。

而刘孝标作注,则因为兰亭临河、修禊又是临河举行,而名曰《临河叙》。

宋人桑世昌集《兰亭考》卷1 于《兰亭修禊序》下注云:“晋人谓之《临河叙》,唐人称《兰亭诗序》或云《兰亭记》,欧公(欧阳修)云《修禊序》,蔡君谟(襄)云《曲水序》,东坡云《兰亭文》,山谷(黄庭坚)云《禊饮序》。

”②张函:《由朱耷的变异书风说明遗民变异书法的历史价值》,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年版,第223 页。可见,王羲之的这篇序文有《兰亭序》《禊帖》和《临河叙》等多个名称。

王羲之的《兰亭序》经过十几个世纪的流传,得到后人的高度赞赏,成为一个神话。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宋代黄庭坚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明代董其昌说:“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八大山人十分重视与喜爱王羲之那篇以“永和九年……”开头的序文,但有一个问题:八大山人统统不叫《兰亭序》,而一律叫《临河叙》。

为什么他临的王羲之的那幅作品不是《兰亭序》,而是《临河叙》呢? 众所周知,王羲之手写的《兰亭序》已无真迹传世。

现存《兰亭序》都是临本或摹本,共28 行、324 字,以唐代的4 个版本最为出名:冯承素《神龙本兰亭》《虞世南本兰亭》《褚遂良本兰亭》和《定武本兰亭》①宫大中:《就兰亭书案议六家“兰亭”》,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年版,第228 页。。

那么, 八大临写的是哪一个版本的《兰亭序》呢?哪个版本都不是。他临的是《临河叙》,而不是《兰亭序》。

但是,并没有人见过《临河叙》。《临河叙》三字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第十六《企羡》刘孝标的注,而且,《世说新语》中刘孝标的“注”里附的《临河叙》只有153 字。

对于这种情况,韦国先生认为八大山人临的是定武兰亭的另一变本。其实,压根就没有《临河叙》这个书法的帖子。

李一、钟银兰诸先生的观点有道理,八大山人有可能就是抄录《世说新语·企羡第十六》刘孝标的注中所引王羲之《临河叙》,在抄录中又有稍加改变。

八大山人在《兰亭诗画册》十八开之五、六《临河集叙》(图6)中说:“此为王逸少《临河集叙》, 近世所传定武本凡三百廿五字,《临河叙》止得百字,更碑室一本,较山人所临字大。

子昂北道,那得此耶! 八大山人”。

图6 《兰亭诗画册》十八开之五、六(《临河集叙》,纸本墨笔,纵22.5 厘米,横12.5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册,第839 页。

读懂这个题跋,就会明白八大山人的《临河叙》为什么只有百字左右②韦国:《八大山人晚年意临的古帖墨迹寻踪》,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年版,第195页、第196 页。。

“子昂”,指赵孟 ,“子昂北道”,指赵孟 自南方往京城一路,这时在路上写了定武本的十三跋。

这里不但否定了定武本,也讽刺了赵孟 政治上的失节③张函:《由朱耷的变异书风说明遗民变异书法的历史价值》,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年版,第220 页。。

也有先生认为八大山人临写的《临河叙》是一个我们不曾见到的传本,也可能是作者的假托。

这里要说明的是:八大山人的此则书法作品在《八大山人全集》中叫《兰亭诗画册》,这是后人给命名的。

按八大山人的本意,应该叫《临河叙诗画册》。

在八大山人自己写的题跋中,他只提到过“临河叙”,从没有说过“兰亭序”或“兰亭诗画册”之类的话。

为什么八大山人不临流传甚广的《兰亭序》,而临了一个流传不广、甚至有没有都不知道的《临河叙》呢? 而且,八大山人临写的《临河叙》,与唐人摹写的《兰亭序》的文字也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甚至八大山人自己在1693 年写的《临河叙》和后来临写的也不一样,就是和《世说新语》中的文字也不完全一样,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是因为八大山人要“刻意摆脱摹本中的唐人影响, 而直追晋人书法的笔意”。

在八大山人看来,对王羲之的那幅作品,晋人叫《临河叙集》,唐人叫《兰亭集叙》,所以,他把王羲之的这幅作品叫作《临河叙》,而不叫《兰亭序》,就表明他要超越唐风,而要追寻晋代气韵的态度。

王亦旻先生也认为:“观八大山人所写《临河叙》,无半点唐摹《兰亭序》的俊秀之风,反而更似《万岁通天帖》中王羲之《姨母帖》的笔法和韵味。

这说明此时的八大山人更偏爱王羲之早年书法中结字疏朗、用笔质朴的风格。

”①王亦旻:《影响八大山人晚年书法风格的几个因素》,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年版,第59 页。

八大山人认为,王羲之是东晋的王羲之,而不是唐代摹本里的王羲之。

八大山人要通过对王羲之的临写,来体会晋人气息,追慕晋人风韵。

所以,八大山人有意不去临写《兰亭序》,而要临写《临河叙》,虽然这都是王羲之一个作品的两个名称,但是,《兰亭序》代表的是唐代的书法面貌,而《临河叙》代表的是晋人的精神气息。

看那幅八大山人写于1700 年(75 岁)的作品(图7),它和八大山人的其他临本一样,都没有王羲之书法的外在模样,他只是按自己的风格书写,但仔细品鉴,其晋人的风神动人,晋字的品位十足。

图7 《花鸟山水册》十开之九《行书临河集叙》(纸本墨笔,纵37.4 厘米,横23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册,第852 页。

《兰亭序》经过十几个世纪的流传,辗转翻刻的拓本,即使是所谓的《定武兰亭》,也掺入了太多唐人楷书的笔意。

唐代楷书确立前,笔法的基础是隶书,隶书的笔法从下笔伊始,便不停地控制线条的内部运动,这种控制均匀地贯彻于笔画的始终,笔画自始至终饱满丰实。

而楷书,特别是唐代楷书,把笔锋的复杂运动都转移到笔画的端点和折点,同时在笔法上强化提按、突出端点和折点,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前人的用笔原则。

但提按笔法带来的流弊,是端点与折点的过分夸张,以及笔画中部的疲软。

八大山人对《临河叙》的临本,就是他对通行之见的抵制和批判。

所以,八大山人要接近晋人笔法,其关键就在于要对这一情况进行反拨。

八大山人就是这样按照他所理解的晋人笔法来临写《临河叙》,避免提按,以中锋为基础实现点画的圆转。

从八大山人晚年留下的十几件《临河叙》墨迹看,无论是结体还是用笔,都与流传至今的《兰亭序》的墨迹不同,完全没有王羲之书法风格的痕迹。

《临河集叙屏》是1700 年八大山人75 岁作品(图7)。

看《临河集叙屏》六条,字形笔貌与王羲之的那篇《兰亭序》真是相差太远。

八大山人临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具有自己的特点:

1.八大山人的《临河叙》,用笔粗壮酣畅,用笔明显减少了提按,减弱了顿挫,增加了篆书意味,却富有节奏,掺入了些许篆书的笔意。

秃毫、中锋、篆笔。

2.外拓的结构浑厚而尽显张力。

外拓的结构中某些空间相比之下更为夸张,这种夸张的空间既使空间更为悦动,它们之间又能相互调和,并不觉得突兀。八大山人常利用结字和章法上的错落移位来打破固有的空间形式,造成空间在视觉上的不平衡,他再通过字与字之间的衔接错落使那些夸张不安定的空间得以平衡安定。

如“会于会稽山阴”的第一个会字,上半部分摇摇欲坠,极为惊险,然而接下来的“于”字向左一偏恰好化险为夷,制造了矛盾,又解决了矛盾,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接下来,又来了一个“会”字,则安静了许多①李星:《八大山人晚年书法形式美的构成》,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年版,第163 页。。

3.布局上也不同于《兰亭序》的匀称排列,在空间划分上一字分为两字,或两三字合为一体。

王羲之潇洒俊秀,灵逸遒媚,妍美流便,八大山人则浑厚奇崛,简古浑朴,简朴率真,纵横奇伟。

4.不但书风迥异其趣,而且字数多少,前后是否一致,都无所谓,在八大山人的面前有没有王羲之的书帖都不重要,八大山人只是按自己的风格来抄写王羲之的内容,无论是结体还是用笔,都是“意临”。

而且,就是与八大山人以前临的《临河叙》相比,这幅1700 年的《临河叙》,面貌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从萧淡精微向圆润朴厚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他从追寻“晋人笔意”向“自我”境界发展②韦国:《八大山人晚年意临的古帖墨迹寻踪》,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年版,第195页、第196 页。。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王羲之只是八大山人追慕晋人气度的一个途径,八大山人对王字的关注,不重结构、笔法,而重对晋人书法意境的体会,对晋人风格的把握。

总之,有三点结论:1.王羲之当年并不是既写了《兰亭序》,又写了《临河叙》;
后世流传的版本中也没有一部《临河叙》的版本。

而是这篇“天下第一行书”有几个名称:唐代多叫《兰亭序》,晋代有叫《临河叙》,还有叫《修禊序》,等等。

2.八大山人认为流传于世的《兰亭序》的各个版本都掺入了唐代的理解和笔法。

为了直追晋人气韵,他就特意在名称上大做文章,一直把王羲之的这篇“天下第一行书”叫成《临河叙》,以标榜他临写的才是晋人的书法。3.八大山人对王羲之的临写,不在笔画字形的描摹,而在于笔意字韵的追寻。

这是“在渔不在筌”、“得意而忘言”的魏晋精神,也是八大山人继承传统、超越传统的一贯做法。

图8 《临河集叙屏》六条之一、二(《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册,第854 页。

学界有句话,“唐诗、晋字、汉文章”,魏晋时期的书法是了不起的。

魏晋是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也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转型期,正如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一样,汉字的书写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审美性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强调。

魏晋还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最繁荣时期:书体完备,真、行、草,几乎同时出现;
书家众多,群星璀璨。

孙过庭《书谱》开篇就说:“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

”说前有张芝、钟繇,后有王羲之父子。

后世书法理论都强调:学书之人,要以学晋为宗。

黄庭坚在《书论》中说:“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于古人笔法也。

”清代书法理论家翁振翼在《论书近言》中就说得很干脆:“不学晋人法,总不成书。”而王铎再补上一刀,说得更狠:“书不宗晋,终成野道。”八大山人晚年书法有着浓浓的魏晋神态、魏晋风骨、魏晋气韵。

这一点,有许多论者提及。

陈鼎《八大山人传》:“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

至于书法,则胎骨于晋魏。

”杨宾《大瓢偶笔》说八大山人“其书有钟王之气”,“钟王”即指钟繇和王羲之。张庚《清朝画征录》称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书法,有晋唐风格。”近人李苦禅也说八大山人书法“得益于钟繇、王羲之父子及孙过庭、颜真卿”,“其点画的流美及其清新疏落、挺秀遒劲的风神,直可睥睨晋唐”。

八大山人十分景仰晋人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方式、精神气质,喜读《世说新语》,十分熟悉魏晋人物及其事迹,在书法实践上,对晋人书法更是十分爱慕。

八大山人十分重视学习晋人书法。

八大山人早年学唐楷,然后学明代董其昌,再学宋代黄庭坚,再学王羲之父子、索靖张芝,大体就是由唐入晋的过程。

因《临河叙》记载着王羲之和友人在兰亭修禊一事,传世的《兰亭序帖》(即八大临写的《临河叙》)也称《禊帖》。

八大山人书法的魏晋气韵是多年书法练习的结果。

八大山人书法学习晋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在楷书上,学钟繇的小楷。

钟繇(151-230),兼工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写得最好的是楷书,他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

减少了汉隶的波磔,实现了汉隶到楷书的演变,并臻于成熟,完成了中国书法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变,成为“正书之祖”。

楷书的出现,使文字的书写在点画运动、空间造型上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中国的书体也就从单一的篆隶演化出楷、行、草,并趋于稳定。

钟繇处于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有力地推动和完成了这个演变过程。

张怀瓘《书断》说:钟繇“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

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此话说钟繇超过他的老师,并说他“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评价极高。

2.在行书上,学习“二王”,特别是王羲之的字帖临写得最多。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用笔活脱,行气自然,将行草的笔法与笔势发展到极致,成为中国的“书圣”。

3.在草书上,学索靖的章草。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西晋将领、著名书法家,曾任征西司马,故人称“索征西”,死后因其功被追赠“司空”,人称“索司空”。

现在去敦煌,人人都会提及索靖、张芝。

莫高窟的第156 窟非常有名,里面有幅“张议潮出行图”的壁画,在此窟前室的北壁上,有篇《莫高窟记》,其中说:“晋司空索靖题壁仙岩寺”,这是莫高窟开凿前的一条重要史料。

索靖以善写草书知名于世,尤精章草。

索靖的书法,内涵朴厚,古朴如汉隶,转折似今草,险峻坚劲,气势雄厚。

自名其章草曰“银钩趸尾”,即钩、挑等笔画遒劲有力,有如银钩和蝎尾,能揵然上卷,“乙”、“丁”、“亭”等字之末趯,须驻锋而后趯出,故遒劲有力。

索靖流传后世的书法作品有《月仪帖》《出师颂》《急就章》等。

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平生不肯轻易推许古人。一次,他路见索靖书写的碑石,竟卧于碑下,朝夕摩掌,不忍离去。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八大山人从欧阳询一直学到索靖,原来是有脉络的。

八大山人得到了晋人什么样的风骨与气韵呢?试看八大山人1670 年(75 岁)的《行书临苏轼游庐山记》(图9)。

黄庭坚说:“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

”就是说,写大字要密不透风,写蝇头小楷,要写到疏能走马,“须令笔势纡余跌宕有寻丈之势,乃佳”。

看八大山人在1700 年75岁高龄创作的这篇《行书临苏轼游庐山记》,淡墨秃笔,不紧不慢,心平气和地写来,没有一字局促,结体简化平稳,用笔含蓄内敛,线条圆浑醇厚,厚重中见篆籀意,整篇的风格平和安静,涵养醇和。一是给人的整体观感是平和安静,心清气爽,写得行云流水,神机一片。

二是通篇布局纵横挥洒,空间安排恣肆率意。

三是行款布局错落有致,天真烂漫,气韵生动,律动感强烈。空间与空间之间不停地收放更迭,块面空间与零碎空间之间相互纵横错落,丰神疏逸。

四是字法笔法的运用,出神入化,所有的单字空间的聚散、疏密、欹正、位移都在整体章法的起承转合中不断生发,正像古人所说:行走于山阴道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让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

图9 《花鸟山水册》十开之十《行书苏轼游庐山记》(纸本墨笔,纵31.4 厘米,横23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册,第852 页)

八大山人书法之所以散发着魏晋气息与气韵,就在于他不是为写而写,而是“摄天地和明之气贯入手腕指间,方能与造化相通,而尽万物之变态”,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八大的行书作品中欣赏到书法的纯熟和优雅,才能看到八大身上那深入骨髓的晋人风韵。

再以八大的书札为例。

书札是八大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邱振中先生说:信札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唐代以前留下的书法作品,大部分是书信。

人们在写书信、记日记时,不会那么做作、僵硬,而更加随意、自然,甚至有下意识的书写。

八大山人留到今天的书信共有三十多通,如《手札册》十二通,《书画合装册》十六开之十六《手札》,《行书手札册》4通,《书画册》之一、二、三,《致方士琯手札册》十三开,《手札十通册》,多半是晚年写给方士琯、敬老、东老、省斋等朋友的,内容涉及朋友交往、卖画、饮宴之约、身体状况、所用食物医药、借钱、谢赠等生活之事。这些手札,既是研究八大山人晚年生活的重要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这里选《手札十通册》之一(图10)。

释文是:“《内典》:‘心期天人。’愧事何异此之赐也。画一且未见,面见一喜可知也。

西城先生八大山人顿首九月廿五日”。

图10 《手札十通册》十开之一纸本墨笔(纵19.8 厘米,横13.6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册,第888 页。

其中“西城先生”,是指方士琯,即八大山人的好友、书画资助人和代理商。

这则手札上钤有一枚白文方形印“可得神仙”(图11)。

正因为是写给朋友的信,所以,心境更为自由随意,全无拘束,了无挂碍,其书法越加随心所欲,都是随手拈来,挥洒自如,行草相间,无拘滞之感,压纸走笔,信笔写来,满纸云烟,颇有画意①崔自默:《八大山人书法的启示》,转载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年版,第6 页。。邱振中先生评论八大山人晚年的书札说:八大山人“似乎不再计较是否中锋行笔,只是将笔压在纸上,往前推移而已。

圆笔、方笔并行,枯笔、湿笔并行,毫无摆布和执意夸张的痕迹”,八大山人晚年的这些书札正是笔随心走,随心所欲,连贯自然,是书法史上此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王澍说:古人的书法为什么好呢?因为他们“意不在书,天机自动,天真烂然”,如果“有意为之,多不能至”。

图11 “可得神仙”印

观察八大山人从青年到晚年、从唐代到晋代的书法历程,我们看到了八大山人书法的一个什么轨迹呢? 孙过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书谱》)八大山人正是如此:首先是“只求平正”,先学唐人的法度与气象,比如学欧阳询的瘦劲硬挺,中规中矩,像模像样;
然后是“求险绝”,比如学黄庭坚的中宫外放,张手伸脚,就是形成“八大体”后,其书法仍然具有丰富、奇崛、欹正的特征;
最后是“复归平正”,简练,单纯,丰富,稳健沉着,中气十足,神清韵和,一派超迈高古的风神,一种从容淡定的气度。

猜你喜欢临河兰亭序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21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有利区分析矿产勘查(2020年3期)2020-12-28八大山人作品欣赏文化产业(2020年20期)2020-09-24探秘“后临河”河北画报(2020年3期)2020-06-24探秘“后临河”河北画报(2020年5期)2020-06-10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艺术品鉴(2019年10期)2019-11-25书法作品颂雅风·艺术月刊(2019年3期)2019-07-22《王羲之 兰亭序》中华诗词(2017年4期)2017-11-10王羲之书兰亭序中国三峡(2017年2期)2017-06-09临河而居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Tags: 王羲之   人对   大山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