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

2023-05-08 20:10:22

齐贵云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1]。高校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本遵循,有效利用校内外各方资源,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一体化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2021 年3 月6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到,“70 后、80后、90 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2]”

平视世界的一代是自信的一代。这种自信源自祖国的强大,以及在面对世界格局调整、经济转型、科技进步和思潮碰撞等大变局、大考验时国家的淡定与从容。2020 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突如其来,让人猝不及防。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多措并举,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举国同心,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住疫情,实现复工生产,中国经济虽然遭受重创,但仍然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为疫情阴霾笼罩的世界经济注入了信心与动能,交出了一份令世界为之振奋的答卷。每个经历这一切的中国人都会终生难忘,经历过抗击疫情的年轻人也在淬炼中成长,疫情激发了年轻人的使命与担当,到处可以看到年轻人自信从容的面庞,用实际行动肩负强国一代的历史使命。

时代在改变,能平视世界的年轻人也在改变,他们的心态、思想都在改变。平视世界是一种骄傲与自信,如何将这代年轻人身上的自信转化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历史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思政教育并不仅仅是上好思政课那么简单,还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搭建好社会大课堂、家庭中课堂和学校小课堂多维空间,树立整体教育观,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

全员育人是指育人主体的多元性。在高校办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全体师生共同成长的事情,离开了大家的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必将陷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的境地。当前高校在全员育人方面并没有充分调动所有育人主体的积极能动性。从表面上看,大部分高校以学校为主体搞了不少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也把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思政育人目标等写进教学设计中,但是仍然有不少专业教师认为思政育人主要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思政育人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部门的大思政育人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也是全员育人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中国的很多父母更关心孩子的学习分数高低,往往忽视对孩子思想道德品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当孩子考上大学之后,认为自己只要负责生活费,思想教育、学习等方面交给学校就可以了。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在思想上、行动上完全形成共识,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全过程育人一方面是指学校工作要全过程育人,学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就是抓好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课程建设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高校要想把“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去,就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课程建设主阵地;
另一方面全过程育人还要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但仅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只有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提高育人实效性。目前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育人方案,也开展了不少各具特色的思政育人活动,但是,大学生每年有三个月左右的假期时间,大学最后一年的实习时期,还有职业院校每年安排时间不等的校外实习活动,这些时间段往往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断档期,学校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而家长也往往忽视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

全方位育人一方面是指教育内容的全方位,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以回归生活实践为宗旨,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引导和培养等方面入手,实现全方位育人;
另一方面是指教育形式的全方位,要深入挖掘并有效开展学校显性德育课程,有目标有措施地加强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形成全方位、立体化育人体系。各高校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时候除了要抓好课程建设、课外实践活动、学校服务和管理等工作,还要加强网络舆论监督、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的高集成性和交互性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需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强化思想政治网络阵地建设,推进新时代网络育人工作。

“三全育人”既是理念、原则,又是机制[3]。作为理念,其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及综合素质的拓展;
作为原则,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作为机制,其更易于操作,更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三全育人”理念深化了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

在厘清“三全育人”概念的基础上,高校要以问题为导向,举全校之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以一线教学为根本,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以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真正将“三全育人”理念内化到全校教职工观念之中,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平视世界的一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一)举全校之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理念是高校创新发展大思政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石。大思政育人格局需要顶层设计,具体到不同性质的学校、二级学院、具体专业及其学科特点的差异,其对标定位应该有所区别。但是最终目标都应是建立健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实践活动和网络育人等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

大思政之大不在课堂,而在课外,各校在做顶层设计时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抓住思政课程建设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的基本点,构建无缝对接的责任线,科学把握决策面,全面落实执行面,从而打造出校内校外、全校上下各单位各层面有效联动的大思政综合体,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入手,促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各个高校要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二级学院基层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其他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要主抓“三全育人”工作,并且将“三全育人”工作成效纳入年度考核范围,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同等重要,从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真正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二)积极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

我国一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思政课教育体系,在理论体系和课外实践活动方面虽然一直在不断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日渐“高大上”,实践活动也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新而不断创新,但不容忽视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以需求为侧重点进行主动‘灌输’难免陷入‘自说自话’的现实桎梏。[4]”我们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平视世界的00后,他们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获得的是爆炸式增长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他们也希望从中找到我们“四个自信”的来源,但是过量的信息供给并不会自动筛选出答案,甚至会稀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网络的发展使思政育人的对象出现了新的需求。从供给侧结构上来讲,思政教育出现了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从供给侧结构上进行改革创新,提供“精准供给”。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精准供给”,需要改变当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更好地同大学生的需求相对接。高校要加强思政课程供给侧改革力度,精确判定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精神生活需求,“精准供给”思政政治教育内容。“精准供给”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之一。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优化教育内容供给体系,统筹共享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教育供给方式多样化,平衡供需矛盾。同时,思政教育供给侧不能完全受制于需求方,还要利用现代科技提高管理水平,引导、刺激和创造新的需求。“精准供给”的前提是掌握受教育者的需求,大思政育人的重点是要建立需求侧思维,能够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受教育者的显性与隐性信息进入深入分析,从而精准掌握受教育者的需求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分门别类进行存储,不时更新数据库,在制定教育方案时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新时代思政教育虽然要从供给侧上改革创新,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守正创新是关键。思政课教学守正的关键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追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改变。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虽然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教学内容体系一直在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没有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政课的灵魂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不管如何改革创新都不会走上“邪路”或“歪路”。创新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创新也是对守正的发展。思政课教学如果没有守正就会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
同样如果没有创新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思政课教学不但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上要坚持守正,而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要坚持守正,仍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重在灌输。虽然很多人反对灌输法教学,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冲击,但是这些挑战与冲击并没有抹杀或降低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造成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各个国家都在强化意识形态的竞争力与影响力,试图通过理论灌输使之成为普遍认可的意识形态。西方国家从来就不允许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理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流的意识形态灌输,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思政课教学在守正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地创新。广大思政教师要自觉遵循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主体意识和表达愿望强烈的成长规律,针对思政课课堂抬头率、点头率等瓶颈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思政课课堂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效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是取得实效的基础。学校要融合多方资源,建立思政教学实践基础,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大大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突出课程时代感、导向性、现实性和前瞻性,推动理论入脑入心。

(三)加快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路线图。专业课程在进行课程目标设计时为了克服各自为战和重复的问题而制定系统化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这就需要集体备课,将思政育人目标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中去。在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开发上,要深入挖掘、深入梳理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立足与思政课程协同的理念,设定具体章节的思政教学目标,各章节思政育人目标要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单次课的思政教育内容必须结合学情、教学背景的综合把握,找到最佳切入点,让专业知识自己说话,展现出思政教育主题,实现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改革也离不开教学方法的革新。课程思政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思政主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学理分析法、案例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深入思考,提升学习体验,最大程度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和价值引领作用。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也积极参与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负责思政与专业教学内容的融合,已经被江苏省教育厅推荐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在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围绕政治意识、核心素养、职业道德与家国情怀等重点从供给侧方面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地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全员育人就是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因此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养过硬、育人本领高超的具有深厚教师情怀的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除了高校思政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工处和教务处等直接分管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及其干部教师队伍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政治教育的主体。作为思政教育的直接责任人需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政治站位,不要把思政育人仅仅看作是思政教师的事情。同时,还要调动其他专业课教师、行政工作人员等其他主体育人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毫无疑问,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有些高校对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思政课教师选拔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2020 年1 月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 号),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选配作了明确的规定。各类高校要按照教育部要求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在编制上根据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按照1∶350 的比例核定思政专职教师人数,且不得随意挪作他用。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小组明确规定在思政教师的选拔与聘用上要健全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制度与退出制度,值得借鉴与推广[5]。思政课教师的选拔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人格要正。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只有政治立场坚定的人,才能把马克思主义讲深讲透;
只有深广情怀的人才能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
只有堂堂正正的人才能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思政课教师不仅选拔要严格,而且还应建立思政课教师退出制度,对于连续两年在全校思政课教师排名中后5%的教师可以考虑访学、进修等方式提升教学能力,实在不能胜任的教师应予以转岗,对于师德师风存在问题的教师可以直接清退出去。

加强思政教师的教育培训,制定符合思政教师职业特点的评聘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在全员育人方面,学生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教育对象,任何想要在学生身上看到的品格,必须从教师队伍的培养做起。学校德育工作的起点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讲好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才,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学校首先要打造出一支讲政治、品德正、才学优和讲奉献的思政教师队伍。国家、省(市、区)和高等学校要建立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保证思政课教师每三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培训。主管教育部门应拓展思政课教师培训渠道,设立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定期安排思政课教师实地调研考察。高校要有专门经费保障思政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高校应当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在评聘中的占比。高等学校应建立健全思政课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在高校思政教师的保障与管理方面,学校不仅要切实提高思政教师待遇,还要为思政教师的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在各项高层次人才建设中加大对思政教师的倾斜力度。

猜你喜欢大思三全育人育人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年6期)2022-11-16——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吉林教育(综合版)(2022年9期)2022-10-18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Tags: 育人   格局   构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