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色探究

2023-05-10 19:20:03

何颖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一部佳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部杰出的代表作。其简洁文雅、字字皆玉的语言,使得该作品成为文学语言艺术宝库中的难得瑰宝。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写作方式”,作者曹雪芹付诸毕生心血,用传神的笔法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生动的封建晚期贵族生活史、崩塌史。本文主要基于人物语言个性分明、人物描写精简传神、俗谚改造贴近生活、富含诗性雅俗共赏、渲染氛围长于塑境和谐音双关意趣深远六个角度,探究《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色。

一、人物语言个性分明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作者要想塑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就必须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着手,而语言最能展现一个人物的内在灵魂。《红楼梦》在语言的运用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作者曹雪芹在语言处理上,会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赋予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每一个人物不只停留在纸面,而是立体的、充满个性的,能够直接呼应实际生活中的特定人。

首先,不同身份人物的语言特色。《红楼梦》中包含诸多不同身份的人物,如贵族青年、村妇、封建家长等,他们各自的语言表达方式均存在差异。刘姥姥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作者将刘姥姥的身份定位为在贾府讨财物的老寡妇,赋予人物独特的语言风格,使读者对这一人物产生了深刻印象。比如,刘姥姥刚进贾府的时候,因为要给女儿和女婿准备一些过年的礼物,但又不好意思开口要钱,所以才会说出“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情来?只顾吃果子咧。”“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这些质朴的语言包含了底层劳动阶层的朴素思想意识,与乡村老妇人当前的社会地位及心理,几乎是一致的。醉金刚倪二是一副市井无赖的模样。当他知道贾芸有难时,立刻对其说“不妨不妨,有什么不平的事,告诉我,替你出气”,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正气凛然、侠肝义胆,甚至还扬言“管叫他人离家散”。这些语言的表达既是市井人物极力寻求存在感的侧面体现,也是作者对各种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

其次,不同性格特征的语言特色。王熙凤这一人物的性格是既圆滑又恶毒。在贾瑞试图勾引她的时候,她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情绪,反而一边用“果然你是个明白人,比贾蓉、贾蔷两个强远了”这种语言来赞美贾瑞,一边努力思考脱身的办法。可贾瑞始终没有放弃,在贾瑞一直纠缠她的时候,她就已经准备好了应对方法。从王熙凤所说“大天白日,人来人往,你就在这里也不方便。你且去,等着晚上起了更你来,悄悄的西边穿堂等我”这句话中,便可看出她缜密的心思。通过表明贾蓉、贾蔷不了解人心,再与贾瑞约定稍晚见面,如此便可以使贾瑞的戒心淡化几分,这才导致贾瑞落得个身死道消的下场。另外,还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寶钗的顺从、探春的刺玫瑰、晴雯的暴躁等性格特点,都被作者富有个性化的文字勾勒得淋漓尽致。

二、人物描写精简传神

对人物的描写,作者通常都会从外貌、神态、动作等着手,用于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真实贴切的描写甚至还能从侧面显示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虽然《红楼梦》中对人物的描写甚多,但作者并没有用连篇累牍的方式,而是仅凭借几个关键字眼便将形象各异的人物传神地呈现给读者,如此精简而生动的写法,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当刘姥姥走至容府门前“便不敢进去”,只是“蹭到角门前”。此处用到的“蹭”字,让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神韵尽显。刘姥姥本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寡妇,因为女婿祖上与贾府王夫人的父亲相识,又同姓王的缘故,在借着“一处做官”的机缘巧合之下变成为了“本家”。在王狗儿一家无以为计的情况下,刘姥姥只得忐忑地来到贾府期望得到救济。刘姥姥本是未见过世面的乡下老妇人,而且多年未曾与贾府有来往,因此走进贾府后才处处好奇,将自己的土气展露了出来,“蹭”字恰恰是其当下“不敢”心态的行为外化。之所以“不敢”,一方面是因为她出身农家,身份地位悬殊带来的怯懦;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意图攀附富贵之家时心中的惶恐与忐忑。因此,单凭一个“蹭”字,便让读者通过动作情态了解到刘姥姥的身份地位及其所思所想。《红楼梦》在语言表达上的丰富和强烈的表现力是显而易见的,让人读后不禁赞叹。

三、俗谚改造贴近生活

《红楼梦》主要展现的是封建大家族的日常生活,这种生活看似富贵,实则暗潮涌动。为了让读者能够借助故事情节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作者采用了生活化的手法来处理写作语言。语言生活化,其本质就是在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前提下,选择一种很容易理解、更有活力、更加立体的语言形式。生活化的语言可通过利用民间谚语、歇后语来增强表达效果,也可通过口语化的表达,让语意通俗易懂。

首先,谚语与歇后语的应用。在第六十五回尤三姐同贾珍、贾琏怒骂的场景中,作者便用到了“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你别油蒙了心”“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张纸儿”“偷来的锣儿,敲不得”等,从这一系列俗语中可以看出尤三姐对封建贵族男人的轻蔑态度。无论是画面感还是性格都有极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次,口语化表达。作者在描写老奴醉酒的场景时,通过“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哪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臂折了往袖子里藏?”等语言,在老奴痛骂的过程中将这一人物居功自傲的形象呈现出来。这段话未加任何修饰,完全就是根据真实生活的口语化表达,但最终呈现的整体效果非常富有艺术性。诸如此类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在《红楼梦》中的分布非常广泛。

四、富含诗性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是《红楼梦》语言特色得以形成最为关键的要素,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人物、看懂情节,从而产生情感层面的共鸣。因此,整部小说都是用白话来书写的。为了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作者引用了诸多诗词曲赋、历史典故,大大增强了作品整体的文学性。“石上偈”、金陵十三钗判词、灯谜额联、螃蟹诗、咏白海棠等内容让人目不暇接,不但对故事展开、人物塑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可以被视为具有鉴赏价值的、独立的文学作品。由于《红楼梦》的古代汉语特征显著,因此成为提高读者文学修养的有力素材。

首先,诗词曲赋的引用。《红楼梦》中包含诸多引文摘句,如“雏凤清于老凤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等等,数目之多难以计算。这些引文摘句的核心价值在于,既要与作者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相互照应,又能辅助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还有一定关键线索隐藏其中,让读者在细细品读后,能够预见人物的命运,以及人物塑造的审美艺术效果。此外,在《红楼梦》中,作者立足于人物视角创作了大量的佳作,使读者领略到“佳人”的高雅风韵。在所有的兄弟姐妹中,林黛玉是最能表现出文雅特点的人物。比如,在第二十六回中,她担心宝玉遭到训斥,便着急地前去探望,谁知却被丫鬟晴雯拒之门外,于是在第二十七回中,她伤心欲绝地吟诵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就是久负盛名的《葬花吟》。林黛玉看似是在感慨花落,实则是将自己寄人篱下、无父无母的凄惨生活,通过作诗的方式刻画得淋漓尽致。再如第七十回,众姐妹要重修诗社,林黛玉写下《唐多令》,“漂泊亦如人命”,用这句话来抒发自己流离漂泊的悲伤心境。在此,作者并未用太多的语言来描述林黛玉当时的心情、处境和遭遇,而是用一首优美的诗句来描述,既可以加深林黛玉的才女形象,又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小说语言的诗性文雅。

其次,历史典故的引用。作者在创作时引用的历史典故颇多,如东施效颦、孔雀东南飞、僧圆则传、埋琴稚子、蕉叶覆鹿、开辟鸿蒙、司马牛之叹等等。作者利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典故,来暗喻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这对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特征刻画、故事情节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五、渲染氛围长于塑境

《红楼梦》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塑境”的创新。在小说中,环境是塑造人物个性、推动人物行为的空间,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因为典型的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时代气氛、表现社会时代背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小说中,塑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塑境,读者能加深对作品内容、核心要义的理解,从中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红楼梦》长于塑境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烘托氛围,通过诗意的方式将人物所处环境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把前人的诗词曲赋意境直接引入内容中。在第十一回,描写凤姐儿带着婆子丫头、宁府婆子媳妇们进入会芳园偏门时这样写道:“黄花满地,白柳横坡……罗绮林,倍添韵致。”此段采用骈文的句子形式,全景式地描写出会芳园的景致,为读者呈现一幅绵丽而隆重的画面。一片黃花遍地,红叶高悬,让景致充满了诗情画意,那绚烂的秋色,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会芳园里的菊花、杨柳、青藤、石缝间的清流、随风飘动的红叶、悦耳的笛声、漫步的少女等景致交织在一起,若细细品味便会感到会芳园的清幽与明秀。作者将此种难以形容的意境描写得栩栩如生,他仅是用了几十个字,便将复杂的场景描绘了出来,一字一句都是其非凡才华的体现。这种方法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快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并投入作者营造的意境氛围中,让身处在不同空间的读者也能产生情感共鸣,使其感到更加浓厚的诗意和丰富的内涵。

六、谐音双关意趣深远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双关”的解释是:“修辞方式,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所谓“谐音双关”,指的是利用同音和近音的形式组成的双关。谐音双关的使用,既能让语言表达更加含蓄、幽默,又可以在故事情节中发挥隐喻的作用。“双关”在《红楼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管是在主题、情节、人物姓名、人物对话中,都包含大量的双关语,使得整部小说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对读者又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和无法言说的凝重之美。《红楼梦》中谐音双关的应用,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文学修辞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文字狱”。当然,这也需要作者具备足够扎实的文学功底,否则刻意制造谐音双关,很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成为一种文字游戏。

在《红楼梦》中,名字的谐音和双关是最常见的。取名艺术也是该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甚至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都罕见。书中的人物角色众多,且每个人物都对应一个凸显个性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取名的高超技巧。人物的命名,不仅与其身份、行为、性格、命运等因素密切相关,更与《红楼梦》的整体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比如,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贾雨村的谐音是“假语存”。如果将贾雨村的真名叫作“贾化”,那么就与“假话”谐音。这两个人的名字,其实都是曹雪芹《红楼梦》创作手法的根本体现,即把真实的情况“隐”掉,再虚构出“假”的事物。这两个人的名字,既反映了他们的个性特征,又隐含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创作风格。另外,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一方面要使人物在性格所设定的情节中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向读者揭示其性格的逻辑轨迹,为了处理好这种矛盾,作者应用了暗示的方式。比如,薛宝钗在元宵节时写的春灯谜里面有一句“恩爱夫妻不到冬”,与谜底“竹夫人”的情形相吻合,同时也暗示了宝钗的结局。因此,贾政一听,以为是“谶语”,顿时充满疑惑。《红楼梦》中的大量暗示手法,既体现了曹雪芹在小说结构上的造诣,又成为研究八十回以后佚稿的一个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红楼梦》以生动的语言来塑造出多种人物形象,并没有应用长篇大论的解说和冗长的形容词,而以极为内敛含蓄的语言,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入手,来描绘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动态。同时,作者还擅长用简洁的语言把故事情节、人物心理、多彩场景、情生动景等描写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红楼梦》具有丰富的语言表现力、独特的语言效果,也正是这些独具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造就了该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猜你喜欢双关刘姥姥谐音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期)2021-05-25勇闯长龙阵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2020年11期)2020-12-15刘姥姥吃鸽子蛋幽默大师(2020年11期)2020-12-08刘姥姥百花园(2020年6期)2020-06-29《谐音词里的民俗》语文建设·下半月(2020年2期)2020-05-28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谐音词的规则小读者·阅世界(2019年8期)2019-09-10双关意林(2016年14期)2016-08-18绝妙的数字灯谜党的生活(黑龙江)(2016年3期)2016-03-21刘姥姥的公关术幸福·悦读(2009年8期)2009-12-01

Tags: 红楼梦   探究   特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