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双一流背景下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建设机理与实现途径研究

2023-05-10 20:25:03

乔少杰,韩 楠,翁越男,陈权亮,黄 萍,吴 涛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a.软件工程学院;
b.管理学院;
c.研究生处;
d.计算机学院,成都 610225)

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战略,这不仅给高校建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高校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培养质量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努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内涵,培养多元化高素质人才,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通过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审核,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截至2019年,国内博士研究生在读人数逐年增加(见图1),通过博士研究生在读人数,可看出高校博士学位点数量的增加情况,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文件中,已明确提出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培养的规模和目标,重点是要在逐步扩大其规模的过程中加速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2]。

图1 博士研究生在读人数

关于高校硕士博士单位立项建设,可参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但其中未提及具体细则,对于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目前尚无一套完善、详细的实施方案可对建设工作加以指导。王春霞[1]认为目前博士单位立项建设主要存在导师不足、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王丽娟等[3]将石家庄铁道大学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了关于博士学位授权建设的具体做法,主要从学科、科研方向规划和导师团队建设这2个方面提出了立项建设方法。高坤等[4]指出仍有部分高校存在一些关于团队建设、学科方向规划、办学定位的基础性问题。杨海燕[5]提出高校办学定位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是高校的办学基础,但目前我国高校办学定位中仍普遍存在定位流程简单无序、参照单一、定位目标拔高、定位主体缺失等诸多问题。马楠[6]以扬州大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在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背景下的导师团队建设策略,指出了导师团队中普遍存在关于科研成果产出、评估考核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授权点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着力点。对正在进行硕士博士单位立项建设的高校而言,学科建设既是根本与立项前提,又是目前的首要工作,对提升高校教育素质水平与各阶段办学层次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最核心工作就是凝练并细化学科方向、汇聚导师团队、建设科研基地。反观我国硕士博士单位立项建设,它的主要关键点与指标包含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学科方向和团队等多个领域,由此可见学科建设与博士单位的立项建设二者之间的含义是基本一致的。硕士博士单位立项建设工作不仅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其抓手和实施性项目。立项建设需要高校始终立足于学科建设的现有基础,深入考察自身的办学情况、合理定位、从实际出发推进。《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于高校学科有3个重点关注的方面,分别是人才、团队和创新[2],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做到积极响应社会需求并明确自己的学术方向,因此对于高校硕士博士立项建设中的学科建设,从以下4个侧重点考虑。

1.1 优化学科布局,合理规划学科方向

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学科方向规划的推动影响,且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障都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学科方向规划。从以下3个方面对规划学科建设方向提出建议:首先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指导;
其次立足高校当前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
最后顺应学科建设的普遍法则,处理好局部重点建设与全局发展的关系。要求高校在规划学科方向时,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及学科发展规律,在对自身办学条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前提下,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以其优势学科和具有特色的专业学科为方向和指导,调整和改进学科布局,对学科方向进行合理规划,构建协调且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1.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双一流”建设计划就是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增强高校科研能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导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引领研究生学术道路、塑造其价值观的领导者。高质量的教育是高校在“双一流”背景下推进硕士博士立项建设工作的关键,而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导师队伍建设,要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并制定与“双一流”建设、硕士博士立项建设相适应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普通高校研究生导师人数[7]见图2,历年的导师数呈大致增长趋势。在导师队伍建设中,单个导师引导管理的合理学生人数与学生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每位博士导师指导的学生平均人数逐年减少,见图3。而适合1个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科属性、学校规模、导师本身的课题研究任务数量、指导能力与精力以及所指导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起点等。在复杂的师生关系中,面对不同年龄、背景和基础的学生,导师始终是1个常数,而学生数则是1个变量,多变的学生数常给导师带来了挑战。高校应该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根据具体情况动态调整导师指导学生数,制定合理且切实的调整计划。

图2 2008—2014年普通高校博士导师数

图3 2008—2019年博士导师平均指导学生数

面对目前导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科研目标不明确、成员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团队凝聚力不高等,可从以下3个方面做出改进。

1)加强顶层设计:准确把握高校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发展要求,落实教书育人的基础性任务,以进一步加强高校导师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建设为首选和重点,以提升导师专业素养为抓手,以深化导师管理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健全导师发展支撑与考核评估体系,建设一支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育人能力及专业技术的导师队伍。

2)合理布局团队:在学科导师队伍建设中,加强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团队的培养力度,按照硕士博士点建设的学科带头人标准,制定、实施培养计划,把对中青年导师的培养作为计划的重点。在对导师队伍进行合理布局时,要充分地体现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源结构及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其中高校的青年导师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以博士生导师为例,其年龄结构见表1。近年来青年导师在总博士导师数中的比例较小,而青年导师作为科研和教学一线的主力军、硕士博士点建设与发展的储备力量和新鲜血液,他们的成长引起了广泛关注。要加快硕士博士单位立项建设工作,做好充分支持青年导师成长,培养高等教育新力量也是关键的一步。

表1 2008—2019年博士导师各年龄阶段比例%

3)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在高校中,应当根据国家规定制定科学的导师考核和评价标准,完善其考核和评价办法,将其政治表现、学术水平、指导精力的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考核和评价体系,对导师进行整体性的综合评价。以年度考核为基础,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绩效评价,采用导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估、学生评估与教育管理者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机制,重点是要避免唯资质论,以有能力者居上。

1.3 搭建学科基地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不仅要求有明确合理的学科规划、优秀的学科队伍,还需要围绕学科队伍的实际需求和学术专长,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搭建适合他们的工作平台,包括专业高质量的实验室建设、前沿仪器设备购置使用及建设资金的有力保障等多方面内容[8-12]。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学科基地的建设尤为关键,一流的实验环境和条件是重点,使学科基地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

1.4 培养拔尖人才

培养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目标,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以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高校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注重科教产教融合,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求真务实、潜心研究、水到渠成的创新文化。

高校办学定位回答了“办什么样的高校”,综观高校办学水平的诸多方面,办学定位在其中占据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地位,办学定位至少包含2方面的内涵:一是高校当下所处位置(包括办学定位、办学规模等),属于目前状态;
二是学校长期发展的目标与愿景,关系到将来的状态[13-16]。一所高校是否科学定位,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高等教育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除此之外,办学定位也在硕士博士单位立项建设中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所以,要想在稳步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破除高校所处困境的进程中推进博士单位立项建设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对高校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包含了多维度的内容,包括学校类型、层次定位、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定位、科研方向、服务面向定位等。通过对高校目前办学定位的表述关键词进行梳理,发现目前高校定位主要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办学目标过高、办学特色表面化与形式化等问题,由于缺失正当的定位程序,致使高校定位结果不尽如人意。

2.1 影响高校定位的因素

现有的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研究争论的视角可归为3类:高校自身秩序、政府分类引导、市场无形调控。对于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来说,不论是政府的权威性还是政府政策对高校定位发展的滞后性,均要求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权。因此如何在现有资源限制下,充分、合理地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主动性等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一般来说,影响高校定位的因素包括客观的外部环境因素、高校内部因素以及主观价值选择[17-21]。外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人口和自然环境、政府和法律、竞争等因素,主要体现在教育与政策环境、经济社会环境两方面;
而高校内部因素则是高校找出自身在某些方面具有的优势或劣势,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合理地进行定位,明确未来需要夯实的“内在基础”,包括现有教学科研条件、整体办学水平、现有办学层次、现有师资力量、特色专业学科、科研成果转化率等。此外,主体价值选择是其价值追求的体现,是其在做决策时表现出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通常是高校管理者在管理学校方面所持理念的一种表现。对于管理者来说,其决策和选择通常受到具有个体差异性的自身价值取向的影响,这会导致高校管理者在进行办学定位决策时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所以管理者的价值取向也是影响高校定位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高校在定位时需要合理考虑高校内部的优劣势、外部的机会与潜在的威胁,能否将这些内外因素成功融合对于高校能否作出科学定位十分关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教育和政策环境的外部因素来看,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进入深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例如不完善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不明确的办学分类、不健全的竞争体制,诸如此类的危害致使部分高校在进行教育目标定位时作出了不够准确的决策,包括但不限于盲目追求高层次定位、大规模的办学和齐全的学科种类,忽视高等教育事业中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从经济社会环境这一外部因素来看,对高校定位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社会需求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职业岗位也在随之改变,比如对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一改变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因此外部环境因素要求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做到从全局角度理解高等教育事业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特点确定具有特色的办学定位,具体应做到:首先,高校应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其次,研究人才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前景,明确服务型定位,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型人才;
最后,找准自己的坐标以确定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应扮演的角色,深刻理解各类高等学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层次有不同,但地位无高低的观念。

2.2 基于政府和高校层面的高校定位优化措施

本文拟结合影响高校定位的3个主要因素,从政府和高校这2个层面对高校定位提出优化措施。首先是政府层面,需要优化宏观政策环境,设计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标准。现在的高校分类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垂直划分,忽视水平划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日益复杂的高等教育系统也亟须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标准,如果这一前提无法达成,高校就不可能明确定位[22]。一个合理、切实的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尤为重要,首先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进行垂直分类,再在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前提下水平分类,形成不同类型的高校只是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有所区别,而没有层次和水平差异的理念。其次是高校层面,高校要成为具有足够理性的践行者,牢牢把握并合理运用主动权,在基于自身职能并综合考虑历史与未来这2大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具体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1)聚焦资源配置,做到政府规划与自主定位相统一。

目前,我国高校定位目标盲目追求层次高、种类全的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办学资源来源单一。高校办学资源一般来源于政府,尤其是公立高校,通常表现在办学经费、招生指标、校级管理人员的任命和罢免等方面[23-24]。我国高校要想走出盲目追求“高”和“全”的困境,就要以办学资源的多元化发展为重点。首先,构建并完善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拨款管理机制,突破传统层级性的拨款,构建兼顾公平、开放、特色与经济效益的拨款管理机制;
最后,形成良性的高等教育规划导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研究制订高校分类标准与定位指导方案,引导高等学校走上科学定位与差异化发展道路。

2)聚焦民主定位,做到引导与协商相统一。

高等学校定位简单来说就是高校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实,对学校未来发展作出的一系列展望[25]。部分高校定位不准大多是因为高校管理者在进行定位决策之前缺少与其他相关人员,主要包括学校中下层管理人员、学生与教师等决策会对其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参与者的有效沟通和协商。高校定位过程不仅是高层管理者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更是学校全体相关人员齐心协力、凝聚共识的过程,因此与相关人员就高校定位问题进行民主协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他们不仅是高校定位的确立者,也将是发展学校定位目标的实现者。

3)聚焦科学定位,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统一。

随着高等教育环境的改变,曾经适用于高校办学定位理论的定性分析已不足以满足如今的需求,因此,考虑将定量分析纳入办学定位理论。定量研究方法是随着统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普及起来的,是一种以客观信息、理性分析为前提的方法,可以有效规避主观干扰等因素,使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定量研究为高校科学定位作出了显著贡献,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定位过程中坚持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统一,可以达到更精准了解学校办学、运营现状并预测未来发展的目的。

4)聚焦特色定位,做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在进行定位的过程中,高校应将自身历史作为首要考量元素,这些因素包括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学校的师资力量队伍、优势学科及其特色专业等。把学校和专业的办学传统、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在行业之间形成的久远合作伙伴关系等因素都排除在外,而形成的定位目标必然是有失科学的。在国内高校发展日益同化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足够的勇气与毅力选择差异化发展的道路,这就直接导致了“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困境,而那些缺乏“特色”的高校也最终会被淘汰。要彻底解除这一困境,要求高校在做定位决策时一定要摒弃“高”“大”“全”的错误理念,坚持选择卓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各自的领域内创造一流。

高校硕士博士单位立项建设工作与其自身定位、学科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高校定位这一过程中,使高校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内部缺陷与短板,与硕士博士单位立项建设工作相联系,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同时更快地推进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
另一方面,学科建设既是硕士博士单位立项建设的根本与前提,也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学科建设对高校的教育水平与办学层次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硕士博士单位立项建设不仅是学科建设中比重较大的内容,更是抓手与实施项目。因此推进硕士博士单位立项建设要求从高校学科建设的现有基础出发,硕士博士单位立项建设、学科建设与高校办学定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博士学位点授权建设机理及其实现途径

在国家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国内众多高校踏上了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征程,通过解读相关政策文件,不难发现我国将提升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在“千校一面”的困境中,许多高等院校都将视线转向了博士单位立项建设。以高校学科建设及办学定位为重点,针对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团队、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建议;
对于高校办学定位,从其主要影响因素出发,在综合考虑内外因素和潜在威胁的前提下,提出了政府、高校层面的定位优化措施。在当下高校发展趋同化的困局中,高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搭建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对其学科方向规划、学科基地搭建以及关于社会层面的思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挖掘自身优劣势对于高校实现精准定位、合理规划学科方向及科学布局导师团队也不可或缺,研究如何基于现况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校情也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硕士博士导师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无机材料学报(2022年8期)2022-09-29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年4期)2022-09-06制冷博士来帮忙小哥白尼(神奇星球)(2020年7期)2021-01-18神奇博士感冒了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19年7期)2019-08-26V eraW an g疯狂英语·新读写(2018年2期)2018-09-07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导师榜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8年1期)2018-01-31博士蚊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8期)2016-09-24爱情导师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1期)2014-08-08

Tags: 机理   硕士   途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