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入党材料 > 入党志愿书 / 正文

**镇2019—2020年度党员冬训材料

2020-07-05 10:01:56

内部资料 **镇2019—2020年度党员冬训 材 料 汇 编 **镇党员冬训工作领导组 二○二○年一月 目 录 第一专题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1) 第二专题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11) 第三专题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29) 第四专题 深入学习贯彻省、市、县委全会精神 ……………………………………………………………… (41) 第五专题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 ……………………………………………………………… (58) 第六专题 学习贯彻新《条例》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69) 第一专题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基本方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真功夫,切实以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始终做到政治上清醒、信念上坚定、理论上自信、行动上落实,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1.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导新的征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个发展时代。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又经过30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从东亚病夫变成时代巨人屹立在世界东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不动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开始向小康富裕迈进,进入了富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从这一时代之问出发,习近平总书记以睿智的时代眼光和恢弘的战略思维,洞察世界风云,把握时代特征,提出了许多适应我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重要思想。如,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做贡献的“三个为”思想,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三个第一”的思想,关于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四个伟大”部署,关于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相结合的要求,以及“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的全面深化改革思路,全方位扩大开放的一系列举措,等等。这些重要思想,回应了时代呼唤,解答了时代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成为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恩格斯曾经高度赞扬欧洲文艺复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今天,我们可以当之无愧地说,这是一个需要伟大思想而且已经产生伟大思想的时代。这个伟大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守正创新的理论意义 实践是理论之源。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经历了艰难曲折又不断发展的过程。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上,尽管列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但也仅仅只是“破题”而已。真正“解题”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解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做好这篇大文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守正创新意义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如,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鲜明表达,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新发展、新升华,是对发展政绩观、生存哲学观、生态伦理观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谱写了新篇章,在理论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实践上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坚定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迎来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3.治国理政的实践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回答时代课题,更体现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所发挥的巨大威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不仅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而且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可持续性及操作性的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坚持以实际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导向,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推动工作为目的,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提出了治国理政、安邦富民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方针政策、重大举措,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的蓝图正在变成现实。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领导人民推进“四个伟大”的进程中,展现的强大思想魅力、巨大的实践伟力,已经成为指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思想之旗,成为凝聚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奋勇前进的精神之魂。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总结和提炼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方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和升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方向盘”和“路线图”。当前,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的严峻形势和国内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复杂局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人民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的总方针,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特别是在打好三大攻坚战上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将越来越显示出真理的光辉和实践的意义。

4.全球治理的世界意义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充满许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人民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全球治理观,不仅切实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也准确表达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变化,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

行胜于信。中国坚持知行合一,致力于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付诸务实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面对全球治理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秉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破解方案,体现出一个大国领袖的人类情怀、国际胸怀和历史担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开辟了国际合作新模式,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平台、新理念、新动力,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大量事实证明,“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走的是依靠内生力量、依靠和平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路。它的世界意义就在于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路径依赖”,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认同、所接受。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贯通的历史逻辑 首先,这种历史逻辑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依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时强调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

其次,这种历史逻辑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的历史维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四个走出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从改革开放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溯到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华民族史,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

再次,这种历史逻辑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泉,在价值立场、思维方法、理论旨归等各方面具有一致性,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全部历史 **、永远奋斗”的主题主线。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根据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等的新变化,讲出了新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各方面的基本问题,也包括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作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概括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展开。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干。

具体说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八个明确”是支撑整个思想体系的四梁八柱,完整且配套。“十四个坚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和“方法论”。从理论内容上看,“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偏重于新时代条件下理论层面的概括和凝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十四个坚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涵盖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偏重于实践层面和方略层面的展开,体现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贯穿着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 内在逻辑。“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相互融合、有机统一,共同组成逻辑严密、内容完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凝结着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实践逻辑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既准确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理论品格,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原因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展现出强大的实践逻辑。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这一思想之所以具有实践指导地位,是因为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这一思想彰显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科学理论。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的高度统一。一个具有强大实践逻辑的科学理论体系,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规划,并且能够提出达成目标、完成任务、实现规划的部署和举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聚焦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划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目标更为具体明确,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总抓手,使各项战略举措能够相互衔接、有机联系,提升了实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必须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总体目标,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更丰富、要求也更高了。

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的高度统一,不仅实现了顶层设计和具体规划的有机统一,而且实现了工作部署和具体抓手的有机统一、聚焦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将宏大的目标落细、落小,将繁杂的任务落地、落实,将强弱项补短板作为解决问题、完成目标的突破口。

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达成目标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战略定力、问题导向、全面协调、底线思维、调查研究、抓铁有痕、历史担当等,这些都体现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现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
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体现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高度统一。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一要在学懂上下功夫。“懂”是前提。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这一思想彰显和贯穿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人民情怀、高度自觉自信、无畏担当精神、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把每一点都领会深、领会透,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要在弄通上下功夫。“通”就是贯通。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通起来,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同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三要在做实上下功夫。“实”是落脚点。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四要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岗位重要、责任重大,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有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要发挥好带学促学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切实承担起组织推动学习贯彻的领导责任,抓好各级党组织的学习,抓好本地区本部门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把学习贯彻延伸拓展到基层、覆盖到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学习的良好局面。

(县委党校供稿) 第二专题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 充分认识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充分肯定了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总体目标、工作要求,为坚定制度自信、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

1、全会议题重大,事关根本。

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思考了很久。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长远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以一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议题。

第一,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团结带领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奋斗。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时就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四大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党要更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现在,我们党有必要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

第二,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经过5年多的努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改革举措有的尚未完成,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落实,这就要求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要出发,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这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这些风险挑战,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际,有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有的来自自然界。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2、全会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这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阿题的决定》。《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实践要求, 反映了党的意志、人民的意愿。

《决定》紧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题展开,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显著优势,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为分论,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安排了13个部分,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工作部署。第三板块为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主要就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提出要求。

《决定》第一次全面总结、系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制度奥秘和治理奥秘;
第一次完整深刻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各方面必须坚持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第一次对于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作出了顶层设计、全面部署;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做好此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

《决定》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典教科书,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进新时代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政治宣言书,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制度建设的战略任务书。

说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因为全会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关于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思想、新观点,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什么样的领导、什么样的国体、什么样的政体、什么样的动力,坚持和完善哪些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系列重大间题。

说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典教科书,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实践的产物,是我们党成立近百年来朝着初心使命前进的经验总结,也寄托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制度,从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期望。经过社会主义的初探,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经过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鲜明,也更加自觉。

说是坚定“四个自信”、推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政治宣言书,就是昭示着坚持什么、完善什么,昭示着前进方向。

说是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制度建设的战略任务书,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之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指引之下,不断丰富具体的体制机制,提高实现现代化的能力。全会取得的重要成果、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坚定全党全社会“四个自信”,统揽“四个伟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构成,之所以强调坚定“四个自信”,就是因为“四个自信”凝结着理想信念、理论自觉、价值追求、政治定力。自信问题解决得好,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就有一个坚实的根基。在“四个自信”中,制度自信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制度是系统性的规范,无论是道路、理论还是文化,都要通过制度性的安排显现出来、固定下来、落实下去。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道路就走不远、走不稳,理论就无法转化成生动实践,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无所依托。高度的制度自信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非常重要,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孕育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逐步构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对当代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现在的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我国的很多制度可以从历史的深处找到渊源,比如,“六合同宗、四海为家”的大一统传统,自秦汉以来形成了海内为郡县、法令有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无论王朝如何变更,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和制度框架基本延续下来。从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开始,几千年来中国人天南地北,口音不同,但文字是相通的,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正是这种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民族的大一统,家国的情怀,经世济民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中。比如,中华民族特别强调以文化人,重视礼乐制度教化百姓。古人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嵌入到纲常伦理等制度的方方面面。孔子讲“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礼义廉耻比作国家的四根绳子,如果断了一根,国家的大厦就将倾斜,隋唐之后历朝历代都设有礼部,专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天祭祖、科举考试等事务。我们现在强调德法并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等等,都是借鉴了老祖宗注重道德教化的制度。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做法。比如,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豆选法”,为新中国建立新型的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根据地时期也有一些很重要的探索,比如说土地制度,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这个思想一直影响到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的时候。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决定》在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科学内涵、发展成就、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
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
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看一个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要从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评判和把握。《决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的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长期坚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这些显著优势,既是理论层面的概括提炼,也是生动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亿万人民的深切感受。

(1)这是一套为人民谋幸福的好制度。我们的国家名称、各级国家机关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充分说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我们党始终秉持的初心,也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各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之中。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还是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无论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还是健全人民文化体育保障机制,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都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与资本主义名义上的民治民享,实际上以资本为中心有着本质的区别。

(2)这是一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制度。我们坚持党的集中统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从而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调动各方面资源,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把充分的民主和有效的集中结合起来,全党服从中央、地方服从全局,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所有这些都保证了我们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无论是实施重大工程、举办重大活动,还是化解重大风险、应对重大挑战,都能有效地集聚力量、调动资源,形成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在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建设中,一百多万移民安置是重中之重,没有全国各地的支持是办不成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例子。

(3)这是一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好制度。我们选拔干部人才,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不是为了一党一派的私利,而是天下为公,有效避免了西方国家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少数政治“精英”操纵等现象。我们的干部选拔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领导干部都是层层历练,经过长期的实践磨砺和政治锻造成长起来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是理论更是实践,是社会理想更是制度探索。社会主义思想诞生500多年来,从空想到科学经历了300年,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70年,从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到今天已经整整100年。这10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与资本主义的两种制度、两种道路比较竞争中前进的。我们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受到历史证明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引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这样惊人的奇迹。奇迹的取得,根本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既具有价值追求的崇高性,又具有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既能够最大程度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够最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很好地解决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现在“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等西方国家乱象丛生,经济增长乏力,贫富悬殊拉大,政治激化严重,党派纷争不止,民粹主义高涨,种族歧视凸现,暴力事件频发,社会撕裂加剧,他们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西方之乱”的根源,出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属性上,出在西方国家统治集团都是代表不同阶层和集团利益,而不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上。在西方政治制度、选举制度之下,统治集团靠利益集团的支持上位,不可能真正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当中遭遇的问题,不是全球化本身的问题,说到底是垄断资本主义的财富分配制度、利益平衡机制、社会保护机制出了间题。资本主义制度也有过不少的自我修复、自我调适时期,但这是工人阶级持续斗争的结果,而且它的能力越来越弱,这是它的根本制度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制度优势越来越彰显,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甚至一些对于社会主义持有偏见的人也开始正视中国制度、中国治理。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靠几个人设计设计,图纸写写就形成的,而是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基因、深得中国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进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那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来衡量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三、《决定》提出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决定》立意高远、内容丰富,科学分析了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对重点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决定》提出的总体要求。一是“坚持以什么为指导”,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遵循什么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三是“聚焦什么重点”,就是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四是“明确什么任务要求”,就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成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2、《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重点把握好三个时间节点,一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个总体目标与十九大作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是一致的,既催人奋进、前景可期,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勾画出未来30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3、《决定》提出的重点任务。《决定》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从13个方面部署了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包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和重大改革举措,初步统计有200多项。这些制度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的具体展开,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下面结合《决定》重点解读几个方面的制度。

关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的位置,同时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要求全面体现到各个方面的制度安排之中,突出了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当中的统领地位,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如果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比做一座大厦,党的领导制度是大梁,其他制度是支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领导都不能削弱、不能动摇,否则就会犯方向性、原则性甚至颠覆性的错误。

当年,苏联是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上世纪80年代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美元,军事实力和美国不相上下,科技领域很多方面也是领先的。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推出改革新思维,推行民主化公开性,1990年苏联修改宪法,彻底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所谓的多党制,抽掉了国家机体的主心骨,导致党心大乱、民心尽失,最终将一个拥有70多年历史、2000多万党员的大党、老党宣布解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

坚持党的领导制度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全会突出强调,要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这凝结着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在推进各项制度方面、推动各项事业方面、加强改进各方面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要求。《决定》还提出建立 **的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等。这些制度都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至关重要。

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条红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充分体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之中,充分体现在谋划和制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各项制度之中。我们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们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最真实最广泛最有效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特别强调,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这道出了我国人民民主的真谛,有效保证了民主的过程和结果、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避免了西方国家民众只有在投票的时候被唤醒、投票以后就进入休眠期这种所谓的民主。

当然,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决定》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方面,提出了许多硬招实招。在人大制度方面,提出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制度,健全代表联络机制,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在协商民主方面,提出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也分别提出了新的具体的举措。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保证人民民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波、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在整个制度体系当中处于基础地位,是社会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我们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制度进行了艰辛的探索。1960年前后,毛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不成熟,现在就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20多年后,邓小平同志谈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说,这个决定“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我们党对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断深化。《决定》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写出了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有许多基础创新,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西方国家搞市场经济几百年也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解决得很好。我们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推动了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又让政府不缺位也不越位,这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重大突破。

再比如农村土地的三权分治。2015年,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治。集体承包制既保证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农民承包权,又通过经营权的流转许可盘活土地资源,适应了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趋势。这是继土地改革解决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制解决承包权之后,又一次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也为世界上解决土地问题作出了很好的探索。

《决定》围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在“两个毫不动摇”上提出,既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又要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在分配方式上,提出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专门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分配机制。《决定》还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举指。这些都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莫定了制度基础。

关于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日益重要、内容日益充实、形式日益多样。在这些年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方针原则,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做法,但是从制度层面搭建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这次《决定)还是首次。特别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更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根本性指导作用。围绕这一根本制度,《决定》提出一系列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在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方面,提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不断提升理论武装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方面,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在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方面,提出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决定》还对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进行了部署安排。这些制度设计和重要举措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新的指引。

四、贯彻落实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3件事:一是坚持和巩固,二是完善和发展,三是遵守和执行。这三件事是我们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三个关键环节,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和《决定》精神,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把全会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1、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制度。我们推行各方面的制度建设,推进各方面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的制度安排。我们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法治建设制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要遵照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的偏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些制度,想问题、做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对表。涉及方向性的问题必须以这些制度为准心,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

2、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有一个动态演进、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时间不长,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国家治理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很多都是我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当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贯彻落实这次全会精神必须紧密结合已经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形成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实际,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及时对基层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进行总结和提炼,不断推动各方面制度完善和发展。

3、不折不扣遵守和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落实好全会精神,必须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都按制度要求落到实处。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把制度执行和制度监督贯穿始终,贯穿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程,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如东大地充分展现,努力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县委党校供稿) 第三专题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19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对2020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与大势,明确了202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要深入贯彻落实会议作出的战略部署和任务安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接下来将从五个方面来解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别是2019年经济工作总结、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六大民生看点和2020年要干的45件大事。

第一部分 2019年经济工作总结 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精准脱贫成效显著,金融风险有效防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成绩来之不易,其根本原因:我们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工作中,我们形成一些重要认识:1、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2、必须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3、必须善于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让各类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第一线奋勇拼搏。4、必须强化风险意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一个必须是战略思维在经济领域的应用,这要求我们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善于从宏观和战略层面把握经济规律。

第二个必须是系统思维或者辩证思维在经济工作领域的实践,这一思维要求我们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进行经济决策、处理经济工作。

第三个必须要求在经济实践中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勇于破除因循守旧和思想僵化的老路子,以勇于拓新的方法对经济工作进行变革,以此挖潜发展潜能。

第四个必须要求我们在抓经济工作时,要树立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部分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国内外形势,国内: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我们要做好工作预案。

四个有利因素使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分别是: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
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那如何实现呢?1、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2、要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3、要继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2020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必须保持经济运行在“稳”的合理区间。这么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是大局、稳是前提,只有保持“稳”才有利于平稳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
只有把握好“稳”的经济治理节奏、“稳”的政策框架、“稳”的政策目标,才能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人心、稳定经济发展的信心。

第三部分 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 2020年经济工作包括以下六个工作重点:
第一个工作重点,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适应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要树立全面、整体的观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要进行综合影响评估,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

第二个工作重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1、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2、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相关治理机制,抓好源头防控。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4、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

第三个工作重点,确保民生。1、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2、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3、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4、兜住基本生活底线,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5、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更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6、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

第四个工作重点,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2、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3、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4、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5、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第五个工作重点,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1、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2、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3、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5、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6、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7、健全体制机制,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第六个工作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2、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3、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4、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6、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7、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8、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加快多双边自贸协议谈判。

第四部分 2020年六大民生看点 2020年民生工作重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脱贫攻坚: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三区三州”还有贫困人口172万人,贫困发生率8.2%,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是“最后的贫困堡垒”。深度贫困歼灭战面对的是最困难的地区和群体,在稳定增收、“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有难点和风险点,因此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举措,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除了发挥好制度优势,更要培养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确保脱贫的可持续性。

二是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要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相关治理机制,抓好源头防控。2019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但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仍需持续加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回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会议强调精准、科学、依法,是对一些地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采取的针对性举措,彰显中央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的认识更科学、方向更明确、措施更有力。

三是基本保障: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2019年以来,我国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全年目标,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各地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78.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达2.96亿人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尤其要发挥作用保障基本民生,关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会议目标指向非常明确,要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等,这都旨在兜住基本生活底线、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四是医疗教育养老: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更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医疗、养老、育幼等是老百姓朝夕面对的生活关切。要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民生领域补短板,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这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可以释放需求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住房:坚持“房住不炒”,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2、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住房质量提升、配套改善是重要的民生需求,会议回应了民生关切,同时明确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发展租赁住房等,这都是强化住房保障的务实举措。“房住不炒”既抑制炒、又支持住,保护居民的住房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和新市民的住房需求。因城施策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则体现了政府调控的精准发力,加上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将共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六是“米袋子”“菜篮子”: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2019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的作用更为稳固。与此同时,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猪肉等食品价格出现波动。2019年以来水果价格波动、猪肉价格上涨,凸显了提高重要农产品产能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也应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今后保供稳价要与促进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通过提升绿色、健康、有规模、有技术含量的产能,来弥补小散户等退出的产能缺口,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五部分 2020年要干的45件大事 2020年要干的45件大事:
1、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适应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

2、要树立全面、整体的观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要进行综合影响评估,切实抓好政策落实。

3、要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

4、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

5、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

6、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7、要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相关治理机制,抓好源头防控。

8、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

9、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

10、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11、要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

12、要兜住基本生活底线,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13、要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更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14、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

15、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6、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17、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18、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9、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20、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21、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22、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23、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

24、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

25、要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26、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

27、要健全体制机制,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8、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29、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30、要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

31、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通信网络建设,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实施,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

32、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

33、要扎实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

34、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35、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要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36、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7、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38、要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39、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功能。

40、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

41、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

42、要降低关税总水平。

43、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推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44、健全“一带一路”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

45、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加快多双边自贸协议谈判。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是2020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多下功夫,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党全国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 (县委党校供稿) 第四专题 深入学习贯彻省、市、县委全会精神 第一部分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 一、会议概况 中国共产党**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南京举行。全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回顾总结“强富美高”新**建设五年实践,研究部署2020年工作,对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安排,动员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接续奋斗,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建设的新篇章。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娄勤俭代表省委常委会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中共 **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的意见》。

二、“强富美高”新**建设五年实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过去的五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强化目标引领,把握战略机遇,开拓务实苦干,应对困难挑战,突破一系列难题、办成一系列大事,各方面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强”的成就显著;
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富”的成果丰硕;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美”的成色更足;
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高”的成效彰显,“强富美高”新**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三、2019年取得的成绩 2019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省委主要把握了四个方面:一是不断深化对总书记关于**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理解,始终把稳奋斗前行的正确方向;
二是注重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切实把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转化为具体举措和发展成果;
三是把服务国家战略与推动**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创造性落实中推进一批对**发展具有长远支撑作用的标志性事项;
四是以更强意识、更多举措、更大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2019年,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活动,加快推进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统筹产业布局调整,更大力度推进安全发展,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经济发展实现了高基数上的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四、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 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一个根本性的政治问题,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创造更多走在前列的实践成果。

坚持从**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在区域发展、区域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政务服务、载体平台等方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加快探索,构建符合实际、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完善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发挥市县主阵地作用,注重把成熟的经验集成定型、稳步推广,进一步理顺市、县、乡镇权责关系,构建形成市级统筹、县级推进、乡镇强基固本的治理链条。

坚持维护好制度权威,推动执行与监督、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五、2020年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 1、工作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突出高质量发展总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推动“强富美高”新**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2、目标任务 一是聚焦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聚力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通过“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在破解“重化围江”、推动化工园区转型升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聚焦短板弱项、痛点难点,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条件集中改善,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全面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是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板块,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抓好突出问题整改和特色示范段建设,加强源头治理,交出一份良好的绿色发展答卷。

四是聚焦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着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持续建设文化强省,加快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

五是聚焦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实践。强化对标对表、注重总结推广、紧盯难点攻坚,确保交出高质量的改革答卷。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更大力度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有效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

全会提出,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积极构建**的长效机制,以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政治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领域各方面,扎实推进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建设、正风肃纪反腐,进一步增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领导力;
坚持在深化运用中充分释放“三项机制”功效,旗帜鲜明地选用干部,真心实意地关爱干部,理直气壮地保护干部,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坚持以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形成“大气候”,进一步巩固发展依规办事、监督有力、真抓实干的从政环境。

全会号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低调务实不张扬,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埋头苦干,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把“强富美高”新 **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部分 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 一、会议概况 中国共产党南通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月3日在市行政中心举行。全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总结2019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的新篇章。

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市委书记徐惠民代表市委常委会讲话。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晖就当前工作进行部署。市委副书记沈雷通报2019年度全市项目建设考评结果。全会讨论了市委常委会2019年度抓党建工作的情况报告,审议通过了有关《决定》和全会《决议》。

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再上新台阶 1.经济发展质态实现新提升。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0亿元,增长6.5%以上;
在手百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超过20个,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数全省第二。工业应税销售增长12%、全省第二。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400家、增长50%。出台人才三项新政,新增省“双创”团队和人才数分列全省第一、第二。新增上市公司4家,成为全国第五个银行贷款余额超万亿元的地级市。

2.深化改革开放拓展新格局。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6亿美元,跨境电商出口增长74%,获***批准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通海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10万标箱,增长近80%。营商环境评价位居全省前列。

3.城乡统筹发展焕发新活力。中创区建设全面提速,北大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上海电气南通中央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成效明显,成功举办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通过验收。濠河风景区整治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果,五水、高铁西站等重点片区加快建设。沪通长江大桥合龙,宁启铁路二期、海启高速、锡通高速北接线通车。

4.增进民生福祉取得新成效。46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投向民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3%和8.5%,持续快于经济增长。高考成绩继续领跑全省。市属医院、县域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与上海6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门诊刷卡直接结算。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通过考核验收。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省最优,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内主要河道达到Ⅲ类水质。平安法治南通建设深入推进,公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网格规范达标率全省领先。

5.全面从严治党得到新加强。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等理论宣讲深入人心。成为全国首家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国家级试点全覆盖的设区市。成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农村流动党员管理试点市。在全省率先创新“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扎实推进在村、社区全覆盖。

五年来,南通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始终按照省委部署要求抓好落实,经济总量连迈三个千亿级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55%,环境空气质量从全省第五跃升到第一,全社会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奏响了“强富美高”新南通五年奋进的时代强音。

三、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走在前列 1.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作为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探索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保信用评价、“绿色金融”等创新举措,加快形成由环保倒逼发展转向激励发展的体制机制。

2.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制度安排与治理实践中,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3.把提高治理效能作为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的结果导向。坚持把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摆在首位,健全人大立法监督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机制,把制度执行和制度监督贯穿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全过程。

四、2020年工作总要求与目标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南通落地转化的关键之年,也是南通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突破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要胸怀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忧患意识,以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用实际行动回答好新时代南通发展“四问”。面对新机遇,必须善于研究机遇,全力转化机遇,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面对过万亿,必须咬定目标、守住底线,能快则快、做大总量,更加自觉地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面对大项目,必须以更大格局、更优服务、更快节奏,加快突破一批事关南通发展全局的大项目;
面对争先锋,必须跳出苏中找对手、对标苏南争先进,敢打头阵、勇扛红旗、冲在前列,以奋斗指数换取南通发展的质量指数和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1、工作总要求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扎实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奋力打造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走在前列,确保经济总量过万亿,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积极探索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推动“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2、目标任务 (1)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全力以赴稳增长 紧盯20亿、50亿、100亿项目用功发力,推行重大项目“一项一策”精准服务,推动在手百亿级项目尽快落地开工。 聚焦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积极打造集成电路、网络安全、航空等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一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省级智能工厂。增强中创区集聚科创资源能力,加强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深化沪通科技合作。建成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落实人才新政,推广“政策+平台+基金”的双招双引模式,确保“双创”人才总量较“十二五”期末实现翻番。

(2)突出新出海口建设,推进区域一体化 把通州湾新出海口作为未来发展新引擎,以“大通州湾”思维谋划推进全市域沿海开发、江海联动发展。以吕四港作业区为起步港区、通州湾作业区为主体港区,探索建立与苏州港、上海港协同共建的合作模式。加快中天钢铁、金光纸业、桐昆聚酯一体化、恒大新能源汽车、恒科纺织三期、正威新材料、招商局豪华邮轮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打造高端绿色临港产业基地。推动跨江通道加快建设,确保今年沪通长江大桥通车、张皋通道开工,推动苏通二通道、三通道以及如通苏湖、通苏嘉甬铁路加快规划建设。按照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推动南通新机场项目预可研尽快获批,力争北沿江高铁穿崇明岛今年全线一次性开工,建设“轨道上的机场”。

(3)突出园区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再突破 把园区打造成为经济发展主阵地,充分发挥园区招商引资主力军作用,每个园区重点打造1-2个主导产业,全力招引旗舰型企业、行业“领头羊”、细分领域“隐形冠军”、高科技“独角兽”,培育一批上市公司。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支持企业扩大出口新兴市场,推进中国(南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提升中奥苏通生态园、中意海安生态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发展水平。依托南通国际会展中心等载体,精心组织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展会,积极争取国际性、国家级展会论坛落户南通。

(4)突出抓好十项重点工程,固本培元促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争取成为全国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示范区。到今年底,全市新型合作农场稳定在250个左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联盟,打造南通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加快推动生猪生产转型升级,切实做到保供稳价。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确保全面完成农村厕所建设任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80个以上,择优培育一批特色田园乡村。持续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放大“农村公路+”效应,争当全国农村交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

(5)突出功能片区建设,提升城市影响力 突出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加快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新门户城市。以城市新中心的定位建设中创区,加快推进环湖科创带和大剧院、美术馆等配套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教育、商业等城市功能。深化长江共抓大保护,放大滨江片区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建设邮轮母港,提升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居住等功能。发挥万达广场、宜家家居等商业中心带动作用,把五水片区打造成服务西北片区的城市副中心。统筹实施濠河、高铁西站等片区建设。开展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全面启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坚持“房住不炒”。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城市“微治理”。

(6)突出精准施策,打好三大攻坚战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用好用活国家普惠性和地方兜底性扶贫政策,加强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确保真脱贫、稳脱贫。拓宽经济薄弱村增收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今年PM2.5平均浓度在38微克/立方米以下;
巩固提升“河长制”,启动“湾(滩)长制”,实施控污、活水、畅流工程,全面推行农户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力争今年国省考断面全面达标。落实环境基础设施三年建设计划。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确保全市债务率进一步下降。

(7)突出提高群众获得感,多措并举惠民生 回应群众关切,实打实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全面小康更具质感、更有温度。更大力度推动就业创业富民,不断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兴办社会事业政策体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推动全市范围内高质量教育均衡化,加快通师高专“升本”。加快重点医院项目建设,打造长三角健康一体化示范城市。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医养结合等国家级试点。加强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双拥创建成果。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确保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

(8)突出抓好社会治理,守土尽责保稳定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全覆盖拉网式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坚持本质安全、绿色高端,推动化工园区转型升级,实施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成87家化工生产企业关闭退出任务。优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深化法治南通建设,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坚决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胜战,不断提高公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网格规范达标率。

五、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提高全面从严治党水平 1、突出“两个维护”定盘星,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把学深悟透新思想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一体领会、一体把握、一体践行,既从战略高度认识把握问题,又立足实际分析推动工作,确保上级有要求、南通快行动、落实见成效。

2、树立干事担当风向标,锻造过硬干部队伍。

干部就要干事。进一步强化干事担当的鲜明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成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为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拓宽进步之门,对占位子、装样子、混日子的撤下晋升之梯,使欺上瞒下、阳奉阴违、敷衍塞责的尝到问责之痛。

3、种好管党治党责任田,落实全面从严要求。

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加强对网络论坛舆情的正面引导,激发社会正能量,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域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党管武装工作再上新台阶。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更加扎实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充分彰显利剑作用。构建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全会号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接续奋斗,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把“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部分 县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如东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月4日在县行政中心会议厅举行。县委书记沈峻峰代表县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全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部署要求,回顾总结2019年工作,研究部署2020年任务,动员全县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守初心担使命,全力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实现争当 **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2019年取得的成绩 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领一切工作的总纲,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20亿元,同比增长7%,增幅全市第一;
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7亿元,同比略有增长;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41位,比上年度又进2位。

1.深入学习贯彻新思想新理念,组织开展“奋进新时代、争当排头兵”大讨论,形成了思想共识,明确了具体目标和实践路径。在县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上,我县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鲜明提出“全力争当**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定位,即:“十三五”期间持续夯实发展基础,确保“十四五”期末,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进入**沿海县市区第一方阵和南通地区前列,同时明确了“八个质量提升”的具体路径。**主题教育期间,我县又组织开展了“奋进新时代、争当排头兵”大讨论,全县上下发展信心更足,发展思路更清,发展目标更高,发展措施更实,汇聚起众志成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2.立足于谋长远抓大事,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快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大格局、快节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坚持项目建设主体地位不动摇,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0个、服务业项目12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13个,累计完成投资115.8亿元,项目建设考核在奋力克难中争先进位。坚持在深化改革中谋出路,用创新的办法解难题。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年财政预计用于民生领域投入达94.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9.4%。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4%、8.7%,均高于GDP增速,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启动实施“清水绿岸”提质行动,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三,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群众真切感受到水变清了、天更蓝了。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河六岸”、三号街区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主城区路网、绿化等功能性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形象持续提升等。

4.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县委被表彰为全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从全省试点县升格为全国试点县。县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对内造势、对外扬名、网络宣传成效明显。如东供电退役军人共产党员服务队获评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唯一团体奖,我县“中国好人”群体再添一名当选者,“如东好人馆”建成开放。实施基层党建“五突出五推进”三年行动计划,2人获评省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统筹推进各级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切实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

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实践充分证明,县委提出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定位,完全符合上级要求、如东实际和群众期盼。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前进中的风险挑战、激烈的周边竞争,以及自身的短板不足,实现跨越赶超,依然任重道远。

必须坚持以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引和遵循,持之以恒提升发展质量、扩大经济总量。

必须全方位融入苏南、对接上海,在加快推动融合发展上实现更大作为。

必须要有不负时代的使命担当、深入系统的科学谋划、争先创优的魄力勇气、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二、推动县域治理现代化走在前列的部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提升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的坚定不移,需要完善的积极探索,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如东力量。

要提升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的坚定不移,需要完善的积极探索,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如东力量。

要着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实践。针对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加快探索符合实际、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要着力构建县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全会指出,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制度思维、制度创新和制度执行,努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望、体现如东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县,强化法治如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要着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把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县域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三、2020年工作的总要求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县争当**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打基础、求突破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全县工作的总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实现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四、2020年目标任务 2020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继续保持全市领先;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亿元、增长4%以上;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4%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落地落实,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始终把重大项目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头版头条,全面落实“大项目突破年”活动。要更加突出开发园区经济发展主阵地和招商引资主力军作用,打好重大项目招引攻坚战。

2.突出集聚集约,不断巩固放大实体经济优势。实体经济已成为如东发展的鲜明特征,要继续推动优质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举措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确保工业应税销售增长10%,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两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到32%、44.5%。要坚持分类施策,加大重点产业培育力度。要强化人才与科技创新工作,努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跑出“加速度”。

3.突出从严从紧,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要牢固树立“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意识。要扎实推进全覆盖、拉网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要切实加快化工产业整治提升和化工园区转型升级。

4.突出整治整改,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上级交办问题整改销号,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如东。水质改善目前仍是最难啃的“骨头”,必须下大力气补齐水环境质量短板。“清新如东”是一张亮丽名片,这个优势一定要牢牢保持住。滨海湿地作为***明确的全国五大重要湿地保护区之一,是如东宝贵的自然资源。

5.突出决战决胜,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前,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最后冲刺阶段,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考,我们唯有坚定信心、背水一战,奋战两百天,捧回文明牌。要坚持以城建重大项目为牵引。要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创建短板。要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育民”。要坚持完善组织推进体系。

6.突出提质提效,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在现代农业细分领域形成特色亮点,切实增强农业区域综合竞争力。传统种植业仍然是我县农业的基础产业,要全力突破“增产不增收”的现状。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7.突出共建共享,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统筹推进富民、教育、卫生、文化、社保、养老、双拥、食品药品安全等各项社会事业,让全面小康更具质感、更有温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改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增强文化影响力。

五、切实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提高全面从严治党水平 初心使命是激励我们干事创业、接续奋斗的动力源泉。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在争当 **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生动实践中,**勤作为,**勇担当。

1. 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新思想,广泛凝聚发展共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 进一步倡树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浓厚干事创业氛围。干部担当作为,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必须鲜明倡树有为有位、无为让位的选人用人导向,严格落实好干部标准,真正把敢担当、善作为、肯奉献的干部用起来,让不想干事的人让位子、让不愿担当的人靠边站、让不肯吃苦的人没机会 3. 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必须坚持以基层党建“五突出五推进”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促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4.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好扬帆,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根本保证。

全会指出,潮涌长三角,奋进正当时。唯有奋进,方能不负时代;
唯有奋进,方能不辱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砥砺前行,为争当**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而不懈奋斗! (县委党校供稿) 第五专题 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深度等一系列中国奇迹,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路,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取得这一让国人自豪、世人瞩目的骄人成绩,关键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再次证明,只有共产党可以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每个党员都要从现实中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信心,坚定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心,筑牢理想信念灵魂,锤炼优良政治品格,真正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一、为何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历史,善于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治国理政,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认真抓好**主题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党史、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党史、新中国史是这一教科书中最重要的内容。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能让党员、干部从党发展壮大的历史、新中国砥砺奋进的历史中汲取养分和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意义,谆谆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对党员干部来说,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是 **不断发扬奋斗精神的必修课,它能激励我们从中汲取丰富滋养,厚植家国情怀,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中共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也印发了《关于在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以此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主题教育充实了主要内容。

1、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始终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要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必须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当前,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一些人肆意曲解党史、新中国史,企图以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少数党员、干部对党史、新中国史既不懂、也不学,人云亦云,被一些错误观点牵着鼻子走、陷入迷茫。苏联解体前夕,其国内出现了一场“反思历史、重评历史”运动,从批判领袖到否定道路,结果是历史虚无主义迷雾,导致现实迷途并酿成国家解体的苦酒。党史国史堪称党执政兴国的根基与血脉,唯有在学习中增强对党的信任和国家认同,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根基永固、血脉永续。

学史以明德。近现代以来,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夏明翰、刘志丹、左权、杨靖宇、赵一曼、江竹筠等无数优秀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这种前仆后继的精神铸就了共产党人高贵的人格品德。用棍子顶着疼痛的肝部坚持工作的焦裕禄、“将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李保国、用“最美的青春”染绿塞外明珠的塞罕坝人……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应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前夕,党和国家隆重为36人分别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从受表彰者身上,我们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人最为可贵的是人品、人格,是气节、气度,是风骨、风尚。从党史、新中国史中体会这种精神,有助于更好地锤炼个人私德、培塑为民公德和铸牢党性大德,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最高标准和行为准则。

在主题教育中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我们党自成立以来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党员、干部要通过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铸魂补钙,深切感受信仰之力、理想之光和奋斗之艰,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政治本色。

2、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深刻把握党的建设的经验和规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回顾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特别是通过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提高我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自觉性。

党史、新中国史深刻揭示了98年来我们党是如何从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
深刻揭示了我们党是如何坚定理想信念,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迈向新的胜利;
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如何勇于自我革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学史以明理。只有深入了解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才能深刻领悟党带领人民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不断披荆斩棘、开辟胜利道路展示出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
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深刻领悟“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颠扑不破的历史真理。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一真理,才能够更加明白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深刻把握党的建设的经验和规律,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才能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才能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3、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增强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追寻党的历史上一代代革命先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勇气、决心和意志,感悟他们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优良作风,就能不断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同时,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时刻,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深刻总结、认真汲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矢志不渝坚持改革开放所积累的经验、得到的启示,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正确方向、增强战略定力,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学史以明责。党史、新中国史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要深刻认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内涵,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中找寻胜利源头、汲取经验教训、凝聚意志力量,充分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进而扛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要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培育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增强政治鉴别能力,提升应对复杂形势、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和指导现实工作。要自觉消除浮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当成收获真知、净化思想、补齐短板、强化责任的路径,常怀为党之责、强党之志,自觉接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党史、新中国史蕴含着治党治国之大道,已成为广大党员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金课”。广大党员干部应通过系统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实现“守初心,担使命”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的双重升华,构建起“深入学习、注重领悟、推动工作、做出成效”的长效机制,不断交出让人民更满意的时代答卷。党史、新中国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党史、新中国史当作一门必修课学好、学深、学透,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努力开拓干事创业新境界。

二、读懂党的不懈奋斗史 习近平总书记说,回望历史,我们才能懂得,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98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道路,既无比波澜壮阔,又异常艰辛曲折。98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部艰辛与辉煌的历史主要是由“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和“精神塑造史”构成的。

1、读懂党的不懈奋斗史,追根溯源忆初心。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要认真学习我们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懈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十九大报告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统领,用三个“我们党深刻认识到”,高度概括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这段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30年”,简单地说,就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三个“30年”,即:从党的成立到中国革命胜利(1921-1949)为第一个“30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49-1978)为第二个“30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迄今)为第三个“30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了解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在深入学习和不断领悟中,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2、学深党的理论创新史,常学常新悟初心。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要认真学习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纵观我们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无论是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原则,还是延安时期开展整风运动,抑或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都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思想引领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理论上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98年来,我们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悟透党的自身建设史,千锤百炼明初心。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要认真学习我们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发展壮大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曾豪迈地把党的建设称之为“伟大的工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将之称为“新的伟大工程”。当年毛泽东曾将党的建设列为我们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今天我们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依然在党。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98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谱写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中,始终坚守先锋队的政治本色和使命担当,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向历史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我们要从党的自身建设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导向,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4、续写党的精神塑造史,一脉相承守初心。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始终砥砺奋进,勇立时代潮头,先后塑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深刻体现着党的先进性、革命性、创造性,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文化结晶,是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革命精神建设,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凝练形成了一个个绵延厚重、内涵丰富的精神谱系。党的精神谱系积淀着崇高神圣的初心使命,积蓄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和磅礴力量,以此激发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中,我们要注重加深对这些伟大精神历史背景、深刻内涵、时代意义的学习领悟,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精神财富。

三、怎样学习党史、新中国史 1、体悟“初心”,自觉“看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化初心为恒心,续写共产党人使命担当新华章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作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党的全部奋斗史、新中国的建设史之中。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是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党的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具体而生动地呈现在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展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在革命斗争时期,成千上万的革命先辈舍生取义,践行了“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忠诚,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战争的奇迹。在和平建设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卢永根等为代表的科学家,雷锋、孟泰、王继才、郭明义等许许多多普通的优秀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党员本色。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才能在新时代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运用历史思维,增强历史担当。

学习体悟党史、新中国史,是全党**的必然要求。重视从自己的历史中学习,善于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历史思维,就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历史视野观察和认识事物,从历史分析中总结历史经验,获得历史智慧与启示,把握历史发展方向与趋势。

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
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新中国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政权机关如何贯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组织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各项事业的建设,如何进行机构改革和提高自身效率,以及各族人民如何团结友爱、奉献创造的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史、新中国史经验和规律的全面总结和概括,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能够更好地理解学懂弄通这一重要思想的来龙去脉、深厚底蕴、创新发展。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述往事,思来者。”在深入学习和不断领悟中,我们需要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往哪里走”“为什么出发、为什么奋斗”等基本问题,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

3、始终**使命,砥砺奋斗。

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中有关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习,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
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内涵,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勇担历史重任;
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当前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因此,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从中汲取丰富营养与不竭动力,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千百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县委党校供稿) 第六专题 学习贯彻新《条例》 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辅导提纲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党在农村基层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实现。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我们党首部关于农村工作的党内法规,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以下,拟从修订《条例》的时代背景、学习《条例》的基本要求、贯彻《条例》的主要内容等三个方面,对《条例》进行解读。

一、修订《条例》的时代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农村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修定《条例》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1.《条例》修订是时代所需。1999年2月中央颁布实施的《条例》,作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法规,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证。近20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上取得重大进展,积累了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这些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修订完善。

2.《条例》修订是基层所盼。按照党中央要求,中央组织部认真做好《条例》修订工作。2017年以来,中组部调研组先后到21个省区市调研,同时委托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调研,广泛听取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同志,特别是县乡村党组织书记和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梳理汇总修改建议1000多条。在此基础上对《条例》逐章逐条修改,并征求30家中央单位和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的意见。《条例》稿先后报经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修改。2018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条例》稿。12月28日,党中央印发《条例》。

3.《条例》修订是改革所向。新修订的《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章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新时代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遵循。《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条例》的基本要求 学习贯彻《条例》,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就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变迁的一般规律。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条例》高度凝练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一次制度规范,是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一次重要实践,是新时代“三农”政策措施的一次系统集成,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1.要深切体悟“重农固本”的重大意涵。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直是国家强盛的“压舱石”。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土地革命期间,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亿万农民的广泛拥护;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以农村改革为发端,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每年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每年以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持续强化重农信号,可以说是重锤响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要坚持兴农强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民全面小康不松劲,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2.要深切体悟“人民中心”的深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三农”工作始终,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展工作。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就针对农民收入低、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带头全面推广“大包干”,大力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三年翻了番;
在福建宁德,为改善山区农民的贫困面貌,强调“扶贫先扶志”,倡导“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扶贫开发精神,短短两年宁德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
主政浙江期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探索实践,饱含了爱农为农的深厚情怀,体现了执着坚定的人民立场。我们要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把满足农民期盼、让农民满意作为努力方向,以实实在在的兴农富农成果,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3.要深切体悟“优先发展”的政治考量。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积累;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为城镇建设提供了生产要素保障,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也为城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内如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对外如何提高中国农业全球竞争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悉这一深刻变化,对工农城乡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注重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我们要把“四个优先”要求落到实处,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努力让人“留”在乡、让钱“流”进村、让地“活”起来。

三、贯彻《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的改动量还是比较大的,增写了“乡村治理”和“领导和保障”两章,对其它各章都作了修改,由8章34条增加到10章48条、3654字增加到7750字。《条例》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8个方面: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总体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单位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越来越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保证。同时也要看到,还有少数地方和单位对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发挥领导作用,认识上存在偏差,实践中没有完全落地,导致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针对这些问题,《条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章规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鲜明提出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并以此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作出一系列规定,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在总的定位上,明确规定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二是在组织设置上,明确规定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设置党组织,县以上有关部门驻乡镇单位党组织除党中央另有规定的以外受乡镇党委领导,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成立的党组织一般由所在村党组织或者乡镇党委领导。三是在职责任务上,明确规定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讨论决定本乡镇本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乡村振兴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基层治理。四是在体制机制上,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应当交叉任职,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一般由党员担任,可以由非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兼任。五是在议事决策上,明确规定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加强村务监督。六是在保障支持上,明确规定乡镇党委委员按照乡镇领导职务配备,投放农村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等等。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实在的而不是空泛的。

2.科学合理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科学合理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基础。《条例》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对党组织设置作出全面规范。一是明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设置党组织。农村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的治理架构总体是稳定的,沿着这个架构设置党组织,有利于强化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加强乡村治理。二是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变化及时跟进建立党组织,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规定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具备单独成立党组织条件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成立党组织;
村改社区应当同步调整或者成立党组织。三是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特别是对跨村跨乡镇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成立党组织这类比较复杂的情形,明确由批准其成立的上级党组织或者县级党委组织部门确定隶属关系。规定村及以下成立或者撤销党组织,必须经乡镇党委或者以上党组织批准。四是规范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委员人数及主要构成,规定乡镇党的委员会和村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

3.抓好重大任务落实。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当前,农村正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就要在这些重大任务落实中发挥领导作用。《条例》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要求,着眼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对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集中体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农村经济工作的6项具体任务、带领群众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巩固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推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同时,《条例》明确要求农村党员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投身乡村振兴,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各地各单位要推动这些规定和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团结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4.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也是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条例》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集中体现在:一是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主要是组织广大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组织影响力凝聚力。二是要开展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工作。主要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普及义务教育,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三是对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敢于斗争。主要是引导党员、群众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涉农村公共事务,坚决抵御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观点,同一切歪风邪气、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5.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带头人。《条例》对乡镇、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要求农村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和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二是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严格管理监督。三是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四是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五是规定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每年至少召开1次 ***,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每年至少召开1次组织生活会。

《条例》突出强调选优配强乡镇、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分别对选拔标准、来源渠道作出规定。强调乡镇党委书记要带头实干、敢抓敢管,注重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强调村党组织书记要甘于奉献、敢闯敢拼,由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培养选拔,每个村应当储备村级后备力量。根据工作需要,上级党组织可以向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

6.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现在农村有3500万名党员,超过全国党员总数的1/3,是我们党在农村的基本队伍。《条例》对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发挥作用和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加强教育培训,要求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和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县、乡两级党委要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乡镇党委每年至少对全体党员分期分批集中培训1次。二是严格管理监督,要求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村党组织以党支部为单位每月相对固定1天开展主题党日,党支部经常开展谈心谈话,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推进党务公开,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等。三是推动发挥作用,提出组织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活动,为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四是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强调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从青年农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注意吸收妇女入党。同时,根据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不断流动的实际情况,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7.增写“乡村治理”。《条例》增写乡村治理一章,应该说是一个突破和亮点。一方面,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之一,党章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条例》要体现和落实这些重大要求。另一方面,乡村治理也是一个重大课题,究竟有哪些重点任务,有什么具体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怎么加强领导,需要作出回答、提供指导。《条例》在系统梳理、总结提炼近年来各地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目标、机制、任务等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在目标上,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二是在机制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村民自治机制、民主监督机制。三是在任务上,主要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村霸,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等。这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还会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完善。

8.增写“领导和保障”。抓基层、强基础不能只靠基层自身,需要各级党委把责任扛在肩上,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形成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条例》增写“领导和保障”这一章,总结提炼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保障的经验做法,形成制度保证。一是强化责任落实,明确各级党委特别是县级党委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体责任、乡镇党委抓村级组织建设的直接责任,提出考核、巡视巡察、问责追责等措施。二是强化抓乡促村,提出保证乡镇工作力量,配强乡镇党务力量,持续加强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乡推进、整县提升。三是强化基础保障,规定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服务群众经费、党员活动经费、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建好管好用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四是强化关心激励,提出各级党组织要满怀热情关心关爱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宣传表彰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先进典型,彰显榜样力量,激励新担当新作为。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承担了党在农村基层的全面领导,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传播执行的末端,也是党和广大农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因此,传播执行好党在农村基层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摆在农村基层组织干部身上的责任担当和光荣使命,开展好农村基层工作,关乎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一体领会、一体把握、一体践行,更加清醒认识新时代“三农”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提升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县委组织部供稿)

Tags: 冬训   党员   年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