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入党材料 > 入党写作指导 / 正文

《尘埃落定》中的汉藏文化表现研究

2020-12-07 16:06:55

 

 毕业论文

 题

 目:《尘埃落定》中的汉藏 文化表现研究 学

 号:

 22221116317 姓

 名:

 许洁 教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2016级3班 指导教师:

 马辉 教授 完成时间:

  2020年5月10日

  教务处制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

 课题名称 《尘埃落定》中的汉藏文化表现研究 学生姓名 许洁 学号 22221116317 教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2016级3班 课题简介:(选题的目的、意义、价值、工作思路、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 一、选题的目的:

 阿来是藏族当代文学汉语创造群体中成就突出的一个代表性作家,《尘埃落定》也是跨语言、跨文化和跨民族之间写作的典型文本。由于阿来的母亲是藏族,而父亲是一个到川西做生意的回族,因此就深受两种文化的影响,这两种文化在他的血液中流淌着,所以他的写作注定是要“在两种语言中流浪”。《尘埃落定》表面叙述的是麦琪土司家族从强大走向覆灭的故事,其深层的叙述则是呈现了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下一个处于四川西北部的汉藏交界地带的阿坝嘉绒藏区,成都平原与边地藏区的接壤处的藏族山地农民的族群历史和文化变迁。小说中的土司们与汉人有着密切的交往,在他们的生存中,既传承着藏文化的精神,也浸渍着汉文化的基因。

 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汉藏文化研究,了解同时期下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融,以便对藏族文化变迁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帮助读者更好的去理解阿来小说的创作内涵,感受在文化影响后所形成的艺术魅力,还能帮助读者深刻的认识到文化这一主题在文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三、选题的思路 本文写作的工作思路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1、阿来其人及作品的背景;2、藏文化的表现形式;3、汉文化的表现形式;4、汉藏文化的交流碰撞及其意义。

 四、选题的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和方法、技术路线:1、文本细读:阅读阿来的《尘埃落定》、《格萨尔王》《空山》等小说了解啊来的写作特色及文本风格。2、讨论法:通过文献资料,报刊期刊,对资料进行分析、理解,整理材料,更多是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意见。3、文献研究法:查阅围绕阿来有关作品和他人分析的主要观点,收集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

 五、选题的创新点 创新点:关于阿来作品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研究阿来作品中藏族文化,有一些期刊写了阿来作品的多文化融合,但也只是从语言方面进行探讨,没有整体研究阿来作品中的汉藏文化。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以整体的目光去看《尘埃落定》中的汉藏文化表现以及两者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课题内容和任务:

 一、 阿来与作品的背景 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贵州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对近年来刊登在刊物上与阿来作品相关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归类,总结目前研究的特点,并做笔记,明确研究思路。

 二、 藏文化的表现形式 这部分从阿来的作品中入手,并结合其他书籍、百度网页、中国知网,分析作品中表现出的藏文化,对这些藏文化进行梳理与总结。

 三、 汉文化的表现形式 从作品入手,分析出作品中表现出的汉文化,对作品中体现出的汉文化进行梳理与总结。

 四、 汉藏文化的交流碰撞及其意义 结合上文的分析,总结出汉藏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在汉文化的交流碰撞下引起的藏文化变迁及其变迁的意义。

 进度计划:

  序号 起止周次 工

 作

 内

 容 1 第6学期第19周至20周 论文选题,收集文献资料 2 第7学期第1周至第8周 整理相关文献资料 3 第7学期第9周至第15周 撰写开题报告 4 第7学期16周至第20周 修改开题报告及参加开题答辩 5 第8学期第1周至第6周 撰写并修改论文 6 第8学期第7周至第9周 论文检测及修改 7 第8学期第10周至第12周 论文评阅 8 第8学期第13周 论文答辩

 发出日期

 课题计划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教学院院长签章

 注:本表一式一份,用于装订完整文本。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学生诚信声明书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提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对本文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论文(设计)作者:(签字) 时间:

  年

  月

  日 指

 导

 教

 师:(签字) 时间:

  年

  月

  日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组成部分,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本人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网页制作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无论做何种处理,必须尊重本人的著作权,署明本人姓名。

 未经指导教师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同意,本人不擅自发表毕业论文(设计)相关研究内容或利用毕业论文(设计)从事开发和盈利性活动。毕业后若发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研究成果,需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作者第一单位署名应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成果发表时本人工作(学习)单位可以在备注中注明。

 论文(设计)作者:(签字) 时间:

  年

  月

  日 指

 导

 教

 师:(签字) 时间:

  年

  月

  日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引言 1 一、阿来与作品的背景 1 二、藏文化的表现形式 2 (一)藏族特有生活习俗的描写 2 (二)藏族封建土司制和奴隶制 3 (三)藏民族宗教信仰的描写 4 (四)藏民眼中的战争 5 三、汉文化的表现形式 6 (一)封建的宗法社会的表现 6 (二)长幼有序的观念 7 (三)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7 (四)汉语言的准确表达 7 四、汉藏文化的交流碰撞及其意义 8 (一)文化人格的变迁 8 (二)土司制度的灭亡 8 (三)藏文化的变迁 9 五、总结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尘埃落定中》的汉藏文化表现研究

 作者姓名:许洁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2016级本科3班 学号:22221116317指导教师:马辉

 摘要:探究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汉藏文化,了解同时期下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融,以便对藏族文化变迁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采用文本细读法、文献研究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探究,分析在汉文化的碰撞交流下引起的藏文化变迁,对于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能够帮助读者对其作品更好地进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这个小说创作的精髓,感受到小说所创建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展现了这部作品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尘埃落定;汉藏文化;汉文化

  A Study on the Cultural Expressions of Han-Tibetan in the Dust Settlement

 Candidate: Xu Jie

  Maj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ent No.: 22221116317

 Advisor: Ma Hui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ntermingling with the Han culture in the Tibetan area during the same period, so a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Tibetan culture change. By means of text reading,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ibetan culture caused by the collis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can help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ir works better, let them feel the essence of this novel creation, feel the cultural value created by the novel, and also show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is wo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Key words: Dust settled; Han-Tibetan culture; Han culture;

  引言 作为一部描写藏族土司存在时期的作品,在《尘埃落定》这部小说作品中有着很多关于康巴族风俗习惯的阐述,通过较为易懂的语言来对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想的场景进行描绘,对于这些民族风俗的描绘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民族的婚丧嫁娶,通过故事化的形象描述让小说的背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部小说发表以后,作者也是受到了中国文坛的极大关注,很多学者对这部作品进行文化解读,对小说作品里所表达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小说作品里的历史事件描述、宗教描述等都比较的公正客观。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部作品,让读者感受不到整个主题的含义。但是很多人对这部作品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所描绘的故事比较的接地气,展现了人性,营造了一个“激情魔造的故乡”。

 在这部作品中有提到众多的汉藏文化习俗,整部作品都是藏族作家通过汉语来进行写作的,但是文中描写比较多的是藏文化以及藏民的日常生活,但藏文化只是整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文中有多种文化的交织与碰撞,在整部作品中有大量的社会背景描写,这些都是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印记。

 一、阿来与作品的背景 从出生上来说作者阿来是地地道道的藏族人,户口名叫杨永睿。“而相关的资料显示,作者阿来的父亲是藏族人,其母亲是汉族人。作者阿来的出生日期是1959年,地点是在大渡河上游支流的一个地方,作者阿来出生的地理环境较为特殊,是四川西北部阿坝州的一个地方,一个藏族寨子,那个地区是属于高海拔的地区,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在那里长期生活的人和物都显得格外的别致,以真实得像梦幻的感觉出现在关注者的视野里。较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给阿来提供了写作背景。”[1]43作者阿来的童年经历也比较的特殊,在“年少的时候他就通过手扶拖拉机来为家乡的田地进行耕种,同时也在建筑公司里面工作过,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成为了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的学生,在这一系列的生活经验以及学习经历之后他成为了马尔康县二中的老师,这就为他成为诗人以及小说家埋下了伏笔。”[2]85 作者阿来内心的想法比较多,都在小说中进行了体现,主要就是因为作者去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魅力,同时也生活在藏族文化内涵之中,有着其自身独特的气质,同时也掌握了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在阿来的文化血缘中,汉文化对他的影响力并不少于藏文化。他认为选择麦其土司一类题材是“一种必然”,同时也认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象形表意的方块字统治的国度”。这也就暗示着他虽然是藏族,却用汉语写作小说成为一种必然,他自然而然的被卷入了民族国家的一体化进程中了。

 其次,就地缘而言,阿来是在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地区出生的,这个区域挨着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阿坝地带既是藏域的边地,同时也是汉域的边地,这种“双重边地”的属性,也决定了阿来在文化的认同上,同时认同汉人和藏人的传统:从而使小说避免了单一的民族文化主体。

 整个小说主线有一部分是身世显赫的康巴族土司,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封建思想的反应,是在社会背景进程中不断融合的思想文化。在整个作品中,汉藏文化的印记都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神秘莫测的感受,对于土司制度来说是拥有威严的决策权。然而,这些权力都是朝廷册封的。在朝廷给予他们权力的时候会有官印和地图,麦其土司会妥善的进行保管,一旦双方有任何的冲突可以被当做证据进行使用,会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作品的第一章中有描写纷争,主要是领土上的纷争,即使是清朝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土司家族仍然拿着这个到省军政府去申诉,可以看出其统治力量还是需要得到汉族人民的认可。

 二、藏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藏族特有生活习俗的描写 整部作品中有很多风俗习惯的描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藏族文化的婚俗习惯,在整部作品中主要有两处对藏族的婚俗进行描述,而这两处的描述,主人公在社会地位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一个是下人,一个是主子。作品的第四章就有这样一处描写:“银匠躬起身子,卓玛趴到了他背上。我看到他们一级楼梯一级楼梯地走下去了。两个男仆手里捧着土司赏给的嫁妆,两个女仆手里捧着的则是土司太太的赏赐了,然后新郎背着自己的新娘消失在人群中,然后又从人群中出现,大家一起庆祝欢呼,这种已经是最为简单的婚礼举办过程”[3]。

 整个作品中对婚俗描写的第二处就是主人公的婚礼习俗展现,是傻子二少爷以及一个土司人家女儿。在当时比较杂乱的社会环境当中,定婚仪式都显得简单异常,但是在这个简单的风俗习惯中,却能够看到他们的文化涵养,就比如说要结婚的两个人需要在结婚时才能够见到彼此,他们需要将手上所带的戒指以及项链等都放在腰带上的玉石上。在这些物品上都有很多关于他们爱情的文字描述,这也是整个作品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通过作者对这两处婚姻习俗的描述来反映了他们对于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关于他们对于爱情自由的向往,体现出他们自由、豪放的民族特点。这些点点滴滴的刻画,无一不反映了藏族文化的习俗,在他们的观念里有着较为强烈的父母抚养子女意识以及解决子女的婚姻问题意识,所以在他们的观念里,对父母也是需要服从以及孝敬。所以在书中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子女没有权利去过问自己的婚事,也不知道自己的夫家和夫婿是怎样的情况。在我国正式解放以后,就一直主张要坚持自由婚姻,主张男女之间是可以提前进行恋爱的,最后再看双方是否合适,再决定要不要结婚,传统以往的封建思想对于婚姻有很多的束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是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贵贱是不能产生婚姻关系的。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人们对门当户对特别注重,男士不能娶自己喜欢的人,所考虑的内容往往是与家庭的背景、财富以及地位都相差不多的人,最后才会去考虑结婚对象的相貌。在封建礼教当中,贵族的子女之间是可以进行通婚的,但是穷人和富人是绝对不能成婚的,尤其是农奴的子女不能够和富人结婚。二是封建礼教思想对人的残害。这里所说的封建礼教思想就主要是对即将成婚的两个人进行八字的核算,看对方的年龄属相是不是有助于对方的发展,如果两人之间缘分较重就可以成婚,如果属性相克,那么父母则不会让他们成婚。三是农奴的儿女没有婚姻自主选择权,他们能否成婚需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当时的那个社会,有时候一个农奴是属于一个主人,但是有时候一个农奴是属于多个主人,只属于一个主人的时候,婚姻关系确立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如果主人比较多,那么就会让儿女之间的成婚越发的困难。四是“在藏文化中有很明显的阶级划分,有铁匠、有屠夫、有乞丐等,他们的地位决定了他们能够和谁成婚,是严厉禁止跨阶级结婚的。”[4]15 (二)藏族封建土司制和奴隶制 追溯土司的发展以及起源是针对于古代地区少数民族首领为了保证自己的世袭而产生的制度,产生地是西北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这部作品中权力最大的就是麦其家族,他们是属于最大的土司,沿袭了古老的土司制度制定方式,所传达的思想以及文化仍然比较的原始。在作者的描绘中,土司们围绕着领地、人民、粮食、财富等进行抢夺,而这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根源。在这部作品中,也有另外一个故事的发展主线,那就是麦其土司针对自己的继承权归属进行描述,主要是阐述了傻子二少爷以及他的哥哥之间的兄弟情义因为继承权的问题而反目成仇。

 从整部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的细节都显示了在土司制度统治下人们对于阶级观念的思想认识,他们认为下人永远都是下人,他们认为这是最为常见的现象了。在一个场景描写就反映了这样的特点,在银匠求婢女的时候,他的主人明确地提醒他,一旦他结婚就会成为一个奴隶,但是在银匠的心中,婢女和奴隶以及自由人生没有任何分别,都是在给别人干活。

 当时的社会被分成了不同的等级,主要是有土司、头人、百姓、家奴,每个阶层的地位都是越来越低下,人数最多的就是最低的阶层,也是有可能会被贬为奴隶的一群人。“在土司的眼里,他们更多的是愿意将自由的百姓变成他们自己的奴隶,他们认为家奴就是牲口,是可以想买卖就可以买卖的。”[5]最上层的土司掌管着所有人的自由,有着很高的权利。在作品的结尾部分,土司家的傻子二少爷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那就是让下人们都能够拥有自由之身,解除了他们奴隶的身份,这也是土司制度解除奴隶制的标志,而这一现象也被傻子少爷所预知了,“土司官寨分崩离析,冒起了蘑菇状的烟尘。腾空而起的尘埃散尽之后,大地上便什么也没有了。”[6]这也是这部书名起名的根据,在所有的土司消灭之后,他们便消失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做到了尘埃落定。

 (三)藏民族宗教信仰的描写 在作品中有对罂粟进行描写,有这样一种场景描述:在整个土司所管辖的土地上,他们所住的房屋都是通过石头以及粘土制作而成,他们对这个纯粹的颜色的喜爱已经深入骨髓。房子内部的门上以及窗户上都有白色石英制作而成的装饰品;门以及窗周边的装饰也都是用白色的材料制作成,在白色的墙面上画出了一个“能够驱魔辟邪的金刚图;在房子的内部装饰上,墙壁和柜子都有比较醒目的日月同辉画面”[7]35,还有人们希望长命百寿、安康幸福的画面,都是通过麦面绘画成的作品。藏族对白色的崇尚可谓藏传佛教文化对日常生活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了。在我国的诸多民族中藏族是唯一一个全民族都信仰一个宗教的民族,虽然该地区地域狭小,全是封闭式的,但是在每个人的心中,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想法,而这也是新思想出现和涌现的根源,是新教派发展的必然。

 作品中先是出现了英国来的基督传教士查尔斯。他给信奉佛教的土地上带来了“上帝的福音“,但通常人们在选择是否接受新思想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辨思的过程,有一个具体的体现,就是傻子二少爷在和他的对话中体现了新思想,傻子也问了基督教徒他的主能够为人民做些什么,怎么样才能够帮助这些人脱离苦海?他的主耶稣已经很可怜了,他还能帮助谁呢。但是查尔斯对他的疑问并没有做出任何的反应。再到后来“有一个传教者,名叫翁波意西,他的出现则是对古老的土司制度的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他严厉抨击土司制度的缺陷,即使是被割掉了舌头,也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想法,严厉打击了封建宗教思想。”[7]35 然而比较正规的宗教传播者确是门巴喇嘛和济嘎活佛,尤其是第二人的传播思想时比较先进的,有着良好的信仰并为之而努力。尤其是发现罂粟会带来很多的灾难之后,济嘎活佛为了救世而不顾一切的阻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反抗,这也就更加确定了当地人对于佛陀的尊敬之意。

 (四)藏民眼中的战争 在这个作品中有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那就是黄初民,他是中华民国四川省军政府的特派员。他出现在这个地区的原因是因为要解决与汪波土司之间的纠纷,是当地的一名贵客,在解决纠纷以后,他就将罂粟种子留给了当地人,事后当地藏民便了解“汉人是有颜色的”的含义:一是“白色汉人”;二是“红色汉人”。在黄初明到该地区以后,很多藏族人民对汉人的了解也是从他那里打听的。还有一位人物描写是麦其土司的弟弟,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向傻子二少爷筹资为抗日带去了很多的武器,这人物的刻画描写也直接反映了主人公的立场转变。由此可见《尘埃落定》中的康巴土司是与世独立的。

 “随着事情的发展黄初民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贵客转变成了麦其土司家二少爷的师爷。”[7]35主要是因为他反对打红色汉人,但是在实际当中他不愿意他们取得胜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和麦其家有仇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奴和银匠都离开了他们所居住的土地,变成了有颜色的藏人。刚开始傻子二少爷并不能够明确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种人,但是最后他明白自己是需要反对封建势利的人。当时的共产党并没有在该土地上进行宣传,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什么样,不了解他们的战斗能力。在整部作品的收尾部分,有阐明了老麦其家族和解放军之间进行对抗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土司家族投降的也是白色汉人的军官,在这场战争之后,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仁义的一方,认为他们所具有的思想是和土司地区统治的封建思想有较大的差异。

 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是体现了封建统治的压迫,对于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对抗也是体现了其重要性,认为这是土司地区国破家亡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当地在封闭情况下所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三、汉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封建的宗法社会的表现 我国的封建统治思想可以说是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这也对我国的汉族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心理上产生了影响:一是汉族人民特别注重自己的血缘关系,二是对于社会的阶级划分较为明显。这也促进了汉族人民对于亲戚关系之间的称谓比较讲究,会按照辈分来决定称呼。这两点在作品中表现的比较突出,血缘关系的亲疏以及等级之间的差异在里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比如说在老麦其的家庭关系就遵从了这一原则,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男尊女卑思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就有夫妻不平等的观念,认为父权统治这个社会。在汉族文化的宗法理论中,制定的有“出妇”的原则,父权统治为了强化自己的位置也制定了“夫为妻纲”的标准等,这些都和汉文化的宗法制度相违背。在汉文化的观念里。妇女是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有句俗语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且女性在成婚以后姓氏也会发生改变,不仅如此,在《尘埃落定》这部作品中很多的银匠都不会将自己的技术传给女儿。

 封建社会很多家族长盛不衰能够保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有着较为严格的宗族法制,主要是以家族的形式来体现自己的严格法制,主要是有家族类的族权以及家谱和祠堂。封建社会中家族累的祠堂,主要是供奉了已经去世了的神主牌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给予延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肯定了先祖的功绩。对于祠堂的供奉以及击败都是需要有礼节的,而且比较的严肃和重要。祠堂不仅仅是起着供奉的作用,而且也是向家族成员灌输封建思想的有力工具。家谱主要是从家庭成员的个人信息上来进行阐述的,也表明了整个家族的法规,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维护家族内部的稳定,防止纠纷,防止整个家族土崩瓦解的思想根源。整个家族能够保持自己的权利、地位不动摇,能够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足够强大,这对我国整个历史风险思想的影响都比较重,是我国人民承担封建思想的枷锁。而封建礼教中的族权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一是族权是确保封建礼教思想有力执行的工具,因为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所以所制定的各项礼法都能够获得人心。二是族权的各项执行政策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家族基础之上,所以其威严来说,官力权威达不到此效果。因为族权不需要顾忌官吏,不需要顾忌官家政策,可以根据家族内的法规来实行惩处。三是维护了地方的封建统治秩序,有着很强大的地方政权执行职能。就比如说一旦有某个地区发动的农民起义,族权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能够及时的补充政权。四是因为族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所以能很好的掩饰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

  (二)长幼有序的观念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理念里,晚辈是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的,但是西方国家却是可以的,在我国文化中晚辈对于长辈必须要用尊称,这是良好家教的体现,也是个人素养以及礼貌的体现。而且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8]117。“重视长幼的宗法观念被移用到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变为等级观念。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9]91“所以人们对有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在古代这就被认为是敬称。在交际中为了抬高对方的地位,往往就压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与敬称相对的谦称,如贵姓--敝姓、府上--寒舍、贤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见--愚见、浅见。”[8]117《尘埃落定》里面的称谓也是遵从了这一原则。

 (三)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汉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与个性,而强调群体。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它与近代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展现出的是一个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对中国人价值取向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新旧体制的相互冲撞,古今中外文化的互相激荡,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甚至丑恶现象对人际关系的和谐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而引发了一部分人在人生价值观取向及某些行为上的偏差。我们必须认真剖析传统文化,寻找其合理内核,然后有批判地继承,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10],积极引导当代人际关系的和谐构建。

 (四)汉语言的准确表达 整本书内几乎都是用人们可以看得懂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不光对于藏族人来说是通俗易懂,对于汉人来说也是通俗易懂的。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书写表达方式分别全部都是简体汉字。

 汉字和其它的文字发展一样,都是有一定的阶段过程,刚开始都是图画,随后发展到文字这一概念。汉字文化是比较古老的,尤其严密系统的表达意义,也是整个世界文字发展的主要趋势。汉字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视觉所见以及触觉所想来对汉字进行意象的表达,所以文字的出现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是人们思想活跃的主要体现。“如古文字‘人’,是人的侧立外形,正像鞠躬行礼,看出做人要彬彬有礼,反映出中国自古强调‘礼’的社会现实。又如古文字‘夫’,本义为成年男子。字形表明古代男子头上也留有长发,而且要有簪子来固定头发或帽子,反映出古代成年男子束发插簪的习俗。也是中国‘礼’文化中的表现。可见具象性是以形表意文字的主要特点。”[11]43从汉字形体结构,实物象征和会意,我们可以体悟到古人造字的思维过程和古人对礼文化的看重。

 四、汉藏文化的交流碰撞及其意义 (一)文化人格的变迁 在整个小说作品中,不仅有许多对民族的地域文化进行描述的,还有很多对民族的政治,经济的变迁进行描述的,同时也针对民族的文化人格进行了很深的刻画。在小说作品中,作者阿来对于文化的理解不仅仅是从主体和客体上的分析,更多的是两者可以同时作为主体和客体的研究。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有描述到作者阿来的汉藏文化经历,而这两种文化的经历则在作者阿来的思想中进行了碰撞,让他获取了更多的写作资源。对汉藏文化在作品中的研究表现不是说仅仅从方法以及角度上进行理解,更多的是作者所呈现出来的写作态度,这种写作态度是他对文化理解的态度,是站在比较公正客观的角度上来进行描述的,能够将文化内容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其他作家应当学习的一种写作方式。

 作者是藏族人民的一份子,在整部小说作品当中,也有很多对藏文化的描述以及表现,站在较为公正的角度上来,对土司文化进行分析。“不仅如此,作者还从汉文化的角度上来对藏文化进行分析,也从藏文化的角度上来对汉文化进行分析,从客观的角度上进行阐述之后,再进行比较,既能突出藏土司文化的特色,也能够展现汉文化的魅力。”[12]66 (二)土司制度的灭亡 在整部作品中作者阿来针对于土司制度灭亡的是通过傻子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对于这段历史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以及文化感受,这些都是通过傻子的描述以及表达方式来进行阐述的。为了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的淋漓尽致,阿来主要是通过塑造角色形象来完成的,把这个角色形成了大智若愚的性格特点。在整部作品中也有先知的能力,让他们的思想能够高度统一,而大智若愚的形象描述主要是为了能够让作者的观点更加的客观。

 傻子对于土司制度的灭亡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而且他早早的就已经预知到了这个结果。所以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能够以公正客观的角度上来看待这段历史,能够清晰明白这一段历史。

 在土司制度下,很多人都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已经没有了说话的权力,舌头虽然完好无损但思想却已烂掉,因为他们表达思想的权利被土司制度剥夺。因为在土司制度还没有灭亡的时候,很多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却被割掉了舌头,感受到了无尽的痛苦,思想和表达语言的舌头都被扼杀掉了。

 (三)藏文化的变迁 小说《尘埃落定》里有很多关于藏族文化以及民族风情的描述,在整个小说中我们可以让自己暂时忘记掉汉族文化的魅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异族文化的魅力之中,让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洗涤。在经过藏族文化的理解以及感受后会发现对本土文化又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进行阐述,从自己的本土进行抽离,然后到异族的文化中去感受“他者”魅力,而不仅仅只是体现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会看到异族文化的新奇,领略到他们自身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在相处的过程中是怎么做到和而不同这个境界的;如果是说在对异族文化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会站在异族文化的角度上来进行理解的话,那么就会发现自己的本土文化会存在着很多缺点,这样对自己本土文化的发展也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从概念上来说,这就是一种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比较,是从主体性来进行说明的。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就会选择一种文化来作为自己的信仰,是整个民族的主体部分,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认识能够帮助不同的民族文化消除之间的启示以及偏见,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形成一定的共识。《尘埃落定》这部小说中的作者阿来既对汉族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也对藏族文化也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整部作品中都能够看到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的融合过程,小说中也多次出现了两种语言,这也是两个民族文化的碰撞,代表了两个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在小说作品当中,作者游走于汉藏两个文化的熏陶之中,这两个文化没有明确的区分,谁是主体,谁是客体。”[13] 所以,整部作品中汉藏文化都有所体现,也看到了藏文化在汉文化熏陶中的变化。具体的说就是汉文化如何进入藏文化并引起藏文化的变迁。

 五、总结 “《尘埃落定》是一部优秀的藏族风情的小说,它通过一个傻子的视角,来记叙了康藏地区一代土司的兴亡史。”[14]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以单一民族文化为主体,主要是将我国的汉藏文化进行结合。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处于不断融合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文化在处于不断的消失之中。我国的民族文化多种多样,文化认同也是在不断的改变,很多学者都致力于研究这一课题。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都需要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活动,这对我国整个的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不发达的国家的民族文化得不到民族的认同,就会导致群居意识薄弱,这对维护整个国家的团结统一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如果是说一个国家对民族文化的引导出现了不合适的方式,也会促进民族文化走向消极的发展道路,有的会直接是产生不可覆灭的后果。但是对民族文化、民族主义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把握度,如果过度的去渲染文化的理念,就会产生比较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的产生,在这种观念下所产生出来的民族思想观念往往是想象出来的共同体。很多民族文化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其他民族和文化,是人为创造的。“但是很多民族风俗文化在人们的观念中又存在着区别,很多即使是相同或者是相通的事物也被忽略,主要是研究了民族文化之间的不同,这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15]66而在《尘埃落定》中就有着汉藏融合的发展观念,这对于民族发展来说无疑是很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李康云、王开志. 阿来其人及《尘埃落定》[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2). [2] 李建. 阿来:边缘书写与文化身份认证[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04. [3] 阿来. 尘埃落定[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4] 陈强. 浅论藏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的关系[J]. 西藏艺术研究, 1989, (02). [5] 刘兴禄. 民族文学中“族群记忆”民族志书写及其启示意义[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7, (03) [6] 罗蕾. 民族史的魔幻书写: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的神来之笔[J].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 (02) [7] 李玲、阿来《尘埃落定》中藏族文化特点的体现[J]. 文学教育(上), 2018, (05). [8] 潘霁亮. 中英亲属称谓习俗的文化比较[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2). [9] 林丽芳. 龙岩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内涵浅探[J]. 龙岩师专学报, 2004, (02). [10] 陈玲昌.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和谐人际关系[J]. 科学时代, 2014, (19). [11] 道尔吉. 从汉字的形体结构看汉字的文化功能[J]. 汉字文化, 2002, (02). [12] 李伟华. 沉重的文化变迁——读阿来的《尘埃落定》[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02). [13] 徐彬灵. 电视剧《尘埃落定》和《西藏秘密》中的文化呈现研究[D]. 西北民族大学, 2016. [14] 李旭东. 关于《尘埃落定》中汉族与藏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J]. 青年文学家(下), 2018, (12). [15] 沈卫荣. 汉藏交融与民族认同——写在《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出版之际[J]. 中国民族, 2011 (09)

 致谢

 本于寒假之际完成此文,未曾想,在家中落笔至此。2020伊始,疫情肆虐,举世惊慌。计划未可如期展开,假期之长,从未有之。余之为毕业生,在家作文虽无图书馆之资源丰厚,却得宁静漫长时光,专于论文,亦略有所获。夏末将至,流金铄石,酷暑难耐,吾心易燥热不安,盖临毕业之际也。回首往昔,求学十余载,一路坎坷,幸得身旁良师益友相助,余乃有今日。

 此大学实乃天堂学府,至此求学甚幸!四年所遇所识莫不有恩于吾,今当别离满腔谢忱,欲发之于声而不知从何起,故提笔静思致辞表谢。

 一谢余父母,宅家期间,颇为“纵容”余写作之时,从不叨扰,日日三餐,皆可垂涎。

 二谢余师马辉老师、王丽老师,先生不以余愚钝,每有所惑皆必亲力指导,使余愈有求知之渴望,求学之信念,故不可不念师恩。

 三谢余之舍友朋友,假期之时互相激励,闲时三言两语,便无案牍之劳形,消作文之疲惫。年少疏狂,岁月无忧,常与五人,各卧床而高谈论阔,共论家国大事,畅谈鸿鹄之志。

 欲谢之人众多,然纸短情长,未能提及者,余深表歉意,诸君之恩,余没齿难忘。陌上深深,依旧年时澈。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Tags: 藏文   尘埃落定   表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