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公文写作 > 礼仪文书 / 正文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五个驱动”模式研究

2021-03-21 11:18:06

  高职院校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五个驱动”模式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 驱动模式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产教融合是职教领域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多年来校企脱节、产教不融合的痼疾一直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入性合作无任何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针对产教融合的探索和建议多为理想化的纸上谈兵,不具备操作性,如“期盼政府统筹同步规划”,结果却“一等二靠三落空”,蹉跎了岁月,流失了机遇;再如“倡导学校服务企业”,而实际上许多高职缺乏应有的科学研究深度和学术文化高度,专业水平和技术技能积累不足,技术服务能力较弱,难以给予企业有效的服务;又如“建议引入企业能工巧匠兼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事实上大多数企业研发与生产的任务繁重,自身生存尚且自顾不暇,哪有余力派遣企业骨干到学校授课。

   本课题负责人在企业工作多年,后在高职院校任教,深知校企双方各自的心态和需求,课题负责人认为破题的关键在于:应以提升职业教育内驱力为中心,在创新思路、机制体制、机构建设上大胆变革、重新洗牌,重点完善“五个驱动”,用实质性的措施快速有效地促进校企合作,开创产教融合的新格局。

 (二)课题界定

 1.研究范围的界定

 针对高职院校,研究如何从实质上促进校企双方的深入合作,探索驱动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2.概念和关键词的界定

   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行为或过程。其本质是以对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为基础,强化实践教育,打破藩篱分割,开展合作育人。

 高职院校,指高等职业学院,是专科(大专)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

 内驱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在执教研究中表现为基于某种需求的推动力,如技术创新动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到关于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相关的研究论文53篇,这些研究成果对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内涵、特征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相当多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见解。但是,这些研究要么以某一专门学科为主体,如《高职财经类专业产教融合问题及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7月刊)、《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实践教学探索》(《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10月刊)等,侧重对单一学科产教融合的设置与规划、专业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接、专业与区域联动等开展研究;要么是理论演绎类的研究,如《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职业教育》2020年3月刊)、《基于中美比较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的差异与借鉴》(《机械职业教育》2020年7月刊)等,从静态的、局部的角度出发,就产教融合目标定位、建设与改革、团队状况、实践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要么是展望归纳类的研究,如《深化产教融合政策的省际特征及优化策略——基于23个省份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年7月刊)等,对区域校企深度发展、高职院校产教结构预警与动态优化研究不多。

 2.国外现状

 国外的产教融合成熟模式有我们已熟知的“德国双元制”、 “法国学徒制”、“ 英国‘三明治’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 美国的‘生涯教育’与行业组织”、“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和协会组织”等。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有着鲜明的差异,如在行业企业参与的主动性方面,德国和英国均较为主动积极,英国的行业企业重在表达人才诉求和参与标准制定,而德国行业企业则深度参与培养的过程,与之相比,中国的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人才联合培养较少。

   综合以上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目前我国“产教深度融合”研究多为理论型,真正能用于实际操作的策略型研究很少,且存在三个不足:

   第一,理念未更新。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的理解仍停留在订单培养模式的狭义思维,学生实习期进企业工作,没有产教互动。

   第二,体系未建立。“产教融合体系”并未建立,企业主体参与度与职教内驱力严重不足,职能定位、角色分工没有被系统研究。

   第三,管理未跟上。由于缺乏机制机构、规章条例,因此人力资源体系、激励奖惩制度等无从谈起。

   通过对以往研究空白的分析,对当前产教融合的弊病拿出实质性对策十分重要和紧迫,也为课题研究的学术空间和应用前景指明了方向。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等多项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引领下,职业院校中新产生的双师型人才和流入的企业技术人才将不断创造出大量技术创新成果,产教融合势必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课题全面正视、思考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现实问题,系统构建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职能体系,为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创新改革提供极具操作性的参考和建议。同时,课题研究将拓展产教融合实践路径,丰富创新视角,促进该领域中多学科的参与及交叉研究,使产教融合真正进入高职院校的主流视线,成为助推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源,为推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助力“两个一百年”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课题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将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五个驱动”模式建立在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基础上,最终将在以下方面凸显出研究价值:

   1.推进产教利益融合,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2.推进产教制度融合,为学生职业发展做准备。

   3.推进产教文化融合,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基。

   4.推进产教技术融合,实现教育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

   5.推进产教资源融合,夯实校企合作物质基础。

   6.推进产教人员融合,提高师生和员工职业素养。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讨论和探索关于激励高职院校内驱力的必要性、紧迫性、系统性。

   2.探索和完善关于驱动产教深入融合的主要途径。

   3.总结和构建出具备实用性的促进产教融合的相关辅助机制。

 (二)研究内容

   1.驱动高职院校自身内功提升,即高职院校的内驱力提升研究。

 主要研究增强高职院校内驱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策略方法及关键环节。促使高职院校专技教师在技术技能方面上层次、上档次,能切实投入到对企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中去。

   2.驱动高职院校与政府的联络对接。

 对于区域性的地方发展总体方针,在坚决拥护的同时,不等不靠,通过政府组织安排的正常人员借调等,吃透政策、活用政策、建言献策,同时加强联系,对接各类产学研活动,开拓思路,打开门路,主动作为,使高职院校的地区产教融合快速化、良性化发展。

   3.驱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职能对接。

 具体研究职能划分、角色定位。通过对基本职能、核心职能、统筹职能、组织职能、外联职能、财务职能、专业职能、服务职能、管理职能、协作职能等重组,使校企双方履行权责不再模糊,达到细化分工,责任到位,明确担当的目的。

   4.驱动高职院校与科技事业单位的横向对接。

 通过与当地科技局、人社部门的横向协作,加强对实习生、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跟踪,在其下属的人才超市注册,并安排工作室,完善人才培养链,将实习成了毕业的必修课,把实习变成创新创业,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把产品变成企业,把合作变成股份。

   5.驱动高职院校与群团组织的精准对接。

 加强与当地科协、社科联、各类学会协会的合作,下派学校干部和科技人员挂职兼职,派驻人员和机构,设立常驻办公点,参加科技推广、科技下乡等实践性活动,主动联系各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入到研发团队,在企业一线锤炼业务能力,形成学习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三)研究重点

 提升高职院校内驱力的路径,包括理念、方式、制度、机构等。

 1.理念——提升高职院校内驱力是加快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只有广大教师自发地提高科研能力,进行科技创新、科技转化,才能激发激活产教融合的热情。如何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积极性高的教师队伍,将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2.方式——打破僵化落后的合作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行职能重组,明确权责,制定符合校企利益契合点的分配模式和方式,使校企共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制度——创新激励制度,提倡科研型教师下企业,对取得较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教师,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同等认定甚至倾斜。在人事制度方面,提高技能型教师人才招聘比例。

 4.机构——与人社部门、学会协会、企业团体等协作,成立常设部门,主抓科技转化、应用、推广,将责任落实到位、落实到人。

 (四)创新之处

 1.学术视角创新。不同于以往理论研究居多的现状,本课题研究站在实操的角度,提出多项实用性措施,如大力提升学校内驱力,借力当地创新人才超市,力求对产教融合起到立竿见影的实用效果。

 2.学术观点创新。课题研究紧紧抓住以“提升内驱力”为主的五个驱动,把准脉络,精准找到产教融合症结所在,磨刀不够,何以砍柴,提升职校内功实乃当务之急。

 3.研究方法创新。本课题研究将彻底打破专业、行业、时间、空间的局限,针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团体、群团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研,特别是面向本市20多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进行实地走访,以获取全新的一线资料和数据,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4.研究内容创新。“五个驱动”模式从未被研究和提出,每个模式均切中时弊,对症下药,直指问题要害,极具实操性,彻底解决以往产教融合的顽固问题。

 5.研究成果创新。本课题研究主要将达成二项成果,一是形成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内驱力的创新型研究成果,二是形成与企业对接中职能管理制度化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一)研究思路

   从点(产教融合)到线(五个驱动)再到面(制度的形成、机构的设置等),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将校本研究与校际研究相结合,成果与实证相结合,开展系统化研究。

 研究框架图如下: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收集、査阅、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掌握对本研究有帮助的成果,为本课题研究设计提供整体思路和素材准备。

 2.调研法——以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驱动性机制体制改革问卷调查。深入采访各类群体:政府部门群体、企事业群体、群团组织、科技部门,同时向相关专家咨询。并到企业实地调查总结各类需求及设置机构的可行性。

 3.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体系建设的典型案例,系统考察和分析这些案例所涉及的机构职能、运行机制、理念与文化等,并探讨其典型特征和实践规律。

 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以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体系与现状的对比,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新职能的创新和拓展。

 5.实践研究法——将制定的创新机制及其配套的管理制度规范应用于实践,在实践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合理化路径与建议。

 (三)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20年8月—2020年10月,开展实地调查,查阅文献、档案资料等,调研、分析、了解基本情况,查找不足和问题,完成研究计划和任务书。

 2.调研阶段:2020年11—2021年2月,整理、归纳研究所获的信息资料,通过问卷调研法、走访调研法、咨询调研法、实地调研法进行系统论证。

 3.研究阶段:2021年3月—2022年2月,整理、完善课题调研报告,撰写发表论文,制定促进产教融合的条例制度。

 4.论证阶段:2021年9月—2022年4月,实施、论证条例制度,反馈、修改、完善。

   5.结题阶段:2022年5月—2022年7月,完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预期成果形式

   1.调研报告(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体系现状与问题)

   2.分析报告(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驱动体系可行性探索)

   3.制度文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驱动体系各类条例文件和机构设立制度)

   4.发表论文(至少3篇论文,包括1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5.研究报告(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驱动体系建设)

 四、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一)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2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2项校级重点课题,发表论文15篇,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1篇研究报告入选孝感市蓝皮书,有丰富的企业经验和高职教学经验,对产教融合有独到的探索和见解。在已结项的省级课题《基于校企协同的增材制造技术专业建设模式构建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必须对自身教师和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更新优化,打造完整的同素异构机制,创设出完整的师资运行调节机制,强化薪资管理机制建设,同时全面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题组成员×××,一直在教学和科研一线,获授权专利多项,发表含3篇核刊在内多篇论文,参加了大量的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较为丰富的课研成果,主持的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工业4.0”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企共建模式研究》论述了该专业校企共建模式将对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良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效指导校企合作实践,提高校企合作绩效,有效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课题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发表核刊3篇,其他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3项,在已结项的湖北省人文社科课题《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差异化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论述了政府、企业和学校迫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多样化成才,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该成果的研究和实践为产教融合开辟一条新路径,为本课题中创新学生人力资源的途径提供了借鉴和指引。

   (四)课题组成员×××,熟悉校企合作,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一种适用于高原地区的可移动式空压机研制》等,对产教融合、技术创新、技术合作有深刻的积累与研究。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 付晓.突破与创新中的产教融合制度问题研究——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 .职业教育,2019(9):60-66.

 [2] 罗汝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执行成效的监测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20(9):33-44.

 [3] 陈保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研究[J] .职教论坛,2018(5):40-46.

 [4] 王泳涛.我国省级政府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分析与局限突破——基于24省市实施意见的文本分析[J] .职教论坛2020(1):42-49.

 [5] 张旭刚.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与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0(14):80-87.

 [6] 李俊;李东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分析——以中国、德国和英国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159-164.

 [7] 邓志新.产教融合视域下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J] .中国成人教育,2020(4):70-74.

 [8] 朱岱霖.“产教融合”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 .职教通讯,2018(17):42-52.

 [9]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10]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发改社会[2019]590号)

   [11]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鄂政办发[2019]45号)

 课题编号:7847

Tags: 职业教育   课题   申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