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正文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四个向度与方法

2023-01-17 12:50:07

王 婷,徐静文,刘 尧,姬慧萍

(北京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3)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深刻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疫情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法宝,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和最新诠释,是中华民族实现早日复兴的强劲动力,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素材和有力抓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如何传承和弘扬抗疫精神,将其精髓融入思政理论课程,进一步发挥释疑解惑、审思明辨、去伪存真、守正创新的使命和责任,笔者认为应当坚持价值、内涵、逻辑、实践四个重要向度。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全面统筹、快速行动,果断提出了生命至上的第一要求,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理论情怀。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强大的领导力和无可比拟的凝聚力,是任何风险挑战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抗疫初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疫情防控工作做出明确指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阻止疫情蔓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以对人民高度负责、对生命高度重视的态度,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科学研判疫情形势,强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和生命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回答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历史是基于现实中的人去创造的,历史是不同的人的意志、能力推动形成合力的结果。抗疫过程中闪耀的动人故事和感人事迹正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鲜活体现。抗疫期间数百万名医务人员战斗在全国抗疫一线;
400万名社区工作者奋战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中;
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奋战在抗疫一线,1300多万名党员不计酬劳、不怕辛苦参加志愿服务。无数事实再次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与时代性,正是这种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强大向心力汇聚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洪流,抵御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

抗疫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善于利用对比教育法,即通过不同政治体制、制度安排、文化取向背景下应对疫情的不同理念、政策、措施,讲好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在历史发展和未来前景的对比中让学生认清资本主义制度本质、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恩格斯说“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每个人更应当享有平等的接受医疗救治和健康维护的权利与机会。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主张人民至上,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原则,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与西方国家口头上宣扬“人生而平等”,但实际上施行的却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相比,中国抗疫实践中秉行的才是更全面、更切实的对每一个体利益的关照和维护。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爱国主义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爱国主义是具体、现实的”。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诠释,但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爱国主义的实质不会变化,即对祖国的真挚情怀,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将个人前途与民族未来、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内核不会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体现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爱国主义主要体现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爱国主义主要体现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主要体现为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抗击疫情期间,爱国主义集中体现为众志成城、举国同心、守望相助、携手前行。

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因此集体主义不但不会阻碍个人发展,反而会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广阔的舞台和机遇。“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意识从未缺席,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集体主义更显示出磅礴力量。2021年1月24日至3月8日,全国共调集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武汉,全国调集4万名建设者和几千台机械设备,“火神山”“雷神山”拔地而起,中国效率、中国制造、中国力量惊艳世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中,早已存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集体主义意识被再度激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体主义精神在抗疫的过程中集中显现,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斗创造了坚实的精神支撑。

抗疫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善于利用典型教育法,即通过树立抗疫期间的正面典型,挖掘精神动力,汲取精神力量,鲜明有力、形象生动地引导学生学习、对照和仿效。抗疫期间,从社区干部到建筑工人,从医务人员到外卖小哥,从军人武警到普通职员,从莘莘学子到华人华侨,从耄耋老人到“90”“00”,各行各业,不论年龄,每个人都在爱国主义的强烈感召下贡献自己的力量和热情,诠释着新时代的爱国情、报国志。通过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从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中感受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含义和时代价值,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行动自觉,充分发挥抗疫精神的思想引领和道德示范作用,坚定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增强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总是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全面、辩证看待事物及其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要义。唯物辩证法强调,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则是在事物发展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主次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便是在一对矛盾中,也有主次之分:即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因此,把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局、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近期防控重点工作会议上指出:“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保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继续集中力量和资源,全面加强湖北省和武汉市疫情防控;
强化特殊场所和重点人群防护措施”。从1月25日到4月8日,他一共主持召开了九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常”与“变”的关系,在对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这个趋势牢牢把握的基础上,善于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本质上就是注意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和否定之否定。二是“危”与“机”的关系,就是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也就是要求灵活掌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这一规律。

抗疫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善于运用疏导教育法。即通过对抗疫期间“自由与自律” “科学与政治”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与世界” “人类与自然”等重大话题的导入与分析,引发学生思考、分享、研讨,促使学生在抗疫实践中深刻体会实事求是的具体运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抗疫过程中的指导意义。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思考的积极性,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同时鼓励学生交换思想、交流看法,最终形成理性、客观的正确结论。通过自主、自发、自觉的思考过程明辨是非、厘清错误,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面对人类目前还未全部认清的新型传染疾病,我们秉持辩证唯物论中的基本方法,即实事求是的方法,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防疫抗疫的各个环节、所有方面。面对未知的新冠病毒,我们坚持以尊重科学为先导,在疫情防控和感染救治的两个协作战场中,积极利用科研成果,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率先调集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多项科研攻关,同时坚持研、医、控一线相互协同、紧密配合,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提高医疗救治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方面,我国先后制修订8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部署启动83个应急攻关项目,同时推进多条技术路线开展疫苗研发,多款疫苗经安全测试和实验,已经进入接种阶段。在病毒溯源方面,我们坚决反对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溯源“污名化”,对于病毒溯源工作始终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和方法,2020年2月和7月,在国内疫情防控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两次邀请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来华,坦诚介绍国内溯源工作。2021年初,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共同合作开展全球溯源中国部分工作。中国秉持公开、透明、科学、合作的原则,全力支持世卫组织专家组工作,为推动病毒溯源国际合作做出了表率。3月发布的中国—世卫组织联合硏究报告明确指出,溯源工作应基于全球视野,未来溯源工作不会局限于某一区域,需要多国多地开展,并得出了“实验室泄漏极不可能”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两种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即合规律性,病毒不分国籍、没有国界,戴好口罩、保持距离是阻断病毒最基础和有效的办法,违反这一规律势必付出沉重代价。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合目的性。科技创新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更美好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具体体现。抗疫之初,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强调:“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他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给科技界代表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从基因测序、药物研发、疫苗和检测试剂的研制,到传统中医药在抗疫中大放光彩,再到人工智能、5G技术、AI系统等前沿技术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抗疫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不能只是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更要从真情实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用感染教育法,即通过抗疫期间大量真实、鲜活的感人事迹、典型案例,抽取出其中共同特质—实践的能动性与自觉性,突出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这一首要和基本观点,让学生真正体悟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主义的重要特征和品质。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爱国主义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画”说抗疫上海人大月刊(2022年6期)2022-06-21抗疫之歌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2年1期)2022-04-26团结抗疫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师道·教研(2020年9期)2020-10-2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现代交际(2016年4期)2016-04-08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期)2016-03-22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5年11期)2015-11-20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雕塑(1996年4期)1996-07-12

Tags: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融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