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文秘写作 > 写作指导 / 正文

最新2018年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下册教案合集(含教学反思)推荐

2020-12-25 10:19:00

最新2018年度上学期教案 七 年 级 生 物 单 位:
任课教师:
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性高,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但普遍学生基础差,并有个别极差的学生。

四、方法与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2、备学生 (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的。

3、备教法、备学法 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突出设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最优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4、备作业 要精选习题,以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5、岗位练功、继续教育 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使练功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做到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学生,认真批改,认真辅导等,其次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介,充分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五、课时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1 8.31至9.6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2 9.7至9.13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3 9.14至9.20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六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4 9.21至9.27 第七节 植物细胞 第八节 动物细胞 5 9.28至10.4 国庆放假 6 10.5至10.11 第九节 细胞的生活 第十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7 10.12至10.18 第十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十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8 10.19至10.25 第十三节 单细胞生物 9 10.26至11.1 复习 10 11.2至11.8 复习 11 11.9至11.15 中段考试 12 11.16至11.22 第十四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第十五节 种子植物 13 11.23至11.29 第十六节 种子的萌发 第十七节 植株的生长 14 11.30至12.6 第十八节 开花和结果 第十九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5 12.7至12.13 第二十节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制造者 16 12.14至12.20 第二十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第二十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7 12.21至12.27 第二十三节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8 12.2至1.3 复习 19 1.4至1.10 复习 20 1.11至1.17 复习 21 1.18至1.24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以及我们身边的生物;
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使每个公民的责任。

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的影响着人类活动,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好奇心比较大,所以教师开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从第一节课开始,介绍生物学科的特点,利用好学期开始的每一节课,例如第二节调查身边的生物,可以将学生领出课堂,能够让学生将生物学科和自然生活联系到一起,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生物学兴趣。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生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能力目标 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情感目标 ① 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② 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3、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2、细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取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提示和启发学生思考。

3、自主探究、学生积极参与 4、引导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方面的东西,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抓问题关键,进行深入分析 6、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时安排:
第一章 认识生物 2课时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1课时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1课时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3课时 第一节 生物圈与环境的关系 1课时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课时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课时 第一章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章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精选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和一些常见的植物、动物、真菌的生活,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有关生物的基本特征,科学家在不同的层面上看法不尽相同,教材是在义务教育的层面上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做过多的拓展和加深。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要求学生大致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同时,也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是建立在第一节知识内容基础上的,即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做一次调查活动,发现和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生物,并注意到这些生物生活的不同环境。这样,一方面加深对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对如何开展调查活动,获得初步的认识。

本章的教学要注意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调查、表达和交流,激发其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具有以下特征: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能生长和繁殖;
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可以按照一定的特征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教学重点:
1、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课时安排: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1课时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1课时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逐渐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讨论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或一些动、植物挂图及学生自带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例如:树叶、蝗虫、蚯蚓、杯子、小石头、盆栽花卉等)。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
青蛙抓虫吃;
狗吃肉;
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
小麦、水稻能分蘖;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
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
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
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作业: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习基本功 ,并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应做到洋思中学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教学生”。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通过调查,学会合作,提高自己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能力。

3、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2、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制定调查计划,撰写调查报告。

教法:讨论 课时:1课时 教具:调查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生物有哪些?(同学们回答)看来我们的生活并不寂寞,有那么多“伙伴”在陪伴我们,可是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少种?分别叫什么名字?分为哪几类?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 (一)问题引导 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页第2段红背景方框内的内容,尝试解决:
1、什么是调查?请举例说明哪些可以用调查方法? 2、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3、调查范围太大时,怎么办? 4、若要调查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样调查既节省时间又比较准确? (二)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 (1)选两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并提出你们的疑点? (2)释疑解惑一:举例如:调查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人口、调查我们班的视力、调查我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等等。

(3)释疑解惑二:范围太大时,要设计好调查路线(如调查校园生物)和选好样本(如调查种子的发芽率)很关键。否则调查慢、不能反映整体情况。

(三)视野拓展 感悟提升 假如要调查全国初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如何开展调查? 教师总结:
1、选取样本要准确,能反映整体的情况。

2、调查活动一定要落在实处,小组内成员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事先设计好调查方案和调查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自己按表行事,避免盲目。

二、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 (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8、9页,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2、调查步骤分哪几步? 3、调查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拿出课前布置的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进行归类整理。

5、归类对认识生物有什么意义? (二)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 (1)每一小组展示的问题:你们小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他们的生活环境? (2说一说你在调查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3)根据交流情况小组内互评,教师也作出评论 (三)视野拓展 感悟提升 1、调查中你又想到了哪些问题? 2、思考如何书写调查报告?结合练习题3和实验报告册。

3、谈一谈你在调查中的收获。

总结:关爱生物的同时要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更为重要。

作业:
1按照形态结构特征生物可分为几类? 2按照生活环境生物可分为几类? 板书: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转变教育观念,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第二章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介绍了生物的生活环境中包括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第二节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主要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第三节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介绍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说明什么叫做生物圈、生态因素。

2、列举出几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例子。

3、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哪些。

4、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5、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 6、描述生态系统中非生物部分与生物部分之间,生物部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7、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揭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复杂性。

8、认识各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对照实验的定义。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3、 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判定 课时安排: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课时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课时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课时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说明什么叫做生物圈、生态因素。

2、列举出几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例子。

3、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哪些。

4、列举出生活中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例子。

教学重点:
1、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光对鼠妇生活分部影响探究的设计过程。

教学难点:
1、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法:阅读 实验 课时:1课时 教具:一个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的。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什么呢?鱼儿能离开水吗?向日葵离了阳光能生存吗? 二、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说明环境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地球上所以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

[提问]想一想、议一议 [讲解]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新疆东部。大熊猫食物单一,以箭竹等竹类植物为食,大熊猫生活还需要有水源。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

[提问] 什么是环境?环境仅仅指生物生存的空间吗? [讲述]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生长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提问]看图1-12,在这片麦田了中对小麦正常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你能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吗? [讲述]依据有无生命将生态因素分为两类 阳光、水、温度、土壤是无生命的称为非生物因素;
老鼠、蛇、蚯蚓、瓢虫、蚜虫、杂草是有生命的称为生物因素。

三、探究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提问]:同学们按照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捕捉到了一些鼠妇,能告诉大家,你是在什么样的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适应什么样的环境? [讲述]: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发现鼠妇的有趣经历,那么鼠妇到底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呢?让我们共同来进行一个探究。

[讲解]:探究是我们进行生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一定的步骤:
提出问题: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讨论]: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作出你的假设。

1.鼠妇可能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2.鼠妇可能喜欢温暖的环境(鼠妇不喜欢冰凉的环境)。

[设计实验方案]:要想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我们必须设计实验。综合全班各小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提醒]:实验完毕后,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鼠妇?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要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讲述]:在影响鼠妇生活的这些因素中,光、水、温度、空气、土壤是没有生命的物体,因此称为非生物因素,除了这些没有生命的因素外,是否还存在一些生命的因素呢? 四、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提问] 阳光、水、温度、土壤对小麦生长有什么影响? [讲述] 没有氧化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温度低种子不能发芽,生长慢水少小麦枯萎,水多根容易烂。土壤肥沃生长好,土壤贫瘠生长差。

[提问]非生物因素会不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举例:阔叶林和针叶林,沙漠、草原和森林、大雁南飞、向日葵朝向太阳。

五、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提问]图1-12中老鼠、蛇、蚯蚓、瓢虫、蚜虫对小麦生长有没有影响?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讲述]老鼠破坏农田、蛇吃老鼠、蚜虫吃麦叶、瓢虫吃蚜虫、杂草和小麦竞争空间、水、阳光肥料。蚯蚓松土肥土。

[提问]生物之间存在捕食、竞争关系,还有其他关系吗? [讲述]物种之间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生物之间有捕食、竞争、合作、共生、寄生关系。

[提问]你能进一步将这些关系进行分了吗? [讲述]同种生物有竞争和互助关系;
不同种生物之间有捕食、竞争、合作、共生、寄生关系。

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提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作用于环境,那生物怎么样才能生存呢?请看教材资料分析,思考:骆驼和骆驼刺怎样适应缺水的环境?海豹怎样适应寒冷的环境?仙人掌怎样适应沙漠的环境? [讲述]骆驼排尿少,出汗少,这样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缺水的环境。另外骆驼一次能喝大量是水,并能将水储存在胃里,这样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骆驼刺根系很发达,这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它的地上部分植株矮小,这样减少水分的散失。

海豹皮下脂肪很厚,具有保温作用 [提问]你还能举出那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竹节石(拟态)、变色龙(保护色)、毒剑蛙(警戒色)图片。

[提问]生物能不能影响环境呢? [观察]思考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 的? [提问]你还能说出那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讲述]蜣螂出国救澳大利亚草场的故事 [讲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有有力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小结]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分布,生物能影响环境也能改变环境。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作业:
1、生物圈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如果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一、环境中有那些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二、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吗? 三、生物怎样适应环境? 课后反思:
因为这节课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知识点相对简单,只是介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学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应该考虑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图片供学生思考,像讲到为什么其他星球没有生物,应该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资料告诉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意识。学生对于做练习比较感兴趣,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考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安排一至两题练习,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以往的生物教学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本知识 ,因此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死记课本内容,一碰到理论联系实际地问题就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应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中解脱出来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创新 ,勇于探索 ,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 ,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2、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 3、描述生态系统中非生物部分与生物部分之间,生物部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4、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揭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复杂性。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教学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法:阅读 讨论 课时:1课时 教具:一个水族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生物的生活方式、形态结构可以适应环境,也可以影响环境。

二、导入:
当你置身于一片森林中时,你会看到什么呢?森林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三、讲授新课:
出示问题:1、生态系统定义?2、构成生态系统的因素有哪些? 一、生态系统 1、我们把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构成生态系统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部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师提问:1、分析一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和非生物具体有哪些? 2、绿色植物与动物在生理功能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贮存能量和放出氧气,供生命活动需要。)因此,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生产者的角色 提问:动物能不能像植物那样在体内合成有机物呢? (回答:不能!人和动物只能吃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扮演的是消费者的角色 知识明确:动植物的寿命是有限的,必然会死亡,留下尸体,植物还会有枯枝落叶掉在地上。这些尸体就像城市里的垃圾一样,如果没有清洁工每天清扫处理,就会堆积如山,日子久了垃圾山越来越大,就会使我们人类没有活动的场所。同理,动植物的尸体也有“清洁工”来帮助处理,那就是细菌和真菌。它们把这些尸体分解成无机物,还给大气和土壤。因此,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分解者的角色。

非生物部分主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提问:我们知道这样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实际上青虾吃的是水中的浮游生物)。你们知道这谚语的含意是什么吗? (回答:生物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是普遍存在的。) 练习巩固:P19这张画面中哪是生产者?哪是消费者?哪是分解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回答:绿色植物是生产者,昆虫、鸟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昆虫以植物为食,鸟又要吃昆虫,细菌和真菌吃植物和昆虫以及鸟的尸体。它们之间是一种食物关系。)这种食物关系把它们连成一条链子,所以叫食物链。

课本P23  资料分析 讨论:⑴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⑵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学生根据问题,小组互相讨论并找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订正答案。

总结:
1、一条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且食物链永远开始于生产者 2、箭头永远指向捕食者, 3、能量随着食物链的流动而逐渐被消耗,而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富集现象) 4、一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数量最少的生物是最高级消费者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破坏 提问:如果我们大量打鸟,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回答:鸟减少了,蚱蜢就会大量繁殖。蚱蜢多了,植物就会减少,野猪、紫貂都会减少。这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被破坏了。

讲述:又如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 沙化。这样的景象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明确: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不按生态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类活动破坏生态平衡的感想!!!! 作业:
1有人爱吃青蛙,有人大量捕捉青蛙,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 2生态系统的构成是什么? 板书: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三、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四、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 课后反思: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 ,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 ,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 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2. 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 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教学重点: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法:观察 阅读 课时:1课时 教具:各种生态系统图片 教学过程:
一、 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生物圈的概念吗?(回忆生物圈的概念) 提问:是不是地球上所以的地方都有生物存在呢?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 学生思考,并归纳得出: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 10 km 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 km 左右的深度,整个厚度约为20 km。

讲述: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这一薄层的区域内,却生活着各种各样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学生体会地球之大、生物圈之小。) [提问] 在这个约20 km 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猜测出生物圈根据环境因素的差异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 提问] 同学们知道在这三个圈层中的生物因素有什么不同吗?请三位同学分别介绍一下,然后大家一起归纳。

听取同学们的介绍,思考生物圈三个圈层中生物因素的特点。

[ 提问] 人类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哪些圈层呢? 学生分析得出人类活动可以到达每一个圈层。

[ 讲述] 在生物圈中由于环境差别大, 生物种类也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二、 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 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三、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特点及作用 ①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 提问] 请同学们思考这么多种生态系统,它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呢? ②学生阅读P28,通过图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并了解各生态 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提问] 请看教材“资料分析”,思考。

1、各生态系统之间是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的吗? 2、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相关联? 3、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 归纳其关联主要表现如下: 1.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 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3. 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很多生物可以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 提问] 阅读开篇的“想一想,议一议”DDT 事件的图文资料,思考为何在一部分地区使用DDT 也能危害到南极的生物呢? 学生讨论流通途径,归纳小结得出:
DDT →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南极海洋鱼)→食物链(磷虾、企鹅)。

[提问] 联系实际,你还能举例说明各类生态系统之间有联系吗? 学生通过分析身边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一个生态系统受影响、牵连到其他生态系统也受影响的事实,从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分析进一步明确整个生物圈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作业:你所熟悉的当地生态系统与那些生态系统相关联?举例说明 板书:
一、生物圈的范围是怎样的? 二、生态系统有那些类型? 三、为什么说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
应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都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承认他们理解能力以及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在讨论中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 ,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充满学好生物课程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备学生,而且要从学生地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个单元主要围绕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展开,通过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从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与系统等不同水平学习,本单元是后续单元的基础。在这单元中 ,细胞的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了解生物的结构和生命活动,首先要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在这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了解细胞是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同时,本单元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比较多:《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观察草履虫》,因此本单元另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策略 针对初一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非常强烈的情况,可拓展观察其它植物细胞的内容。可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想观察的植物细胞材料。教师事先对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要有所了解,给学生一个取材的范围。这样,一方面便于课上辅导。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够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

2.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3.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4.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结构层次。

5.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结构层次。

6.说明单细胞生物体是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课时安排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1课时 第二节植物 1课时 第三节动物细胞 1课时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1课时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课时 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课时 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课时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 1课时 第一章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4、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5、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6、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

7、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8、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9、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10、说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1、说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1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13、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教学重点:
1、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特点。

2、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3、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4、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细胞结构的观察。

5、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6、说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7、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8、教学难点:
9、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10、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课时安排: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1课时 第二节植物细胞 1课时 第三节动物细胞 1课时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1课时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法:实验 课时:1课时 教具:显微镜 玻片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提问:要想看到细胞我们要借助什么?引入本课。

二、讲新课 要想看清细胞我们必须要借助显微镜。要想快速的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首先就要了解显微镜的构造。

(一)显微镜的构造 指导学生看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图,初步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同时向学生介绍显微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 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
略偏左,安目镜。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进一步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并回答教师所指结构的名称。

2、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3、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4、 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作业:
1、使用显微镜分为哪几步? 2、如果几个同学围看一台显微镜,视野会变暗,这是为什么? 板书:
一、显微镜的结构是怎样的? 二、怎样使用显微镜?有那些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地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地机会。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发散和开放性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第二节 植物细胞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

2、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1、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1、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法:观察 阅读 课时:1课时 教具:载玻片 盖玻片 洋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显微镜的构造以及使用方法,提问: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手指头能否看见? 二、 新课 (一)玻片标本的种类 用显微镜观察的标本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使光线能通过材料。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1、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2、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3、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 (1)制作洋葱磷叶内表皮装片 阅读教材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对照教材内容,认识植物细胞的各个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液泡;
叶绿体;
细胞质。

作业:
1、植物细胞包括哪些结构? 2、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 板书:
1、玻片标本有哪些类型? 2、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是如何制作的? 3、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课后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最好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绝对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其他的解释。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

第三节 动物细胞 教学目标:
1、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教学重点:
1、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1、 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细胞结构的观察。

教法:观察 实验 课时:1课时 教具:显微镜 载玻片 盖玻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以及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提问:想看看我们自己的细胞吗?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呢? 二、 讲新课 (一)实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1、阅读教材总结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和步骤。

2、学生进行基本知识总结,进一步加深印象。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4)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涂抹几下。

(5)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小结:
用一个字概括实验的每一步:擦、滴、刮、图、盖、染、吸。在练习本上将你所观察到的细胞画下来。

(二)动物细胞的结构 1、人体或动物体的细胞,形态并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的结构却是一样的。

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 对比动植物细胞模式图,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模拟制作 制作动物细胞模型 小结: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作业:
1动物细胞包括什么结构? 2如果你得到一份生物样品,怎样鉴定它来自植物还是动物? 板书:
1、怎样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基本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后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要教育他们科学精神。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说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4、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教学重点:
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说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教法:阅读 讨论 课时:1课时 教具:蜡烛 植物细胞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二、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根据提出的生物现象作出讨论:
1、生物体能由小变大 2、庄稼需要浇水,施肥;
动物需要喝水,吃食物…… 得出结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根据这个结论,提出三个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1、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2、细胞怎样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怎样获取和转换能量? A、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根据问题推测细胞内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1、 吃西瓜或苹果时,有什么感觉?(水、糖、酸……) 2、 小麦磨制后能得到面粉。(淀粉) 3、 动物油(脂类) 得出:
1、细胞内物质的分类:
小分子(一般不含有碳)如无机盐、水、等——无机物 大分子(一般含有碳)如糖、蛋白质、脂类等——有机物 实验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
用浸软的小麦种子放在火上烧,留下的灰就是不能燃烧的无机物,而烧掉的就是有机物,水在这过程中蒸发掉了。

2、组成物质的基本颗粒。

无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颗粒——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更小的颗粒——原子构成的。(举例: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

做实验验证:蔗糖放到水中,糖溶化了,水也有了甜味。

得出结论:
1、 分子是能够运动的。

2、 蔗糖在水中溶解,其实就是一个个蔗糖分子分散开来,挤进去水分子之间的空隙中。

三、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认识到细胞中有这些物质后,那细胞中的物质是否封闭的?细胞里面的物质会到外面去吗?细胞外面的物质能到里面来吗?是什么控制细胞中的物质进出的? 思考:物质进出细胞的界限为细胞膜 根据现象作出判断:
放入清水中的萎蔫青菜会重新硬挺起来。

据测定,某海藻细胞中镁的浓度仅为海水中镁浓度的万分之一。

细胞膜并未将细胞完成封闭起来,它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怎样控制呢? 1、 对有用的物质——进入 2、 对无用的物质——挡在外面 3、 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三)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吃饭呢?进去体内的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能量的形式和转换:
电流中的电能——光能和热能 蜡烛的化学能——光能和热能 汽油的化学能——光能和热能 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哪种形式呢? 这些食物,有的来自动物、有的来自植物,说到底,是来自这些生物的细胞。

那么细胞中的能量又是哪里来的?又将怎样转变为生命活运所需要的能量?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离不开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怎样转换?(看动画)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叶绿体相当于加油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

尝试着对能量转换器进行理解。

通过练习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

植物体中,叶绿体把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这些化学能被线粒体转化成植物生活所需要的能量。

因此我们把叶绿体、线粒体称为能量转换器。

其中:
叶绿体中将太阳光能转换成化学物质中的能量;

线粒体中化学物质中的能量转换成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

作业:
1为什么克隆羊长得像供核母羊? 2医生给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溶液的原因。

板书:
1、细胞怎样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在这个过程中,细胞膜,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什么作用? 2、细胞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教学反思:
让学生根据探究课题而讨论时学生讨论激烈,但是会出现一些与本课堂无关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进入本课题的讨论中,不要过多地关注其他问题,控制好课堂时间。因为这一课的内容比较难,课时比较紧张,但还是尽量让学生做关于本课题的练习,巩固知识,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上安排先学习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再学习细胞里面有什么物质,我觉得这样安排连贯性不大,学生也很难一下子理解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然后又一下子变成有机物,无机物,所以我先让学生认识细胞中的物质,从而归纳出物质可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再把有机物、无机物总结起来它们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目标教学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检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定预定的教学目标。检测的形式一般采用提问形式或书面练习检测,当然尽量可多用一些书面检测,这样涉及的学生比较多,效果更为有效。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可适当选择一些“小、精、活”的练习加以检验,以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检测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体能由小长大的原因。  2.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3.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4.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5.运用类比的方法能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培养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

6.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7.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8. 学生体会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生物的美妙,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9、识别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器官。

10、概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会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1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12、通过观察草履虫,能够利用事实说明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也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3、会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和我们人类的关系。

14、通过对草履虫永久装片的观察,能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
1. 细胞分裂的过程。  2.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4.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5.由六大器官构成的植物体是统一的整体;

6.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7.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8.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

9.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10.能利用事实说明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物体。

课时安排: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课时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课时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课时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1课时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体能由小长大的原因。  2.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3.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4.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5.运用类比的方法能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培养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细胞分裂的过程。  2.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细胞不能无限度的生长的原因。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教法:观察 讨论 课时:1课时 教具:细胞分裂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视频(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一头小牛可以长成大牛,蝗虫由小长大……)试分析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原因。  小组内相互交流,及时给予评价。  师: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那么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是如何进行的呢?从而引出课题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结合课本文字及示意图,进行自主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1.人或树为什么能由小长大?  2.你认为细胞是如何生长的?结果如何?它能否无限度地生长  3.看图示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出细胞分裂的过程吗?结果如何?  4.细胞核在分裂时,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什么?  (1) 分裂前细胞中的染色体是如何变化的?  (2)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又是怎样变化的?  (3)这样分裂的结果如何?  (4)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  5.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有何关系?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结合自己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的事实,认识细胞的生长也需要营养,结果是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3.借助活动,共同分析细胞不能无限度的生长的原因。  四、学生活动 用刻度尺想办法测量篮球和乒乓球的大致直径,并以此来计算:篮球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乒乓球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并比较这两个比值的大小。  点拨:乒乓球好比小的细胞,篮球就是长大的细胞。细胞在不断生长,吸收能力增强,需要的物质也增多了,那么是吸收能力增强的快还是需要的营养增长的快,比值可以说明一切。通过计算二者的比值哪个大呢?(乒乓球。)对,是乒乓球的比值大,也就是说明,细胞在小的时候,吸收的营养物质比长大后相对较多,随着细胞的不断生长,体积不断增大,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但是吸收物质的表面积的增加相对较少,满足不了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需要,因此细胞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不能无限长大。  4.课件展示细胞分裂过程,描述出分裂过程为: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结果是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5.课件展示:细胞分裂各期的图示(或观察Ⅱ—14图解),观察分析得出: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为确保物种的稳定性(也就是染色体数目不变),染色体在分裂前已加倍,分裂过程中均分,从而使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及时总结规律:细胞分裂时,若连续分裂n次,产生的新细胞数为2n个,染色体数与原细胞的相同。)  五、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阅读 “科学•技术•社会”,我们平常所说的癌变是怎么回事?癌变如何导致的?如何来预防癌变?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细胞等方面有何价值?(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不同小组之间可以补充并评价。

作业:
1、用恰当图表形式表现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之间的层次关系。

2、细胞分裂过程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板书:
1、生物体内的细胞数量是怎样增加的?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有什么变化? 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的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还要紧扣课程标准。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1.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 学生体会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生物的美妙,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教法:观察 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人体四种组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楼大厦平地起,其主要构建单位是什么?从而引出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二、细胞分化成组织 1、动物的生长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受精卵 2、受精卵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3、构成人体的各部分的细胞一样吗? 4、受精卵——两个细胞——四个细胞——多个细胞 5、这多个细胞一开始形态、结构都很相似,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秉承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三、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组成,具有保护和分泌的作用。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种类很多,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四、不同的组织形成器官 我们体内的大脑、胃、心脏也是组织吗? 器官和组织是由几种组织组成的,所以不是,例如胃是由上皮、神经、结缔、肌肉组织组成。

五、不同的细胞形成系统、 食物进入人体首先经过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些都是器官,那共同完成我们消化这个过程的器官统称为系统。人体还具有八大系统,分别是刚才介绍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正常进行。

六、小结:
构成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作业:
1皮肤中包含了哪几种组织? 2用图解形式表示人体的结构层次。

板书:
1、多细胞生物体内多种多样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 2、人体有哪些基本组织? 3、人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课后反思: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类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学起来还相当困难。由细胞组成组织,由组织组成器官,由器官组成系统,由系统到整体,其顺序是一级级递进的。但细胞分化形成组织这是微观层面上的难点,各系统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则是宏观上的难点。解决第一个难点时,从珠状的受精卵分裂为许多球状细胞开始,引起学生思考:构成人体的各部分的细胞是一样的吗?引出组成人体的各部分细胞是不相同的。

这一部分的处理可以用先演示各种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由学生推论其相应的功能,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组织的概念。

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究。通过观察实物,学生应该能够自己寻找出物质运输的途径,所以,课前给每位学生制作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通过他们自己讨论,绘出循环的路线,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并且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允许他们结组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点的机会,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1、识别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器官。

2、概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会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3、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教学重点 1、 由六大器官构成的植物体是统一的整体;

2、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教学难点 1、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

教法:观察 讨论 课时:1课时 教具:植物器官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知识?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动物体结构层次。那么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否也与动物体一样? 二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 首先观察屏幕上的植物由几部分组成?打开书本,把各部分的名称写上。

各部分的结构是器官还是系统? 总结出绿色开花植物是由六大器官组成。可以把这六大器官分成两大类:
一类与植物生长有关——营养器官。

一类与植物繁殖后代有关——生殖器官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展示心脏与番茄给学生讨论:这两种器官是否都是由相同的组织组成的? 用解剖番茄来探究组成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并解决几个问题:
1、 撕下番茄表皮进行观察,拉动其表皮,是柔韧还是脆弱?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2、 番茄果肉是我们吃的部分,果肉细胞特点是什么?其功能是?属于什么组织? 3、 再观察果肉中黄色的细丝,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除了我们能看到的这三种组织之外,还有一种组织是在果实中没有的,是分生组织,打开书本总结分生组织的概念和分析组成分生组织的细胞的特点并用笔画出来。用八个字总结分生组织的特点。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其他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等都是从分生组织分化而来的。

四组织的形成过程 受精卵——(分裂)多个细胞——(形成)分生组织——(分化)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最后一部分组织终生保持分裂能力(分生组织) 最后,组织——(形成)器官,列举香蕉、根尖,有哪些组织组成? 香蕉:保护、营养、输导组织 根尖:保护、营养、分生、输导组织。

作业:
1、橘子中包括哪些组织? 2、与动物体相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有什么不同? 板书:
1、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什么? 2、构成植物体的组织有哪些? 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课后反思:
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小组的讨论,每个组都能总结自己的成果。再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尽量多的给他们机会,并且在同学展示的过程中,允许其他组的同学提出疑问,提出的问题本组成员可以参与解答,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的讨论中,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为了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他们就会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一节课中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避免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草履虫,能够利用事实说明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也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会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和我们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草履虫永久装片的观察,能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
1、能利用事实说明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物体。

教法:观察 讨论 课时:1课时 教具:草履虫挂图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回顾 我们见到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它们占据了生物圈中生物种类的大多数。其实,在生物圈中还存在着许多很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生物,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

二图片展示 各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包括单细胞动物、单细胞植物和真菌等各个类群。

【介绍】 这些美丽的生物就悄悄地生活在我们周围。在水里、土壤、空气中都有它们的身影,但是它们如此之小------只有一个细胞构成,以致我们看不见。那么,它们是如何生活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以草履虫为例来具体探讨一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是怎样生活的。

三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观察草履虫的永久装片并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它的形态如何?如何区分前后端? 2、它是由单细胞组成的吗?根据是什么? 3、它是怎样运动的?遇到阻碍时,它怎样躲避? 4、它是如何完成呼吸、消化、排除体内废物(排泄)的? 5、它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物体吗?依据是什么?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四总结要点 1、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表膜)、细胞质、细胞核。

2、草履虫虽只是一个细胞,但像高等动物那样能完成呼吸、消化、排泄等生理活动,能正常的生活,因此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物体。

五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作业:
1、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和我们人类的关系 有利一面:
有害一面:
2、为什么会出现赤潮现象?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家园? 3、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微小生物,据图回答问题。

酵母菌 草履虫 衣藻 (1)这三种生物在身体结构层次上的共同特点是                。

(2)试根据细胞结构的特点,将图中生物进行分类:
①属于植物的是      ;
属于动物的是      。

②对A的分类,三位同学有不同看法,你认为谁的分类更恰当?     甲:A有细胞壁和液泡,应属于植物;

乙:A没有叶绿体,应属于动物;

丙:除了动物和植物之外,我们还可以分出其他类群,A属于其他类群。

板书:
1单细胞生物是怎样完成生命活动的? 2单细胞生物和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课后反思:
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除了是观察草履虫外,还是一节复习课,让学生更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在这节课上发现了有很多同学分辨不出哪个是高倍镜、低倍镜,所以观察时很容易出错。可能在介绍显微镜时没有强调好,发现了一个技巧,在讨论显微镜的物镜时最好让学生用黄色代表10*,蓝色代表40*,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应先用黄色,再从蓝色。还有草履虫的各部分的作用,我让学生全部都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但又怕以后的考试时学生不会写上书本上的完整答案。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让学生真正做上草履虫的实验,不是只是看装片,因为装片上并不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的运动纤毛。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搜集、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开阔视野,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对比说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 2、分别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能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5、区别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区分常见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7、掌握运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种子的各个结构,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学习过程中;
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思考、归纳能力。

8.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9.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10.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11.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2.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

13.初步学会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14.调查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15.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进一步提高观察、记录和处理的能力。

16.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

17.运用测量数据,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18.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19.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20.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生物进化观点的形成 3学会运用观察法来认识种子的不同结构,说出种子各个部分的结构名称 4能够区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5运用测量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6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7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8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课时安排:
参照学期计划 第一章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对比说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 2、分别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能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5、区别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区分常见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7、掌握运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种子的各个结构,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学习过程中;
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思考、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生物进化观点的形成 3学会运用观察法来认识种子的不同结构,说出种子各个部分的结构名称 4能够区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时安排: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1课时 第二节种子植物 1课时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对比说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 2、分别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观点的形成 课时:1课时 教具: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挂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那么,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前三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它们统称为孢子植物。

一、藻类植物:
(一)问题引导 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下列问题,自学藻类植物部分,尝试解决:
①观察课本第78、79页图片,说出单细胞藻类、多细胞藻类,淡水藻和海水藻有哪些? ②结合当地的常见藻类植物(实物标本),观察课本图1.2,然后回答:这些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③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
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然后推选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请同学们回答:①.海带有根、叶吗?海带靠什么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3、为什么海带、紫菜属于绿色植物,而不是绿色呢? (三)视野拓展 感悟提升:
诗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中的“绿”指的是什么植物?为什么春天湖水才会变绿呢? 二、苔藓植物:
(一)问题引导 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下列问题,自学苔藓植物部分,尝试解决:
①你知道哪些苔藓植物?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②从形态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什么主要区别?这与它们的生活有关系吗? ③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二)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
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然后推选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请同学们回答:①.为什么苔藓植物一般比较矮小?②.苔藓植物为什么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视野拓展 感悟提升 诗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苔痕”指的是哪一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
(一)问题引导 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下列问题,自学蕨类植物部分,尝试解决:
①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②从形态看,蕨类植物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有什么主要的区别?③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
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然后推选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请同学们回答:为什么蕨类植物长得比较高大?现在的蕨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 (三)视野拓展 感悟提升 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出自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生长在水田、池塘中的满江红属于什么植物? 2、同学们看过很多关于“恐龙生活的年代”的动画片。请同学们想一想恐龙时代的森林中的树木与现在森林中的树木基本一样吗?它们现在还存在吗? 板书设计:
作业:
1鱼缸里的绿膜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某地修建了一座火力发电厂。几年后,原来这里生长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不见了。这是为什么? 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

第二节种子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2、区别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区分常见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4、掌握运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种子的各个结构,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学习过程中;
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思考、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观察法来认识种子的不同结构,说出种子各个部分的结构名称 教学难点 1能够区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时:1课时 教具:种子结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说明 课堂导入 1、四人小组间展示自己所收集的种子或果实,比较、交流不同种子或果实之间在外观上的不同点;

2、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寻求答案。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想法;

2、提出引导性问题:为什么这些种子和果实之间有如此巨大的不同? 1、配像学生的认真观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2、引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观察菜豆、玉米种子的结构 1、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按照老师演示的方法以及课本上所述的方法对种子进行解剖,根据课件上展示的菜豆、玉米种子结构解剖图,在实物中找出对应的结构;

2、熟练掌握菜豆、玉米种子各结构部分的名称。

1、演示解剖菜豆、玉米种子的方法,播放课件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状况;

2、边播放课件二,边引导学生说出各个结构。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使课堂的知识传授变成自主探究;

2、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

比较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完成课本上的对比表格,积极回报自己组的成果。

让各个小组写一写两种种子的相同和不同点,比一比哪一组写的全面。

训练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仔细观察课件上所示的图片,以小组为单位,以老师提出的问题为线索进行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可以自己设计表格归纳讨论结果。

1、演示课件一,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孢子、种子、果实 2、提出问题:产生孢子的植物和产生种子的植物哪种在地球上占优势?进而引出:孢子和种子哪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3、参与学生的讨论,并进行指导和启发性的点拨。

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理清知识结构,培养自主学习、综合运用的能力。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异同 1、动手切开自己所带的苹果、李等果实,观察内部种子的着生位置;

2、掰开松果球,找出松树种子所在的位置,并和1中的观察结果作比较;

3、结合实验结果和老师所示图片讨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不同点;

4、举出集中身边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2、展示图片,重点突出和强调裸子和被子的不同特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现生物的奥秘,发现学习的兴趣。

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1、观看课件并联系实际,讨论常见的被子植物如苹果、桃子、蒲公英、苍耳、豌豆等的传播方式,得出结论。

2、倾听教师的知识介绍,丰富自己的课余知识。

1、播放课件三,提出问题:在种子的传播过程中,果皮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有些植物的种子会长有绒毛、刺、翅状物等特殊结构? 2、讲诉一些植物种子奇特的传播方式,如喷瓜的“弹射传播”、椰子的“水流传播”等。

1、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答案,学会观察生活。

2、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总结 1、结合教师的引导来巩固知识要领;

2、思考问题,课后完成作业。

1、通过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可要要点;

2、重新提出在课堂初提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组织答案,留作课后作业。

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种子植物 1、对比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菜豆种子 有种皮和胚 没有胚乳,子叶两片,营养贮存在子叶中。

玉米种子 有种皮和胚 种皮外面有果皮,有胚乳,子叶一片,营养贮存在胚乳中。

作业:
1菜豆种子的结构都包括哪些? 2玉米种子的结构都包括哪些? 课后反思:
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二章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5.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

6.初步学会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7.调查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8.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进一步提高观察、记录和处理的能力。

9.能对照实物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10.能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11.能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12.能通过描述花的基本结构及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3.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

4.运用测量数据,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5运用测量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6花的结构及功能,特别是子房的结构。

7花的结构及功能。

课时安排:
参照学期计划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教学重点 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课时:1 教具:菜豆种子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 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 子才能萌发? 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 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 出问题。

2.作出假设 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

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 的方案。

3.制定计划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

巡视指导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

出示讨论提纲,指导学生讨论,针对性制定实验方案。

帮助分组,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4.实验探究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交流探究的过程,分析结果。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 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不成功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重做。

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自评,参与互评。

7.本探究实验成 功的关键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

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

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

指导看书,强调正确取样的方法,分发实验装置。

指导组间交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和说明。

组织描述、纠正补充。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

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
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

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 流,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课件展示,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环环相扣的观察和探究。

板书: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作业:
1如果想保存种子,不让其萌发,需要控制什么环境条件? 2在华北地区,大麦的播种时间为什么比棉花早? 课后反思: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

2.初步学会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调查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进一步提高观察、记录和处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

2.运用测量数据,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教学难点:
运用测量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教具:根尖结构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依图提问:
1、种子萌发以后长成了幼苗,幼苗又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 2、植株的生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引导、 自主探究 任务一:同学们阅读教材P96-97,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确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探究思路、方法、步骤 2.学生进行探究,并通过探究思考以下问题:
①在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中,选择什么样的根才合适?为什么? ②在幼根上做标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③通过数据分析,生长最快的是什么部位? ④如果周围的同学测量数据和你不一致,有何原因? ⑤当几位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时,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应当怎么处理? ⑥如果这项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 ⑦想一想,根的生长只与伸长区有关吗? 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 ①②③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点拨指导 ④⑤⑥⑦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指导, 强调:1.本实验的注意问题 2.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3.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问题引导 自主探究 任务二: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98-99,思考以下问题:
①万条枝条及其绿叶都是什么发育而来的? ②芽是怎样发育成枝条的?(出示挂图)你能描述该过程吗? ③植物细胞数量的增多和体积的增大,都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④植物是如何获得营养物质的? ⑤农业生产上常用哪些肥料?它们主要含哪些无机盐?缺少这些无机盐会出现什么病症? ⑥不同的作物施肥一样吗?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所需要的肥料一样吗? ⑦施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一次施肥太多,会造成什么后果?应如何补救? 展示交流 释疑解惑 ①②③④题由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点拨指导 学生相互交流“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的结果 ⑤⑥⑦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点拨指导 总结要点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而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所以人们一般选择雨后施肥或施肥后及时浇水。

植物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视野拓展 感悟提升 结合课本P100页 练习题3,分析水、肥对植物的作用,不同植物以及不同生长期对水肥的需要不同。

种植白菜、花生、马铃薯需要多施哪种无机盐? 教师强调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

巩固训练 检测反馈 综合能力训练85—86页基础巩固1---10题,能力提升1—5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作业:
1移栽的植物根部为什么带一个土团? 2根尖具有分裂能力是因为它们具有什么结构? 课后反思? 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让学生有感悟,获得一定的经验。知识的运用、迁移部分:这是一个让学生、老师头痛的问题,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太差,有时明明能背下知识,但是却不会运用,答不到点子上去,这是我一直以来最为苦恼的事情,在我看来都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对学生却是一头雾水。如何克服这个困难,解决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首先,我把学生进行了比较。除了学生自身能力和学习方法外,我找不出什么其他的原因。其次想到自身的教学方法,长久以来,学生总习惯于先自己讨论、交流后,教师再把答案组织成型,然后背下来,要是哪一次没有组织,学生马上抗议,不知道背什么,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雏鸟,张着嘴巴专等着人来喂。一旦考试遇到了稍微变样的题型,马上就傻眼了,不知道从何下手。今后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组织成答案,以提高学习的能力。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能对照实物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能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能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通过描述花的基本结构及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花的结构及功能,特别是子房的结构。

教学难点 花的结构及功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花的结构图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说到花,大家有什么感受?在我们身边经常会看到美丽多姿和芳香四溢的花,你们喜不喜欢花?如果喜欢,请说说喜爱花的原因。

1、对植物本身来说,开花有什么意义? 2、花是怎样变成果实的呢? 观赏短片《绚丽多姿的花》 让学生说出刚才影片中花的结构:
(补充影片中的单性花,两性花的概念。) 学生各抒其见,把大家带到花的课堂。

花柄、花托、花被、雄蕊、雌蕊 花的结构 让学生概述印象中花的结构,然后对比书本P102,让学生自学讨论各部分的作用。然后通过动画,图表进行总结。

介绍完花的结构后,讨论以下问题:
1、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2、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小组讨论:
对花的结构比较陌生,自己讨论花的各部分结构的作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花的雌蕊和雄蕊 子房 传粉与受精 大家都说花的子房发育成果实,那由花到果实,那是怎样的过程呢?先观看动画,让学生口述花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一边看一边留意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尽量找出答案。

什么叫传粉? 传粉的方式? 柱头的特点? 介绍传粉的概念,开花的概念。

分析植物传粉的几种方式。

认真看动画。

看完后对各部分提出问题,并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昆虫传粉(虫媒花) 风传粉(风媒花) 人工授粉 是不是任何花粉都能 植物变成果实?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花的各部分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思考:
玉米的果穗缺粒、葵花子是空瘪的,花生里没有花生豆,这些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 怎样可以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 课堂小结 (1)你明白了吗?花的主要结构;
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你会描述吗?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3)你认同了吗?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护花的习惯 练习:
1、花的基本结构雄蕊包括_______、__________,雌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朵桃花的什么被虫吃掉,这朵花就结不出桃子( ) A、花丝 B、花瓣 C、雄蕊 D、雌蕊 3.雌蕊成熟以后,落到柱头上的花粉受到_____ 的刺激,开始萌发,生出的细管叫做____ 4、花粉萌发到进入子房前,两个精子存在于 ( ) A.珠被中 B.花药中 C.花粉管中 D.子房壁中 5、受精完成以后,花中只有 继续发育,最终发育为 。种子是由 发育成的。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的 。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作业:
1说出花的主要结构 2为什么有些植物的花不会结果? 课后反思: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第四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4、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2、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1、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课时:1课时 教具:水循环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绿色植物一生中要吸收很多水,每天都有大量的水吸进植物体内。如一株玉米一天可以吸收几千克水,比你一天喝的水都多许多。我们又知道,水进入植物体后,是通过茎中的导管运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那么,这些水是存留在了植物体内,还是又离开了植物体? 生:讨论回答,是又到了植物体外,因为在前面我们做过“植物对空气温度的影响“的探究。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不但答对了问题,还把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给予掌声鼓励。

[讲授新课] 一、实验分析--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师:首先介绍实验的操作过程:用干燥塑料袋罩住盆栽花卉的一枝,在基部将袋口扎住,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

生:仔细观察袋内现象回答,有水珠了。

师:这些水珠是哪里来的? 生:是从植物体内,通过叶片出来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观察叶片的结构。请同学们对照课本的实验要求制作临时装片。在用刀片时要注意安全。

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叶片的结构。

师:巡回指导,对临时装片效果不好的组,发放永久装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师:现在大家都能清晰地看到叶片的结构了,你能分清上下表皮吗? 生:参看书中图Ⅲ-23区分并回答:栅栏组织一侧是上表皮,海绵组织一侧是下表皮。

师:下面大家用镊子撕取下表皮进行观察。

生:撕取、制片、观察。

师:下表皮细胞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气孔吗? 生:观察后回答,是不规则的,并且上面有气孔。可见水分就是从气孔散失掉的。

师:非常好!根从土壤中吸收了水,由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片,再由叶片中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并不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那么蒸腾作用的进行受什么控制呢?大家进一步观察一下气孔的结构。

生:观察后回答,气孔是由两个细胞构成的孔像两扇门一样。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两扇门是如何开闭的。两名同学各吹一个长形气球,当吹气到一定程度时,气球弯曲(表示保卫细胞吸水弯曲),将两个气球的凹面相对放在一起,即可显示气孔“开放“,然后缓慢放气,气球变直,中间的空隙逐渐减小,直到两气球合并,表示气孔“关闭“。

师:大家刚才仔细观察了,现在想想气球为什么会弯曲? 生:讨论并思考回答,由于气球壁的厚、薄不均造成的。

师:对气孔的“开““闭“原理与此类似;保卫细胞的厚薄不均;外壁厚不易伸展,内壁薄较易伸展。保卫细胞吸水时弯曲,气孔张开;失水时拉直,气孔闭合。同学们讨论一下,气孔的张开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生:热烈讨论回答,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从这里进来,产生的O2从这里出去,还有蒸腾失水。

师:及时总结评价,并提问:蒸腾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生:总结:促进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调节体温。

二、归纳升华--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师:绿色植物吸收大量的水分,又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对生物圈有何意义呢? 生:可以调节气候,增加空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

师:回答得非常完善 生:总结:植物体吸收水分不但参与了光合作用,而且通过水分的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与水分的散失:
叶片的结构:
气孔的结构:
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保护植被:
作业:
1移栽的植物为什么要剪去枝叶? 2从水循化的角度,分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课后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节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教学目标 1、 阐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 阐述有机物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3、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

4、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呼吸作用的过程。

2、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呼吸作用的过程。

课时:1课时 教具:天竺葵,烧杯,酒精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回忆前面学习过的课程中,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 氧 其中,产生的氧气供植物体本身和供其他生物利用,而其产生的有机物有何作用?可适当提示学生回忆什么是有机物 学生回忆光合作用的过程。

回忆有机物的定义? 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植物细胞或者动物细胞里面都有共同的组成成分,提示学生能猜出几种? 有机物、水,无机盐。其中植物细胞的各组成部分包括: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都是由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

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主要成分—蛋白质、脂类 细胞核主要成分---DNA 还有我们所吃的萝卜(植物的根)、甘蔗(植物的茎、白菜(植物的叶)这些植物的器官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有机物、水,无机盐 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比较三个演示实验:
让学生总结:实验一、二、三分别证明了什么? 联系我们人类,想想植物是在呼吸吗? 回忆,呼吸对你有什么用? 因为植物体的这些活动就是他们在进行呼吸作用。动物需要呼吸,植物也一样需要,书本P125找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 (有的特殊情况,细胞中的有机物没有氧的参与也能分解,但是分解得不彻底,释放出的能量也比较少)。

1、活的生物体需要分解有机物产生热能和能量。

2、活的生物体需要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活的生物体进行活动时需要吸收氧气。

巩固知识 为什么之前说植物产生氧气, 现在又说植物产生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呢?究竟哪个对? 学生各抒已见,回忆学习过的课程。

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学生一步一步地比较,说出答案 思考:
1、假如你是农业学家,你会建议植物多进行呼吸作用还是少些?怎样使到植物的果实又大又甜?2、为什么说早上太阳没出来时去树林里运动会对身体不好?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我国的主要植物类型 什么叫植被?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其中植物最多的植物被应该是?为什么? 热带雨林,条件适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不够世界水平 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倡导学生保护植被的意识 大量砍伐树木,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

板书设计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作业:
1光合作业的定义是什么? 2植物储存有机物的组织是什么组织?其细胞有什么特点? 课后反思: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求实、求活、求新”三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承,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第六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学目标:
1.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3.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课时:1课时 教具:金鱼藻 试管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明确 目标 课件出示目标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学习目标。

光合 作用 的原料 ppt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之后出示问题:
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2.光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明确:二氧化碳、水 观看实验,思考并回答问题1 阅读课本122页,尝试回答问题2 光合 作用 的产物 如有条件,向学生展示演示实验(金鱼藻释放氧气) 没有试验条件的课向学生展示动画视频试验,之后出示问题:
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提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明确:氧气 观看实验过程,回答问题1 光合 作用 的实质 光合作作用的实质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明确: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给学生2分钟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当堂记忆光合作用的实质。

阅读课本124页,回答问题2 用自己的方式,当堂记忆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出示问题:
你知道光合作用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吗? 阅读课本125页,回答问题 技能 训练 分析实验结果:金鱼藻的实验中,试管离白炽灯的距离不同,产生的气泡个数也不同,观察数据请分析:
试管与灯的距离cm 每分钟产生 的气泡个数 10 60 20 25 30 10 40 5 1.光源与金鱼藻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产生 看题目,分析表格,思考,并尝试说出自己的观点 练习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老师针对学生有问题的习题进行讲解 完成课后练习题,并回答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储存着能量) 作业:
1光合作业的原料、条件、场所? 2蔬菜大棚中为什么增加二氧化碳? 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

第七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1、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3、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植物的呼吸现象 教学难点:
植物的呼吸现象,呼吸作用的概念。

课时:1课时 教具:种子 暖水瓶 温度计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你能解释吗? 1.为什么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呢2.为什么冷藏的蔬菜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新鲜呢? 3.为什么花盆的底部要有洞呢? 4.为什么卧室里不宜摆放植物?5.为什么人下到储存蔬菜地窖有时会晕倒? 绿色植物除了光合作用以外,为了自己的生长还要进行呼吸作用。

一、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
演示实验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 现象: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立即熄灭了,说明甲瓶晨缺少氧气。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氧气。

演示实验二:(课件展示) 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 现象:甲瓶里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混浊。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课件展示) 现象: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瓶里温度比装有煮熟种子的保温瓶里的温度高。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产生热量。

小结:上述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不但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且还会产生热量。

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 二、呼吸作用的原理: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 场所 线粒体 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意义:植物的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三、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进行提供能量和原料。

“谁也离不开谁!” 板书设计 第七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场所:线粒体) 作业:
1庄稼为什么要松土? 2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吗? 课后反思:
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八节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3.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课时:1课时 教具:植被类型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100万年前陆地上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4千年前中国开始大规模地砍伐森林,使黄河流域沦为一片裸地;
5百年前欧洲森林被垦成农田;
1百年前北美森林遭到惨重毁坏,尾随而来的是遮天蔽日的“黑风暴”,千百万吨肥沃细土卷入高空。全世界的森林,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厄运和浩劫。我国现在的植被如何?我国植被面临哪些问题呢? [讲授新课]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由于地球的表面并不都是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长在不同地区、环境中的植物种类也不尽相同。

1.(讨论)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举例说出一些不同地区、环境中生长的植物的特点?如在南方、北方、沙漠等地生长的植物有何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再由各小组代表发言。

2.观察几种主要植被类型的图片 (1)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植被类型 (2)图中反映的各种不同环境在气候、雨水、地形上有何特点? (3)不同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种类数量有何差异? (4)分组讨论几种主要植被的类型和特点。

3.根据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特点,推断出我们这里的植被应属于哪一种类型?有何特点?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植被资源很丰富,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教师出示投影片。

五国森林分布数据表 国家 国土面积 (万平方公里) 森林面积 (万公顷) 人口(亿) 森林覆盖率 人均森林面积(公顷/人) 中国 960 15888 12.9533 日本 37.7 2388.9 1.2350 68 圭亚那 97 美国 33 芬兰 33.7 1988.5 0.0500 69 世界 27 0.6 1.用计算器计算出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

2.从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的数据来分析,中国在植被资源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3.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4.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它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三、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克前布置大家课外对我们地区的植被分布及类型进行调查,并请每组派一位同学介绍调查结果。

四、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种树不是万能的,但不种树却是万万不能的,提问哪一天为植树节 2.我国颁布了那两项法律,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

板书:
第八节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2.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3.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作业:
1归纳几点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2你所在的地区是否经常发生洪涝、干旱或沙尘暴?试搜集资料,分析这些灾害的形成与植被的关系。

课后反思:
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教案 七 年 级 生 物 单 位:
任课教师:
学期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包括《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一个单元内容。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
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5、按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新课程理念,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间密切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进一步学习各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选择适宜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注重学法指导,分组、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开展学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优生得到更好发展,差生得到提高成优;

5、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五、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人的生殖 2 第三节青春期 第四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3 第五节消化和吸收 第六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4 第七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5 第八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九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6 第十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十一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7 第十二节输血与血型 8 复习 9 复习 10 中段考试 11 第十三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2 第十四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十五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13 第十六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十七节激素调节 14 第十八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5 第十九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6 第二十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17 复习 18 期末考试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认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2.了解人的生殖。

3.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4.营养消化和吸收。

5.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与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6.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7.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8.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知道人类起源于古代的森林古猿,能说出人类起源的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及探究活动,找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4.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5.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能力培养 6.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

7.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8.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9.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父母交流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

10.知道青春期的特点。

11.能正确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 12.知道青春期的卫生常识。

13.通过活动,锻炼观察、思考、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

14. 养成青春期卫生保健的良好习惯。

15. 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共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16.通过观察呼吸系统组成的图片和资料分析,能够说出呼吸道的组成和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有限的。

17.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18.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19.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20.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21.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22.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3.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24.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环境信息;
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26. 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作出解释;
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

27. 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
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28. 通过观察、阅读、自学、讨论和总结,能了解神经系统及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

29. 学会利用学习资料分析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30. 感受人体动作的协调美,加强对神经系统重要性的认识。

31. 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32. 说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

33. 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说出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
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34.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35.知识目标:通过分组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尝试完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有关的分析讨论;

36.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时安排:
参照章教学计划 第一章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许多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为此本章注意突出有关的基本观点,即人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森林古猿,并指出可以用古人类的化石和遗物作为证据进行研究。本章内容具有开放性,指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目前仍有许多争议,这是正常的。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故本章重难点是人类的起源、证据、进化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起源于古代的森林古猿,能说出人类起源的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及探究活动,找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4.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5.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能力培养 6.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

7.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8.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9.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父母交流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

10.知道青春期的特点。

11.能正确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 12.知道青春期的卫生常识。

13.通过活动,锻炼观察、思考、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

14. 养成青春期卫生保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过程。

2.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与注意事项。

3. 了解计划生育。

课时安排: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课时 第二节 人的生殖 1课时 第三节 青春期 1课时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授课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 (地壳的运动导致) 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 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体会语言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组讨论:
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课后反思:
多听其他老师的课。通过日常听课和学习,我也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生物教学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我们要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来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

第二节 人的生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明它们的功能。

能力目标:
1.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观察的方法,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寓性道德教育于性生理教学之中,结合学生现状,讲解上述内容使其初步形成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并认识到对其身心健康具有现实及长远的意义。

2.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中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

2.如何理解生殖的过程和胚胎的营养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①排卵、受精和开始怀孕的动态多媒体课件。

②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多媒体课件示意图。

③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侧面剖图挂图 。

④印制好的《青春期心理、生理现状调查》若干份。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大家知道,生物的“生”一是指有生命,能够新陈代谢,而另一方面是指种族和生命的延续,或称之为繁殖。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 根据老师的讲解,逐渐进入问题情景。

【提示】学习这部分知识首先要求学生要端正态度,不回避,不隐讳,以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其它章节的内容一样地学习,有不清楚的及时问老师、家长或医生。其次,能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为今后一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讲新课 【引言】首先了解什么叫生殖。生殖是指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人类的生殖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人类的生殖系统。人体的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展示】男性生殖系统挂图(侧剖图)。

【讲解】首先让学生明确图中各部分的位置(用投影幻灯片),最后归纳如下:
1.内生殖器:
(1)睾丸:一对,位于阴囊,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2)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3)输精管:输送精子的通道。

2.外生殖器:
从图上可以看出:男性输尿管长,它有排尿和排精双重作用。男性的生殖细胞是精子,精子很小,长约60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等于一微米),有长尾,形如蝌蚪,能游动。

女性生殖系统的各器官的功能如下:(用投影幻灯片)。

1.内生殖器:
(1)卵巢:一对位于盆腔子宫两侧,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2)输卵管:输送卵子的通道。

  (3)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4)阴道:胎儿产出的通道。

2.外生殖器:(外阴)。

由于女性在生殖过程中有妊娠、分娩过程,因此结构要比男性生殖系统复杂。

  女性的生殖细胞叫卵细胞,直径0.1毫米以上,几乎用肉眼可以看到。在正常情况下,两侧卵巢每月只有一枚卵细胞成熟,卵细胞是一个带放射冠的球体。它的细胞质里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建议】在讲到子宫时是否考虑可增加一点关于它的位置、结构及分娩时变化方面的知识。(倒置梨形,平滑肌组成,正常重量50克,分娩时净重1500克,腔容量增加500倍等。)讲到阴道时,阴道口外的处女膜问题,未婚女子从事剧烈运动也可破裂,因此不能根据处女膜是否完整,判别是否为处女。

  卵细胞成熟后,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在这里,如果遇到精子就会与之结合(受精),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由输卵管进入子宫发育。(看多媒体课件) 【建议】学生这时肯定会想到,如果卵巢排出的卵细胞没有受精怎么办,应提示学生,这正是下次课要讲的内容之一(月经的由来)。为下节课内容打下伏笔。

最后讲胚胎的形成和发育时是否可以把本节课内容前后串联起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胚胎在母体子宫发育时所需要的养料和氧,都是通过胎盘(图Ⅳ-9)从母体获得的;
胚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也是通过胎盘从母体排出的,因此,妇女在怀孕的九个多月的时间里担负着自己和胎儿两个人的代谢负担,要适当注意营养和休息,以保证自己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同时照顾好孕妇是大家的责任。

课后作业:
练习:教材P.13-14 1.2.3.4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的生殖 一、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

2.生殖系统:(1)男性 A.内生殖器: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           B.外生殖器:阴茎、阴囊       (2) 女性 A. 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B.外生殖器:外阴 3.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二、受精,胚胎发育及营养(用课件,见屏幕上) 课后反思:
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节 青春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青春期的特点。

2.能正确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 3.知道青春期的卫常识。

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
1.养成青春期卫生保健的习惯。

2.形成正确的性观念。

3.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青春期身体变化及青春期心理卫生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投影片  3.年级学生情况  4.指导学生排练小品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活动 青春期寄语 第二节 青春期 一、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身高、体重突增;
卵巢、睾丸迅速发育;
神经系统、心脏和肺功能明显增强 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健康度过青春期 课堂小结 引言:
投影展示并真情地朗诵:
青春期是人生关键时期,是人生过渡时期,走好青春期,是未来成功的基石。在座的同学们有的已经步入了青春期,有的即将步入青春期。有人说,青春期是花季、是雨季。所有关心你的人们会说,你们不要被鲜花陶醉,不要被暴雨打湿,你们要用理智迎接这花季雨季。理智思考之时是你长大之时。人来到世界上,要走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把握好每个时期是你一生的成功。

怎样才知道自己到了青春期呢?投影展示图片资料并出示讨论题(见课本P14) 身体其它方面的变化(学生不好意思讲)由老师讲(略) 在青春期会有那些疑惑?应该怎么办?演小品;
每个小品演后适时请同学讨论解答,教师补充(过程略)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及心理变化。同学们的观察、思考、讨论都很好,尤其是表演小品的同学更为出色。青春期会有很多疑惑或诱惑,你怎样把握好青春期呢?我建议同学们要与家长、老师、好朋友及时沟通;
我把这几句话送给你们:
如果你想一年受益,你就种花;
如果你想十年受益,你就种树;
如果你想终生受益,你就种理想。

认真倾听并进入新课 观察思考 小组交流:
1.     男孩和女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有差别:一般地说,女孩早于男孩 2.     图中数据只是某地区的男女平均值,因此会与自己有区别。

3.     通过观察卵巢睾丸发育趋势的曲线图可以发现,随着睾丸卵巢的发育,男孩和女孩的身高依次明显增加,体重也增加,所以,体形也会放发生变化。

《小品一》请假(大意是女生向体育老师请假被批准,男生有意见) 《小品二》上课走神(大意是男生第一次遗精,女生初潮不知如何应对,致使上课好朋友之间传纸条,影响上课) 《小品三》赴约吗?(大意是一女生接到同班一帅气男生的纸条,约她晚上去看电影,去还是不去?) 课后反思: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3、加深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4、让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6、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7、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8、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9、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10、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2、探究活动的组织,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该节的难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4、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目标 5、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6、关注食品安全 7、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心长辈的饮食。

8、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9、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②学生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10、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由意识转化为行为。

课时安排: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课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1课时 第三节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1课时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3、加深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4、让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重点难点:
1、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2、探究活动的组织,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该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和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课时分配:2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   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水 无机盐与维生素 种类 缺乏时病症 相应食物治疗 膳食纤维   小结,谈收获    练习巩固 作业:进一步探究 认真听题,积极思维并举手回答。

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查阅教科书第41-42页“常见食物成分表”,并填写在教科书上。

讨论:①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 ②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与同学交流。举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18的旁边,再举出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20的旁边。

讨论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体细胞所含物质有什么联系?在老师的启发下讨论得出答案。

 看教材第23页中的插图,学生互相交流,各小组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

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提出的问题充 分讨论后作出假设。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并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自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操作。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 论: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不同。

小组代表发言,小组间进行交流。

如:误差大的进行反思。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积极、涌跃通过“医生看病”的活动,轻松、愉快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学生根据活动情况将相关知识填入P25表1及P26表2。

积极发言,谈自己收获及感想。

   学生自行完成练习,可小组讨论。

疑、提问、引入新课巡视,指导学生查阅表格。观察大多数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对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讨论,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有什么联系? 创设情景,指导学生看书。

巡视检查大多数学生完成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给予鼓励性评价。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到各个小组进行个性化指导。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指导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学生注意减少实验的误差和注意安全。

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

    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指导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

创设疑问,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组织、引导学生诊断、讨论。

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维持其学习积极性。小结有关内容。

巡视指点 课后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②相关的实验准备;
③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食物在消化系 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   制定并实施计划   表达交流、得出结论   3.消化的全过程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资料分析〉 小肠的特点  (2)〈进一步探究〉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三、小结、课后练习   (1)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 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

(5)提出改进意见  (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7)概括消化的概念 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

②思考、回答问题。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壁及绒毛的作用。  课后完成 (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 (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

(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

(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

(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5)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

(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 ①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  ②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

③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④插入练习P35第2题和P35技能训练。布置P35第1题 ⑤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

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

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布置P35练习第3题 课后反思: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②学生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难点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由意识转化为行为。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合理营养 1.不注意合理营养的危害。

2.什么是合理营养? 3.“我”该怎么做? 4.运用知识指导生活,设计午餐食谱。

合理营养     关注健康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二、食品安全 整体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怎样购买安全食品。

①包装食品的安全。(会读包装内容)。

②非包装食品的安全(有一双火眼金睛)   2、预防食物中毒   3、防止食品污染。  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4、了解绿色食品。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   方案一:①学生课前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
自主讨论不良饮食习惯、不合理营养的危害。②观察讨论归纳:怎样做才是合理营养。③师生、生生合作为该班制定一个合理营养文明公约。④再次为家长重新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并对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评一评,比一比,然后参加全年级的设计赛,并把好的作品办成生物专刊。

方案二: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阅读书上提供的信息并观察书上的插图或自制投影片,结合身边实例相互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合理营养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谱并利用节假日亲自烹调为长辈献上一份爱心。

阅读课后“营养师”资料,拓宽视野。

方案三:4人小组合作,以课题形式展开调查,收集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写出调查报告,课堂上小组交流,相互评价,并用所学知识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为长辈敬孝心。(注:书上第三节内容可作为学生调查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之一。) 学生根据课前布置,发布收集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消息 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盒上的内容,分组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就课前询问了解的常识进行组间交流。

 小专家进行现场小讲座,学生听取有关知识,并可提问和补充。

学生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1、能用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吗?为什么? 2、有人说有“虫眼”的蔬菜水果,农药含量少,可放心购买。对吗?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思考:实际生活中哪些行为最终会导致食品的污染? 学生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方案一:学生阅读有关资料,思考并了解绿色食品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方案二:根据讨论提纲小组自主合作讨论人类活动与环保、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学生阅读“绿色食品”资料,以便拓宽视野,并自主地在课外收集此方面的信息(如转基因食品)(可通过剪报、上网查询、收看电视相关节目、VCD光碟等途径获得。) 督促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并指导学生观察、自学、组织全班交流。

  点评;
引导学生对比了解科学知识前后对健康生活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列举教师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实例及指导学生阅读书上提供的报刊信息,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并参与全班交流、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有效性。归纳并用投影片展示该如何合理营养。

课前提出课题(调查当地青少年营养不良状况;
调查因不注意饮食安全带来的危害)指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组织交流,做出评价。

听取学生的资料发布,引导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对学生发言予以肯定并纠正补充某些内容。

听取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建议学生课后到菜市场进行“实战演习” 和学生一起听取小讲座,对进行表演的同学予以充分肯定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认真听取学生讨论并及时调控。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从防治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肯定学生的分析,再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阅读39页绿色食品的资料,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该方面的信息。

展示讨论提纲,指导阅读,鼓励学生课外学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新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开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第三章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分析资料,说出呼吸道作用。

3、认同呼吸道对空气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4、体验“食不言”,养成“食不言”的好习惯。

5、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组成和呼吸道作用。

6、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7、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8、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9、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10、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11、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12、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 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5、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6、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7、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8、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课时安排: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课时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课时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分析资料,说出呼吸道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呼吸道对空气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体验“食不言”,养成”食不言”的好习惯。

重点: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组成和呼吸道作用。

难点:说出呼吸道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呼吸系统组成图,写有呼吸系统各器官名称的纸片,双面胶。

2.给参加表演的学生提出要求的投影片 学生准备:
小组所扮演角色的资料。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生活设问 1.问题推断 2.简图展示 2.粘贴标识 3.指导活动 3.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4.递进探究 4.思考交流 教师修改意见 5.小结陈述 5.评议小结 引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设问:鱼儿离不开水,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1.思考回答:鱼离开水不能呼吸.它的呼吸器官鳃不能利用空气中的氧气。

呼吸系统的组成 2.探究:当一个人不小心落了水,若抢救不及时会导致意外死亡,有谁知道死亡的真正原因? 2.学生推断。

(1)可能是肠胃里进了大量的水。

(2)口鼻进入大量的水,憋气致死。

(3)······ 3.陈述:意外死亡真正原因是由于口鼻内进了大量的水,不能呼吸所致。当一千人降生到这个世界时.就生存而言,不仅仅需要食物,也需要氧。食物获取与消化系统有关,氧获得与哪种系统密切相关呢?是呼吸系统。让我们一起进入呼吸系统,探索呼吸系统的奥秘。(学 生相互补充)。

3.印证求真。

呼吸系统作用 1.履示:氧气进入人体与呼吸系统有关。呼吸系统有哪些器官呢?出示呼吸系统模式图(无文字说明),请大家观察,结合经验说一说。请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上来填图。

1.填一填:用字符(呼吸遭、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完善呼吸系统组成图。

2.小结:呼吸系统组成包括两个部分: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2.学生评议,相互补充,小结综述。

1.启发提问:溺水者在抢救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 1.思考回答:清除口鼻内污物有利于气体进入体内。

学声评议补充, 2.人工呼吸之前,清除溺水者口鼻内污物的目的是什么? 2.是使溺水者的呼吸道通畅,以利于气体进入肺,否则容易进入胃内.回气时可以带动胃内食物返出.出现呼吸道堵塞.造成窒息。

3.设问:自古呼吸一条路,溺水者抢救实例充分说明了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呼吸道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吗? 3.学生沉思。

讨论与交流 4.指导学生看书。

4.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分小组讨论呼吸道的作用。

5.活动指导:现在向大家介绍几个小朋友,他们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呼吸道作用。有请各位小朋友;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别由一人扮演,顺序入场。

插话:你们想一想,有什么作用? 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注意对课堂的调控,引导学生判断叙述的准确性 5.角色扮演:
小鼻子:嗨!我是鼻子,是空气进入肺的第一关;
我们的呼吸道成员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而且有弹性,管腔保持开放状态,管壁不致坍陷,阻碍气流进出。我的鼻腔前部有鼻毛。

鼻毛有阻挡灰尘,过滤空气作用。我的能力足有限的,如果粉尘过多,我依然束手无策,只有寄希望我的兄弟气管、支气管处理。我的鼻粘膜还能分泌黏液,粘膜内有毛细血管。黏液有湿润作用.毛细血管有温暖作用。

这就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鼻子。

咽:嗨!我是咽,既是食物通道,又是空气的通道。

喉:嗨!你们好!我是喉,有声带,可发出声音,你们可要好好保护我,否则出现喉炎就麻烦了。我的喉口有会厌软骨,呼吸打开,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盖住喉口,可要小心啦,不要边吃饭边谈笑,否则,食物误人气管那就麻烦了。

本课小结 1.根据活动设计系列问题(投影显示)。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功能保证气流畅通? (2)患重感冒时,往往用嘴呼吸,在这种情况下,早上醒来时会觉得嗓子非常干,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3)若气管炎若不及时治疗,容易患肺炎:,这是为什么? (4)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疑? (5)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畅通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1分组讨论, 学生代表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学生相互补充。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探究。

A.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B.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括的人相比.鼻子形状可能有什特点,为什么? 2.教师小结 2.呼吸道“小伙伴”评议、小结。

本课小结 1.小结:现在大家可知道呼吸道的作用吗?呼吸道作用:
一、 气阵进出肺的通道 二、温暖、清洁、湿润, 1.学生记录。

本节内容主要是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以及呼吸系统及器官的功能与作用。

2.呼吸道能力有限,保持环境十空气新鲜、清洁十分重要。为了能吸收到安全的氧,试问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学生即兴作答,自由发挥。

板书设计 一、呼吸系统组成 鼻 咽 呼吸系统 呼吸道 支气管 气管 肺 二、呼吸通作用 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2.清洁、湿润、温暖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猜测并假设)   (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
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
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   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
同时膈肌收缩;
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
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
胸廓受压, 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
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
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
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
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 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第四章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4、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5、参与关于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

6、认同我国无偿献血的制度。

7、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8、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教学重点:
1、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

2、在光学显微镜下区分三种细胞。

3、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

4、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与静脉。

5、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血液循环的途径。

6、观察动物的心脏结构。

课时安排:
参照学期计划。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教学重点: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课时: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血浆(blood plasma)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成分:90%的水 血浆蛋白7% 2、血细胞(blood cell ) 红细胞(RBC):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Hb),呈红色。

功能:运输氧   白细胞(WBC):有核、数量少。

功能:吞噬细菌和病毒 血小板(PLT):无核、最小、形状不规则。

功能:凝血、止血   激情、质疑   分析资料   相互交流   观察、分析、表述、交流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 出示资料 质疑: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演示实验: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出现分层现象 问题:分几层? 有什么成分? 其功能如何? 组织学生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巡视指导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教材分析:以观察小鱼尾鳍实验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学会区分三种血管。

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动脉(artery):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

管壁厚、弹性大、血流快。

  2、毛细血管: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的血管。

壁薄、血流最慢、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便于血液与组织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3、静脉(vein):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慢,管内有静脉瓣。

激情、质疑       分组实验       探究、解答       解决疑惑             归纳总结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列举生活中三种不同的流血情况,分析原因,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出示探究问题       巡视指导           指导帮助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教材分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学会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较陌生,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演示实验和图片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演示实验----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分四个腔:左右心房、左右。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

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室----肺动脉 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心脏肌肉发达、收缩有力,像泵一样将血液泵至全身。

  2、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途径 ①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体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②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动脉血:含氧量多、颜色鲜红的血。

静脉血: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血。

既能运输营养物质,又能运输细胞产生的废物。

激情、质疑   观察、思考     看书自学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思考、看书       自学、归纳   相互交流             进一步巩固   解答 组织学生阅读《血液循环的发现》,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心脏模型(猪的心脏) 提出观察问题         解惑、答疑   指导帮助       质疑:为什么把血液称为人体的生命之河?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 指导看书(插图)   小结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教材分析: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列举ABO血型的类型,知道输血的原则,认同我国无偿献血的制度。

学情分析:学生对ABO血型的知识较熟悉,但有关输血的原则还不清楚。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  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3、  参与关于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 4、  认同我国无偿献血的制度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资料分析----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  血量和输血 血量:占体重7~8% 一次失血:1200~1500毫升会危及生命;
800~1000毫升出现不适等症状;
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输血:同型输血     2、  血型的发现 ABO血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质疑、激情       明确道理   进行情感教育     思考、交流   看书自学       得出结论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学生表演市民对无偿献血不同态度的小短剧,引发学生深思,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看书 讨论   明确义务和责任   质疑:指导学生看书,为什么?   为什么要输同型血?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对象是面向全体中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教材分析:通过创设情景,组织学生看图,让学生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知道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通过图表分析,利用插图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和CAI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的组成 肾脏(kidney):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urinary bladder):暂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  尿的形成 ①肾脏:100万个肾单位组成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小球是个血管球 肾小球和肾小囊外面缠绕大量的毛细血管 ②肾小球的过滤:形成原尿 ③肾小管重吸收:形成尿液(urine ) 3、  尿的排出 意义:排出废物;
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激情、质疑   看书、归纳 相互交流         看图、交流 归纳、总结         认识肾脏的结构   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知道排尿的意义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区分排泄和排遗,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看书、自学,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引导学生看图,质疑,进入下一步探究     点拨、鼓励     质疑:人每天形成原尿150升,而排出的尿液却只有1.5升,这是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科学探究系列活动中,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目标,是知识,还是面前这些“可塑之人的科学思维?”也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第六章 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说出近视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
知道导致耳聋的各种原因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 。

3、 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
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

4、描述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

5、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的调节来实现。

6、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7、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8、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获得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
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9、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 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视觉形成的过程、听觉的形成过程。

2、 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

3、 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4、 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 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课时安排:
参照学期计划。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课型:新授课 课时:3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让学生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和主要功能,说出近视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知道导致耳聋的各种原因及预防的措施 。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对自己的眼、耳等感觉器官较熟悉,但对视觉和听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和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说出近视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
知道导致耳聋的各种原因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 。

3、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
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分析讨论---教师点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  眼(eye)和视觉(vision ) ①眼 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  镜头---晶状体 光圈---瞳孔 胶卷---视网膜 暗室---脉络膜 ②视觉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brain /cerebrum)----产生视觉(vision) 2、  近视及预防 原因:晶状体过凸不能恢复;
眼球前后径过长。

结果: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后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矫正:戴近视镜(凹透镜)。

预防:三要、四不看           第3课时 1、耳和听觉 ①     耳(ear) 结构:
外耳:耳郭、外耳道 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鼓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②     听觉(sense of hearing)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鼓---内耳---耳蜗---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③     预防耳聋 2、其他感觉器官 激情、质疑   兴趣浓厚 看书、自学   归纳、交流 描述眼球的结构   合作、交流   相互完善 得出结论     结合自己亲身体会,将所见所闻告诉大家       认同   自觉遵守   进一步巩固   解答       激情、质疑   寻找答案     相互交流     得出结论   看书     尝试描述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列举身边的实例,质疑你是怎样感知的?导入新课。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你的眼睛结构如何,视觉是怎么形成的? 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点拨、指导 分析实例,制造悬念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列举实例,质疑为什么会近视?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看书:观察与思考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帮助、指导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在对这些问题的目标指向的认识,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收集、探究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维参与过程中,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孩子们通过探究任务的形成和解决,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确属“探究”属性中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视的一个属性,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要充分利用书中的资料分析和插图,调动学生的主动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归纳出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知识虽有一定的认识,但有关神经元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描述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

2、  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你同的调节来实现。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看书自学---分析讨论---教师点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的组成部分 ①     脑(brain ) 大脑:大脑皮层,140亿个神经细胞,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功能区-----神经中枢 小脑:时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下连脊髓,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②     脊髓(spinal cord) ③     神经(nerve) 脑神经 脊神经 2、神经元(neuron \nerve cell) 组成:细胞体和突起(轴突和树突) 区分: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神经 激情、质疑   产生求知欲望   看书、尝试解答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看书、自学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你活动时,身体的各部分为什么会那样协调? 引导学生看书、资料分析 了解神经系统的重要性 导入新课     点拨、指导       鼓励评价       质疑:神经元的结构如何?   组织学生看书、自学     帮助、指导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生物课改革最灵魂的东西就是将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回顾这接课的前前后后,我确实深有感触: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可是,“动手操作”是否就是“探究”的唯一,“科学探究”是否就一定要动手?本节课的实践再次证明:学生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没有思考的观察,只能是一个忠实地记录着,不可能获得重大发现和规律性的认识。

第三节 激素调节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性激素入手,通过资料分析、看书自学、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归纳出有关内分泌腺、激素及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关系的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激素调节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什么是内分泌腺,以及激素调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计实验和资料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2、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3、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获得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
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4、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内分泌腺分泌激素(hormone) 内分泌腺:腺体没有导管,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内分泌腺构成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 ) ①     常见的内分泌腺 垂体---生长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胸腺---胸腺激素 肾上腺---肾上腺素 胰岛---胰岛素 卵巢---雌性激素 睾丸---雄性激素 ②     与人的关系 少---侏儒症 生长激素 多---巨人症 甲状腺激素 少---呆小症 多----甲亢 促进发育  胰岛素:调节糖的吸收和利用,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缺碘造成的 2、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参入人体的生命活动。

结论: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3、设计对照实验             激情、质疑 兴趣高涨           看书、自学     相互交流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分析讨论   进一步明确   得出结论   根据要求,独立设计对照实验   进一步巩固   解答 组织学生资料分析,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解释、说明         点拨、指导     补充说明:胰腺和胰岛 胰腺外部是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内部胰岛是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     指导学生看图分析       解释、说明            列举实例  解释、说明     提供材料,帮助学生完成技能训练。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七章 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 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

5、 举例说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6、 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7、 认同环境污染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有不良影响,形成环保意识。

8、 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9、 认同每个公民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教学重点:
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3、 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4、 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时安排; 参照学期计划。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搜集资料、资料分析,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阐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而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人类破坏环境问题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危害的严重性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搜集信息,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  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案例分析---相互交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2、畅想未来         3、提出倡议       4、自觉遵守 激情、质疑 激发求知欲望       各抒己见   相互交流   达成共识   提高认识   落实行动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欣赏漫画,图片分析,产生共鸣,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和所见所闻,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点拨、指导       及时评价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模拟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进而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比较熟悉,但对本次模拟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通过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实验、结果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以酸雨和废电池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  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  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制定计划---模拟探究---相互交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制定酸雨(acid rain)对生物影响模拟实验       2、小组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3、认同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对生物的影响 酸雨----空中死神 废电池----汞或镉造成的水俣病和痛痛病,危害人类健康 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含氟制品---臭氧层破裂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     相互交流     达成共识     提高认识                进一步巩固   解答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模拟探究   方法指导     点拨引导         归纳总结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外出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相互交流,让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学生对拟定实验计划比较熟悉,但对本次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较以往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所以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通过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拟定计划、报告结构交流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  尝试完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有关的分析讨论 2、  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3、  认同作为地球的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尽的责任 教学策略:拟定计划---完成调查报告---相互交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制定计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强调注意问题:安全、分工、协作等                 2、认同责任,提高认识           3、自觉遵守, 从我做起       拟定计划   实施计划     完成调查报告     分析结果     相互交流     达成共识     提高认识       制定保护计划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拟定计划     指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方法指导           点拨引导       归纳总结   课后反思:
多听其他老师的课。通过日常听课和学习,我也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生物教学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我们要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来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

Tags: 上册   下册   合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