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人大讲话 / 正文

某县委政法委书记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对照检查发言范文(2021年)

2021-04-28 11:09:57

  某县委政法委书记在政法队伍教育整

 顿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对照检查发言(2021年)

 民主生活会上的对照检查发言(范文)

 按照市委《关于认真开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通知》要求,在认真扎实参与前一阶段教育学习的基础上,会前我又聚焦这次民主生活会主题,重点学习了《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适用“自查从宽、被查从严"政策的意见》及《**关于落实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自查从宽、被查从严”政策的实施细则》等。同时,紧密结合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在谈心谈话、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标对表上级要求,认真查找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结合典型事例进行了深刻剖析,明确了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现按照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要求,做如下六个方面的对照检查:

 一、关于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的认识

 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习近平着眼全党政法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扫黑除恶斗争的又一新的期待,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有以下三点认识:一是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根”在筑牢忠诚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政法队伍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政法机关作为“刀把子”,作为维护党的绝对领导和人民民主政权的重要力量,首先是政治机关,尤其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通过教育整顿,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本"在厚植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一定要坚持民意导向,践行宗旨使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机制,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让群众成为教育整顿工作的最大受益者。

 二、存在问题

 一是学习贯彻方面。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的功夫不够,学习内容不全面,掌握不够透彻,同时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思想,没有自觉把强化理想信念贯穿到日常工作中。

 二是落实决策方面。存在想的多,做的少的现象,创新贯彻落实少;工作中时有畏难情绪,存在着“等一等、歇一歇”的观望情绪;对不分管的工作关心较少,发表意见不够主动。

 三是对党忠诚老实方面。政治敏锐性还不够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和鉴别力,对社会上个别消极言论和负面思想认识不足,抵制不力,认为只要自己不符合,不转发就行,没有坚决抵制,弘扬正能量。

 四是担当负责方面。存在着“宁可不到位、也不能越位”的想法,遇到棘手难题时,有“放一放、等一等”的想法,存在以时间换空间的现象。

 五是纠正“四风”方面。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够。自己主动深入农村基层较少,带着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少。下到基层后真正深入群众面对面地交流情况少,没有真正接地气。

 六是廉洁自律方面。存在明哲保身的现象,片面的认为自己不消极腐败就可以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三、产生问题的根源

 产生问题的原因,根源是党性修养不够,理想信念不坚定,群众观点不强,宗旨意识淡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没有拧紧。

 (一)主动学习不够。自己曾片面地认为自己的工作主要是贯彻党委政府的决定,抓好工作落实,不要求有多高的理论水平,因此,学习压力和动力不足,没有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内容存在片面性,缺乏对政治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政治理论不成熟的具体表现;没有与时俱进地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群众观点树得不牢。思想上没有牢固树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没有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没有真正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得不好,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少,精神状态和进取意识差;考虑个人利益多,考虑群众利益少,想问题、办事情没有换位思考。

 (三)

 党性修养有所放松。反思自己在存在的问题,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严格党性的锻炼,世界观的改造抓得不紧,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有所淡化,艰苦奋斗精神有所消减,在政治修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优良作风修养等诸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严守规矩多,主动干事少,标准上只求不违规,思想上不求严防死守,令行禁止的意识有待加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高。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一)加强学习和调研,提高政治素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突出重点系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力争学深、学透、弄懂。坚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定期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深入生产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多到田间地头,多到农户家中,多和群众做面对面、心交心地谈心谈话,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坚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重大问题上,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政治方向,明确政治观点,遵守政治纪律,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

 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为目标,切实加强政治修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组织纪律修养和优良作风修养。坚持多从主观上查问题、找原因,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帮助,切实提高大局观念,树立公仆意识,不断提高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树立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

 (三)

 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实效。一是改进工作作风。我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实干作风,带头践行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忙群众之所需,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克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二是强化责任和标准意识。坚持实事求是,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规定,从思想上筑起坚固防线,强化责任和标准意识,以优质的服务、一流的业绩,树立良好的形象。

 (四)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拼搏进取干事业。以焦裕禄、孔繁森同志为榜样,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重任面前冲在前,不计名利,不惜气力,干事创业。把职位当作责任,把职业当作事业,紧紧围绕政法工作主线,扎实履行职责,抓好分管工作。强化进取意识,摒弃享乐主义,发扬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负责、敢于落实的精神,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忠于职守,勇于直面矛盾问题,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

 (五)

 坚持廉洁自律。保持清正廉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在政治上不动摇,思想上不滑坡,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歪风邪气。

 在德国,非营利的住房合作社、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商业化的住房公司和私营住房投资者是三大类不同的住房提供方式,这几种形式都不可或缺,共同组成一个城市良好的住房结构,向市民提供不同形式的可支付的居住空间。与其他商业性住房模式相比,鉴于其法律形式、组织结构、互助观念、不参与投资和非营利性等特点,住房合作社具有租金低的绝对优势。在19世纪工业化时代和1945年后的德国重建过程中,住房合作社为解决住房紧张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为广大市民阶层提供安全和可支付住房的重要保障之一。

 在德国,非营利的住房合作社、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商业化的住房公司和私营住房投资者是三大类不同的住房提供方式,这几种形式都不可或缺,共同组成一个城市良好的住房结构,向市民提供不同形式的可支付的居住空间。与其他商业性住房模式相比,鉴于其法律形式、组织结构、互助观念、不参与投资和非营利性等特点,住房合作社具有租金低的绝对优势。在19世纪工业化时代和1945年后的德国重建过程中,住房合作社为解决住房紧张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为广大市民阶层提供安全和可支付住房的重要保障之一。

 德国目前有2000多个住房合作社,住宅拥有总量220万套,这意味着德国所有出租房屋中约10%是由住房合作社提供的,在有些城市甚至达到20%。每个住房合作社平均拥有1100套住房,大型住房合作社可拥有上万套住房。

 德国住房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

 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的住房短缺。在1950年代,德国的城市化率不到30%,目前已超过50%,而且还在呈上升趋势。甚至在许多城市,从事对城市运行非常重要的职业的人(例如住在四五十公里以外的警察、护士等)因为无法租到合适的房屋而导致工作、生活困境。与此相反,农村地区人口稀少,甚至出现空心村。这也是全球普遍化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问题。

 商业化住房租金不断提升导致普通市民无法支付商业性房租。较高的土地和建筑成本,以及越来越高的人工成本,使商业性的房屋价格(售价和租金)不断上涨。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的房屋和土地就成为商业投机的目标。

 贫富差距拉大导致普通市民无法支付商业性房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德国人均居住面积约40平方米,一般家庭为2个人,城市里存在部分1个人的家庭单位,农村家庭人口相对多一点。一般家庭收入的25%用于支付租金。一般而言,住房租金不超过收入的1/3还可以接受,如果再高,日常生活的品质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在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大城市,生活成本比较昂贵,市民甚至可能用一半收入来支付(商业性)租金,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商业性的房屋市场。

 可支付的住房合作社模式的房屋规模总量存在局限性。住房合作社的房屋来源完全靠合作社以市场方式来取得,合作社要与营利性的商业公司一起来平等竞标取得地块,其资金来源是社员投入,又是非营利的,不参与投资。所以,他们的竞争存在某些局限性,这导致住房合作社模式虽然稳定,但不易有规模性快速发展,在房屋总量上仅维持着基本规模。

 在日益增加的“可持续的”“可支付的”住房需求下,无法快速增大的住房合作社的房屋总量,无法满足支付能力一般的市民的住房需求,有部分人员即便符合申请要求,也无法租到经济可承受的合适住房。这一部分人员的住房需求只能有赖于政府提供的最低居住保障,或勉强多付租金去市场租房。

  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了说明德能的重要,用了很多比喻,比如把德能比喻成三军之帅,把才能比喻为三军之资用;把德能比喻成树之根,把才能比喻为树之叶;把德能比喻成一家之主,把才能比喻成一家之仆。凡此种种比喻,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德能和才能相比,德能更根本、更重要。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也注重德能教育,把德行品行放在首位,把知识的灌输放在第二位,这就是《三字经》说的“首孝悌,次见闻”;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立德放在建功立业、著书立说之前。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就是“举孝廉”。明代皇帝朱元璋,在选拔任用官员时也秉持“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的用人原则。康熙在用人时把德行放在首位,把才学放在其次。他说,若“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我们今天评价学生,叫品学兼优,评价知识分子,叫道德文章,评价艺术家,叫德艺双馨,都是把德行放在首位。千百年来,重德行品行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

 说的是有本事有能力的官吏经常可以看到,但能做到公正清廉的官员就非常难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屡屡出现的能官能吏贪腐、违法犯罪现象,再次让德与才的关系问题成为国人思考的焦点。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在选人用人机制上逐渐形成了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即要把领导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五条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既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有其历史文化来源。?

 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历史事件并进行了评论: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人叫智伯,也叫智瑶,非常有能力,在举荐物色选拔晋国未来的执政者方面,是最被看好的一个人,但是,就是这个最被看好的未来执政者,却遭到了很多人特别是以他的叔父智果为首的族人的坚决反对,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智伯虽然很有才能,但是没有德行,属于有才无德之人,若把国家的权力交给这样的人,国家一定会出大乱子大问题。但是,智伯的父亲智宣子不顾众人的反对,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最后还是把权力交给了智伯。看到事已如此,木已成舟,以智果为首的族人为了避祸,便到太史那里申请不再姓智,另立一族,改姓辅,要作出改姓的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事情果然如他的族人所料,智伯上任后,无德无行的本性便暴露无遗,搞得朝廷上下、周边韩、赵、魏三国怨声载道,结果,韩、赵、魏三国齐心协力,不但瓜分了晋国,杀了智伯,而且还夷灭智伯九族,最后只有更姓的辅果一脉得以幸免,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家分晋”。智伯的死,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因为这个事件成为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资治通鉴》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写起。

 讲这个故事,是要引出司马光对智伯身死族灭的评论,司马光评论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司马光认为,智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是因为智伯的才能胜过了德行,是智伯才有余而德不足造成的。古往今来,像智伯一样因才胜德导致的身败名裂、身死家灭、族灭乃至国灭的事情,何止千千万?历史这本教科书,为我们昭示了一个千古不易的真理:在德行与才能二者之间,更应该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放在首位,突出道德价值优先的位置。

 要一心一意搞建设

 要一心一意搞建设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之先声,正是邓小平“北方谈话”发出的。

 1978年9月17日,邓小平在沈阳军区机关及军区师以上干部会上的讲话中,形象地称自己的谈话为“点火”。他说:“我是到处点火,在这里点了一把火,在广州点了一把火,在成都也点了一把火。”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在同金日成会谈时回忆他的“北方谈话”说:“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因此,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他还以愉快的心情表示:“从以后的实践看,这条路线是对的。”在当时揭批“四人帮”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开展的形势下,“北方谈话”明确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40多年来,我国改革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考验与挑战,但我们党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所以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辉煌成就。

 关键还是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总前提,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要、最突出的贡献。众所周知,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是从开展真理标准讨论开始的。东北地区是在全国较早开展真理标准讨论的地区。1978年,坚持真理标准和坚持“两个凡是”之间,正进行着尖锐、激烈的斗争。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到东北三省发表“北方谈话”。

 1978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指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怎么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是个大问题。‘两个凡是’不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9月20日,邓小平在天津市对自己的“北方谈话”进行了一次总结。他对中共天津市委负责人说:“我走了几个地方,一再讲就是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不要当懒汉,要从实际出发。”在解放思想和拨乱反正的关键时刻,“北方谈话”消除了人们对真理标准讨论的疑虑,对推动辽宁、吉林、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和全国的真理标准讨论、解放人们的思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Tags: 政法委   对照   政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