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党会报告 / 正文

西南大学地科院地貌复习重点

2020-12-16 10:21:51

 地貌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1.地貌:指地球表面由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塑造而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2.地貌学: 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3.海拔: 指地面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我国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大地水准面,即我国海拔的起算面。

 4.高差: 两个地点海拔之差,高差是表示地势起伏大小的指标。

 5.起伏高度: 指山脊(顶)与其顺坡向到最近的大河(流域面积大于500km2或到最近、较宽的(宽度大于5km)平原或谷地的交接点的高差。

 6.平原: 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7.台地: 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于10°)和 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8.丘陵: 指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其高差一般小于200m。

 9山地: 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般大于500m、高差大于200m。

 10.内营力: 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

 11.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

  二、掌握用基本地貌形态分类指标划分地貌类型的方法 ①平原(Plain)是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 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②台地(Platform)是指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于10°)和 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台坡高差小于100m的一般划为低台地;大于100—200m的划为高台地。

 ③山地是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般大于500m、高差大于200m。

 一般采用双指标划分山地类型:

 海拔

  起伏高度 低山

  500—1000m

  小起伏

 <500m 中山

 1000—3500m

  中起伏

 500—1000m 高山

 3500—5000m

  大起伏

  1000—2500m 极高山

  >5000m

 极大起伏

 >2500m

  三、分析地貌的成因 地貌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在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量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地貌。

 从地貌的长期发育史看,内力在地表变化过程中通常都起着构成地表大型地貌骨架的作用,或隆起成为高山高原,或下沉成为海洋盆地,从而增大地势起伏。而外力作用主要是将地表夷平,使高地蚀低,低地填高,从而减小地势起伏,且在此过程小塑造出各种丰富多彩的外力地貌。

  四、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形态、地貌成因、地貌演变过程、地貌空间分布规律。

  五、了解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一)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公元前3世纪《禹贡》、公元5 世纪《水经注》、11世纪《梦溪笔谈》和17世纪《徐霞客游记》等典籍均有记载。

 (二).近代地貌学的发展。1、萌芽阶段。代表有1841年的苏里尔河流纵剖面缓曲线概念;1840、1877年吉尔伯特河流动力调整保持均衡的概念。2、经典地貌学理论形成阶段。代表有1879年鲍威尔侵蚀基准面概念、1884-1932年戴威斯侵蚀循环理论。

 (三).新地貌学和部门地貌学纵深发展阶段. 以均衡概念研究地貌演化模式;地形与时间的关系;地貌过程频率、机制与模型;地貌突变与地貌临界等。

  六、理解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二)改变降水量的分布格局

  (三)促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四)形成自然界的地域分异

  (五)影响土地类型的变化

  第二章

 构造地貌 一、概念 1.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面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

 3.火山地貌: ①火山口:深部岩浆上涌喷流至地面的出口。②火山锥:多次火山活动产生的、由火山碎屑物和熔岩堆积起来的锥体。(锥形火山、盾形火山、低平火山和火山坑、寄生火山堆) 4.断层三角面: 断层崖受横向沟谷的切割,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断层三角面。

 5.倒置地形: 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6.褶断山:

  先经历了古生代板块碰撞,形成褶皱构造;在中、新生代又发生了板内块断构造运动,从而形成褶皱块断山。

 7.单面山: 单面山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小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貌,其两坡不对称,前坡(逆倾坡)短而陡,后坡(顺倾坡)长而缓。

 8.大洋中脊: 洋脊是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达8万Km。洋脊高2000—3000m,

 宽1000—2000km。洋脊顶部是洋脊裂谷,洋脊裂谷被转换断层切割. 9.顺地形: 是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相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10.逆地貌: 是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二、按规模可将构造地貌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它们主要包括哪些地貌类型?

  构造地貌分级: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 包括大陆与海洋 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 包括山地、高原与平原、盆地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包括断裂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斜山)和褶皱地貌(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穹窿山地)

 三、陆地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特征和成因 类型 特征 成因 山地 多层地貌特征,山地河谷有多级河流,河流阶地夷平面 山地大多是第三纪晚期以来构造抬升运动和强烈侵蚀切割的产物 高原 局部地方可堆积松散沉积物,厚度往往不大,有起伏显著地边缘山地 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营力侵蚀切割微弱而形成海拔高、地势起伏和缓的地形. 平原 (1)堆积层厚度大,地面平坦 (2)地面起伏稍大,上有残丘分布,没有堆积层或很薄 (1)由碎屑物堆积而成 (2)由高地夷平而成

  四、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形态和成因 类型 形态 成因 单斜地貌 单面山岩层倾角较小,两坡不对称,前坡(逆倾坡)短而陡,后坡(顺倾坡)长而缓。

 猪背脊岩层倾角较大前后坡的坡度都较陡,坡长也基本相等,因而两坡基本对称。

 方山是由水平岩层构成的、顶平如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地。

 岩层受力弯曲变形

 背斜地貌 成山 岩层受力弯曲变形 向斜地貌 成谷 岩层受力弯曲变形 穹窿地貌 台地

  结晶单斜山

  环形单斜山

 外围高地 地下岩浆或塑性岩盐向上挤入盖层,以及其他原因使盖层拱曲而成的穹隆构造

 五、试述单面山和猪背脊的异同 (1)单面山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小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貌,其两坡不对称,前坡(逆倾坡)短而陡,后坡(顺倾坡)长而缓 (2)猪背脊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大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貌,其前后坡的坡度都较陡,坡长也基本相等,因而两坡基本对称。(主要是从岩层倾角和两坡的对称情况来比较)

 六、倒置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背斜轴部岩性较软弱,抗蚀能力差,或背斜轴部张性裂隙发育,促成背斜轴部的侵蚀形成谷地。

 向斜轴部岩性坚硬,抗蚀能力强,地形相对高起成山,而相邻的背斜抗蚀能力弱,地势降低成谷。所以形成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倒置地形。

  七、试述断层崖与断层线崖的异同 断层崖是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断层运动所致。

 演变:断层崖

 断层三角面

 侵蚀地形 断层线崖是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的陡崖,无断层运动。

  八、简述褶皱构造地区水系的特征及其发育 特征:长方格水系。

 发育:河流与岩层倾斜方向一致为顺向河;顺岩层走向平行的为次成河;成直角状汇入次成河的且流向与岩层相反为逆向河,一致则为再顺向河。

  九、锥形火山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形成:中、酸性岩浆的猛烈中心式喷发,岩浆被抛向空中经冷却下落堆积而形成火山锥。

 特征:通常有较大的坡度(可达30°~35°),成斜层状火山碎屑物组成,有时夹有少量熔岩流堆积层。

 第三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一、概念 1.风化作用: 指在地表常温常压环境中,使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2.物理风化: 指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

 3.化学风化: 指位于地表的岩石矿物在水、大气、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因而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甚至形成新的矿物,破坏了原来岩石的结构,使岩石疏松甚至逐渐变成松散的土层,这种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

 4.热力风化: 指岩石因其内部热应力作用而产生的机械破碎。

 5.融冻风化: 是在寒冷地区,因气温变化于0℃上下,岩石裂隙或空隙中的水反复冻结和融化,造成岩石崩解破碎。

 6风化壳: 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7.重力地貌: 指坡面上的风化碎屑、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或整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8.块体运动: 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称为块体运动。

 9.稳定系数:

 抗滑阻力与下滑力的比值。

 10.内摩擦角:下滑力刚好等于最大摩擦阻力时的坡角为物体与坡面的内摩擦角 11.滑坡: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12.崩塌: 在陡峻的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常常突然发生沿坡向下急剧倾倒、崩落现象,在被脚处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13.倒石堆: 崩落下来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

  二、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有哪些类型?其原理是什么?形成的风化产物是什么? 物理风化 类型:(1)因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

 (2)外来晶体在岩石裂隙中的挤压作用

 (3)热力风化

 (4)生物活动对岩石机械风化作用的影响 原理:使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

 风化产物:崩解成碎屑的岩石,化学成分不改变。

 化学风化

 类型:(1) 溶解作用

 (2) 水解作用

 (3)水化作用

 (4)碳酸盐化作用 (5) 氧化作用 (6)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原理:使岩石矿物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风化产物: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岩石,甚至形成新的矿物,破坏了原来岩石的结构,使岩石疏松甚至逐渐变成松散的土层。

  三、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有哪些?可以将风化壳自上而下分为哪几层? 因素:气候、岩性、构造、地貌和发育时间等。

  分层:土壤层、风化土层(全风化带)、风化碎石带(强风化带)、风化块石 (弱风化带)、风化裂隙带(微风化带)及新鲜未风化带的岩层。

  四、分析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1、物理风化阶段——岩屑型风化壳 岩石遭受物理风化作用,崩解破碎,形成岩屑型风化壳。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1)化学风化早期阶段——富钙阶段 (2)化学风化中期阶段(硅铝粘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叫富硅铝阶段 (3)化学风化晚期阶段(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也叫富铁铝阶段

 五、分析气候、地貌、岩性、构造和时间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 (1)气候:是控制岩石风化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因素。在不同的气候下,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风化壳的类型都是不同的。因此风化壳具有显著的地带性特征。

 (2)地貌: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形成深厚的风化壳。

 (3)岩性:岩石的成分对风化壳的发育也很强的影响。如:在热带气候下,各种岩石几乎都能发育形成砖红壤型风化壳;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下,发育形成风化壳是不同的;岩性单一的岩石,在不同气候下的风化产物可能都是相同的,如石英的风化产物都是相同的——二氧化硅。

 (4)时间:风化作用持续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风化壳的发育程度。

  六、分析风化壳的空间分布规律。P36页表3-2 七、分析块体运动力学原理 (一)坡面上的土粒岩屑或石块的运动 θ≤φ即稳定时须满足坡角小于等于土粒的休止角 (二)块体运动的整体位移 当块体运动发生在岩土体内部时,块体运动首先要克服粘结力和摩擦力,才能发生位移。其块体运动的抗滑强度为:τf=N·tgφ+ C·A

 稳定系数k分类讨论

 八、分析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 (1)崩塌的形成条件:

 ①地貌条件:高陡的悬崖

  ②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

 ③构造条件:地质构造及其组合方式

 ④气候条件:强烈的物理风化、差异风化 (2)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冰雪融化、爆破、地震和人工开挖坡脚等

 九、倒石堆及其堆积特征

  崩落下来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

 特征:结构多呈现为松散、杂乱、多空隙、大小混杂而无层理。

  十、滑坡地貌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1)滑坡体 (2)滑动面或滑动带(3)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

 (4)滑坡舌与滑坡鼓丘(5)滑坡湖与滑坡洼地(6)滑坡裂缝

  K= 十一、分析滑坡滑动的力学机制

 K=1,斜坡体处于极限平衡;k>1,斜坡处于稳定状态;k<1,斜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十二、分析滑坡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 (1)地貌条件:斜坡地貌特征决定了斜坡内部应力分布状态及地表流水特征,特别是斜坡的高度、坡度和外形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如坡度:20—40度的斜坡易发生滑坡;河流侵蚀凹岸易发生滑坡;凸形坡易发生滑坡 (2)斜坡物质组成:一般来说,由粘土矿物组成的岩石如泥岩、页岩、煤系、片岩和千枚岩等及其风化物易发生滑坡。

 (3)地质结构:岩层的各种结构面,如层面、片理面、断 层面、解理面、堆积层内的分界面及其基底面、地下水含水层的顶底面、风化壳中风化程度不同的分界面等,常常构成滑动带的软弱面。

 特别当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结构面的倾角又小于斜坡的坡角时,最易发生滑坡。

 (4)地下水的作用:地下水浸湿斜坡的组成物质,显著地降低其抗剪强度。实验证明,泥岩或页岩饱水时的抗剪强度,比天然状态下的抗剪强度降低30一40%。

 触发因素:(1)斜坡形态的改变:切坡或在坡顶堆土(2)降雨与水位的变化 (3)震动影响

 十三、根据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哪些地方易发生崩塌?

 十四、根据滑坡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哪些地方易发生滑坡?(可参考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自由发挥)

 十五、对比崩塌和滑坡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1、崩塌的特征:

 (1)运动速度极快;

 (2)崩塌体运动不依附固定的面或带; (3)崩塌体在运动过程中有倾倒、翻转、跳跃、崩解等运动形式,其整体性完全被破坏;

 (4)垂直位移量大于水平位移量。

 2、滑坡的特征:

 (1)运动速度差异大,从极快到极慢;

 (2)滑坡体依附固定的面或带滑动;

  (3)滑坡体沿滑动面作整体运动;

  (4)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量。

 第四章

 流水地貌 一、概念 1.流水地貌:流水在运动过程中,使沿程的物质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了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这类由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2.坡积裙: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到坡地平缓处或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坡积物,围绕坡地分布形成的地形,形似裙边 。

 3.洪积扇: 沟谷洪水出山口后,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包括扇顶相、扇中相、扇缘相) 4.泥石流:泥石流为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5河流侵蚀: 河道水流破坏地表,并冲走地表物质称为河流的侵蚀。

 6.下蚀: 流水加深河床与河谷的作用称为下蚀。

 7.侧蚀: 流水拓宽河床和河谷的作用称为侧蚀。

 8.溯源侵蚀: 侵蚀方向是不断向源头(即上游方向)进行,侵蚀结果是使沟谷或河谷长度增加。

 9.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道水流携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移床底 沙砾的作用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

 10.河流均衡剖面: 当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了平衡状态(即冲淤平衡状态)时所出现的河流纵剖面称为平衡剖面(均衡剖面),它是一个圆滑均匀的凹形剖面。

 11.河漫滩: 河漫滩是指分布在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平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被淹没、具有二元沉积结构的滩地。

 12.阶地: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的地形称为阶地。

 13.河床纵剖面: 河流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从河源到河口,沿河床最低点所作的剖面称之为河床纵剖面。

 14.三角洲: 等密度流水体混合会产生轴向射流,产生三维的混合作用,水流展宽快,流速迅速下降,泥沙颗粒由大到小依次沉积,相应地形成了由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构成的吉尔伯特型三角洲。

 15.河流袭夺:

 由于侵蚀力较强的河流袭夺相邻河流上游河段,使分水岭位置迅速变化。

  二、分析地形、气候、地表组成物质和植被对坡面径流作用强度影响 地形:坡长、坡度、坡形 气候:气候影响降水量大小变化,从而影响剖面径流。

 地表组成物质:由裸露的基岩或黏土构成的坚实地面,雨水仅能润湿薄层表土,绝大部分降水迅速转化为坡面径流。

 植被:①树木的树冠、草类和凋落物可拦截雨滴对坡面的直接打击。

 ②凋落物层既能储存水分,增加地表水的下透率,又能阻滞地表径流,减少泥沙流失。

  三、坡面径流作用分带及其形成的地貌 (1) 不明显冲刷带

  浅凹地(浅平低洼地) (2) 冲刷带 侵蚀纹沟

  (3) 淤积带 坡积裙

 四、按照侵蚀沟谷纵横剖面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沟谷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的形态有何差异? 切沟:(横剖面呈V形 ,沟缘明显,沟底纵剖面与坡面大致平行) 冲沟:(沟头产生陡坎、跌水,横剖面呈宽展V形,冲沟纵剖面与沟身所在坡面不一致,沟底纵剖面呈凹弧曲线) 坳沟:(沟缘不明显,沟底纵剖面坡度相当平缓,沟床上有沉积物,形成宽浅的干谷 )

 五、洪积扇的形成、沉积分带和洪积扇的变形 形成:沟谷洪水出山口后,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

 沉积分带:扇顶相、扇中相、扇缘相 变形:A、如山体继续抬升,山前地带相对下降,在老洪积扇前面 可形成新的洪积扇,后者部分地覆盖在前者之上,成为叠置式洪积扇。B、如洪积扇的下方相对下降,则形成的新洪积扇顶端向下迁移,老洪积扇被沟谷水流切割成为洪积台地,或新老洪积扇以沟谷相连,形成念珠式洪积扇。C、若洪积扇基部发生构造掀斜运动,则洪积扇轴部会沿构造掀斜方向不断迁移,形成侧叠式洪积扇。

  六、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物源条件:大量的固体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2、水源条件:暴雨、冰雪大量融化或湖泊、水库溃决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水动力条件。

 3、地形条件:陡峻的沟坡、比降较大的沟床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和启动。

  七、河流侵蚀和搬运有哪些主要方式?

  侵蚀:下蚀、侧蚀、溯源侵蚀

 搬运:推移、悬移、溶解质搬运

 八、分析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与流水速度的关系 九、分析侵蚀基准面变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必然引起河流的再塑造。

 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面比降减少,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相反,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因基面下降而出露的河床坡度增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开始在新出露的

 河段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发展,导致溯源侵蚀。

  十、弯道型河床的平面形态与发展变化 平面形态特征:弯曲型河床是最常见的河型。河床曲率等于或大于1.5,平面上河床蜿蜒曲折,河漫滩宽广,深槽紧靠凹岸,最深点位于凹岸顶点偏下游处,河弯的曲率半径愈小,水深愈大。河床横断面不对称,凹岸深槽与凸岸边滩相对应,深槽与边滩延伸很长,均呈圆弧形。上下边滩由浅滩相联,浅滩位于两个反向河弯之间转折点,通常称其为过渡段浅滩,其纵剖面亦具阶梯状坡折。

 发展变化:当弯曲河床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下两个反向河弯按某个固定点,呈s形向两侧扩张,河曲颈部愈来愈窄,当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便引起自然裁弯取直。河弯裁直后,废弃的旧曲流便逐渐淤塞死亡,成为牛扼湖;新河因流程缩短,比降增大,往往迅速拓宽,发展成为主槽。

  十一、分析河漫滩的形成和沉积结构 形成:V形河谷——环流侧方侵蚀 河床相物质——雏形河漫滩——加积、滩面增高二元结构——河漫滩 沉积结构:覆盖在粗颗粒河床相沉积之上的河漫滩相沉积与河床相沉积在垂直剖面上形成了下粗上细的特殊结构称为河漫滩二元结构。

  十二、分析阶地的形成原因 1、构造运动地壳稳定时期 河漫滩 地壳抬升时期 河流沉积 河流下切 阶地 构造旋回

 2、气候变化气候干旱 河流沉积 河漫滩 气候湿润 阶地 气候旋回

  构造旋回 气候旋回 形成阶地

  十三、根据阶地的结构和形成作用性质,阶地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并绘图表示之 阶地类型 侵蚀阶地 基座阶地 堆积阶地 上叠阶地 内叠阶地 埋藏阶地

  十四、不同成因的阶地其形态有何特色? 1、侵蚀阶地:由基岩组成 ,阶地面上没有或残留零星河流沉积物。

 2、堆积阶地:(1)上叠阶地:下切深度较前期阶地下切深度小,河谷底部仍保留早期冲积物,因此新阶地的组成物质就叠置在老阶地之上。

 (2)内叠阶地:下切深度达到发育前期阶地的谷底,年青阶地的坡麓触及基岩,新老阶地呈内叠相接。

 (3)基座阶地:以基岩为基座,基岩顶面覆盖有河流冲积物的阶地。

 (4)埋藏阶地:被后期河流冲积物所埋藏,就形成埋藏阶地。

  十五、如何对河口区进行分段?各段的特点如何? 根据入海河口地区水动力特征的不同,从陆向海,可以把河口区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

 特点:近口段有潮水涨落 ;河口段具有两向水流,水流变化复杂,河床不稳定;口外海滨段海洋作用为主,可能有破浪和海流的影响。

  十六、分析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条件:1、丰富的泥沙:河流年输沙量与年径流量之比大于0.24; 2、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 3、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

 形成过程:

 口门沙坝 水下天然堤 河流 分汊 新的口门沙坝和水下天然堤 水下三角洲 向海推进

 加积

 沙岛、天然堤 塞支并汊 三角洲平原

  十七、根据河口水流、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度,将三角洲分为哪些类型? 1、 扇形三角洲2、鸟咀形三角洲3、鸟足形三角洲4、岛屿形三角洲

 十八、试述河流袭夺的原因及河流袭夺后形成的独特地形。参见P84页

  第五章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喀斯特地貌: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凡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解和沉淀),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

 石林: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称为石芽,高大的石芽称为石林。

 漏斗:可溶岩地区由溶蚀作用形成的漏斗形或碟形的封闭洼地称为漏斗。

 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表而通往地下深处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竖向洞穴。

 溶蚀洼地:一种面积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封闭洼地。

 溶蚀谷地:岩溶地区宽阔而平坦的谷地称为溶蚀谷地。

 干谷:岩溶地区干枯的或间歇性有水的河谷。

 峰丛:是一种连座峰林,顶部山峰分散,基部相连成一体。

 峰林:是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其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

 溶洞: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石笋:由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体,形态呈锥状,塔状及盘状。

 石钟乳: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呈倒锥状。

 石柱:石钟乳及石笋的相对增长,直至两者相连而成的柱状体。

  2、分析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和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的实质是酸性溶液使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和水溶液中碳酸钙重新沉积两个过程。即:

 CO2 + H2O--H2CO3

 H2CO3--H++HCO3-

 H+ +CaCO 3--HCO3- +Ca++ 综合反应式是CaCO3 + CO2 +H2O--HCO3- +Ca++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解力,它们具有质的确定性,是岩溶作用的必要条件。但是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具有量的影响,是岩溶作用的充分条件。

 (一)、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的结构。

 (二)、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影响着水向地下的渗流,并且关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进行。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三)、水的溶蚀力

  水的溶蚀力取决于水的化学成分(CO2)、温度、气压、水的流动性及流量等方面。水中CO2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大气、有机和无机的CO2。

 (四)水的流动性及流量

  经常流动的水体,能较大地提高水的溶蚀力.

 3、试述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及其对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影响(课本P93-94) (1)垂直渗透带:多生成垂直性的溶洞(2)季节变动带:有利于垂直和水平底下溶洞的发育(3)水平流动带:带动了活跃的水之交替和混合,可以形成规模较大的水平溶洞(4)深部滞留带:只有少数为数不多的蜂窝状小洞穴。

  4、试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在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上升的石灰岩高地开始,岩溶地貌发育可按“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和“老年期”阶段顺序发展,各个阶段有一定的地貌组合。

 1幼年期阶段

 非可溶性岩石被剥蚀后,可溶性岩石裸露,地表流水开始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地面常出现石芽和溶沟,以及少数漏斗。

 2.青年期阶段

 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地表水绝大部分转为地下水。这时,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下溶洞也很发育,有许多地下河。

 3.中年期阶段

  地表河流受下部不透水岩层的阻挡,或者地表河下切侵蚀停止,溶洞进一步扩大,洞穴发生坍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面河,同时发育许多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和峰林。

 4老年期阶段

  当不透水岩层广泛出露地面时,地表水重新出露,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平面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

  5、试述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气候对岩溶作用影响的结果使全球岩溶地貌景观具有强烈的气候分带色彩。目前可明显分出的有五个气候地貌带:即热带、亚热带、温带、干旱带和寒带等喀斯特地貌带。

 (一)热带的岩溶地貌 1、 热带岩溶地貌发育环境 气温高

  雨量多

 地表水量多、水流生物化学作用活跃和土壤中富含CO2气体 2、热带岩溶地貌发育特点 岩溶作用具有速度快、强度大的特点;地貌发育远比其他气候带好,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都非常发育。具体表现为:

  (1)峰林发育得很好,石林高大。以峰林或峰林洼地为显著特征。

  (2)地表漏陷地貌、溶蚀洼地和谷地广泛发育。

  (3)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达,形成广大的洞穴系统 (二)地中海型 1、地中海型喀斯特地貌发育环境

 本类型以前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为代表,有厚层的石灰岩,该地夏季干热,冬季湿冷,水热条件不及热带 。

 2、地中海型喀斯特地貌特点

 地表或地下喀斯特地貌仍相当发育。高原上以溶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及干谷等为多见,还有少数河流切割高原,造成槽形峡谷,尤其在地下河崩塌地段,峡谷更为明显。高原地面干旱,岩石裸露。呈现一片荒凉景色。这种类型,又称为“裸露喀斯特”。

 (三)湿润亚热带岩溶 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我国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雨季和干季,年降雨量一般大于800mm,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在这种湿热气候条件下,岩溶发育以各种岩溶洼地、溶蚀盆地、漏斗和岩溶丘陵为其特征,并有一些大型的溶洞和地下河。

 (四)温带型岩溶 1、喀斯特地貌发育环境

 温带湿润气候,温度和降水不及热带气候,喀斯特作用较弱。

 2、喀斯特地貌特点

 地表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差,以溶丘为主;地下喀斯特地貌较发育,可形成大型溶洞以及多种多样的次生碳酸岩沉积地貌。

 (五)寒带的岩溶地貌 寒带气温低,结冰期长和冻土分布,都极大地限制了地表水的活动和地下水的补给,从而削弱了岩溶作用的进行。虽然没冻结的低温水能溶入较多 的CO2,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石灰岩的溶解量,但因低温减弱了化学反应速度,所以总的溶蚀强度低于热带,但高于干旱带。

 (六)干燥型 1、发育环境

 在干旱区,年降水量很少,风力强蒸发大,地表径流几乎绝迹,地下水深埋,地下径流微弱,地面植被和土壤缺乏,这种环境很不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

  2、喀斯特地貌特点

 岩溶地貌发育很差,不但数量少,而且规模小,形态极不完全。但一些规模较大的古岩溶地貌,却能在干燥环境下得到长久保存。

 此外,在干旱热带区,在易溶的石盐、石膏层上,由短暂暴雨作用而成的溶沟、溶槽和溶洞,亦能在长期干旱的环境下得到较好的保存。

 第六章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风蚀作用: 风蚀作用有两种侵蚀方式1、吹蚀作用:风吹经地表时,由于风的动压力作用,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吹走,使地表遭到破坏的作用。2、磨蚀作用:风夹带沙子贴地面运动时,风沙流中的沙粒对地面物质进行冲击、摩擦,如果岩石表面有裂隙等凹进的表面,风沙甚至可以钻进去进行旋摩。风的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 风积作用:被风搬运的沙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堆积,所形成的各种沙丘地貌。

 雅丹:风蚀雅丹简称雅丹,是指未固结、较松散的土状堆积物,经风化作用、暂时性流水侵蚀和风蚀作用,形成与主风向平行的、长条形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的地貌组合。

 新月形沙丘:是指平面形态呈新月形,其两侧有两个向前伸出的翼;沙丘的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的沙丘。

 纵向沙丘:是指沙丘的走向与合成风向成交角<30°的丘状风积地貌。

 荒漠:气候干早、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地带称为荒漠 岩漠:它发育在干旱山地区,其特点是地面被切割得破碎不堪,山岭陡峭,石骨嶙峋,基岩突露地面。

 砾漠: 是指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

 泥漠:是指由粘土物质组成的地面,分布在干旱区的低洼地带,特别是封闭的盆地中心。

 黄土:是指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土状堆积物。

 黄土塬:塬是面积广阔而且顶面平坦的黄土高地。塬面中央部分坡度不到1°,边缘部分大约在3°~5°。塬的边缘被沟谷强烈侵蚀,以致塬在平面图在呈花瓣状。

 黄土梁: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它主要是黄土覆盖在古代山岭上而成的,也有些梁是塬受现代流水切割产生的。根据梁的形态,可分为平顶梁和斜梁两种。

 黄土峁:峁是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呈圆穹形。峁顶坡度为3°~10°,四周峁坡均为凸形斜坡,坡度10°~35°不等。

 黄土湿陷性:黄土遇水浸湿后,发生可溶性盐类(主要是碳酸钙)溶解和粘土颗粒的流失,强度显著降低,受到上部土层或构造的重压,常发生强烈的沉陷和变形的性质叫做黄土的湿陷性。

 2、试分析风沙流的特征及其对风成地貌形成的影响 特征:

 3简述新月形沙丘形态特征及其形成

 形态特征:其平面形态呈新月形,两侧有两个向前伸 出的翼;沙丘的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

 形成:见下图形成

 4、比较风沙作用与流水作用的异同。

 5、试比较新月形沙丘链与纵向沙垄 (1)概念:新月形沙丘链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月型沙丘连接而成的大型沙丘。纵向沙丘:是指沙丘的走向与合成风向成交角<30°的丘状风积地貌。

 (2)成因:新月形沙丘链是在沙子供应比较丰富的情况下,密集的新月形沙丘相连,形成与风向垂直缝补的沙丘链。纵向沙丘的形成有多种成因,第一,在两个锐角相交的风的交互作用下,由灌丛沙丘转化为纵向沙丘,第二是在两种锐角相交的风作用下,新月形沙丘过渡到新月形沙垄,第三是与纵向卷轴涡流的作用有关。

 (3)新月形沙丘链高度一般在10~30M,长达几百米至几千米,纵向沙丘表面叠置着许多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垄高一般在50~80M,垄宽一般在0.5~1M。

 (4)新月形沙丘链的平面比较平直,剖面形态往往是复式的,顶部有一摆动带,背风坡坡度较缓,纵向沙垄剖面比较对称,两侧斜坡平坦,垄顶呈半圆形。

 6、比较各类荒漠的成因、组成物质和地貌特征

 岩漠 砾漠 沙漠 泥漠 概念 是发育在干旱山地区,其特点是地面被切割得破碎不堪,山岭陡峭,石骨嶙峋,基岩突露地面。

 砾漠是指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 泥漠是指由粘土物质组成的地面,分布在干旱区的低洼地带,特别是封闭的盆地中心 组成物质 以基岩为主 砾石 沙子 以粘土为主 地貌特征 山麓剥蚀面或山足面及其其上的残丘、岛状山、覆盖有“荒漠岩漆”的砾石。

 地形平缓 各种类型的风沙地貌 地形平坦,裸露,龟裂纹,盐耕现象 形成发育 见图示 风将山麓地带的冲积—洪积堆积物中的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而形成砾漠。

 丰富的沙源,经风的作用形成风沙地貌。

 干枯的湖盆中心沉积的粘土物质,由于强烈的蒸发,形成龟裂纹,并且大量盐类物质聚集在地面。

  7、分析气候、黄土特性和下覆地形对黄土地貌形态和发育的影响 8、试述黄土沟谷地貌及其演变过程

 黄土沟谷按照发生的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一般也有细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几种。所以,黄土沟谷的发展过程,与一般正常流水沟谷发展相似。但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加上有湿陷性,常伴以重力、潜蚀作用,故黄土沟谷系统发展较快。黄土沟谷的发展具继承性,部分现代黄土沟谷重叠发育在老沟谷之上,即这部分水系是继承早期水系发展而来的。

 1细沟:

 细沟是坡面暂时性线状水流侵蚀形成的小型沟谷,其深度可达几十厘米,长几米。由于黄土疏松,细沟很容易形成,发展速度也很快。

 2切沟:切沟是在细沟的基础上,流水进一步侵蚀,当沟谷切入黄土中达几米时,形成的沟谷。切沟处于强烈下切侵蚀阶段,其沟壁陡峭、沟床顺直、纵比降大,沟头有串珠状陷穴。

 3冲沟:(1)早期阶段的冲沟:横断面呈V字形,沟壁陡峭;上下段沟谷宽度大致相等,沟床纵剖面与其所在的坡面大致平行。(2)中期阶段的冲沟:上游窄下游宽,上游保持早期阶段冲沟的特征,下游展宽;纵比降小于所在的坡面坡度,沟床纵剖面呈下凹的区线。(3)晚期阶段的冲沟:沟底较宽,横剖面呈梯形;纵剖面呈凹弧形的曲线,接近于均衡剖面。

 4、河沟:河沟是一种大型的沟谷,通常是大河的支流。河沟已切穿黄土层,并切入基岩中,得到地下水的补给,因此有常流水。它是在黄土堆积前的河沟的基础上,经过黄土覆盖后的沟谷内,经过现代流水的侵蚀发育而成。

 黄土河沟的横剖面呈梯形,沟底宽,沟床弯曲,并有冲积或洪积的曲流阶地。

 第七章

 复习思考题 1、基本概念 雪线、雪线是常年结雪区的下限,也是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山岳冰川:发育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沿山坡和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包括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平顶冰川。

 大陆冰川:主要是指 分布于南极和格陵兰岛的冰川。

 冰斗: 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外形呈围椅状,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坎所组成。

 冰川谷: 又称U形谷或槽谷,它的前身大部分是山地上升前的河谷,以后由冰川侵蚀改造而成,但两者的地貌特征却显然不同。

 羊背石: 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

  冰碛物: 是一种由砾、沙、粉沙和黏土组成的混杂堆积。

 侧碛堤: 随着冰川的退却,原聚集在冰川两侧边缘的大量碎屑物质堆积在地表,形成与冰川流向平行的长条形冰碛堤岗,叫侧碛堤。

 终碛垄: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冰碛物就会在冰舌前端堆积成弧形长堤,称为终碛垄。

 蛇形丘:蛇形丘是一种狭长、弯曲如蛇行的高地。两坡对称,丘脊狭窄;一般高度10—30米,高者达70米;长度由几十米到几十公里 鼓丘: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形丘陵。平面上呈蛋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 冰水扇:冰川融水从冰川的两侧(冰上河)和冰川底部流出冰川前端或切过终碛堤后,地势展宽、变缓,形成冰前的辫状水流,冰水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就沉积下来,形成了顶端厚、向外变薄的扇形冰水堆积体,叫做冰水扇 石海:在平坦的基岩山顶或和缓的山坡上,铺满了冻融风化作用而崩解的巨大砾石,形成了由砾石组成的地面,称为石海 石环:是指以细粒土或碎石为中心,边缘为粗粒所围绕的石质多边形土 冰丘:在冻土地区,由于冻结膨胀作用使土层局部隆起而产生的丘状地形,称为冰丘。

  2、简述冰斗和终碛堤的分布和成因,并说明他们的地理意义。

 冰斗的分布: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成因:积雪凹地----冰川冰的进一步侵蚀----冰斗

 地理意义:可以推断古雪山的位置。

 终碛堤的分布:冰川前缘地带

  成因:当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冰碛物就会在冰舌前端堆积成弧形长堤,称为终碛垄。

 地理意义:成组出现的的终碛垄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或冰川不同发育阶段的冰川伸展范围。

  3、比较羊背石和鼓丘的形态特征、组成物质和成因的差异。

 羊背石 鼓丘

 形态特征

  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形态两坡不对称;迎冰坡以磨蚀作用为主,坡度平缓作流线形,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迹;背冰面则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挖蚀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不平作锯齿状的陡坡。

 鼓丘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缓,一般高度数米至数十米,长度多为数百米左右。鼓丘内有时含有基岩核心,它局部出露于迎冰坡,或完全被冰碛物所埋藏。

 组成 石质 冰碛物 成因 冰川磨蚀作用与挖蚀(拔蚀)作用共同造成的 冰川边缘地带搬运能力减弱,当冰川负载量超过搬运能力,或冰流受阻时,冰川将携带的部分底砾停积,或超过障碍物将泥砾堆积于背冰面所致。

  4、简述石海和石河的形成环境。

 石海:富有节理的花岗岩、玄武岩和石英岩等坚硬岩性地区,而在片麻岩、页岩等软弱岩性区则很难发育石海;地形要较平坦,地面坡度小于10° 石河:由充填谷地的冻融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石块沿着湿润的碎屑下垫面或多年冻结层顶面,徐徐向下运动而成。

  5、简述多边形土、石环和冰楔的成因与分布。

 6、分析热带喀斯特作用与冰川作用的物质载体、作用方式、地貌组合和分布地区。

 7、对比河谷、喀斯特槽谷与冰川谷的异同。

 第八章

 复习思考题 1、基本概念:

 海岸带:包括海岸线(海岸带自海向陆可分为:滨外、临滨、前滨和后滨四个带)两侧的陆上和水下两部分。

 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所形成的独特地貌,它通常分布在平均平面10---20m,宽度在数千米至数十千米的地带内。

 海蚀作用:波浪和潮流以及它们挟带沙砾岩块撞击、冲刷、研磨破坏海岸的作用称海蚀作用 海岸均衡剖面:在波浪的一个周期运动过程中,水下岸坡上的泥沙都做等距离的运动而不发生实质性的位移,这一凹形剖面,称为海岸均衡剖面 珊瑚礁海岸:是以石珊瑚为主的造礁生物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

 红树林海岸:是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的海岸类型 2、试述海蚀作用及其形成的海蚀地貌 海蚀作用: 波浪和潮流以及它们挟带沙砾岩块撞击、冲刷、研磨破坏海岸的作用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有三种形式:冲蚀、磨蚀和溶蚀。

 海蚀地貌:海蚀穴(洞),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平台

 3、试述中立线和海岸均衡剖面的形成 中立线: 水下岸坡上的某一点,在一个波浪周期运动中,仅作等距离的往返运动而不发生实质性的位移,这一点称为中立点。中立点的连线称为中立线。

 均衡剖面: 在波浪的一个周期运动过程中,水下岸坡上的泥沙都做等距离的运动而不发生实质性的位移,这一凹形剖面,称为海岸均衡剖面。

  4、泥沙横向运动及其形成的海积地貌 5、泥沙纵向运动及其形成的海积地貌 当波向线方向与海岸线斜交时,波浪作用方向与重力作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海底泥沙循着波浪与重力两者的合力方向运动,称为泥沙的纵向运动。

 形成的海积地貌:凹岸堆积地貌——海滩, 凸岸堆积地貌——沙嘴, 岸外有岛屿——沙嘴与连岛坝,

 

Tags: 地貌   复习   科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