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菁选3篇

2023-02-28 15:25:07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  《找最小公倍数》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索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难点是理解最小公倍数及其应用。  首先,在引入新课前,先对倍数的知识进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找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菁选3篇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

  《找最小公倍数》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索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难点是理解最小公倍数及其应用。

  首先,在引入新课前,先对倍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唤醒学生已有倍数知识。让学生说出50以内3的所有倍数,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等。

  其次,呈现课本中的表格,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4和6的倍数,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4和6的倍数,再反馈结果,给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的工作给予肯定,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满足,更用心去探索。最后让学生给同时被标上两个符号的数,取个好听的名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利用这些数的特点取名字,这样学生对于公倍数的理解可能更深刻,因为毕竟是通过自己思考取名的。在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又可以取什么名字呢?这时,学生很快能说出“最小公倍数”。

  在小结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先让学生说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特征,最后再交流总结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先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过程,最后再有自己的体会,总结出结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小公倍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知识掌握得自然扎实。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透彻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中我没有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研究数学知识。在探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拼一拼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强调列举法的使用

  内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数公有的倍数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这一句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理解起来也并不难但要孩子真正把知识内化。最初的设计中,我把教学的重心更多偏向于向学生推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找最小公倍数。因为这种方法更快捷,如果写出两个数各自的倍数,再找最小公倍数费时,且观察数据如果不仔细还容易出错。但是教学时,我发现只有当学生把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进行真正理解后,他们才可能在探究方法的过程中有所发现。而使概念的真正内化必需在列举法的使用中才能达到。事实证明当大量经历了用列举法找最小公倍数的过程后,在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方法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展现出了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发展。

  四、精心设计练习,体现高效课堂

  在探索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环节把书上的内容改编成了分组练习,让每个学生对每种特殊情况都有所感知,汇总起来又把不同情况进行了分类。让学生在足够大的探索空间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思考。这也培养了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不同发展。然后设计的判断题。旨在加深学生从不同侧面对概念的理解。最后以实际应用题结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只有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这堂课学生在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出现了自己的方法,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课堂再生资源。不过回想起来在我的*时教学中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当时没有敏锐的捕捉到加以利用,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所以教师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要善加捕捉与利用。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要珍惜课堂生成资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就能创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并在创建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质量。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3

  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整除部分的难点,它抽象不易理解,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联系较小。在以往几轮的教学中,为达到让学生明白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的目的,我尝试了几种不同的教学思路,但效果都不太理想,于是今年我又进行了深入地探究,真的有所顿悟,一节课下来,从孩子们兴奋的表情中,我感到许久未曾有过的轻松,多年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课后,我把教学流程在脑子里又重新过了一遍,并与以前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解决问题的症结只有一点----让学生真正了解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这两个数质因数的关系。为此,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学生小组讨论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与18和30有什么关系,通过共同交流,发现绝大多数同学思维都停滞在最小公倍数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倍数的阶段上,于是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18=2×3×3,30=2×3×5,讨论交流要求的最小公倍数与18和30的质因数有没有关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因为学生已经知道最小公倍数是18的倍数,而18是2、3、3相乘得到的,所以有学生发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一定包含18的质因数2、3、3的乘积,同理也包含30的质因数2、3、5的乘积,接着提问:这6个质因数相乘后是最小公倍数吗?为什么?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公有质因数2、3重复乘了一次,这样得到的公倍数就不是最小的,要想最小,只须用2×3×3×2×3×5,即用公有质因数2、3乘各自独有质因数3、5就是最小公倍数。这样在老师的引导,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的专注探索中学生基本上理解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思维得到了发展,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同时为后续的实际计算做好了铺垫。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承认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并非否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自发的形成,特别是抽象性较强的内容。任何创造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学习作为必要的基础。作为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启发和促进。

Tags: 最小公倍数   反思   教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