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2023-01-13 14:45:10

施郑宁

2022年1月6日,审计署在北京召开了新一届的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全国审计机关应当增强“四个意识”,心怀“国之大者”,着眼于审计工作“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深入揭示重大经济风险隐患,立足“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发挥宏观调控“工具箱”的作用。审计监督的全面性、独立性、专业性,保证了高校审计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及时发现高校治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提前预警重大风险,保障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出“经济体检”的作用。

2021年4月,教育部党组动员部署2021年教育巡视工作,对高校开展巡视工作,同年6月,审计署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新版《审计法》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高校亟需做好常态化、动态化的经济体检工作,为其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概念

高校内部审计是对高校及与其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预算、内部控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等有关的业务事项的适当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监督和建议,以促进完善高校的管理控制,防范重大风险的发生,为外部审计提供可以信任的材料,从而加快促进高校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与普通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审计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将高校内部审计有机融入审计全覆盖工作机制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基础性监督作用,在促进高校完善内部治理、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深化改革、倡导廉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其一,预防及监督作用。高校的经费体量庞大,这就更容易造成高校经费贪污滥用的现象。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高校财务收支、国有资产、基建、经济效益、内控、经济责任等进行监督与检查,有助于强化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识别重大风险,提出建议,解决问题,梳理、消除风险,纠正违法和造成损失的行为,提高财务资料的真实、准确、可靠性,避免收支与真实情况不相符,从而预防各类经济风险,发挥内部审计财务监督的作用。

其二,提升组织合法性。高校内部审计可以评价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性,帮助高校发现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活动的合规性,有利于加强高校的权力制约,有效规避管理风险,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其三,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资产也不断增加,同时造成了一定的资产流失问题。通过高校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私吞高校资产等行为,使资产的使用流程更加透明,从而防止高校资产流失,减少了经济利益的损失。

(一)高校内部审计范围有限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主要还是一些常规审计项目,比如财务收支、高校领导履行经济责任、基建、修缮等项目,以及是否有违反三公经费等行为。审计形式还是停留在对结果的审计,事后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模式,而对预防性、风险性、过程性的事前和事中审计工作开展不够。而对有一些项目的专项审计工作单单靠自身能力也很难开展起来。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业务的具体细节,没有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问题,没有将内部控制审计列为内部审计日常工作,审计范围覆盖有限,达不到实现新时代审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

有些高校在开展一些大型维修改造项目时,欠缺前期的策划,改造设计图已出,前期的准备费用已经开支,但突然更改规划,前面的已经支出的费用只能作为沉没成本,这就是没有开展事前、过程性审计的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方式过于传统,信息化程度较低

当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中,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衡,对审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多,重视程度也不足,导致内审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很慢。有限的审计人员需要面对的工作量和压力非常之大。

传统的内审理念根深蒂固,采用的内审方式也过于传统,已经形成稳固的模式,无法体现出高校内审应有的效力。而且传统的内审方式更容易在审计过程中发生差错,跟不上新技术创新迭代的速度。我国高校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不高,一方面,专业的审计软件在高校内审中尚未得到普及,市场上已有的软件服务商提供的审计软件也不一定适合高校自身的需求,与高校本身的系统衔接可能也会出现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自己开发新系统会耗费较长时间,还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资金,开发及后续管理成本都比较高。

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人员主要采用传统手工方式和线下审计,依靠人工实地查阅会计凭证、会议记录等原始资料,再加上使用办公软件等传统辅助工具进行数据整理、核对、汇总,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费用支出情况、“三重一大”的集体决策等情况,审计效率不高,而且工作量庞大。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电子数据不容易获取,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不仅影响审计效率的提升,也难以符合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我国高校的内审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关联到各个部门、各个方面。所以高校的内审人员需要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全面掌握各项财政、税务政策和制度等是高校内审人员开展工作的前提,而由于内审人员通常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到相关制度,因此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由财务部门抽调,财务经验丰富,但是不一定具备审计、经济、法律、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容易使审计思路局限于财务范畴,也不一定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业务能力和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并不符合审计岗位要求的专业背景,因此无法建立一个完善的审计组织架构。

(四)高校内部审计整改工作流于形式

高校内部审计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审计整改工作的执行。高校内部审计通常是事后审计,作为审计闭环管理的关键节点,高校的整改任务还存在着“走过场式”应对,流于形式、重视不够,工作责任不到位,互相推诿、不敢追责,对相关问题没有追根溯源、深入整改,整改周期长,对问题整改处理宽松,重形式、轻整改,对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知而不改、改而不恒,容易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同样的问题还会重复出现,最终给高校造成了损失。

(一)扩大高校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

高校内审工作规定指出,除了以前常规的收支、预算、资金、资产审计外,还需要对政策跟踪、发展规划、内部控制、管理效益等事项安排必要的审计。对各阶段不同的审计事项采取不一样的侧重点。对重点的领域应采用全过程审计、监督,早期安排识别并防范重大风险,把重大风险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有效减少财力的浪费。比如建设工程的审计,应该包括开工前审计,设计工作、工程量的审计,过程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等,将事后审查与事前、事中监督并举,不仅可以节约成本,使得一些非必要的支出得到了控制,提升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还可以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降低。

高校应该不断地扩大审计覆盖范围,延伸审计领域,加大审计力度,“审计一点,规范一片”,由监督型向服务管理型审计转变,从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推进,不再是单纯发现问题,而是要通过科学的审计手段,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和漏洞,有针对性地优化高校流程设计和内部控制,形成审计内容全覆盖的工作新格局,拓展高校内审工作的广度,发掘内审工作的深度,寻找并扫除内审监督的盲区,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在服务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快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

2021年12月30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科学规划了“十四五”时期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这不仅为高校的科技强审提供了全面指导,也让高校越来越能感觉到推进内审信息化的紧迫性。

后互联网时代,从5G到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再到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了新模式,高校应按照科技强审的要求,全面推广审计管理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审计软件等工具,建设数字化审计平台,健全内部审计数据采集机制,创新数字化审计的方法,采取实地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快速完成海量数据的筛选、分析,及时对发现的问题和疑点进行预警,同时可以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数据“升值”,然后根据各项业务的自身特点,对有重大风险和管理薄弱的地方对症下药,统筹兼顾安排各项工作,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完善内部审计管理系统,确定需要重点延伸的部分,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审计覆盖面和精准度,推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三)对内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对外寻求合作交流

一方面,高校应结合内部审计业务的实际需求,从各部门广纳人才,选拔出有专业背景、沟通能力好,工作认真谨慎的人员,优化审计人员的结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以德为先、勤政务实、业务精通、敢于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不仅要吸收拥有财务专业经验的人才,也要注意吸收审计、金融、法律、数据智能等其他专业经验的人员,特别是需要有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有大数据审计理念的人才,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引进人才格局。高校内审人员还需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以德为先,以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体系,拓展先进的审计思路;
在学习上不断地自我提升,躬行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归纳总结、积累经验,增强能查、能说、能写本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工作新要求。高校应当对内审人员开展多种培训,短期培训聚焦专业能力培养,长期培训着重加强人才培养,勉励内部审计人员持续参加提升业务能力的专项培训,与其他单位互相交流,学习外单位的先进经验,以审代训,让内部审计人员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共进步。内部审计人员更需要提升主动性,强化沟通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繁重,难以发现并解决所有出现的问题,高校根据工作需要,还可以寻求外部审计机构、外部专家的帮助,外部专家接触的业务领域更广,实践经验更丰富。高校可以建立审计事务所库选单位,选择可靠、专业、信誉高的社会审计机构。通过整合内、外部审计资源,相互合作,强化交流,获取协同效应,以解决高校内审人员审计力量的不足,帮助高校内审人员开拓视野,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努力实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四)健全审计整改机制,形成内审整改工作的闭环管理

首先,出具审计报告并不是内审工作的终结,只是完成了审计工作的部分任务,审计整改工作才是决定审计效果高低、发挥监督作用的最后关键。高校应该推动审计关口前移,在审计工作中边审边改,打造审计工作发现、整改、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强化审计担当,抓细抓实审计整改工作。

其次,需要明确审计整改工作的责任落实,整改的第一责任人由高校的主要领导担任,对整改工作全面负责。完善相关制度,构建审计整改的多级联动监督,建立多部门组成的审计整改小组,不仅可以避免内部审计人员孤军奋战,还可以提高审计整改工作的效率。由包括高校内审部门在内的其他部门各司其职,重视纵向沟通、横向协调,形成信息互通,凝聚监督合力。各部门按照检查报告逐条列出问题清单、整改清单、整改时间,建立整改台帐,按照台账逐笔销号,确保没有遗漏,及时沟通反馈,持续跟踪检查,从源头上找到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不断巩固整改成果。形成事事有回应,使整改不再走过场。对短期内难以整改到位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明确各个时间节点,采取有利措施分步解决,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

再次,在不涉及机密的情况下,经过相关批准后,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审计结果,从而推动审计整改结果的公开化、透明化,接受高校内外等其他各方的监督,促进高校审计整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对重要工作“回头看”,稳固审计整改的成果,不定期、不定点对问题进行再次抽查,确保问题已经得到整改;
如果发现末整改到位,可以及时督促,杜绝问题新瓶装旧酒、“屡审屡犯”,才能真正发挥审计“治己病,防未病”的作用。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高校更应高度重视内审工作,将高校内部审计与高校的日常工作自然链接,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高校内审工作还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内审服务的质量,同时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应审尽审是手段,全面覆盖是目标,牢牢把握高校审计事业前进的正确方向,助力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顺利开展,持续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有力地推动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内审审计工作监督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消费电子(2022年6期)2022-08-25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环球市场(2020年9期)2020-09-10什么是四个监督?党员生活·下(2020年5期)2020-07-04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今日财富(2020年12期)2020-05-09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财经界·下旬刊(2020年2期)2020-03-17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时代金融(2018年24期)2018-11-29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消费导刊(2017年4期)2017-07-24简述如何做好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赢未来(2017年13期)2017-02-21落实依法监督、科学监督、高效监督上海人大月刊(2015年8期)2015-09-10对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思考金融经济(2009年6期)2009-10-15

Tags: 内部审计   高校   研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